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349节
鄂木布面色煞白,身为台吉的骄傲让他不甘心下达撤退命令,但他也非常清楚,眼下己方就已经开始节节败退,一旦等敌军预备队参战,己方必然在合围包抄之下全军覆。
因此,他只能痛苦地闭上眼睛,不愿面对现实:“鸣金收兵,命各部向西南方向……撤退。”
即便是撤退,也要将夏军引到远离入藏道路的地方,而且越往西地势愈发崎岖复杂,只要能够摆脱夏军的追击,他们或许还能够借助地利,重新找回场子……
但是,随着撤退的号角声响起,蒙古各部随之陷入混乱之中,他们如蒙大赦般仓皇后撤败退,本来就没有任何秩序可言,在夏军的追击下更加混乱,很快便被杀得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鄂木布和达兰泰痛苦地看着这一幕,却也是无能为力,只能屈辱地在亲卫队的护送下先一步撤出战场。
第490章 达赖反应
水土不服困扰着攻打青海的北路夏军的同时,另一边,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旅已经在云南提督李过的率领下自云南出发,在本地向导的引领下沿入藏古道,向卫藏地区挺进。
李过在得到西征的圣旨后,就立即着手准备出征前的必要措施,包括防患高原反应所引起的水土不服。
李过身为从北方调来的将领,早在平定沙定洲之乱及后面的云南土司叛乱时,就已经体会到了水土不服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在那个时候,为了缓解“瘴气”带来的负面影响,李过就已命人前去打探搜罗能够治疗“瘴气”和水土不服的病方和手段。
不过,等他们搜集到了以后,战争却也已经进入了尾声,各处被煽动叛乱的土司大多被捣毁,山寨也被夷平,成为了夏军的战利品,而这个病方,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等到了现在,夏军将要到地势更高的卫藏,此前掌握的方法也终于能够用于实战了。
这个所谓的病方便是糖。
一种在云南本地被命名为“碗儿糖”的粗糖。
众所周知,想要缓解进藏时产生的高原反应,摄入糖分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现代人入藏前,便需要饮用红牛、可乐和酥油茶、奶茶这些含糖量高的饮品来对抗高原反应。
可在古代,糖类的价格高昂,并非普通人能够服用的,也无法同时凑齐能够满足三万多大军摄入的糖类。
若是放眼云南,这倒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了。
云南本地也产有一种名为“碗儿糖”的特产,它主要以甘蔗制成,把两个碗状中空的糖块对口扣合在一起,外面用油纸包裹,封蜡防潮。
在过去,从云南四川进藏的商队就是食用这种粗糖来缓解“瘴气”的,商队每翻越一座山,就会从里面取一块糖食用,能够有效缓解“瘴气”的影响。
李过对此一开始还有些不太相信,可随着战争结束以后,他出于好奇询问起那些连通雪区的商队后,得到的答案果然如此,便也就相信了这个方法。
在得到西征卫藏的圣旨后,除了大量调动的粮秣辎重外,李过也第一时间下令大规模收购碗儿糖,作为军中的战略物资,确保能够支撑大军顺利入藏。
三月底,夏军自云南两路开拔,由李过亲率第二十三、二十四旅走滇藏茶马古道,经由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等地进入芒康、左贡,最终抵达和硕特汗国首都逻些城。
而第二十五旅由其旅帅张瑾率领,同样需要经过大理、丽江与中甸等地,并在中甸与主力分开,走西康巴安进入卫藏。
这条路是官方驿道,沿途设有驿站,方便传递文书和官员往来,也是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
藏人因此对这条路较为防备,李过便命张瑾打出旗号,伪装主力,吸引和硕特军队的注意力,自己则轻装行军,直扑逻些城。
在开拔前,他对三位旅帅们说道:“此番征讨乌斯藏,地势崎岖复杂,气候非我等汉人能够忍受,必须携带大量碗儿糖,以缓解高原瘴气威胁,我欲轻装行军,直扑逻些,斩杀和硕特固始汗。”
“只要将固始汗斩杀,或是擒获,鞑虏群龙无首,定当不战自乱,我军亦可以较小之代价,平定乌斯藏。”
说完,他看向张瑾,叮嘱道:“你部孤军入藏,风险最为之大,还需步步为营,莫要浪战,以牵制敌众为主。”
“遵命!”张瑾抱拳应下。
四月初的滇西北仍带着料峭春寒,两路夏军沿商道齐出,第二十五旅故意每日只行三十里,沿途伐木造灶,虚设营帐,甚至用马尾拖着树枝扬起漫天烟尘。
二十五旅所造出的声势浩大,锣鼓喧天,以至于才刚刚抵达四川,消息就已经走脱,传入雪区。
而另一边,李过部轻装疾行,两旅所属骑兵最先驰骋在茶马古道之上,将所有出现在视线中的人,不论汉藏尽皆拘押,以免消息走露。
在骑兵前锋身后,两万余将士扛着火枪,背着背囊冒着寒气大步行军,在他们身后背着的鼓囊囊的背囊内,装有特制油纸蜡封包装的碗儿糖,每份油纸内都整齐码着至少足够支撑十日的碗儿糖。
尽管李过已经配合各地官府将云南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碗儿糖都给收购了,但也无法让三万多名出征将士能够随意食用。
在出发后,各级军官只能约束麾下士兵们谨慎食用碗儿糖,尽可能省着点食用。
由于时间差的缘故,此时的和硕特汗国首都逻些城内,固始汗与达赖五世还不知道夏朝已经对他们宣战。
达赖五世还在与他忠诚的臣属们商议是否要亲自前往一趟南京城,觐见那位新任中国皇帝。
毕竟这已经算是一个传统了,从元朝开始,达赖大多需要派出使臣朝贡中原王朝,并接受中原的册封。
而今东边的夏朝强势崛起,已建国五年之久,可他们却迟迟没有派出使臣前往朝贡,请求夏朝皇帝的册封,这就让一些“睁眼看天下”的贵族感到了几分不安。
毕竟,夏朝现在的扩张欲望可是强得可怕,拳打鞑清蒙古人,脚踢澜沧安南国,就连他们北边的西域也被插足,接下来也难保不会对他们动手。
担心到这一点,臣属贵族们才会向达赖五世谏言,希望他能够组织使臣前往南京朝贡夏朝天子。
然而,达赖五世眼见着就被说服了,固始汗的使者却突然闯入布达拉宫,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夏朝已经对和硕特汗国全面开战,大军自北方攻入青海,已然击溃了右翼旗的部众。
使者话音落下,殿内众人皆惊,达赖惊骇道:“这是为何?我卫藏何时得罪过夏朝,竟令他发兵来攻?”
贵族们也面面相觑,殿内一片死寂,被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慑得说不出话。
方才还在讨论派遣使团朝贡的和平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大难临头的恐慌与不解。
其中一名贵族面色凝重,瞥了一眼那名和硕特使者,深吸一口气,对达赖说道:“佛爷,依我看,夏朝之所以会骤然兴兵进犯卫藏,并非因我等主动冒犯,其祸根,恐怕正系于这位尊贵的使者所效忠的主人——固始汗。”
此言一出,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殿内瞬间炸开了锅。
一些与和硕特人关系密切的贵族立刻激动地反驳:“胡说!固始汗乃是我卫藏的保卫者,夏军来袭,岂非是欲吞并我等之地?”
那位发言的贵族不为所动,声音反而拔高了几分,语速急促:“佛爷,诸位贵族且听我分析!夏朝新立,其天子雄才大略,志在寰宇,南征北战,是何等声势?”
“而我卫藏,自崇祯以来与中原断绝,仅与青海、西康等地蒙古部族联系密切,固始汗及其各子统治青海,更借护法之名实掌我卫藏军政大权,在夏朝皇帝眼中,卫藏早已是蒙古和硕特部之藩属,而非前明故地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达赖五世惊疑不定的面庞和众贵族错愕的表情,继续道:“五年前夏朝立国时,我卫藏未能及时遣使南京,表达归顺臣服之意,更未请印信册封,这已失礼在先。”
“而如今,夏朝已然稳固,其兵锋必然指向所有不臣之地,不论满清、漠南漠北蒙古,这些被中原视为鞑虏之辈皆被夏军征讨攻灭,盘踞青海、卫藏的和硕特部,又如何能够逃过一劫?”
“夏军自北来攻青海,其目标绝非劫掠,极有可能是要彻底摧毁和硕特在青海、卫藏的统治,将卫藏完全纳入夏朝版图!我们……我们是被战火殃及的池鱼啊!”
他的分析如同冰冷的皮鞭抽打在众人心上,达赖五世身体微微晃了晃,扶住了宝座上的扶手,脸色苍白。
他早知中原易主,新朝气象不同以往,也曾忧虑,却没想到刀兵之祸竟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殿内支持他的藏地贵族们纷纷低语,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摆脱和硕特人钳制的微妙期待交织在一起。
那位代表固始汗的使者此时猛然抬起头,又急又怒:
“一派胡言!分明是夏朝狼子野心,欲鲸吞四方!我汗镇守青海,拱卫卫藏,多年来与夏朝秋毫无犯,定是他们看中了卫藏佛国圣地,想要……”
他话还未说完,便被达赖五世抬手打断。
达赖面色凝重,脑中飞速转动,似在思索其中的利害关系,众人皆沉默地看着他,等待着他的结果。
半晌后,达赖才沉声道:“不必再说了,固始汗是受我邀请而来,而今夏军来犯,我如何能够坐视不理。”
说着,他看向使者,道:“你且先回去通禀固始汗,我定会动员军队,与他一同并肩作战,抵御夏军。”
“佛爷!”
那名贵族神色大变,正欲劝说,却被一旁的第二任第巴(藏语的头人、首领)陈列嘉错瞪了一眼,硬生生憋了回去,而使者面露狂喜,连忙抚胸应下,道:
“看来佛爷做出了明智的决定,在下定会如实向大汗转述您的决定!只要两军并肩作战,定能击退夏人的进犯!”
达赖微微颔首,没有回应。
而后,在达赖五世的命令下,卫藏开始进入战争动员,贵族们各怀鬼胎,陆续离开了布达拉宫,只剩下陈列嘉错和几名深受达赖信任的贵族官员留下。
“佛爷。”陈列嘉错主动开口说道:“夏军兵强马壮,即便是横扫中原的满清都无法与之抗衡,我卫藏向来疏于军备,即便与和硕特部联手,只怕也绝非夏军对手。”
其余贵族见陈列嘉错都开口劝说了,一个个犹如找到了主心骨一般,纷纷跟着劝说谏言。
达赖沉默地听着他们的劝说,尽管心中并不愿意真的与和硕特部共存亡,但表面功夫还是需要做到位的。
因此,他对着众人沉声道:“这动员还是要做的,夏军兵锋将至,无论根由在何方,若不做抵抗姿态,便是任人宰割。”
说完,他又看向第巴:“陈列嘉错,你以我的名义号令卫藏各部,集结兵马,调拨粮草,做出备战之势。”
陈列嘉错微露讶异,立刻明白了达赖的话中深意:“遵命,佛爷,只是……集结之后,何时开拔,又该向何处行军?”
达赖五世目光深邃,望向殿外逻些城的晴空,窗外一片蔚蓝,万里无云,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杂质,就如同他心中的地上佛国一般神圣。
“固始汗虽然得到了他的承诺,但我卫藏地域广大,派系林立,集结备战绝非朝夕可成之事,各地头人贵族,路途远近有别,筹集物资更要时间。”
达赖的话头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冷漠:“你当约束各部,令其小心行事,在各自驻地或临近关隘加强防备即可,切莫轻率远赴青海浪战。”
“至于何时、何地协同固始汗作战,需等我与诸位贵族再行商议,并派专使与固始汗联络后,方能定夺。”
殿内的官员贵族们瞬间领会了达赖的意思——我同意并肩作战≠我会马上出兵参战,不等式直接秒了!
陈列嘉错眼中精芒一闪,郑重应道:“佛爷深谋远虑,此法甚善,臣下即刻去办!”
“去吧,务必做得周全,既要让世人看到我卫藏与和硕特部并肩抗敌之决心,又切莫做无谓牺牲。”达赖有些疲惫地挥了挥手。
作为小国,他们只能努力在夹缝中求存,以保全实力为上。
事实上,达赖也认为夏军的目标是占据青海与卫藏的和硕特部,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仇恨是众人皆知,延续数百年的。
而他们卫藏和汉人的矛盾不能说是没有,就算硬要往上追溯,也要到唐朝时的吐蕃了。
可吐蕃到现在早已过去了八百余年,相较于曾经占领屠戮过中原的蒙古人,这点仇恨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因此,达赖五世才会决定消极应战,蒙古人和汉人之间的战争,没有理由让他们藏人血流成河。
第491章 山瘴恶劣
四月初,夏军北路军主力在孙庭祥的率领下沿茶马古道青藏线不断行军。
茶马古道青藏线是自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卫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其大致路线是从西宁出发,经共和、兴海、贵南、同德、玛沁、甘德、达日进入四川石渠,再经玉树、囊谦进入卫藏的类乌齐、丁青、巴青、S县、那曲、当雄,最终到达逻些城。
十年前的固始汗便是经过这条路线进入卫藏,击败了以藏巴汗为首的噶举派势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
而如今,夏军便沿着固始汗曾经走过的道路南下,向卫藏进发,其目的,也同样是要摧毁占据逻些城的固始汗。
此情此景,和彼时彼刻是多么的相似,固始汗当初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的敌人也会走这一条路线,推翻自己的统治。
但因为北路夏军没有配备大量用以缓解高原反应的糖类,夏军军中不断有人因为高反病倒,许多辅兵在砍伐树木时突然倒下,等旁人上前查看时,已经面色青紫,呼吸困难。
高原气候如同无形的敌人,悄无声息地收割者生命,远比和硕特人的抵抗更加致命。
每日的行军都伴随着急促的喘息和剧烈的头痛,随着夏军进入平均海拔在3900米左右的兴海地区,高原反应变得更加严重和泛滥。
士兵们的脸色普遍呈现出不健康的灰白,嘴唇发绀,身体比在平原地带时沉重了数倍,仿佛每迈出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心力。
那些沉重的火炮和辎重,在缺氧环境下更是成了巨大的负担,极大地拖累了行军速度,许多负责运输的辅兵和牲口在极度劳累和缺氧中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前方的状况同样糟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