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313节

  曾经还在襁褓之中,险些冻死在战乱中的婴孩,此时已经长成牙牙学语的三岁孩童,他坐在马车上,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显得很是兴奋。

  在于成龙的悉心照料下,被母亲临死托付的孤儿健康成长,陪着养父一起跋山涉水,走遍大江南北,从遥远的北疆来到遥远的南疆。

  可以说,他的年纪虽小,但经历过的事却是要比大多数人更加丰富了。

  于成龙远离家乡,将自己的心血都寄托在了他身上,将他视如己出,取名于廷梁,希望他未来能够成为继承自己的品行与意志,成为国家栋梁。

  于成龙也在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块土地。

  在重设交趾布政使司以后,朝廷便废置了后黎朝所设的道/镇——府——州/县——乡——社的地方行政体系。

  在布政使司这一省级行政之下,便直接设置府一级,往下才是州县。

  原来的道/镇皆被改为府,例如安广镇便恢复明初的名字,设置靖安府,于成龙调任的太原镇便是改为太原府。

  这虽然与于成龙的老家山西的首府太原撞名了,但两地相距遥远,倒也无伤大雅。

  于成龙在担任云南临安府石屏州知州期间,执政兢兢业业,打击匪盗,招抚夷民,素有政绩,深得民心,也得到了云贵总督王翊的赏识。

  在王翊的推举下,于成龙便被举荐为云南的卓异,吏部在考功后决定为他升职。

  恰逢交趾新定,出现了大量的官员空缺,需要从内地调派官员前去,便将于成龙左迁交趾太原府同知。

  石屏州百姓得知于成龙将要前往交趾赴任,皆深感不舍,倾城出动,拦在于成龙南下的路上失声号哭,乞求于成龙继续留下作为他们的父母官。

  于成龙对于石屏州百姓们的反应很是感动,但朝廷调令已经下发,他也只能含泪告别百姓,踏上赴任的路途。

  他本来以为交趾脱离汉地二百多年,语言风俗早已胡化,但离开云南进入交趾境内,与当地百姓交流后,他才发现北部地区还有许多百姓保持着使用汉语的习惯。

  准确来说,是越往北,汉化程度越深,但不论南北,普遍是官方文书和精英阶层还是使用汉文,而民间日常交流仍以口语化的京语(京族)为主。

  太原府作为靠北地区,本地百姓的汉化程度较深,因此于成龙很容易便找到懂得汉语的向导,在向导的引领下,一行人缓缓进入太原府城。

  太原没有怎么受到夏越战争的影响,因此于成龙一行人进入城内以后,看见的便是街道上仍然一片繁华的景象。

  街上的行人都在说着好似鸟类啼鸣的叽里咕噜的京语,但也偶尔能够听见带着口音的汉语。

  于成龙还未赶到太原府署衙门报导,心里便已经想好了未来治理此地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包括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全面汉化,鼓励百姓使用汉语书写交流,并推动汉人移民与本地原住民的融入交往。

  要想推行汉语交流,他们需要在太原府城内建造多座学馆,从内地聘请教书先生前来教学,使太原文风斐然。

  于成龙怀揣着踌躇满志,准备在面见自己的上司后将他的想法和盘托出,终于来到府署衙门的大门外。

  他向当值的守兵出示了自己的官印和吏部文书,得以被放入衙门。

  这府署衙门是基于太原镇镇守使衙门改造而来的,整体建筑还保留着安南的建筑风格,只是大门上的牌匾被拆了下来,换上新的府署牌匾。

  等进入衙门,见了从本地士绅中挑选任命的推官后,却从对方口中得知,太原府的知府暂时还没有得到任命,官位空悬。

  他这位府同知便成为了太原府的最高官员,在朝廷任命的知府赶到之前,他将要代理知府事。

  这让于成龙顿时觉得肩上的责任变得沉重起来,他闭目沉吟,眼前依稀回忆起石屏州百姓们泣别的场景。

  曾经令他动容的一幕幕场景重新上演,于成龙暗自忖道:“朝廷以重任相托,石屏百姓寄以殷殷厚望,吾岂敢负民望?”

  想到这,他不自觉挺直背脊,向眼前的推官郑重表态:“本官既暂代府事,定竭尽所能,待朝廷遣员至日,必使太原府政通人和。”

  而后,素来以实干著称的于成龙当即召见了府署属吏与本地士绅,态度谦和地询问起太原府眼下的民生所急以及风俗所弊。

  太原府没有什么突出的豪族,因此朝廷北迁的政令没有影响到这里,士绅们也非常配合朝廷的治理。

  对他们来说,不管上头统治他们的到底是姓苏还是姓黎,只要不剥削他们,巧取豪夺,他们都非常乐意拥戴官府。

  见这位初来乍到的府同知态度谦和,士绅们思忖片刻,便争先将他们知道的事情说出来。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问题,便是太原府外的山林之中还活跃着众多匪徒和郑氏余孽,那些匪盗在郑氏统治期间便已经存在,但由于官员无能,迟迟无法剿灭,便始终保持着活跃。

  他们虽然无法影响到城内的治安,但出了城池,就必须要开始提防可能的袭击了,为此百姓们不敢独自上路,只能选择抱团,等同行的人数多了再出发。

  这点于成龙在路上也有所耳闻,为他带路的向导也提到过。

  于成龙闻言,顿时严肃起来,他的眼里素来容不下沙子,那些威胁民生的匪徒,不可能继续放任他们嚣张下去。

  除了治安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眼下民间还大量使用后黎朝时期铸造的钱币,这些钱币皆为仿造中原钱制,钱文用楷书雕刻黎朝皇帝的年号,并以此命名。

  最新的钱币便是黎朝末代君主黎维祺统治期间铸造的庆德通宝,但因为其统治年限不长,且随着夏越开战,钱币的铜制粗劣,流通的数量并不多。

  这些黎朝钱币的流通定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眼下还没有太大的影响,可随着大量夏朝的泰武通宝流入,铜板之间因为质量缘故换算困难,影响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意识到这点,于成龙能想到的应对之策便是设置官办兑换所,允许百姓拿出手中的黎朝钱币,换取大夏的泰武通宝。

  在结束与属官士绅们的对话后,于成龙马不停蹄提笔研墨,写信送往交州,向交趾总督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举措。

  他希望总督能够调派兵马来到太原府,协助剿灭匪盗和郑氏余孽,并颁行废止黎朝钱币流通的政策,在全省各地兴建官办兑换所,全面收回黎朝钱币,推行经济统一。

  次日,于成龙又微服私访,携带随从与通译游走于市井之中,观察百姓生计。

  他行至城中府学,见府学中有众多学生用带着口音的汉语念诵儒家经典,而文庙内仍然供奉着孔夫子的画像,画像两侧也挂着汉文书写的对联,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他望着孔夫子的画像,驻足良久,缓缓抚须而叹:“交州沦丧二百春秋,然俎豆衣冠未绝,圣像楹联犹存,纵使战火纷飞、山河易主,这正朔文脉竟如老树虬根,深扎民间沃土。”

  追随他从山西老家到南疆交趾的随从拱手道:“老爷所言极是,此地汉韵尚存,实属不易。”

  于成龙轻笑道:“《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今观稚童仍诵‘人之初,性本善’,老儒尚讲‘大学章句’,方知圣教如水银泄地,虽黎氏僭号称制,伪窃王道,终不能断我华夏精气。”

  府学之行着实让于成龙心情轻松,对太原府王化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他离开府学后,迎面碰上一群嬉戏打闹的孩童,孩童嬉闹间交谈的话语,却都是如鸟叫般的京语。

  如此反差,让于成龙脸上的笑容顿时消散。

  一旁的随从注意到了他的表情变化,不禁有些担忧地说道:“老爷,您……”

  于成龙摆了摆手,打断了他接下来的话,沉吟道:“先回去吧,召府学的教授来见我。”

  随从微怔,很快反应过来,抬手道:“是。”

  等于成龙回到府署衙门时,文庙教授已经得到通知,先一步赶到衙门等候。

  于成龙换上官府后才去接见教授,这教授是汉学资深的老学究,熟读儒家经典,也讲了一口流利的汉语。

  但是,对于于成龙这种从山西来的北人,这位老学究讲的话带有浓厚的口音,即便是他仔细倾听,也很难听得懂,只能依靠他带来的通译作为沟通的桥梁。

  于成龙想要询问的问题很简单,那便是这城中各级学校、私塾的数量和招生情况,他注意到城中使用汉语的大多是衣装得体,最起码也是小康之家。

  而使用京语的,则是衣着各异的普罗大众,他们才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大多数。

  这便将双方割裂开来,继续下去,也只会延续精英阶层使用汉语,百姓普遍使用京语的现状。

  老学究对于城中很是熟悉,面对于成龙的询问,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后黎朝在郑氏执政期间,也同样重视教育,地方州县除了官学外,还有设置社学,其面向的便是平民子弟。

  但侧重启蒙教育,使用的教材也都是本土化版的三字经和孝经——当然,这都是喃字版本,而并非汉字。

  这就使得学生只有在考上官学以后,才能学习汉文汉话,而民间即便是接受过启蒙教育,也都是使用京语交谈。

  于成龙听了老学究的答复,沉吟许久,还是决定在城中多营建几所官学、社学,面向平民百姓招生,派人前往云贵两广聘请儒士前来担任夫子。

  为了扩大招生范围,凡童蒙入学,皆能够免去束脩,由官府提供笔墨,免费提供食物与住处。

  在于成龙操心太原府的学政事务的同时,他的书信也如期送到了交州府,呈上交趾总督刘远生的桌案前。

  刘远生早就已经意识到黎朝钱币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他对此事也正在发愁,思考要如何处置。

  于成龙的这篇书信无疑令他茅塞顿开,刘远生在看过后,只觉眼前一亮,猛地一拍桌案,道:“好!这于成龙是从哪里调来的?倒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交趾布政使被他这突然的动作吓了一跳,又听见了于成龙的名字,不免有些疑惑地问道:“督宪,这于成龙说了什么,让您反应这么大?”

  “你来看看。”刘远生没有回答,而是直接将书信递了过去,布政使接过书信一番查阅,脸上的表情也逐渐从疑惑转变成了然。

  他放下书信,思忖片刻,接着说道:“督宪,如果下官没记错的话,这位于成龙是今年由云贵总督举荐为云南布政使司的‘卓异’,吏部考功后,将其左迁至太原府出任府同知。”

  “卓异?好好好!”刘远生听后,很是高兴,连声说道:“交趾百废待兴,正是需要这位卓异,哦对了,太原府的知府何在?”

  布政使想了想,回答道:“吏部还未有任命,至今空悬,因此府事皆由这位于成龙代理处置。”

  刘远生担任督抚多年,瞬间就猜到了朝廷的用意,笑着捋了捋长须,道:

  “看来朝廷很看好这位于同知,若是他在任期间同样能够表现出色,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别说是知府,只怕连巡抚也无法困住他。”

  “督宪,您是说……”布政使见他给出如此评价,不免面露惊讶。

  刘远生只是微微一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话锋一转:“这位于成龙给的建议不错,我会引为奏疏,送往朝廷,若是朝廷允准,此事也就不再困扰我们了。”

  至于于成龙请求调派兵马前往太原府剿匪一事,刘远生也没有拒绝,命驻扎交州的第十五旅派出一标兵马前往太原,配合于成龙剿匪。

  而交趾各地州府,也随着官员陆续赴任而开始恢复生产建设,劝课农桑,大兴土木。

第453章 于成龙剿匪

  十一月,交趾太原府,于成龙请求调派而来的朝廷官军终于抵达。

  于成龙在得到刘远生的回信后,就马上开始征调粮草,为朝廷官军的到来做好准备,并时刻命人留意援军的动向。

  因此,在援军还未抵达府城时,于成龙就已经得到消息,亲自出城迎接。

  奉命前来太原府剿匪的第十五旅第三标参将陈琦光得知于成龙这位堂堂同知居然亲自提前到城门迎接,只觉得十分惊讶。

  而惊讶之余,他心中对于成龙的观感也不免提高了几分,毕竟明朝虽然被大夏取代,但是重文轻武的风气并没有被完全摒除。

  之前战争时期或许还能被抑制住,可随着夏朝建立,这一两年文官轻视武将的情况也不时浮出水面,在朝中传开。

  随着大军逐渐靠近太原城门,陈琦光也依稀看见了远处城门下身着青色官员的那袭单薄身影。

  于成龙身着官袍,立于城门之下,远眺官道,他身后新提拔的推官、通判们也都分列等候。

  他们见于成龙堂堂府同知,居然来迎接一帮丘八,不免低声嘀咕起来:“区区一个参将,何须同知亲迎?”

  他们的嘀咕声没有逃过于成龙的耳朵,他偏头看了几人一眼,低喝道:“噤声!”

  而后,他双目炯炯,目光如炬地看向逐渐由远及近的队伍:“此番剿匪之事,事关民生福祉,岂分文武尊卑?”

  “更何况,我大夏以武立国,若无这些武人,怎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些不利于团结的话,莫要再说了。”

  被于成龙这一番训斥,几人只能悻悻闭上嘴巴,不再言语。

  此时,马蹄声渐近,陈琦光亲率卫兵先行踏尘而来,战马还未完全停下,他就连忙翻身下马,几步走到于成龙面前,抱拳行礼:

  “末将何德何能,竟劳于同知亲迎,实在惶恐!”

  于成龙面露微笑,抬手将他扶起来:“陈将军为国征战,本官理当如此,更何况此番想要剿灭匪患,也要全靠陈将军了。”

  他话虽然这样说,但陈琦光也不敢妄自托大,连连摆手:“末将不敢当同知重托,此番奉命前来,乃是归入您的麾下调遣,末将定竭力效犬马之劳。”

  接着,两人便一齐露出恰到好处的笑容。

首节 上一节 313/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