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89节

  不愿遭受夏朝摆布,丢失封地和权力的衮布随即试图举兵叛乱,但马上就遭到了驻扎在库伦的李元胤的残酷弹压。

  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以衮布为首的诸多蒙古贵族被杀,大量蒙古包被焚毁。

  等第二天天亮时,库伦城内几乎横尸遍地。

  叛乱不仅仅在库伦爆发,车臣部……或者说怀远府、库伦府及定边府三地皆有叛乱。

  赛音诺颜部的丹津喇嘛号召各部贵族起兵抵抗,夺回库伦,但也很快被夏军击败。

  丹津喇嘛本人被俘,其部众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震慑这些桀骜的蒙古人,李元胤再度展露出他残酷的性格,直接将叛军首级砍下,在三府筑成大大小小数个京观。

  而参与叛乱的蒙古贵族,其首级也被斩下,悬挂于驻地辕门之上,全家遭到诛灭。

  一时间,李元胤的名字在漠北蒙古几乎可以称作小儿止啼。

第428章 西域

  在夏军的强势镇压下,漠北蒙古被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再也没有敢于反抗的声音了。

  但也因此,朝中出现了一些弹劾李元胤的声音,不过这些都被苏辅和内阁压了下去。

  作为苏言的老战友,张煌言等人自然是清楚苏言的脾气,苏言肯定是支持屠杀震慑的,这些弹劾送上去也只会让他不悦。

  不过,即便内阁没有将这些弹劾送往北平,苏言也仍然能够听过天玑司得知此事。

  他在听了陈彬的汇报后,冷笑几声,嗤道:“真是一帮腐儒,仁义道德能够让蒙古人臣服吗?既然他们张口仁义闭口道德,就让他们来关外教化夷狄吧。”

  苏言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决定了那些官员的命运——皇帝一纸令下,他们就直接被外放到漠南、漠北任官。

  这下,百官也都彻底明白苏言的立场和行事风格了。

  随着漠北各部平定,对于参战官兵的奖赏也被抬上日程。

  李元胤身为征北讨虏大将军,又是豫国公,作为武将已经封无可封了。

  苏言便下旨,将李元胤改封燕国公,赐京畿庄园一座,财物无数,另加太子太保衔,任命其为首任漠北都司。

  陈国柱、刘金戈等参战将领也都有封赏,陈国柱晋定虏侯,刘金戈封朔方伯,出任漠北副都司,二人一同加授辅国将军衔。

  还有在数场战斗中表现得极为骁勇的王辅臣也得到了封赏,李元胤对他很是赏识,保举他为参将。

  苏言倒是没有将原历史的偏见施加在现在的王辅臣身上,同意升王辅臣为参将,并以他阵斩腾机思的战功,加授昭武都尉衔。

  在苏言的旨意下达后,征北夏军军中一片欢喜,但李元胤却并没有接受出任漠北都司的旨意。

  他上疏苏言,自请交出征北讨虏大将军印,表示自己征战数年,身有暗疾,请求回家养伤。

  李元胤的这个举动倒是打了苏言一个猝不及防,他心里有些疑惑,不禁猜想李元胤是不是不满自己的封赏,所以想和他玩以退为进。

  毕竟李元胤现在可是正值壮年,这个理由多少有些可疑了。

  苏言心里猜测着,还是书信去安抚李元胤,希望他能够继续为国效力。

  这次,李元胤的回信很快送回,他在信中言辞恳切,再三表明自己只是单纯想要回家养伤,希望苏言能够允准。

  苏言对此半信半疑,还是陈彬的一番话提醒了他。

  陈彬对苏言说道:“万岁,燕国公正当壮年便得您恩宠,做了朝中武将之首,若他出身清白,是您的嫡系也就罢了。”

  “可燕国公的养父李成栋臭名昭著,又曾与万岁为敌,尽管燕国公有大义灭亲,弃暗投明之举,但仍洗不尽这层身份,只怕燕国公也是因此心生忧虑,担心功高震主,受您猜忌。”

  陈彬的一席话让苏言瞬间反应过来,他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道:

  “难道在李元胤的眼中,我就是这般没有气度的君王吗?”

  “天威难测。”陈彬躬身说道,“燕国公此举,不论是对他还是对陛下,都好。”

  “也罢,既然李元胤想引退归乡,那便放他回去吧。”苏言说道。

  他也不得不承认,李元胤现在的确封无可封了,往上难不成要册封他为郡王吗?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陈彬所说的对双方都好,也不无道理。

  李元胤引退辞官,那么漠北都司的职位就只能交给副都司刘金戈了,苏言便拟旨晋升刘金戈为新任都司。

  在圣旨送到定边府的时候,刘金戈整个人是大写的懵逼,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么快就摇身一变,官升一级成为新的都司。

  很快,他就得知李元胤交纳军印,南下归乡的消息。

  刘金戈对李元胤的举动很是不解,他虽然与李元胤没有多少交情,不过毕竟是名义上曾经的副手,还是即刻动身,前往库伦送李元胤一程。

  在刘金戈见到李元胤的时候,后者已经脱下了陪伴他多年的甲胄,穿着淡色儒服,一身锐气得到了收敛。

  在他的身后,还跟着数辆马车,据说里面都是他在库伦寻来的蒙古美女,以及蒙古王公孝敬的珠宝财物。

  刘金戈以茶代酒,与李元胤对饮一杯,而后难掩好奇地询问起李元胤为何要交印归朝。

  李元胤没有将他的真实理由说出来,只是淡笑道:

  “我少时被劫掠为兵,离家已经十多年了,而今天下终于太平,再无兵灾,我也想回乡寻亲,认祖归宗了。”

  刘金戈对他的说辞半信半疑,但也没有追问下去,而是郑重一拜:“大将军一路保重,这漠北,末将会代替大将军镇守,确保无虞。”

  李元胤微微颔首,拍了拍他的肩膀,而后便翻身上马,带着亲兵出发南下。

  刘金戈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离开,直到车队彻底没了身影,才转身返回库伦。

  圣上将刚刚平定的漠北托付给他,他自然不能让圣上失望。

  ……

  十一月初,苏言率军班师回朝,在他回朝之前,出兵东北抗击沙俄的捷报也飞马传来。

  此时的黑龙江北岸,沙俄殖民者还只是初步渗透,大名鼎鼎的雅克萨城堡也还未开始投入建设。

  因此,沙俄殖民者还是以黑龙江河上游的尼布楚城为核心,在中上游只是修建了少数栅栏据点。

  俄军依托装备优势,倒还能凭借这些简陋的据点欺负欺负落后的土著部落。

  但随着归义师大军在土著向导的引领下抵达黑龙江南岸,这里的战况瞬间得到了逆转。

  耀武扬威惯了的沙俄殖民者完全想不到会从南方冒出来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直接被夏军打了个猝不及防。

  九月初,夏军抵达黑龙江南岸,开始就地砍伐树木,打造渡筏,强行渡江。

  沙俄殖民者对此一无所知,夏军渡过黑龙江后,在本地向导的引领下直扑俄军据点。

  俄军仓促迎敌,根本不知道这些敌人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依托栅栏的防御,使用燧发枪射击。

  归义师军中仅装备冷兵器,他们因此只能用弓箭还击,并由刀盾手举盾掩护,从各个方向向据点发起进攻。

  尽管装备落后,这些满洲兵的箭术却极为精湛,几乎每箭都能命中目标。

  再加之人数优势,战斗开始后不久,夏军就强行破开了栅栏的防御,杀入据点,将里面的俄军士兵歼灭。

  不过半个月,中上游俄军据点悉数被攻破,俄军残部只能仓惶北撤,逃回尼布楚城。

  固尔玛浑本来是准备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打到尼布楚城下,但此时气候已经逐渐寒冷,他们对尼布楚的兵力部署和城防情况并不了解。

  万一没能赶在冬季彻底降临之前攻克尼布楚,那待在野外的他们就只有被冻成冰雕这一个下场了。

  因此,固尔玛浑只能放弃了这个计划,在此地留下少量兵马定期巡视轮换,防止俄军卷土重来。

  而后他便率军南下,退至瑷珲筑城扎营。

  瑷珲是满语音译,这里地处关键,能够沟通管理中上游各族部落,并且由于是在黑龙江河畔,在此筑城,也可发展水师,直接顺江而上。

  在固尔玛浑的主持下,归义师的将士们纷纷砍伐树木,在江东(海兰泡)修筑营区。

  在此期间,从辽宁发来的工具、粮草、御寒物及各种材料和工匠也陆续赶到。

  士兵们听从工匠的指导,先修建一道栅栏作为临时的围墙,主要建造营房,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

  在看完捷报后,苏言不禁再次为东北的原始和地广人稀感慨,归义师在北上期间,沿途鲜少遇到人烟,几乎是硬生生开辟出一条道路。

  这可与历史上康熙抗击沙俄不同,历史上的雅克萨之战已经要等到近四十年以后了,那时候的东北虽然还是缺少开发,但已经有成熟的驻军体系。

  清军可以使用吉林水师的战船,借助黑龙江航道快速到达中上游,与俄军开战。

  而现在的夏军,不仅在东北缺少广泛的部落认同和支持,也对东北充满了陌生,只能依靠清军改编的归义师作战。

  要想改变这一切,唯有大量迁徙汉民前往东北定居,移民实边,设置州县管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眼下山河各省才迁民前往辽宁定居,北方各省最早遭受兵祸荼毒,人口极具减少。

  在保持本地人口不会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迁徙流民前往辽宁,已经很不容易,若要再迁往更远的吉林与黑龙江,就只能从人口更加稠密的南方迁徙。

  苏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湖广和江西江南。

  尽管湖广和江西也遭受战乱,但相较于历史上,死难数量还是少了很多。

  将这三地的人口迁往东北,也能极大缓解人口土地压力。

  只是最大的问题是,该如何迁徙?

  从长江以南迁往东北,可是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且不说赶路需要多长时间,光是途中的各种意外,都是难以预防避免的。

  苏言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南方的百姓迁往北方各省,同时将北方百姓迁往东北,由南方人补充北民迁徙的空缺。

  相对于南人,北民迁往东北水土不服的反应会相较轻微,且同样种植麦子,拥有一定的御寒经验,能够更快适应东北的生活。

  当然,这只是苏言目前打的腹稿,至于具体该如何实行,还要等回到南京以后,与内阁官员们商议过后再做出决定。

  ……

  苏言班师回朝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也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

  孙可望率军攻占吐鲁番后,改此地为天兴府,随即开始了对吐鲁番的经营,以及与叶尔羌汗国之间的战事。

  尽管在这个时间线里,孙可望没能退到云南,施展出他高超的执政能力。

  但不得不说,出色的人不管到哪里,也都还是出色的。

  数月的时间里,大西军一扫过去溃败的颓势,在孙可望的率领下重新爆发出生机。

  为了开发西域,缓解缺粮形式,在这里彻底立足,孙可望施行了大刀阔斧的军政改革。

  民政方面,他推行了军屯与民屯混合的双轨制。

  他将迁徙而来的甘肃百姓打散,分散开来参与垦殖,确保粮食能够自给。

  又听从提拔上来的本地工匠的建议,重修并扩建了古老的坎儿井系统,以此扩大能够耕种的耕地面积。

  在民屯中,西军也恢复了之前的乡兵制度,招募青壮,定期进行训练。

首节 上一节 289/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