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47节
现在的河北,第八、十三、十四旅调往山东,准备乘船横渡朝鲜,就只剩下第三、四两个步兵旅。
但苏言这次并不打算将第三、四旅带上一起征讨清廷,准确来说,这两个旅他另有用处。
李元胤,他也另有用处。
他对李元胤说道:“朕此番亲征,除东征建奴外,还欲同时北讨蒙古。
去岁招募的第二、三、四、五骑兵师已经在陕西、山西整装待发,朕准备封你为征北讨虏大将军,除四个骑兵师外,另准你陕西的第十、十一、十二旅征讨蒙古,你可愿意?”
李元胤听言,先是吃了一惊,而后脸上迅速涌上一瞬狂喜之色,连忙拜倒应道:
“蒙陛下圣恩,臣愿为陛下效死而战,不破蒙古终不还!”
“有志气。”苏言点了点头,拍拍他的肩膀,“朕给你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这一次,不要让朕失望。”
“臣,遵旨!”
……
李元胤走后,苏言便开始思考起要选择谁来出任新的河北督抚,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岳父夏允彝。
据说夏允彝在河南治理得有声有色,河南匪患基本被平定,或是被招抚还乡,或是被剿灭。
河南的田亩清丈与摊丁入亩新政也推行得很是顺利,不过夏允彝才调任河南还不满一年,这么快就将他调走,不合适。
苏言左思右想,最终还是决定让内阁廷推,命人带着他的口谕返回南京,由内阁负责此事。
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全面伐清之上。
大夏将三路伐清,一路为常国公郭波所率第四师,借道朝鲜攻取清国后方。
一路为苏言亲征,攻山海关、辽西走廊,一路杀入辽东。
一路为陈国柱所率第一骑兵师及蒙古骑兵旅、第三、四旅,经古北口绕行漠南,进攻清廷铁杆盟友科尔沁部。
三路大军合计十余万,定能一役毕其全功!
在苏言北上北平期间,从江南到河北,大半个中国都在为征辽战事做准备。
在听闻天子欲彻底荡平辽事,一雪满清入寇的耻辱后,各地百姓皆踊跃响应,争先恐后报名成为民夫。
一车车装满粮食、军械、火药的马车被赶上码头,在民夫的合力搬运下将漕船装满。
而后,一艘艘满载的漕船在纤夫的驱使下沿大运河北上,将物资皆运往通州等地。
从通州到蓟镇、永平的道路上,马车、驴车、独轮车终日不绝,永平府外临时搭建的仓库内堆积如山。
民众反击情绪空前高涨,这让苏言不得不感慨——
民心可用。
夏军在关内的举动自然逃不过清军的耳目,山海关驻军连发数骑,八百里加急向盛京通禀。
一时间,清廷朝野震动,名为恐惧的情绪第一次在清国朝野上下弥漫开来。
在事关国家社稷的生死关头,多尔衮和代善等一众八旗贵胄都清楚他们不能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内斗上面了。
此前一直党同伐异的两派不得不放下相互之间的成见,一致对外,开始全面动员,并勒令朝鲜李朝一同出兵,提供粮草军械。
但是,八旗军大量折戟在江南的恶果这时终于显露出来,每家每户的壮丁几乎都丧命于中原,壮丁严重不足。
任凭清廷几乎要将民力榨干,将上至五六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余岁的少年都征召入伍,也仅仅只能动员出不到三万满洲兵。
如果算上辽地的汉人,全国加起来也仅有不到八万人马。
多尔衮只能遣使求助科尔沁部,请求科尔沁蒙古共同出兵抵抗夏军。
四月二十日,苏言于北平府北郊社坛祭天,亲自诵读檄文,誓师伐清。
苏言站于高台,手持檄文,语气沉重,高声诵曰:
“盖闻天地有常经,华夷有大防。辽土者,固我华夏之旧疆,汉家之故地也,奈何明季,虏骑东来,满洲之族,乘隙而入。
昔者,其以蛇蝎之心,豺狼之性,犯我辽东,金瓯残损,黎庶涂炭,清兵所至,城郭为墟,田园荒芜,白骨蔽野,赤血成河!
其虐政也,繁苛若猛虎之噬人,赋税重而民力竭;其暴行也,残忍似豺狼之逐兽,杀戮多而冤魂泣。
且夫清人,本蛮夷之属,昧于礼仪,陋于教化,踞我中原,不思德化,反欲易我服制,毁我文化,变我风俗,使我华夏数千年之传承,几于坠地。此诚仁人之所痛惜,义士之所切齿者也。
今者,朕承天之命,奋兴王师,志在复辽,攘除胡虏,怀雪耻之心,抱复土之念,将佐勇毅,士卒效命,以恢复辽沈为职志,以驱清复汉为大义。
凡我辽地之民,曩受虏虐者,当速起而响应,为我内应,助我军威,关内诸郡,皆我同袍,亦宜输粮秣、遣健儿,共襄盛举,乃檄告天下,咸使闻之!”
苏言话音落下,底下将士沉默片刻,不知何人率先高呼,紧接着全军上下皆放声呐喊:
“伐清!伐清!”
檄文发出,军心振奋,苏言随即以驻扎于永平府的第一旅旅帅何宇为先锋,大军开拔,直取山海关。
四月二十二日,夏军兵临山海关城下,第一旅所携带的火炮除了其直属火炮外,还有苏言拨给他的新式重炮。
在何宇的命令下,上百门24磅步兵炮、步兵榴弹炮和康格里夫火箭一字排开,在关城外摆开阵势。
看着那一字排开的火炮,山海关守军上下顿时吓得头皮都要炸开,守兵们皆面露惊惧,双腿战栗,不敢继续待在城头。
守将梅勒章京八儿失也是满头大汗,即便他身为满人,心下也不免升起投降的想法。
只是,还未等他将这个想法表露出来,尖锐宛若从地狱中传出的尖啸声就从城外响起!
夏军以数十架康格里夫火箭打头,朝着城墙展开猛烈炮击。
修长的火箭喷涂着焰火,从火箭发射架上腾飞发射,拖拽着修长的尾焰朝着城墙飞去。
守军听到这可疑的声音,纷纷抬头向外看去,就看见大量火箭朝着他们呼啸而来。
“那是什么?!”
“难道又是南人的新火器吗!”
在守兵惊恐的尖叫声中,火箭带着尖锐的呼啸声直直扎进关内,在城头关内爆炸开来。
城头守兵直接被炸得人仰马翻,火焰向四周扩散,将许多没有防备的士兵点燃,当场化身火人。
“散开!散开!”
周围的清军军官见状,哪里还意识不到这时汉人搞出的新玩意,他们大声叫着,带头往城楼跑去,想要躲避火箭的爆炸。
而在这时,城外的24磅重炮也陆续开火,沉重的实心炮弹带着撕裂空气的音爆声狠狠砸向城墙。
在炮弹命中城墙的瞬间,几乎整段城墙都随之颤抖起来。
“八儿失,撤退吧,我们守不住山海关的!”
城楼内,感受着脚底下的颤抖,一名牛录章京跌跌撞撞地跑到八儿失面前,对着他大声劝说着。
八儿失已经被吓得满脸煞白,他本来就是既没能力又被关系的,不然怎么还能留在辽东故土。
也正是因为他又没能力又没关系,才避免和那些同族一样死在关内。
现在,面对夏军可怕的炮击和手下军官的劝说,八儿失只纠结片刻,便马上做出了决定。
“你说得对。”他强压着自己拔腿就跑的冲动,说道:“传令下去,撤出山海关,我们必须将汉人拥有新式火器的消息汇报上去,不能白白死在这里。”
这句话是在告诉手下人,也是在给他们临阵脱逃找了个合适的借口。
果不其然,在说出这番话以后,八儿失心中对临阵脱逃的不安顿时消散许多,他果断带着手下撤出城楼,往马厩跑去。
但是,就在他们刚刚跑出城楼,可怕的尖啸声再度从头顶响起。
八儿失下意识抬头看去,就惊恐地看见一支火箭直直朝着他落了下来。
下一瞬,火箭嘶嘶作响地冲进人群之中,猛地爆炸开来,八儿失等人登时被炸倒在地,肢体断裂。
第391章 征辽
自从退守辽东后,清廷便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辽西走廊,依托前明留下的关堡城池进行防御,以此防备来自中原方向的敌人。
锦州防线事关重大,多尔衮不敢轻信他人,命亲信固山额真谭泰为主将,拜音图、石廷柱等为副将,领满汉八旗及绿营合计三万屯兵辽西。
说来也是可笑,当初修建锦州防线的明朝督抚们,只怕到死都想不到他们留下的遗产会被建奴反过来抵抗汉人军队。
除了调兵三万把守,多尔衮还强征大量汉人、朝鲜人民夫,在狭窄的辽西走廊筑造起大量防御工事。
关堡、炮台、箭塔、壕沟等等防御工事错综复杂,构成依仗密集的防御网。
也就是在这时,多尔衮才终于体会到当初明朝辽东边军的感受,这种只能被动防御而不能主动出击的憋屈感,是他从未有过的。
即便已经在辽西走廊布下重兵和大量防御工事,却还不够让多尔衮放下心来,他下令全面动员后,决定亲往前线,主持战事。
在出征前,他主动前去拜见代善,拉着代善的手,放下身段,语气恳切:
“兄长,皇帝年幼,大清国的社稷之重就压在你我两个长辈身上了,在这个紧要关头,你我应当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代善点了点头,多尔衮能够主动放下身段对自己说出这一番话,倒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他虽然不满多尔衮独断专权,但现在大清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也不愿坐视大清因为内乱而亡国。
“我知道了。”他点了点头,“你有什么打算?”
“我欲亲征辽西,主持前线战局。”多尔衮说道,“至于朝政大事,就拜托兄长了。”
说完,他向代善深深行了一礼。
多尔衮之所以做出由自己领兵出征的决定,也是有他的一番考量在里面。
代善是明万历十一年生人,如今已经有66岁高龄,年老体衰,率军出征只怕还没到半路就病倒了。
而多尔衮正直壮年,由他亲自奔赴前线坐镇,还能避免发生什么幺蛾子。
代善见状,略有些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将多尔衮扶了起来,郑重道:“你放心,朝廷有我坐镇,你自去也。”
即便得到了代善的保证,但多尔衮心底仍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
他还是命苏克萨哈留守盛京,作为自己在盛京的眼线,监视代善。
随即,多尔衮于盛京南郊誓师,率领三万大军开赴辽西,只留下两万余人马拱卫后方。
可他没想到的是,大军才刚刚抵达大凌河,后面就传来了来自朝鲜的坏消息——
朝鲜李氏反了。
朝鲜国王李倧面对前来勒令出兵、索求民夫、粮草的清廷使者,一改以往的唯唯诺诺,下令将清使逐出朝鲜。
并对清使表示,朝鲜从此以后不再屈从鞑虏,而是重归华夏正统,奉大夏天子为主。
有了国王的表态,朝鲜上下人心振奋,清使团一行人被赶出国境的路上,甚至还遭到了沿途军民的殴打、辱骂。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