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67节
“赏赐是假,催我出兵是真。”
苏言讥笑道,随手将诏书扔在桌面上,又好气又好笑:“这鲁王可真是小气,我杀了尼堪、孔有德,光是收复失地,斩杀大量敌兵,这些功绩别说是封国公,郡王也绰绰有余,他只给了我一个嘉定侯,南直总督和太子少保。”
于国栋听后愣了一阵才回过神来,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道:“这鲁王是疯了吧?经略如此大功,连那个丧师辱国的方国安和王之仁都比不上?”
苏言耸了耸肩,道:“也无妨,反正我已经决定尊奉福建隆武皇帝了,鲁王给的那些官职,还不如他送来的五万两白银有价值。”
说到这,他又忍不住想要吐槽了,这朱以海好歹也是占领了富庶的浙江,怎么军费才舍得拿出五万两白银。
要知道,就算是占据着相对更穷的福建的隆武皇帝,都愿意一口气拿出十万两白银给鲁王的军队犒军。
“经略,那这个宣诏的行人和他的随从们该如何处置?”于国栋不知道苏言的心中所想,询问道。
“嗯……”苏言想了想,道:“将那五万两白银充入府库,那些人就先关着吧,等隆武皇帝的使者来了再说。”
“遵命。”
于国栋应下,他只是单纯的以为苏言想要等隆武皇帝的圣旨送来,相互对比。
却没想到,苏言是想要以此来恶心一下鲁王——老小子你赏罚不明,还想催促我率兵南下,那就让你看看隆武皇帝为了拉拢我愿意给出多少。
第147章 隆武圣旨
鲁王左等右等没有等到苏言率军南下,就连传诏的行人也音讯全无,反而等待了浙江总督张存仁的反攻。
十一月下旬,张存仁领兵试图渡过钱塘江,收复绍兴,但这一次他们遭到了明军的顽强抵抗,以方国安为首的明军将领依托钱塘江天险固守,顺利击退清军的反扑。
虽然清军的反扑被暂时击退,但鲁王朝廷上下还是充满了对清军的恐惧和担忧,一时间让苏言率兵南下增援的声音日渐甚嚣尘上。
但苏言始终没有动静,这让鲁王和他的大臣们不免担忧起来,或是怀疑是使者半路发生什么事情,没能将诏令送达,或是担心苏言对封赏不满意,因此拒绝出兵。
鲁王朝廷内部议论纷纷,而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苏言却难得过上了一阵不用操心战事的悠闲日子,并在十一月二十七日这天如期参加了他弟弟的婚礼。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在礼官的高声呐喊声中,身着青绿色九品幞头官服的苏辅与身着真红对襟大袖衫,穿戴凤冠霞帔的蔡氏依序完成了三跪,九叩首,六升拜的流程。
坐在主位上的苏母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她笑眯眯地接受新人的行礼,口中不断说好。
一旁的蔡玄也同样心情愉快,他一边捋着长须,看着行礼跪拜的新人,余光则是时不时打量着同样到场的苏言。
虽然没能直接将小女儿嫁给苏言这个金龟婿,但能够嫁给他的弟弟,间接攀上了亲家,蔡玄也很高兴了。
有了这层关系在,自己又是从起事后就跟随苏言的老人,蔡玄心想日后苏言官越做越高,成事之后也一定不会忘记他的吧。
如果不是看在苏言的份上,他又怎么会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连生员都不是的读书人呢?
知府的女儿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迎娶的。
待新人拜完礼堂后,便有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苏辅执彩球绸带领着新娘进入洞房。
而苏言作为新郎官的兄长,也主动站了出来,引导宾客们入席就坐,亲自招待其到场宾客。
虽然不是苏言本人成亲,但到场的宾客还是有很多,除去苏蔡两家的亲戚外,就是府城的大小官吏,和苏辅的那些同窗好友。
他们中许多人到场的目的便是为了能够攀上苏言这条线,就连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主动找上门来,借着为苏辅贺礼的理由希望能够在苏言手下找个差事。
对于这些人,还未等苏言开口应付,苏母就主动招呼着将他们引开了,根本不给他们直接向苏言开口的机会。
将他们支开后,苏母身边的婢女也主动靠了过来,轻声道:“老爷,老夫人说了,那些亲戚她亲自招待即可,您无需操心。”
苏言点了点头,笑道:“让娘操心了。”
那些亲戚平日里见不到几个,现在知道他得势了就一个个过来巴结,他倒是不吝啬赏他们几口饭吃,只是担心他们仗着是自己亲戚胡作非为。
既然老母亲愿意出面当这个恶人,苏言也就乐得装作不知情了。
“府尊可真是慧眼识珠,找到了这样一位乘龙快婿啊。”
“府尊之女喜得良配,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哈哈哈……”
席上,蔡玄也被一众官吏包围着,周围皆是庆贺恭维的话语,每个人都清楚虽然苏辅地位不高,但就凭他是苏言的亲弟弟这一点,就足够了。
能够与顶头上司结成亲家,升官发财还需要发愁吗?
就在众人推杯换盏之际,苏府外突然一阵喧哗,有一个下人喜笑颜开,快步跑了进来,在人群中搜寻着苏言的踪影。
很快,他就看见了被众人包围的苏言,也顾不得什么礼仪,快步上前挤过人群,来到了苏言身边,一边低声喊道:“老爷!朝廷来人了!”
“朝廷来人?”
苏言听言一怔,他周围的一些宾客也听到了那下人的喊话,连忙闭上嘴巴,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那下人没有理会旁人,兴奋道:“老爷,来人自称兵科给事中刘中藻,从福建来,带了朝廷的圣旨……”
下人话还没说完,身着一袭青色鹇鸟补子官袍的刘中藻就迈着四方阔步,大步走了进来,苏言见状便向旁人告了声罪,几步迎上前去。
刘中藻一眼就看见了苏言,连忙向他走去,一边抬手作揖,一边笑道:“经略!苏经略!下官不请自来,还望经略莫怪!”
“哪敢。”苏言也笑着回了一礼,道:“这是舍弟成亲吉日,若早知刘兵科前来,定会为刘兵科准备一份请柬。”
说罢,他故作疑惑,道:“刘兵科上月中旬方才离去,怎么才过一个月之久,这么快又回来了?”
刘中藻微微一笑,道:“下官返回天兴府(福州)后,便向陛下与百官如实禀报江南战事,朝中无不感慨经略之忠勇,陛下更是龙颜大悦,当即下旨重赏经略与军中诸将。”
“圣旨下达,下官不敢停留,又马不停蹄乘船自水路北上,没想到刚好赶上了贤弟的良辰吉日。”
说完,他环顾四周,见众人都将目光投了过来,略显迟疑道:“经略,这圣旨……”
苏言秒懂他的意思,笑道:“还请刘兵科稍等片刻,待本官前去沐浴更衣,再来接旨。”
刘中藻自然没有意见,他含笑应下,目送苏言离去,待苏言离去后,马上就有一些胆大的好事者上前与刘中藻攀谈起来。
刘中藻来者不拒,皆微笑应对,大肆宣扬隆武皇帝的贤名与仁德,称陛下极为重视苏言,甚至亲言“可叹膝下无女,愿以女配与苏卿家”。
众人听言,皆感慨隆武陛下之圣宠,还有人打探皇帝对苏言的赏赐,但刘中藻只是笑而不语,不多透露。
不多时,苏言便换上官服回到了院内,他还是给足了隆武皇帝面子,率领家人及一众宾客设坛接旨。
刘中藻见状,从侍从手中接过圣旨,上前一步,轻咳一声,高声道:
“奉
天承运皇帝,敕曰:
朕以治世惟文,安世惟武,而文武将帅实乃朝廷之砥柱,国家之栋梁也,然能文武兼备,出力报效者,岂可泯其绩而不嘉乎。今有嘉定伯苏言,器识宏远,德才兼备,尽忠竭力,夙夜在公。
值国家危难之际,其筹策有方,整备军资,奋勇当先,临阵不惧,收复失地,克摅猷略,释朕安国之忧,厥功伟焉。
兹晋嘉定伯苏言为嘉定侯,授特进、持节光禄大夫,加兵部尚书、吏部右侍郎、左都御史,钦命恢剿总督浙直二省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稽核将吏功过事,赐白银十万两,锦缎百匹。
然天下尚存危亡之兆,百姓尚有不安之态,望爱卿永保忠勇之节,救万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以慰朕托付之请。钦此。
敕告。
隆武元年十一月初三日。”
第148章 封赏
刘中藻带来的圣旨有三份,一份是专门给苏言封赏的,一份是为他麾下的军中诸将的嘉奖升官,还有一份居然是给苏言的老母亲。
隆武皇帝也不知是不是听刘中藻提到苏言还有个母亲,直接大手一挥,就顺带着给苏言的老母亲封了个一品诰命夫人,美名其曰嘉奖她培养了一名出色的朝廷栋梁。
看着母亲听到自己被封了诰命夫人后惊讶、欣喜的反应,苏言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这隆武皇帝果然是南明诸帝中最出色的,封赏如此慷慨大方,如果苏言不是穿越者,而是明朝土著,肯定会对他死心塌地。
想到这,苏言又联想到了郑成功,历史上的郑成功便是对隆武皇帝忠心耿耿,即便是后面迫于无奈尊奉永历正朔,心中也还始终怀念着隆武皇帝。
可以说,他效忠的并非大明朝,而是隆武皇帝本人,在隆武皇帝崩逝后,还支持他抵抗下去的,除了弑母血债外,便是为隆武皇帝复仇的决心。
苏言起身领旨后,刘中藻脸上的笑容更甚,道:“苏经略……哦不对,应该称呼您为督师了,督师眼下总督浙直二省,江南军政要务皆系您一身,陛下也允您便宜行事,还望督师再接再厉,切莫令陛下失望。”
隆武皇帝这么慷慨,苏言也乐意卖他一个面子,拱手道:“还请刘兵科回去转告陛下,臣定会继续与鞑虏抗争,收复失地,尽早光复故都。”
刘中藻哈哈一笑,道:“督师用兵如神,下官自是相信的,不过督师恐怕要亲自写信向陛下谢恩了,因为陛下已经任命下官为监军,从今而后,下官便要承蒙督师照顾了。”
说完,他好似担心苏言会怀疑皇帝不信任他,又补充道:“下官虽为监军,但不会插手督师的统筹军务,只会代督师将军报奏报朝廷。”
苏言原本听见刘中藻被任命为监军,就想着这厮要是胆敢插手军中事务,就找个机会让他遭遇不测。
又听刘中藻后面的补充,他的杀意便暂时放了下来,脸上的笑容不变,客气道:“说不上照顾,有刘兵科代表朝廷坐镇,军中将士定会奋勇杀敌,报效国恩。”
两人一番客套下来,现场的氛围很是融洽,宾客们又是围着苏家人一阵恭维,连带着作为亲家的蔡玄也得到了关注。
婚礼便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下结束,一直到深夜,苏言才带着卫队返回经略府,他刚刚走到大门,目光便注意到大门的牌匾已经被拆了下来,放在一旁。
卫队长于国栋见他盯着牌匾,连忙说道:“督师既已升官,称经略府已经不适合,属下便命人将这经略府牌匾拆下,待明日换上新的总督府牌匾。”
苏言点了点头,道:“你有心了。”
随后大步走进府门,又命人将圣旨升官的内容抄录下来,连同送来的官印和奖赏一块送往那些一起得到升官嘉奖的将领去。
和他一起升官的还有陈子龙、顾炎武等人。
陈子龙以分巡苏松兵备道兵备佥事升为苏松巡抚,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赏银千两。
顾炎武的嘉兴总兵是苏言后封的,隆武朝廷还未知晓,因其曾为弘光朝的兵部司务,便升其为兵部职方司郎中,与刘中藻一同监军,赏银五百两。
忠武镇参将郭波亲斩尼堪、孔有德,授武进伯,加平虏将军,赏银千两。
阎应元固守江阴有功,隆武朝廷便采纳了苏言对他的任命,授常州副将,加安洋将军,赏银千两。
吴淞镇代总兵鲁之屿升吴淞总兵,加平洋将军,水师副将黄宣亦升总兵,加定洋将军。
李元胤反正有功,擒杀李成栋,授车骑将军,其余人等也多有嘉奖。
可以说,隆武皇帝是比鲁王更加慷慨,当然这可能也跟苏言将尼堪、孔有德和李成栋三个人的脑袋送出去有关系。
这些官职升迁还算是虚的,隆武封赏的十万两白银和锦缎百匹可是实打实的了。
坐拥江南大半的苏言虽然看不上十万两白银,但银子这种东西谁会嫌多呢,而且再与鲁王的五万两军费相比,高下立判。
一想到鲁王的诏令,苏言便记起来了那个被他软禁的行人,他想了想,还是将于国栋叫了进来。
“督师,您有什么吩咐?”于国栋问道。
“你去将那个鲁王的使者放了吧,继续留着他也没有任何意义。”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