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68节

  “就直接放了?不需要再做些什么吗?”于国栋追问道,现在刘中藻一来,就将那人给放了,他潜意识认为苏言的目的并不单纯。

  “你想做些什么?”苏言瞥了他一眼,似笑非笑,问道。

  “这个……”于国栋用小指头挠了挠脸颊,迟疑道:“不用在半路追杀他,佯装成刘中藻动的手,让他们两家撕破脸皮?”

  “……”

  苏言嘴角抽了抽,反问道:“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

  “这自然是有的。”于国栋没有看出苏言的无语,兴致勃勃道:“要是他们两家开战,肯定会想要极力拉拢督师,届时督师只需要态度暧昧,无需做些什么便能加官进爵。”

  苏言听了不禁哑然失笑,他摇了摇头,道:“这算什么好处?我对升官进爵不感兴趣,与其讲那些虚名,倒不如多给我些钱粮,用于征讨鞑虏。”

  听了苏言的话,于国栋不免发自内心的恭维道:“督师真是心系家国,夙夜在公,属下深感钦佩。”

  “别拍马屁了。”苏言笑骂道,“还不去将那个鲁王使者放了,别做什么多余的事情来。”

  “属下遵命。”

  于国栋连忙应下,便转身离去,命人去将鲁王的使者礼送出境。

  鲁王使者和他的随从们还在呼呼大睡,就突然被人叫醒,告知他们可以离去了,那使者懵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

  回过神后,使者一把抓住了其中一个士兵,喊道:“我要见你们的经略,殿下命我前来传诏,你们怎敢私自扣留我!我要个解释!”

  “什么经略?”那士兵不耐烦的甩开使者的手,道:“今日隆武皇帝的天使来宣旨了,封我家督师为浙直总督、嘉定侯!”

  “什么?!隆武皇帝的人?”

  鲁王使者大吃一惊,想要抓住那士兵再多问一些,但后者并没有理会他的打算,一路将他们送出了苏州府城。

  使者看着那重新关上的城门,胸中只觉得被浓浓的羞辱感包裹着,他揪住胸前的衣裳,咬牙道:

  “我一定会如实向殿下禀报,定要令尔等付出代价!”

第149章 浙东纷争

  鲁王使者离开苏州后,便一路马不停蹄渡海而去,直接回到了绍兴行在。

  使者的出现顿时让鲁王朝野一阵震动,包括鲁王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他这么久没有了消息,肯定是在路上发生了什么意外。

  一些人甚至都把他当成死人,张罗着要给他追赠谥号。

  可这使者居然完好无损的回来了,并且一回到绍兴,使者便委屈巴巴地将自己被软禁,以及苏言接受了隆武皇帝册封这些事全部说了出来。

  此言一出,鲁王震怒,他直接当众将桌面上的笔墨悉数扫落在地,怒道:

  “竖子安敢!若非本王赐其官爵,苏言这厮还能有今天?不思感恩也就罢了,居然行此两面三刀之事,实在可恨至极!”

  “还有那唐王,若要论血脉亲疏,哪个不比他更有资格登基?连本王都只敢暂称监国!”

  “唐王这厮僭越称帝在前,以所谓诏书扰乱我朝堂众臣之心在后,又越过本王擅自封赏苏言,可有将本王放在眼底?”

  “此仇不报,本王有何面目继续坐在这监国之位上!传本王诏令,全军南下,本王要御驾亲征,亲自征讨隆武伪帝!”

  鲁王话音刚落,底下顿时炸开了锅,大学士朱大典连忙出列劝道:“殿下万万不可擅开兵端!鞑虏兵临钱塘江,虎视眈眈,若是调兵南下,恐给鞑虏趁虚而入之际,再复绍、宁陷落之覆辙!”

  张煌言也紧跟着出言劝说:“殿下,常言道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而今鞑虏窃据中原,先帝被害之仇未报,旧都亦未克复,此时同室操戈,只会前功尽弃!”

  说罢,他居然直接跪倒在地,朱大典、钱肃乐、方国安等人也跟着跪倒,齐声劝谏鲁王切莫挑起内战。

  但国舅张国俊却跳了出来,力主南下开战,他看向文武百官,高声道:“唐王藐视殿下,我等身为臣子,主辱臣死,安能置身事外?我浙东凭江数十万众,何难回戈相向!”

  张国俊出言,那些平日里跟在他屁股后面谄媚上位的官员也纷纷出声附和,督师熊汝霖犹豫再三,还是跟着说道:

  “主上原无利天下之意,唐藩亦无坐大宝之理,我兵虽不能复杭城,但主上与将士亲临险境,又早正大号,已是有名,唐藩遁入闽中,得郑氏拥立,并无半分北伐之意,反而以诏书笼络主上朝臣,分散人心,其意险恶。

  若主上一忍再忍,只会换来唐藩变本加厉,今日晋封苏言,明日又会晋封何人?若主上不以雷霆之势反击,长此以往,浙东必将未战自乱!”

  熊汝霖话音落下,兴国公王之仁也跟着出列附和,其余始终没有表态的大臣们见这两位手握兵权的主都力主开战,也都纷纷跟着出列倡议南征。

  一时间,朝堂上直接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以朱大典、张煌言、方国安为首的大臣主张以大局为重,以张国俊、熊汝霖、王之仁为首的大臣力主开战。

  而内阁首辅方逢年、大学士张国维二人迟迟没有表态,他们面无表情,让人看不出他们的心中所想。

  朱以海见他们迟迟不表态,又见朝臣中有不少人主张隐忍,拒绝开战,胸中愈发愤愤不平,直接起身甩袖而走。

  张国俊见状,连忙与王之仁快步追赶上去,在离开朝堂前,这位国舅用愤恨的目光看向那些拒绝开战的大臣,随后大步离去。

  大臣们本以为朱以海只需要自己冷静一会,便能想通大局为重的道理。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次日朱以海便突然宣布退归藩位,并于十二月初三日返回台州。

  朱以海的这一突然举动顿时令朝中大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境地,朝臣们又吵作一团,以朱大典、钱肃乐为首的大臣主张承认隆武朝廷为正统,以此机会向南接受福州方面的统治。

  而以张国维、熊汝霖为首的大臣拒绝承认隆武朝廷,坚持重新迎回鲁王,两派在朝堂上激烈争论,甚至险些大打出手。

  在此情况下,国舅张国俊不甘心随着鲁王退归藩位而失去曾经盛极一时的权柄,暗自联络支持鲁王的张国维、熊汝霖、王之仁等人公开迎回鲁王,并以武力要挟朝臣向南开战。

  张国维虽然不赞成开战,但为了能够迎回鲁王,他也只能捏着鼻子暂时认下。

  十二月初十日,朱大典、钱肃乐等大臣开读承认隆武正统的诏书,宣布派出使者向闽中上表臣服,然而就在他们宣读诏书后,熊汝霖、王之仁率兵簇拥着朱以海进入朝堂,将面露诧异的朱钱二人当场控制住。

  随后,张国维当众表态拒绝接受隆武朝廷的诏书,宣布迎回朱以海,继续在鲁王监国的旗帜下战斗。

  张国维在朝中威望颇深,再加上熊汝霖、王之仁的强硬态度,群臣最终决定拒绝接受诏书,重新迎回鲁王。

  朱以海重新成为监国后,当即下诏免去朱大典、钱肃乐等主张承认隆武正统的大臣们的职务,将钱肃乐麾下义师拨给熊汝霖调遣。

  重新归位,朱以海却没有马上宣布南征福建,通过这件事他也意识到了朝中并非铁板一块,并不是所有大臣都是忠于他,拥护他的。

  如果不能让朝中大臣上下一心,即便他强行与隆武开战,也很有可能遭到大臣出卖,最终兵败身死。

  因此,他选择了暂时隐忍下来,开始对朝中不支持自己,却手握兵权的大臣动手。

  在上次朝会中力劝以大局为重的张煌言便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十二月十二日,鲁王复位第二天,便有御史上疏弹劾张煌言擅离职守,身为苏松巡抚却未尽到职责,监督苏言尽忠,反而擅自离开苏松回到浙东。

  次日,朱以海便将这份弹劾奏疏抛出,当堂议论,那名御史也主动出列,称当初命张煌言为苏松巡抚,便是要他代行监军之事。

  如果不是张煌言擅离职守,擅自离开苏松,让隆武使者有了可乘之机,苏言又如何会倒向闽中,事态发展到如今这个程度,张煌言当负主要责任!

  此言一出,百官哗然,张煌言也神色大变,他完全没想到事情都过去了一个月之久,居然还会被翻出来,作为弹劾他的理由。

第150章 剑拔弩张

  张煌言有心想要为自己辩解,但他擅离职守已是事实,即便再怎么巧舌如簧,也无法掩盖这个事实。

  不过好在也有明事理的大臣站出来为张煌言讲话,富平将军张名振出列说道:

  “殿下,张抚台虽擅自返回浙东不假,但他也是忧心朝廷安危,不愿坐视鞑虏肆虐浙东,事出有因,怎能因此降罪呢?”

  督师孙嘉绩也紧跟着出列说道:“张抚台擅自返回浙东不假,但又怎能将此事与苏言倒向唐藩联系起来,并以此降罪于张抚台呢?这实在不可理喻!”

  那御史也知道想要将苏言倒向唐藩的责任加到张煌言身上不太现实,他没有与那些官员争辩,而是直接便看向鲁王,坚持道:

  “请殿下治张煌言擅离职守之罪!其擅自南下或许是出于好意,但确实破坏了朝廷法度,若后来人以此为鉴,有学有样,长此以往,朝廷法度不就成了笑话了?”

  张名振还想为好友争辩,却见张煌言抿嘴出列,抬手道:“殿下,张御史言之有理,功过不能混淆,朝廷法度为重,下官甘愿受罚。”

  “玄著,你……”

  张名振瞪大双眼,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被张煌言用一个眼神打断,朱以海见他主动请罪,心中满意,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而是看向被提为内阁次辅的张国维,问道:“张阁老,你认为该如何处置张煌言擅离职守之罪?”

  张国维听言出列,拱手道:“殿下,臣以为张抚台未得朝廷允准,擅自募集义军,眼下战事紧迫,义军可暂不解散,但张抚台不可继续督师所部义军。

  当革去张抚台督师之权,所部义军转交他人统帅,降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保留绍兴巡抚之职。”

  朱以海听后,故作思虑,看向张煌言,问道:“张卿对此惩处可有意见?”

  张煌言依旧抿着嘴,他暗自叹了口气,垂首道:“下官没有意见。”

  “那就这样吧,其部义军暂交由熊汝霖执掌。”

  鲁王一锤定音。

  张煌言被免去兵权,让方国安顿时感觉到一阵不安,他注意到那天和自己一起劝阻鲁王开战的主要大臣们,要么是直接被免去官职,要么是被收回兵权。

  现在品级较高的,似乎就只有他还幸免于难了,可方国安认为自己肯定不能独善其身。

  原本他还可以仗着手中的正兵肆无忌惮,可眼下和他同样拥有正兵的王之仁已经倒向了鲁王,义军也大多归忠于鲁王的大臣调遣,若是鲁王一定要对他动手,那他还不一定能够抗衡。

  因此,方国安果断选择倒向鲁王,他本就不是立场坚定的人,既然眼下朝堂之中支持鲁王开战的势力明显要压过反对开战的势力一头,他也没有理由继续孤军奋战了。

  随着方国安改变立场,本就遭到打压的反对开战的一派官员更加没了气候,鲁王于是重新提起了开战的事宜,他命令方国安与督师孙嘉绩一同率军于钱塘江一线部署防线,防备清军趁机渡江。

  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温州,开始征召壮丁,将大量钱粮辎重运往温州,为征讨福建做好准备。

  十二月底,隆武皇帝听到了一部分浙军南下的消息,和鲁王将要率军开战的风声,但他并不认为鲁王会选择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挑起内战,同室操戈。

  不过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出于谨慎起见,隆武皇帝还是派遣使者前往浙东,他命都御史陆清源携带十万两白银作为军费,前往浙东犒军。

  并拟诏称愿册封鲁王为皇太侄,自己没有子嗣,待百年后愿将帝位传给鲁王。

  希望以此能够缓解两家紧张的关系,一同合作抗清。

  但他没有料想到的是,陆清源到达温州后,便遭遇了不测。

  原来,陆清源到达温州后,代表隆武皇帝为浙东各部分饷,连义军都有,但唯独王之仁被漏下,马士英这时候跳出来用这件事激怒王之仁,怂恿他痛下杀手。

  王之仁先前曾经奉表向清军投降,而马士英又被隆武皇帝憎恶其权臣误国,对其罪行宾诸不赦,马士英因此记恨隆武。

  陆清源到来后,就以王之仁曾经降清的经历拒绝给其分饷,王之仁本就因此感到不满,再加上马士英这时候跳出来用言语激怒王之仁,怂恿其动手。

  王之仁便在盛怒之下指挥兵马抢夺陆清源所乘舟船,以陆清源惑乱军心为由,将其关在水舱溺斃。

  消息很快传开,而王之仁也清醒过来,他面对陆清源的尸体,心中不免有些慌乱。

  虽然鲁王不止一次表示要向隆武开战,但他未经允准便擅自对陆清源动手,很有可能打乱鲁王的布局和计划。

  然而鲁王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他命人将陆清源的尸首送还隆武,为了避免隆武报复,命王之仁、熊汝霖等率军于闽浙交界布防。

  当隆武皇帝得知陆清源的死讯时,已经是次年的正月了,隆武大怒,扬言北伐报复,但却遭到郑芝龙兄弟的阻挠。

  即便如此,浙闽交界仍然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唐鲁两军陈兵于此,相互戒备。

  鲁监国军中却军心动荡起来,许多义兵之所以投军,是为了抵抗北方来的清军,可眼下却被迫跟着统帅一起南下与同为明室的隆武军队对峙。

  这让军中怨言遍起,部分义兵甚至直接当了逃兵,除了义兵外,也有许多军官将领对此感到不满,对于那些逃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唐鲁之间的内斗显然不可能瞒住所有人,在鲁王亲自率军南下后,江对岸的博洛与张存仁很快便得知此事。

首节 上一节 68/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