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355节

  这点功劳哪里够得上册封为公爵,李过要想将爵位再往上提一级,就只能等以后有没有新的机会了。

  ……

  圣旨一下,便快马加鞭送往青藏,当五世达赖接到皇帝宣他入京觐见的诏令后,脸色骤变。

  他虽然已经料到献土臣服以后,朝廷必定会有举措约束,却没想到那位皇帝陛下居然会下诏命他远离卫藏,入京觐见。

  此去南京路途遥远,一旦离开了卫藏,他就等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付在夏廷手中,只需夏廷一念之差,就能决定他的生死。

  他只怕,此去南京以后,永生都再难回到逻些了。

  但是,他没有拒绝的权利和底气,夏军在他献土臣服以后,就大举入藏,接管了各处要地,甚至在逻些城外也部署了驻军。

  逻些城并没有城墙,他们能够依托的,就只有巍峨的布达拉宫,这座宫殿自从建造之初,便担负着防御工事的作用。

  一旦他选择拒绝,外面的夏军极有可能毫不犹豫地向逻些发起进攻,尽管布达拉宫易守难攻,但只要夏军的围攻无法解除,那他们被围困到弹尽粮绝,不得不选择投降,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与其沦为屈辱的阶下囚,被夏军当做战利品押往南京,倒不如他主动配合前往南京觐见皇帝,还能维持自己的地位。

  毕竟,从朝廷册封他为辅教弘善国师这一举动就能看出,他的对于夏廷而言还是有可以拉拢的价值的。

  意识到这点,达赖深吸一口气,他在夏使敦促的目光下,缓缓向南京方向躬身行礼,语气中带着满满的恭顺:

  “上承皇帝陛下天恩浩荡,垂恤小僧,命往南京弘法……此乃卫藏佛门莫大荣耀,贫僧谨遵圣谕,叩谢皇恩。”

第502章 安西总督府

  随着青藏并入天朝版图,帝国西部边境的战事也随之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朝廷对外扩张的脚步就此停下。

  东边的德川幕府,南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还在苏言开战的名单上,德川幕府就不消说了,不仅仅是前世带来的血海深仇,还有那号称亚洲第一银矿的石见银山。

  只要能够拿下石见银山,未来就不用为白银的开采而发愁了,朝廷的年收入也能翻一番。

  至于南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巴达维亚为核心的南洋大部分还在荷兰人的势力辐射范围内,这对将南洋视为自己后花园的苏言来说,是不可忍受的。

  当然,在向这两个方向出兵之前,苏言还需要先将西域整合起来。

  眼下的西域,尽管叶尔羌汗国已经被迫内附臣服,但苏言知道,他们并非真心臣服,只不过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臣服的。

  未来如果有机会,叶尔羌汗国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举兵反叛。

  因此,苏言必须要先将叶尔羌彻底吞并,设省派遣流官治理,才能再分出精力对外用兵。

  对于如何吞并叶尔羌,苏言直接将这个问题在内阁廷议上抛了出来,要求阁臣们各抒己见,回去以后拟成奏疏,呈递给自己阅览。

  阁臣们虽然对苏言的野心已经见怪不怪,但见他连已经内附的都不放过,还是要吞并,都有些吃惊。

  不过,他们都清楚苏言的脾气,短暂的吃惊过后,还是没有出言反对,回去以后提笔将自己的想法写进奏疏,再由司礼监呈递给皇帝过目。

  阁臣们的想法各不相同,可以分为政治、文化、军事等层面入手,都有可行性。

  政治层面,可要求阿卜杜拉苏丹在南京定居,使其远离本国,削弱其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力,这是其一。

  其二,直接宣布叶尔羌为安西都司辖地,设流官治理,废除世袭伯克制度,改设土官,并要求贵族子弟赴南京国子监学习汉法,合格者方可出任官吏。

  眼下阿卜杜拉苏丹就在南京城内,他自从举国内附称臣,被要求来到南京觐见皇帝以后,就一直没有得到允许返回国内。

  既然阁臣在奏疏里提议将他留在南京定居,那就更不能让他离开了。

  军事层面,则在叶尔羌各个主要城池部署驻军,这一点早已着手安排,征西大军各部在叶尔羌臣服以后,就直接入境接管了各处城池要道。

  文化层面,则继续将汉人从汉地西迁,移民实边,扩充汉人在西域的人口比例。

  陈子龙便在奏疏中提议,将汉地内的无地贫民尽数迁往西域,每户授田五十亩,免赋税三年。

  移民实边外,也当强制推行汉语为官方语言,兴建文庙,并鼓励汉夷通婚:“凡汉男娶畏兀尔女子,赐田。”

  这里的鼓励范围不仅仅包括迁徙过去的平民百姓,也包括在当地驻扎的夏军士兵,如此以来,士兵退伍后便可直接在当地定居,如唐朝旧例。

  除了这三个层面外,钱肃乐也在奏疏中提及了一点,即宣导汉唐故土论,强调叶尔羌及整个西域为“汉西域都护府、唐安西大都督府旧疆”,是为汉家故地,自古以来便是天朝故土。

  如此,便是在舆论上宣扬夏军占领西域,乃是收复故土、天命所归。

  苏言看完了阁臣们的奏疏后,龙颜大悦,当即将这些总结起来,下旨施行。

  皇帝圣旨,叶尔羌汗国内附天朝,其国事当由苏丹与朝廷共治,乃册封阿卜杜拉苏丹为安西王,赐南京府院一座,永居京师。

  安西都司提为安西总督府,设安西总督一名,安西王永居京师,其国事则由安西总督代为参赞,即日施行内附改制,设州府县,派遣流官治理。

  为了方便治理,安西总督府驻地将从吐鲁番移驻叶尔羌城,为了避免激起叶尔羌贵族的反弹,目前暂时不将叶尔羌城改成汉名。

  除叶尔羌汗国外,漠西准噶尔部也同样划入安西总督府管辖。

  首任安西总督的人选很是重要,经过廷议后,还是决定由大都督府左都督陈子昂出任。

  而在敲定安西总督的人选后,苏言又再次下旨,命陈子昂调集人力物力,在准噶尔部控制的伊犁河谷修筑新城,将伊犁河谷牢牢掌控在总督府治下。

  伊犁河谷对于西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左宗棠在收复西疆时便说过“重西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而保西疆的关键就是在伊犁。

  不仅如此,准噶尔部活跃在天山以北,若是朝廷没有掌控住伊犁河谷这一富庶之地,一旦苏言百年以后,准噶尔部失去控制起兵反叛,朝廷想要平叛,就要付出更大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

  圣旨下达,还被“软禁”在京师的阿卜杜拉苏丹看后,只觉得如遭雷击,大脑一片空白,他完全想不到自己这一趟,却是再也回不到故土了。

  但是,他已经没有拒绝的权利和自由了,在宣旨后,便有人半强制地将他护送到赐与他的安西王府,换个地方继续软禁起来。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皇帝的圣旨也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一些忠于苏丹的贵族不愿坐视汗国被夏朝吞并,悍然起兵反叛。

  但陈子昂早有准备,这场叛乱还没来得及扩散蔓延,便被闻讯赶来的夏军迅速平定,阵阵令人胆寒的枪炮声中,任何胆敢反抗的人都被射杀处决。

  领导叛乱的贵族和他们的族人,也尽数被处死,尸体悬挂于城楼之上,以儆效尤。

  夏军的雷霆手段极大震慑住了那些不满的叶尔羌贵族,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叛乱的念头,转而以不配合的态度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对抗朝廷。

  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真刀真枪起兵作乱,夏人就没有借口对付他们了,却不曾想,首任安西总督可不是好相与的,他可是从反清战争中杀出来的悍将,手里不知道沾了多少人的血。

  对付这些不满的夷人贵族,陈子昂不吝啬自己的手腕。

  他深谙西域局势,明白单纯的军事威慑只能压服一时,这些贵族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土地、牧场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

  故而,他决定直接釜底抽薪。

第503章 安西新政

  陈子昂直接以安西总督府的名义连续下发两道告令。

  第一道为《均田赋令》。

  此令意为详细清查叶尔羌各处,尤其是天山以南肥沃绿洲的土地产权,官府明确规定:

  凡非持有“红契”(官方印制的有效地契)、或土地来源存在欺压、霸占平民等不法情形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按朝廷“移民实边”的政策重新分配。

  同时,废除贵族世代享有的免税、减税特权,所有田亩均需按朝廷的摊丁入亩政策纳粮交税。

  清查工作由总督府直接派出的汉吏负责,并有驻军士兵随行协助,杜绝地方势力的干扰。

  第二道名为《推恩录贤令》,于各城开设“宣教署”,兴建文庙学堂,强制所有伯克、贵族以及其适龄子弟入学,学习汉文、官话及朝廷律法。

  朝廷将在本地设立官吏选拔试,所有官员任免,均由总督府依据其对汉语、律令的掌握程度以及任官考试的成绩决定。

  同时,再次提及汉民西迁及汉夷通婚的政策,给与明确落户程序和授田奖励细则,总督府将优先雇佣、提拔懂汉语的本地人担任基层吏员。

  这两道政令直插本地贵族的命脉,对他们而言,土地乃是根基,特权的丧失也意味着财富的流失。

  而废除世袭垄断官职,改由学识决定前途,更是斩断了他们维系权力的传统途径,无异于是在掘他们的根!

  如果说朝廷吞并叶尔羌汗国,对大部分伯克贵族而言只不过是换了个新的领导者,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两道政令的颁布,就真的切实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愤怒的伯克贵族们再也忍受不住,即便夏军如何强大,也无法阻止他们起兵反抗,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决心。

  泰武五年八月,先是阿速城贵族反叛,而后哈实哈儿、养泥城儿、于阗、撒里库尔等地也接连掀起叛乱。

  叛乱贵族打着驱逐夏人,恢复叶尔羌汗国的名号,也暂时放下了教派之间的仇恨,联合起来对付夏廷。

  为此,他们甚至扶持了一名叶尔羌王室的旁系宗亲为新任苏丹,抛弃了远在南京的阿卜杜拉苏丹和叶尔羌城内的苏丹子嗣们。

  陈子昂早已做好了防备,他沉着冷静的调动各旅平叛,由于夏军主要驻扎在各个城市内,贵族无法从内部夺取城池,只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而叛军内部也并非铁桶一块,尽管他们暂时放下了教派之间的争端,但这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教派之间的敌对仍然存在,叛军也是一帮乌合之众。

  在夏军的全力围剿之下,叛军几乎一触即溃,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被镇压下来,被叛乱贵族扶持的那位倒霉的伪苏丹也沦为阶下囚,被押往叶尔羌凌迟处死。

  经此一役,本地贵族的势力遭受重创,再也无力违抗夏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安西总督府将新政彻底推行下去。

  陈子昂雷厉风行地开始了新一轮举措,首先便是对叛乱余孽的彻底清算,对伪苏丹的凌迟只是震慑的开端,根据缴获所得的证据名录,陈子昂下令对阿速等叛乱核心区域的贵族势力进行了犁庭扫穴半的精准打击。

  凡是参与或暗中支持叛乱的家族,无论其过往地位如何显赫,其家主及族人一律明正典刑,家产悉数抄没充公,充公的田产正好能够发放给西迁汉民。

  而没有了地方贵族的集体抵制和武力阻挠,总督府派出的汉吏与随行军士如臂指使,清查土地、登记造册的工作效率骤增。

  大片曾属于叛乱贵族,或来源不明的“无主”良田皆被罚没,充作官田,用以发放给移民或联姻军士。

  西域驻军里充斥着大量血气方刚的小伙,他们大多未婚,只等退伍以后返乡结亲,而如今官府颁发政策,只要他们与本地夷女联姻,便能额外获得土地。

  这对于许多属于无产者的士兵来说,无疑充满了诱惑,加上当地夷女的确充满了异域风情,夷女也迫不及待想要通过与士兵联姻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双方一拍即合,新政颁发后不久,便有许多驻军军士与当地夷女联姻,在军官的筹办下组织起了一场盛大的集体婚礼,将驻军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在行政体系上,官府的改革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借助平叛之威,总督府不仅强力推行了汉语、律令的学习和官吏选拔考试制度,更对各地原有的行政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城市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区,原本由伯克贵族把持的民政管理权被彻底剥夺,转而推行编户齐民,将夷民丁口登记在册,五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设立甲长和里长,以夷人充任,直接对汉吏负责。

  此举不仅便于清查人口、征收赋税,更将朝廷的控制延伸至乡村角落,再无贵族插手的余地。

  考虑到当地贵族的势力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为了避免再度发生叛乱,陈子昂在维持主要兵力驻防各个城池的同时,也下令于交通要冲、土地富庶或位置紧要的绿洲地区设立巡检司,或效仿明朝设置屯田卫所。

  这些卫所不仅负责屯垦自给,训练民兵,也肩负巡查地方、缉拿盗匪、保障官道通畅的重任,确保一旦某处爆发叛乱,就能在短时间内出兵镇压。

  同时,为了推进汉化,陈子昂也上表朝廷,提请将叶尔羌等诸多城池改为汉名,或恢复古称,例如叶尔羌城改为莎车府,哈实哈儿改为疏勒府,养泥儿城则参考音译,改为英吉府。

  天山以南大刀阔斧进行新政改革之余,另一边,陈子昂也遵从苏言的旨意,征召民夫,调拨物资,派大军北上进驻伊犁河谷,修建新城,辐射准噶尔部。

  值得一提的是,准噶尔部的台吉巴图尔珲在前往南京奉表请罪后,苏言就册封他为顺宁郡王,与漠北三部相同待遇。

  不过苏言也考虑到了准噶尔人在历史上反复无常的性格,以及前面巴图尔珲还试图煽动札萨克图部的安远郡王诺尔布,在册封以后并没有将他放回部族,而是命其永居南京,其子也一并入京送入国子监念书。

  巴图尔珲远据南京,其部族内部便群龙无首,管辖权就交由安西总督府,不过准噶尔部驻牧和布克赛尔,远离安西总督府的控制区域。

  为了更好的管辖准噶尔部,并防止其再生动乱,除了遵从苏言的圣旨在伊犁河谷修筑新城外,陈子昂也同样在天山北麓筑城,该城后来命名为迪化,取自“启迪教化”之意。

第504章 陈五六省亲

首节 上一节 355/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