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90节
吐鲁番作为曾经的丝绸之路重镇,尽管此刻丝绸之路因为战乱废弃,但这里作为贸易枢纽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
孙可望便下令减免商税,组织骑兵定期巡视商道,清剿马匪,吸引东西往来的商队在此停留交易。
东边的夏朝并没有封闭商道,因此短短数个月,天兴府的市集就比以往更加繁荣,来自中原、西域等地的商品琳琅满目。
军事上,孙可望则是听从刘文秀的建议,向西域商人购买来自中亚的火器,组建新式火器营。
并向北方厄鲁特蒙古各部购买战马,招募蒙古人,组建新的骑兵部队。
厄鲁特蒙古各部主要以准噶尔部为首,其首领巴图尔珲台吉虽然也不喜这支汉人武装,但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为了能够在日后夏军进犯时,与西军联合起来对抗夏朝,他不仅以更低廉的价格贩卖战马,还额外赠送了一批火器。
巴图尔珲台吉赠送的火器宛若雪中送炭一般。
西边的叶尔羌汗国已经知道吐鲁番陷落的消息,开始对过往商贩进行审查,禁止火器等军械输送到吐鲁番。
同时,叶尔羌苏丹阿卜杜拉也开始集结军队,誓要出兵征讨西军,收复吐鲁番,为他的胞弟苏里唐复仇。
苏里唐便是吐鲁番的阿奇木,在西军攻陷吐鲁番时,他于混乱中被乱兵所杀。
亲自任命的阿齐木被杀,吐鲁番沦陷,这对本就因为政变上位,缺少合法性而权力不稳的苏丹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不论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威望,稳固地位,还是为了收复失地,报胞弟之仇,阿卜杜拉都必须选择出兵。
战争,就此爆发。
第429章 泰武三年
泰武三年正月的南京,一片银装素裹,气候严寒,以至于长江、秦淮河都结冰,难以通航。
“金陵雪深三尺,秦淮烟树皆作琼枝,画舫冻若琥珀。”
——方以智《物理小识》
这是自天启以来,南京最寒冷的冬天。
天寒地冻,也驱散了些许春节带来的喜庆,街上鲜少有人出门,家家户户门窗紧闭,百姓只能躲在家中取暖。
“启盛纺织机可已经在江南推广,所织出棉服可有放至民间售卖?”
皇宫御书房内,回京后没有休息几日的苏言接见了工部尚书宋应星与工部右侍郎刘师仁,询问起启盛纺织机的推广情况。
宋应星微微躬身,回答道:“启禀万岁,工部已在直隶、浙江、江西、湖广五十三府七州营建官署纺织坊一百五十五座,产出棉服也已发放民间售卖。”
苏言听了,微微点头,道:“如果朕记得不错,松江与湖广应该都是棉花产地吧?”
“万岁记性真好。”宋应星拍了个小小的马屁:“松江有‘衣被天下’之称,是为三分稻七分棉,年产超五十万担,湖广荆州府所产‘江陵棉’亦是闻名天下。”
“仅凭这两地,只怕无法供给天下军民,当扩大绵田规模与官署纺织坊。”苏言说道。
宋应星回答道:“万岁,建奴曾于前明隆武元年,于河北保定设棉甲庄四十余处,眼下这些田庄皆已废弃,可以重新开辟耕种。”
“除保定府外,河间府亦是明季军用棉主要供应地,山东东昌府也有大量绵田。”
“臣以为,今年可以先在河北、山东等处营建官署纺织坊,以此降低北方棉衣价格。”
“既然宋卿已有规划,那便按卿所言,年后呈递章程,由内阁拨款。”
“臣等遵旨。”宋应星与刘师仁躬身应下。
两位工部官员离去后,苏言也起身移驾文渊阁。
尽管此时还是春假,但文渊阁内还是有大臣当值,以免错过什么突发事件。
在苏言到文渊阁的时候,张煌言与钱肃乐二人正在谈论着江南大雪的灾情。
“今岁各地大雪,灾情不断,连温暖的南方都积雪数尺,也不知更加寒冷的北方会有多少百姓冻毙。”张煌言面色忧愁,不断叹气。
钱肃乐蹙眉道:“莫说是北方了,就是在这南京城内,都有十几座房屋被积雪压塌,死伤数十人。”
“我今日入宫当值的路上,就看见有衙役收尸,清扫路面,据说是从屋檐落下的冰柱砸死了一个卖炭翁,连脑浆都流了出来。”
他说完,文渊阁内的气氛变得更沉重了起来,而就在这时,张煌言才注意到苏言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门口。
他连忙站起身来,向苏言拱手行礼:“陛下。”
钱肃乐是背靠着苏言的,见同僚如此,也连忙起身行礼。
苏言微微颔首,示意二人免礼坐下,而后走了过来,沉声道:“你二人刚刚所说的,朕都听见了,看来今年的雪情不容小觑。”
两人相互对视一眼,还是钱肃乐开口说道:
“陛下,臣等已经为送上来的灾情奏报做了批复,尽力拨款拨粮赈灾。”
苏言踱步坐在了主座上,问道:“连长江和秦淮河都结冰了,运河漕运可有受到影响。”
张煌言听到询问,伸手在桌面的奏本上找了找,拿出一封双手呈递给苏言:
“这是今早扬州府送来的急报,淮安至扬州段冰厚三尺,漕船尽数停摆,地方官员正组织人马全力破冰。”
苏言听了,脸色不免有些难看,道:“回朝大军还在淮北吧,可调兵马参与赈灾,务必减少受灾损失。”
“遵旨。”
他们应下,苏言也没完全放下心来,又道:“若地方出现灾民逃难的报导,都直接送到朕手中,不得隐瞒不报。”
两人再度对视一眼,齐声应下。
……
泰武三年正月的这场雪来得快,去的也快。
半个月后,大雪便停了下来,各地的受灾报告也相继送入宫中,由内阁呈递到苏言的御前。
这一年的天气过于寒冷,以至于连常年温暖的广东和云贵也下起了雪。
广州番禺降大雪,荔枝树都被冻死了不少,漓江江面结冰,能够让行人直接踩着冰面渡江。
昆明滇池也结冰寸余,水鸟多被冻死,许多夷人部落被大雪封死困在山中,死伤众多,人畜骸骨相枕。
好在冬季来临前,许多流民都被官府强制迁往新占之地,分发土地房屋定居下来,这才避免了更多伤亡。
与各地灾情报道一同送来的,还有来自安南的求援书信。
准确来说,这封书信并非来自于安南南北朝的其中一方,而是来自安南高平苟延残喘的莫氏。
高平莫氏,属于越南莫朝的残余势力,莫朝在1592年被后黎朝推翻后,莫氏便退守高平,通过向明朝寻求庇护,才得以延续至今。
在明朝灭亡后,莫氏便转而向夏朝称臣,试图借助夏朝牵制后黎朝。
但苏言那时候的精力还在北方,夏军一面筹备北伐,一面又对西南土司用兵,哪里顾得上安南。
他只接受了莫氏的称臣,延续明朝的传统册封莫敬耀为安南都统使,对于安南内部的战事,没有过多关注。
殊不知,这反而让后黎朝当政的郑主郑梉感到极大的危机感。
郑梉此人,执政时期锐意进取,对内,他模仿明朝六部制,设立六科,强化中央集权。
并推行科举考试,提拔大量听命于自己的官员,推崇儒家思想,修建文庙祭祀孔子。
对外则不断南征南部的阮主,但受限于阮氏长城,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既然南边的阮主打不过,郑梉就难免对北边的高平莫氏产生了心思。
见夏朝双线用兵,无暇顾及安南,郑梉便决定出兵高平,彻底将莫朝的残余势力消灭。
莫氏自然不是郑主的对手,更何况郑梉直接派出了他麾下的名将武公悳挂帅。
两军开战后,莫敬耀直接被郑主训练的欧式火器部队打得大败,本人都险些被流弹命中,只能仓皇退守高平府,并向夏朝求援。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派出的使者在路上遇到大雪封路,滞留了数月之久,才终于到达南京。
在看完求援书信,听着使者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话语后,苏言不免心动,产生南征安南的想法。
他命人将使者带下去休息,而后将内阁大臣们召来,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询问他们的看法。
苏言指尖轻轻敲击着御案,开口说道:“安南本就是汉家故地,自秦汉设郡县,至唐末方自立为国,明初又短暂统一。”
“如今其国内纷乱,郑阮相争,黎氏孱弱,正是天赐良机,能使我朝收复故土。”
苏言话音落下,殿内一时沉寂下来,大臣们神色各异。
张国维沉吟片刻,上前一步,拱手道:
“万岁,安南虽曾属华夏,然其自立已久,民风迥异,若贸然出兵,恐劳师远征,耗费钱粮,且北疆、辽东还未稳固,此时出兵不妥。”
张煌言身为苏言的老战友,此时早已明白苏言的意图。
他也跟着上前一步,朗声道:“张公此话差矣!安南南北分裂,正是用兵之时,若待其统一,再出兵南征,只会徒增我军将士伤亡。”
陈子龙虽然觉得张煌言这番话有道理,但他还是忍不住反驳道:
“南征需调集大军,粮饷何来?国朝连年征战,不论北疆、辽东亦或是西南,所耗钱粮皆是天文数字。”
“况且今年大雪,多地雪灾也需朝廷拨款赈灾,更有各地迁民安置,也需国库从中调度。”
“眼下国库虽然还算充裕,但战端一开,所需花费又是一笔天文数字,还请陛下三思。”
说完,陈子龙深深躬身行礼。
张国维与钱肃乐也都跟着行礼:“请陛下三思!”
张煌言见他们都表示反对,也只能无奈地闭上嘴巴。
苏言明白他们的顾虑,他想了想,耐心地说道:
“诸位爱卿为国之心,朕甚慰,不过南征安南之事,在朕看来,反而是回报大过支出,利大于弊的。”
“臣下恭听圣训。”阁臣们齐声说道。
苏言组织了一下语言,而后开口说道:“在朕看来,收复安南有两大益处。”
说着,他伸出一根手指:“其一,安南若归,则南海商路尽在掌握,亦可重新打通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自明季海禁以来,南洋贸易渐被佛朗机、红毛夷把持,岁失白银何至百万?若得安南,则我朝水师可扼守交趾、占城,使西洋商船皆需向朕纳税。”
阁臣们听言,都微微颔首,有所意动。
虽然眼下东南沿海已经开放海禁,重设市舶司,但海贸仍被洋人把控,还是有大量财富流入洋人手中。
如果可以顺势将那些财富夺回来,拿在手中……那这个诱惑确实无人能够抵挡。
“其二。”苏言竖起第二根手指:“安南土地肥沃,粮产丰富,南方各省所种植占城稻,便是自安南等处引入。”
“若能拿下安南,迁徙汉民定居耕种,以安南土地之肥沃,加之我汉民之勤恳,定能使安南成为我朝的重要粮仓。”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