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66节
“自然是定了。”苏母笑着说道:“已经请先生看好了日子,十一月廿七日宜嫁娶,就定在那一天了。”
十一月廿七日,也就是一个月以后了,苏言点了点头,又询问了一些婚娶的事宜,便结束了和母亲的交谈。
另一边,夏允彝也命人返回松江,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接到苏州居住,又命人在苏州租下一栋宅院。
既然和苏家结亲已经差不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那夏允彝也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过去他都是和陈子龙住一块,对于住所没有什么要求。
而现在把妻女接过来后,就不好再和别人同居,只能租一栋宅院落脚。
就在夏允彝张罗着租房的时候,夏完淳也听说了媒婆上门的消息,他直接找上了父亲,略有些兴奋地问道:“父亲可真准备将姐姐嫁给经略?”
夏允彝听出了他语气中带着的几分兴奋之意,有些好笑道:“端哥看起来很高兴?”
夏完淳被点了出来,略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道:“的确有些高兴,但不仅仅是为了二姐寻得良配,也是为父亲的仕途而高兴。”
“哦?”夏允彝听他这么说,顿时来了兴致,招呼小儿子坐下,一边明知故问:“你说为二姐寻得良配高兴也就罢了,这桩婚事又与为父的仕途有何关系?”
夏完淳一眼就看出父亲是在明知故问了,他也没有点破,笑道:
“经略眼下虽只是主持江南军务,可接连收复失地,官吏缺口颇多,朝廷又对此鞭长莫及,日后也定会将政事委任经略处置,父亲身为经略的岳丈,经略又如何会对父亲视而不见?
依孩儿看,父亲用不了多久,便能入仕为官,再度大展身手,造福百姓了。”
夏允彝听言不免哈哈大笑,他戳了戳小儿子的额头,说笑道:“你这小子,你说苏语轩不会忘记为父,难道就会忘记你么?”
夏完淳却是摇了摇头,他一脸正色,道:“父亲曾高中举人,本就有做官资格,经略委任父亲并无不妥,可孩儿尚未科举,只是一介白身,经略若是以孩儿为官,这是有违法制。”
“可眼下朝廷南迁,时局不稳,也不知何时能够恢复科举了。”夏允彝怜爱地摸了摸儿子的头,遗憾道。
“孩儿尚且年少,别说是几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也等得起,等时局稳定,天下太平,孩儿便要堂堂正正考出个状元,效仿父亲造福万民。”夏完淳张大双眼,眼中露出坚毅的神色。
“好!端哥有此志向,不愧是我夏允彝的儿子。”夏允彝赞许道,心中也颇为自豪。
同时,他的心底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如果他真能重新任官,就能在自己擅长的范围内为抗清大业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了。
第145章 鲁王收复失地
苏松无战事,时间也在和平的局势中飞速流逝。
十一月初,固山额真叶臣率数千八旗兵入寇常州,但沿河渡船大多被明军提前收缴,渡桥也都被焚毁斩断。
清军只能放弃攻打府城,转而南下进入宜兴县,在宜兴县境内一阵烧杀抢掠,宣泄心中的愤恨。
不过宜兴县也同样提前收到了疏散百姓,坚壁清野的命令,因此清军这一趟行动下来并没有多少收获,所到之处,村镇大多人去楼空,只有少量不愿离去的百姓惨遭毒手。
意识到明军提前做好了应对之策,叶臣也只好草草率军撤回镇江,并将进入常州后的见闻汇报给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知晓后,倒是没有第一时间往城中有明军细作这方面想,他只是咒骂起明军的谨慎和软弱,不敢与八旗健儿堂堂正正交战。
除此之外,他也不能做其他事了,既然明军早已做好了准备,继续东进常州也只会白白浪费钱粮。
他只能暂时按下继续进犯的想法,耐心等待朝廷的援军南下。
另一边,陈子龙也顺利占领了武康、德清二县,与驻守崇德县的顾炎武一起拉起了面对浙江清军的第一道防线。
明军占领武康、德清后,苏言便通过系统对二城进行建造和征兵,而明军在湖州、嘉兴二府的军事行动也没有瞒过还在杭州的博洛。
博洛虽然清楚明军的动向,但他对此始终一副无动于衷的态度,这与从绍宁回来的浙江总督张存仁截然相反。
张存仁对明军的南扩充满警惕,他直接找到了博洛,表示现在浙东明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正是再次北伐的好机会。
但博洛拒绝了张存仁的提议,他沉声说道:“之前我军自西、南两个方向夹击明军,尚且被击溃,眼下连尼堪都兵败身死,仅我军北上,又如何是明军敌手?”
“依本贝勒之见,不如往北与明军僵持对峙,继续向南征讨伪鲁王,横扫浙江,令苏松明军彻底成为一支孤军。”
张存仁仍然坚持己见,他说道:“明军占据苏松常湖嘉五府,这五府无一不是人口稠密、地产富庶之地。
苏贼仅以苏松二府便能接连挫败王师攻伐,若是给其充足时间整合五府人力财力,定会成为国朝心腹大患!”
博洛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现在已经消灭不了苏言了,至少仅凭浙江兵马是拿苏言没有办法的。
所谓柿子要挑软的捏,他已经在苏言那边吃过亏了,这个难题就抛给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吧,他只想继续欺负欺负更加软弱的浙东明军。
不过这种话他肯定不能直接说出来,面对张存仁倔强的态度,博洛只能耐着性子说道:“是否全力围剿江南明军,这还要看庙堂的态度,平南大将军已经向庙堂禀报,我等只需要等候旨意即可。”
张存仁听言,也只好松口应下,他看出了博洛的消极,在回到自己的总督部院后,张存仁便提笔研墨,力陈江南明军的危害,希望朝廷能够集中兵力围剿苏言。
不过,他的奏疏还未送出浙江地界,浙东那边就出了事。
早在九月,张煌言回到宁波老家后便倡议勤王,迅速拉起了一支数量庞大的义军,与清军作战。
清军在宁波的驻军数量并不多,因此在义军的攻势下不得不龟缩府城,张煌言没有着急围攻府城,而是派人前往台州,邀请张国维率军反攻,收复失地。
此时鲁王已经抵达台州,与朝臣们汇合,得知张煌言返回宁波召集义军起事,朱以海欣慰不一。
他当即命令张国维亲自率领大军北伐,收复失地,而方国安、王之仁也想要借助这个机会恢复自己的声望,挽回自身形象。
也积极响应北伐,明军随即两路大军自台州开拔,攻入宁波境内,所到之处百姓皆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在与张煌言的义军汇合后,一举攻克宁波。
明军光复宁波后,士气大振,鲁王也鼓起勇气从台州移驻宁波,亲自前往军中巡视,激励士气,并下令趁势追击,一举收复绍兴。
对于这个命令,虽然有一部分被清军吓出心理阴影的朝臣表示反对,但大部分还是同意收复绍兴,将疆域恢复战前,至少也能以钱塘江天险据守。
十一月中旬,明军收复绍兴,鲁王朱以海也回到了他忠诚的行在。
明军收复绍兴后,便马上有言官跳出来弹劾城中缙绅,表示他们在清军杀来时不思抵抗,反而出钱出粮为清军犒军,实有通敌卖国之嫌。
这份弹劾一出,顿时在朝中引起一阵轩然大波,许多官员都认为这份弹劾不可理喻,可笑至极,如果不是方、王二人丧师辱国,绍兴缙绅和民众怎么需要用这种方式来避免遭到清军屠城?
真要弹劾的话,最应该被弹劾的人就是方国安和王之仁二人!
但是,方国安和王之仁却公开对这份弹劾表示了认同,他们一致认为应该以通敌卖国的罪名对那些涉事缙绅抄家,以儆效尤。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针对的目标自然不是那些缙绅本人,而是他们拥有的财产。
朝廷先前弃守绍兴,一路退往台州,丢失了大量钱粮,让本就不宽裕的财政雪上加霜。
如果现在能够查抄那些缙绅的家产,便能以此填补财政漏洞,缓解缺钱缺粮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可以插手抄家事务,从中牟利。
张国维等大臣哪里看不出他们的图谋,一些与绍兴缙绅有所牵连的官员马上跳出来表示反对,并当场弹劾方、王二人战败,要求鲁王治他们丧师辱国之罪。
庙堂上顿时闹作一团,鲁王虽然也对方、王二人感到不满,但二人还手握兵权,接下来抵御清军还需要他们的帮助。
而且,朱以海也意识到了抄家后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他思绪再三,还是喝退了那些弹劾方、王二人的官员,下令对涉事缙绅抄家。
不过他并没有将抄家的事情交给方国安与王之仁,而是命手握义军的张煌言负责,并以张煌言勤王有功,加授其都察院右都御史,督师所部义军。
通过这一战,朱以海也意识到了方国安和王之仁并不可靠,他试图重用义军将领,来与二人分庭抗礼了。
第146章 鲁王争议
朝会散去后,朱以海又将张煌言、首辅方逢年等几位内阁大臣留了下来。
他看着这位年轻的右都御史,沉吟片刻,便询问起苏松那边的情况。
其实刚刚的朝会上就有许多官员想要问询本应该在苏松的张煌言为什么会出现在宁波,甚至想要弹劾他擅离职守。
不过主要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了弹劾方国安、王之仁以及城中“通敌”缙绅的事情上,官员们就暂时将张煌言的事情放在一边。
张煌言知道肯定会有人询问自己苏松那里的情况,他犹豫了一会,还是将自己的见闻如实汇报。
得知苏言将苏松治理得井然有序,不用像他一样成天担心清军会不会渡过钱塘江来攻打绍兴。
朱以海的心底顿时就后悔了起来。
他开始后悔当时从绍兴出逃,为什么不听从张名振的提议直接跑去投奔苏言,反正现在也要被方国安和王之仁这两个家伙掣肘,还不如去更安全的苏州。
张国维等人的注意力却是在苏言的接连大捷上,前者的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他连忙说道:
“张抚台,你说苏经略解了江阴之围,又斩杀尼堪、孔有德二人,那为何苏经略到现在都没有向朝廷禀报?”
张煌言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张国维也没有在意,忙看向鲁王,抬手道:
“殿下,苏经略战功卓著,理应论功行赏,以彰圣朝之公正,臣请晋苏经略为嘉定侯,授其南直总督,加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职,领少保衔。”
此言一出,众人都不禁暗自倒吸一口凉气,为张国维的慷慨感到惊讶,不过他们中很快就有人猜出了张国维的意图。
现在苏言如日中天,治下又免遭兵祸,连清军都不是他的对手,而浙东这边还时刻遭受着清军威胁。
要是清军再次渡过钱塘江打过来,张国维完全可以利用这次加官进爵的情分跑去寻求苏言的庇护。
意识到这点,东阁大学士朱大典、宋之普等也连忙站起来,奏请为苏言加官进爵,朱大典甚至直接提议给苏言跳过侯爵,直接封为国公,加太保。
朱以海在他们的劝谏下已经有些意动了,但内阁首辅方逢年却唱了反调。
他沉声道:“还请殿下三思,苏言虽战功赫赫,但此人自受封苏松经略之后,从未将战事捷报奏禀朝廷,此为其一,得知朝廷被迫弃地南迁,始终不闻不顾,更无出兵驰援,为殿下分忧,此为其二。”
“此两点足以证明苏言此人藐视朝廷,毫无对大明之忠,对殿下之忠,为其加官进爵也并非不可,但还请殿下命其火速率兵南下,征讨浙西鞑虏。”
方逢年此言一出,众人皆神色大变,张煌言下意识辩驳道:“方阁老,苏经略自起事之后南征北战,始终坚持尊奉大明正朔,怎能说其不忠于大明?”
“此言若是为外人所知,只会令忠贞之士心寒!”
张国维也有些不满,他皱眉道:“方阁老此言差矣,你我皆知江南乃四战之地,鞑虏又反扑不断,苏经略疲于应对,自保尚且勉强,怎能对有功之臣如此刻薄?”
“疲于应对,勉强自保?”方逢年嗤笑一声,没有与张国维争辩的打算,直接对鲁王说道:
“殿下,鞑虏盘踞杭城,而我军接连收复失地,正是士气可用之时,还请殿下下旨命苏言率兵南下,与王师一同夹击鞑虏,一雪前耻!”
张国维见他居然直接无视了自己,胸中恼怒不已,但鲁王在场也不好直接发作,只能暂时忍气吞声,暗中记下。
再看看主位上的鲁王,朱以海明显有所意动,他点了点头,道:“那便依首辅之言吧,不过苏言战功赫赫,不对其嘉奖恐不能服众。”
“传本王诏令,晋苏言为嘉定侯,升南直总督,加授太子少保衔,拨白银五万两作为军费,命其即日率军南下,攻打杭州,等他南下后,再另外嘉奖。”
鲁王诏令下达,众人只好抬手应下。
……
鲁王的诏令很快便发了出去,这一次宣诏的就不是张煌言了,他的苏松巡抚一职也被暂时免去,改成了绍兴巡抚。
负责宣诏的行人只用了三天便赶到苏州,不过还未等他向苏言宣读诏令,便被人扣了下来,软禁起来。
“经略,这便是从那行人身上搜来的鲁王诏令。”
经略府,于国栋手中拿着一卷卷轴,快步走进书房,对着主座上的苏言说道。
苏言抬起头来,看向他手上的卷轴,于国栋主动递了过去,苏言顺势接过,展开查看起来。
他一目十行,很快便将诏令的内容看完,脸上露出一抹讥讽的笑容。
于国栋见他露出这种表情,不禁好奇道:“经略,这鲁王又给了您什么赏赐?”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