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57节

  水兵惊慌之下纷纷跳船逃生,想要游向岸边,可还未等他们靠岸,便被堵在岸上的清军悉数射杀。

  黄蜚置身火海之中,绝望地看着自己的部下或是被烧死,或是被清军射杀,已或是淹死在河流之中,仰天长啸,他不愿被清军俘虏,拔剑自刎。

  ……

  黄蜚兵败身死,博洛随后便率军南下,一直坐镇杭州,没有再北上攻打苏松,而张存仁率领的清军也再度击溃明军,顺势攻克宁波。

  在攻克宁波后,张存仁便停止了进攻,命梅勒章京济席哈驻防,率军返回杭州。

  经此一役,浙东鲁王小朝廷元气大伤,再难与清军抗衡。

  连番惨败,一些官员就不禁开始思考是否要接受隆武朝廷的诏书——在鲁王西征的同时,隆武皇帝也命兵科给事中刘中藻为使者,前往绍兴颁发诏令,宣称两家无分彼此,鲁监国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

  对于是否承认隆武朝廷正统地位一事上,鲁监国朝臣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只不过因为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西征杭州的战事上,部分主要大臣没有急着表明态度。

  因此相较于历史上朱以海因为朝臣中不少人主张尊奉隆武皇帝而愤愤不平,宣布归藩退位。

  这个时间线的朱以海还在期盼通过光复杭州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好让他能够与隆武朝廷分庭抗礼。

  可现在,不仅西征惨败,还接连丢失绍兴、宁波二府,鲁王的声望可谓是降至谷底,许多大臣已经开始盘算着尊奉隆武皇帝,借助福建的力量展开反攻。

第126章 鲁监国航海

  对于那些朝臣们的心中所想,此时的鲁王并不清楚。

  他在富平将军张名振护卫下出逃绍兴后,便对该去往何处陷入了纠结和迷茫当中。

  张名振提议可以渡过杭州湾,投奔苏松经略苏言,毕竟到现在为止,苏言是唯一一个让清军接连战败的明军将领了。

  最起码,投奔苏言以后,他们是不用担心清军的威胁,不用再这么狼狈的逃亡了。

  可对于张名振的提议,国舅张国俊马上就跳出来表示反对,他言之凿凿道:

  “苏言虽然面对清军接连取胜,可这只是清军未集结重兵征讨罢了,若是清军果真调集重兵征讨,苏言必败无疑。

  更何况苏言自苏松起家,那里完全是他的一言堂,在尚不清楚苏言品行的情况下,贸然到苏言的地界,难道就不怕他学那曹操,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吗?”

  张名振并不认同他的说法:“苏经略起兵至今,兢兢业业对抗北虏,国舅怎能说出这等无凭无据的揣测之语?若是让苏经略得知,定会令忠诚之士寒心。”

  虽然张名振说的有理有据,可朱以海还是选择站在他的大舅哥那里,轻咳一声,道:“不必再争了,这苏松眼下的确不是好去处,而且张阁老、朱阁老他们也退守台州,依本王看,还是先退往台州与他们汇合吧。”

  张名振见鲁王发话,也只好抱拳应下,他不知道为什么鲁王不愿意去苏松,明明那里才是看起来最安全的地方。

  待张名振退下后,朱以海才不解的看向自己的大舅哥,道:“德卓,苏言可是哪里得罪你了,刚刚为何说出那番言论,无凭无据,以后可切莫再说。”

  “殿下,苏言并没有得罪下官。”张国俊哪里可能承认,他为自己辩解道:“只是苏松的确是苏言的一言堂,那张玄著调任过去后,也无法与其分庭抗礼,殿下身系朝廷大统,只身前往,若是苏言心怀二意,只是不敬倒还好,要是以殿下为投名状,献给清廷,一切都追悔莫及。”

  “下官也只是着急,才会说出那番话语,还请殿下降罪。”

  话是这样说,可实际的原因就只有张国俊自己心里清楚了,他清楚自己身为国舅,一切的权势财富都是靠朱以海才能得到。

  鲁王身边就张名振手握的少量兵马,这跑到苏言地盘也只能算是寄人篱下,他又如何能再像以前那样耀武扬威,随心所欲。

  朱以海不疑有他,出言宽慰道:“德卓与本王是一家人,本王又怎么可能责怪你呢,只是这种话若是放苏言听去,让他心生不满投入唐王麾下,于本王而言,损失颇大。”

  “下官记下了。”张国俊连忙应道。

  ……

  在这次谈话后,鲁王船队便直接驶出杭州湾,绕过舟山,一路逃到了台州去,于张国维等朝廷官员汇合。

  在他们汇合后发生了什么,暂且不表,苏言这边,在得知南方战事后,也不免长长叹了口气。

  他对一旁的张煌言说道:“鲁王西征声势浩大,却没想到会落得个如此下场,绍兴、宁波陷落,也不知会有多少人家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张煌言也心情低落,如果是在来苏松担任巡抚之前,他还能以为是清军过于强大,明军无法抵挡。

  可在跟随苏言征战后,清军在他眼里就像是纸老虎一般,原先的威势断然无存,现在的他已经无法理解为何己方在占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鲁王还能被打得仓皇逃窜。

  见张煌言久久没有回答,苏言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再多说,而一旁的顾炎武这时低声说道:

  “经略,监国若是退往浙南,清军岂不是能抽出手来再度攻打我等,还需提前分兵防备为好。”

  苏言点了点头,道:“确实该提前应对,眼下湖州被黄蜚残部占据,可派一使者前去招抚,将其纳入我军麾下。”

  “此外,嘉兴府位于京杭运河边上,清军若是要攻打苏松,必不可能绕过嘉兴,宁人,我欲命你率领威武镇攻取嘉兴,你可愿往?”

  顾炎武听言,连忙抬手行礼,道:“承蒙经略信任,下官愿往!”

  “好!”苏言微微颔首,道:“传我军令,升顾炎武为嘉兴总兵,即日领威武镇攻打嘉兴府,黄宣及所部水师一并归你调遣。”

  “下官……末将领命!”顾炎武大声应道。

  顾炎武虽然是文人,但升了嘉兴总兵,也还是喜气洋洋的,从苏言的经略府离开,回到在苏州的临时住处后,顾炎武便想到了他的一位好友。

  归庄。

  归庄早在他们在昆山举事时就有参与进来,被苏言辟为幕僚后,却一直被放在苏州府城处理政务。

  每次顾炎武跟随苏言出征回来时,归庄都会跑来找顾炎武诉苦,他的志向并非是待在后方,而是想和顾炎武一样能够上阵杀敌。

  现在,顾炎武终于能够独当一面,他自然第一个想到了自己的好友,马上就派人去将归庄请了个过来,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对方。

  听顾炎武被任命为嘉兴总兵,归庄虽然心中艳羡,但也同样为好友感到高兴,他由衷祝贺道:“宁人此次率军出征,终于能运筹帷幄,将心中志向付诸行动了。”

  顾炎武却摇了摇头,他真诚地看着归庄,道:“我自认才疏学浅,独自率军征战,也唯恐露怯,尔礼何不前来辅佐,你我好友二人一同为效仿太祖皇帝,驱逐鞑虏之志向奋斗?”

  “这……”

  归庄听了,不免有些心动,但又有些迟疑:“经略那边……”

  “我明日便去向经略要人,经略定不会拒绝的。”顾炎武说道。

  说起来,他心底也有些感动,不知为何,自从他投了苏言帐下以后,苏言对他就格外宽容重视,每逢出征都会命他随行不说,此次南征嘉兴,还指定他独自领命。

  顾炎武自认为比他更加合适的人不少,张煌言、郭波、侯承祖,还有那个在夺取无锡中大放亮彩的黄宣,可苏言还是选择信任并重用他。

  如此知遇之恩,顾炎武终身难忘,亦无以为报。

第127章 问题

  顾炎武的内心所想苏言并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家老母又双叒叕开始催婚了。

  不过,苏母也不是直接催婚,而是在苏言回家喝着鸡汤的时候,坐在旁边絮絮叨叨:

  “你在外面征战的时候,娘也没闲着,给你弟弟说了一门亲事,是蔡知府的小女,说来也多亏了你,如果不是我家大儿子这么出息,我们家又怎么能攀附得上蔡知府家呢。”

  说着,苏母几乎可以说是笑开了花,看向苏言的眼中是满满的疼爱和自豪。

  苏言将嘴里的鸡肉咽下去,笑了笑,纠正道:“母亲,现在可是蔡玄攀附咱家了,我也算是他的顶头上司。”

  苏母听言微愣,很快回过神来,笑着应下:“娘一时倒是忘了这点。”

  “不过话说回来,母亲对这蔡家小姐有多少了解?”苏言饶有兴趣地问道。

  “娘倒是没见过,不过她在坊间的名声倒是不错,更何况蔡知府书香门第,养出的女儿应该也是贤惠,知书达礼的。”

  说完,她又意有所指,轻轻敲了敲苏言的肩膀,道:“你弟弟已经定下了亲事,只待挑选良辰吉日便可迎亲,你这当哥哥的,怎么能落后弟弟一步呢?”

  苏言听后,不禁面露无奈,道:“母亲,您之前不是说要选个良辰吉日上门提亲么,怎么到现在又开始催促起我来了?”

  不说这个还好,一提到这个,苏母就有些不满了,她用手指轻轻戳着苏言,数落道:“你还好意思说呢,你将陈兵备调往太仓,夏瑗公也跟着他一同出征了,为娘就算想找人上门提亲,也没有机会。”

  苏言一时有些窘迫,他挠了挠头,道:“过段时日应该就有机会了,孩儿准备亲征太仓,收复太仓后计划休养生息几个月,不再出征了。”

  苏母听他还要再次出征,心中难免担忧,可又听之后要休养生息,脸上就露出了几分赞同之色,连连点头,道:

  “也是该止战了,你不在苏州的这段时日里,苏州涌入了许多外地逃避战乱过来的难民,府邸还招了一些婢女下人,粮价也是居高不下。”

  苏言听了面色一正,这是蔡玄没有向他汇报的,连忙询问道:“那些难民都是从何处来的?”

  “那可多了去哩。”苏母回忆着说道:“就像府上新招进来的,有人是从浙江那里逃过来的,有的是从长江对岸跑来的,听他们说,满人在北方搞了什么跑马圈地,许多人家都被当成奴才,那些不愿给满人当奴隶的人便拖家带口,逃到了江南……”

  听着老母亲的回答,苏言心中很快就有了底,等她说完后,便又询问起最近的粮价变动。

  苏家的产业里就有粮米买卖,提到粮价,苏母就来了精神,感慨道:“闰六月以来战火不断,苏州粮价也节节攀升,前段时间有些日子还涨到了斗米一两,好在蔡知府及时出手,才将粮价降到如今的斗米六钱,但也并非普通人家能够长久负担的。”

  苏言本身对明代粮价多少才合适并不了解,但也明白斗米六钱已经是很恐怖的数字了。

  在崇祯年间,松江府斗米约莫一钱,一石粮米在一两白银上下,民间就已经苦其贵,现在直接翻了六倍,又怎么能承担得起呢。

  想到这,苏言的眉毛就止不住皱成了一团,老母亲见状,暗自埋怨自己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让苏言又为这件事烦恼上了。

  她轻声道:“言哥儿,若是你需要的话,娘可以将仓廪里的存粮都献出来,有了娘率先表态,量城中其他粮商也不敢继续袖手旁观,置身事外。”

  苏言还在思索该如何将粮价降下去,就听到苏母这么说,心中不免有些感动,但还是摇了摇头,婉拒了她的好意:

  “娘,现在还不急,等实在没主意了,儿子自然不会忘了找您帮忙。”

  “你可千万不要逞强。”苏母不放心的叮嘱道:“你肩上担着的可是苏松常三府上百万百姓,娘手上的存粮虽然不多,但也能献几分绵薄之力。”

  苏言自然满口应下,草草将鸡汤喝完后,便回到了经略府,将蔡玄等人招了过来。

  蔡玄不知道苏言怎么会大晚上召集自己,怀着疑惑感到经略府后,就发现苏松巡抚张煌言也跟着到场了。

  见他们二人到来,苏言招呼他们坐下,随后也不墨迹,开门见山地将难民和粮价的问题抛了出来,紧接着不满地敲了敲桌面,对蔡玄发难道:

  “蔡知府,这难民涌入和粮价居高不下,哪个不是大事?本官回来这几日,为何不向本官禀报?”

  蔡玄见苏言发怒,顿时汗流浃背起来,他连忙回答道:“回禀经略,经略征战归来,正是需要歇息的时候,下官认为这些事可以解决,便想着等解决后再一并向经略禀报。”

  见蔡玄认为这可以解决,苏言的不满一时变成了疑惑,询问道:“那你告诉本官,你准备如何处置?”

  “那就先说说难民吧。”

  蔡玄说着,一边组织起腹稿,片刻后便有了说辞,道:“李成栋在嘉定、太仓一带犯下了累累罪行,有众多百姓被屠戮,家破人亡,单是罗店镇自屠戮至今,许久没能恢复生机,可将难民迁往这些地方,恢复人烟,或是将查抄过来的田地租赁给难民,令其耕种稻米……”

  蔡玄侃侃而谈,苏言也很快听明白了他的想法,无非就是那些个老套路,移民分地,将难民转换为农民,再把他们牢牢套在田地里。

  除了移民外,那些难民也有很多去处,江南手工业繁荣,有许多工作机会,难民若是不愿意再过着那种在田地里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也能选择留在城里寻找机会。

  苏言又看向了张煌言,想要听听后者有没有更好的处置办法,张煌言想了想,提议道:“清军围攻江阴三月之久,周边许多村镇已人去楼空,也可将难民迁往江阴,重新开垦荒废的田地。”

  “这个可以。”苏言点了点头:“那便将难民都迁往江阴吧,那里水网密布,土壤肥沃,不能废置了,尽早开垦出来,种上粮米作物,来年也好丰收。”

第128章 张煌言辞别

  难民的问题倒是暂时解决,但粮价就没那么容易处理了。

  一般想要调控粮价有两种做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外地购入大量便宜的粮米,迫使本地粮商降低粮价。

  第二种便是官府打开府库仓廪,将里面储备的粮食以平价出售,同时严厉打击那些哄抬物价的商贾,以此稳定粮价。

首节 上一节 57/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