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43节

  朱成功以征服者的姿态率军穿过城门,接管热兰遮城堡,随即改热兰遮城为安平镇,以此纪念自己的老家安平。

  这一日,是公元1648年12月12日,而荷军完全撤离台湾的日子,是12月19日,也就是新朝的泰武元年十一月初六日。

  当台湾光复的消息传回京师时,也引起一片朝臣的赞颂声。

  尽管大多数朝臣都对台湾的归属不感兴趣,但新帝登基就碰上这等开疆拓土的喜事,何尝不是一个吉兆。

  苏言喜悦之余,亲自提笔赋诗,赞曰:

  “成功忠勇义旗兴,水陆雄师震海瀛。炮垒巍峨恒夕照,东溟夷丑寂无声。”

  而后,他下令为朱成功、陈钊俊等参战官兵进行封赏,进朱成功为少保,册封陈钊俊为靖海伯。

  对于如何处置台湾,朱成功也另有奏疏,他请求从闽粤移民,开垦台湾,并于台湾岛上设置州府,派遣流官管理。

  苏言允准了朱成功的提请,他下旨改普罗民遮城为台湾府,设天兴、万年二县,归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并命朱成功继续驻扎台湾,实施军屯,由福建、广东官员配合招募流民运往台湾垦荒。

  为了鼓励移民,苏言也下旨免除台湾府三年的赋税,移民可以向官府租借耕牛、农具和种子,只需缴纳轻薄的利息即可。

  不过眼下正值冬季,而且眼看着就要过年,移民的效果只怕不会明显。

  ……

  十二月中旬,晋王苏辅从陕西返京,再次回到南京,苏辅这一次却有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也不知是不是错觉,他总觉得这南京城要比之前更加繁华。

  走在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乞丐,行人们的脸上也都带着对春节的憧憬,许多人已经开始采购布料,准备购置新衣服了。

  苏辅在下关下船,奉命守在这里等候的宦官一看见他,就马上热情地迎了上来,请苏辅坐上轿子入宫。

  但苏辅婉拒了坐轿,现在的他还是更习惯乘坐战马,而且他也想多看看他兄长治下的南京城。

  那宦官见无法说动苏辅,也只能如了他的意,领着苏辅穿过街道,前往皇宫。

  苏辅入宫时,苏言还在文渊阁与大臣们商议政事。

  那云贵总督王翊在得到苏言的授意后,马上开始草拟改土归流的章程,第一时间送入京中征询朝廷的意见。

  而苏言和大臣们商议的政事,便是围绕着这份快马加鞭送入京师的奏疏。

  王翊的看法是,对各地土司恩威并施,既要向他们展现出朝廷的怀柔,又不吝惜武力威慑。

  而具体的计划,则是通过贿赂、联姻或封赏拉拢部分土司家族成员,制造其内部分裂。

  并利用宗教矛盾或经济纠纷,例如土地、盐铁资源分配,来削弱土司之间的联盟。

  分化土司之余,也对其宣布招抚政策,凡是主动交印,响应朝廷政策者,酌加赏赐,赐予世职,或是允准在行省卫戍部队中授予武职。

  而对于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往内地另给田房定居。

  同时,也对那些不法土司重拳出击,这里的不法土司主要以参与过沙定洲之乱的土司为主,以其“抗命谋反”为由发兵剿灭,杀鸡儆猴。

  招抚、征剿双管齐下,不愁无法完成改土归流的任务。

  苏言看完奏疏后,沉吟片刻,对着大臣们说道:“若是按照王翊的章程行事,眼下驻扎于云贵的兵马足够吗?”

  说完,他怕大臣们不明白自己的意思,补充道:“云贵土司都根深蒂固,即便是剿灭部分土司,杀鸡儆猴,也定然无法令其余人惧服,还需做好大规模平叛的准备。”

  因为堵胤锡请辞归乡而从左侍郎升为兵部尚书的顾炎武思忖着,回答道:

  “万岁,云贵二省除了本省的两个卫戍旅外,还有王督臣直属第二旅,及兴国侯李过、郧阳侯高一功麾下原忠贞营。

  若是零星土司叛乱,凭借火炮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扑灭,可若是二省同时出现大规模叛乱,就难说了。

  毕竟……二省的卫戍旅自招募组建后,从未有过实战,且多为新兵。”

  苏言听了,倒是没有顾炎武的那些忧虑,卫戍旅虽然名为二线部队,还是新兵,但好歹也是系统出产的精兵。

  对上云贵土司那帮乌合之众,也是绰绰有余的了。

  想到这,苏言便说道:“二省卫戍兵马合计便有数万之众,加之王翊、李过、高一功麾下善战之兵,地方土司不过一帮乌合之众,不足为虑。”

  顾炎武见苏言如此充满信心,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坐在他身旁的张煌言却借着衣袖的掩护轻轻用手肘碰了碰他,让他的话咽了回去。

  张煌言清楚苏言的脾气和性格,从起事到现在,苏言每次信心十足,就都能取得胜利,就不必浪费口舌劝说了。

  陈子龙这时开口说道:“万岁,臣以为,可以将摊丁入亩新政的赋税优惠在各土司辖区宣传,笼络民心。

  据臣所知,各地土司对于所辖百姓不论汉夷,皆大肆剥削、掠夺,若有无力缴纳赋税者,轻则为奴,重则私刑处死,想必其境内民众早已苦不堪言。”

  苏言听了他的话,眼前一亮,不由得轻轻点了点头,而其余大臣也都若有所思。

  张煌言接过话头,道:“朝廷可罗列土司‘暴虐百姓’、‘私通外夷’等罪名下旨废黜土司,占据大义。

  而对于民间百姓,若真如陈阁老所言,各地百姓听闻朝廷王师讨伐,定会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如此一来,土司叛乱也能轻易镇压。”

  苏言点了点头,道:“所言不错,着天玑司于云贵土司辖区散播改土归流后减免赋税的消息,争取民意,并搜罗各地土司的不法行径,以此为由,发兵征讨。”

  旁听的天玑司指挥使陈彬连忙躬身应诺。

  将此事商榷下来后,苏言便没有继续留在文渊阁,正好有宦官入内,向他通禀苏辅回宫的消息。

  苏言便命尚食局为一众大臣们准备茶点,而后起身离开文渊阁。

  等他回到乾清宫见到苏辅时,不禁被对方的变化吓了一跳。

  经过一两年的军旅生活,苏辅早已从原本的文弱书生脱胎换骨,变成一位沉稳的军官。

  他身姿挺拔地站在那里,皮肤都变得黑了许多,整个人看起来很是精壮。

  见到苏言到来,苏辅下意识想要行军礼,苏言却笑着朝他走来,抓着他的双手打断了他。

  苏言一边抓着他的双手,一边上下打量了一番,连连点头,千言万语最终化为一句又满意又心疼的话:

  “吾弟受苦了。”

  “臣弟不苦。”苏辅微笑着说道,“臣弟在军中历练,收获颇丰,也见识了诸多民间疾苦,并无后悔。”

  “好!”苏言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愧是我的弟弟。”

  说着,他拉着苏辅一起坐了下来,询问起苏辅过去在军中的经历。

  苏辅也没有隐瞒,兄弟二人促膝详谈,一直到华灯初上,近侍前来通禀晚宴备好,才终于停了下来。

  苏言站起身来,拍了拍衣袍上的褶皱,道:“走吧,咱们家许久没有团聚,借着今晚的晚宴,庆祝一下。”

  苏辅笑着应下,跟在苏言身后。

  走出乾清宫,苏辅忽然开口问道:“皇兄,此番召臣弟回来,臣弟可还能重返前线?”

  苏言偏头看了他一眼,思忖片刻,反问道:“你还想返回前线?”

  苏辅不假思索地就要点头应下,但又想到了什么,缓了缓,道:“若是皇兄需要臣弟分忧,臣弟愿听从皇兄的安排。”

  苏言笑了笑,道:“我的确需要你分忧,来年开春,我欲亲征建奴,这京师城内,就需要你这位晋王代为坐镇了。”

  “什么?!”苏辅听言一惊,连忙劝道:“皇兄,您如今登基称帝,可不比之前,御驾亲征之事事关重大,还需与朝臣们商议后,再做决定。”

  苏言摆了摆手,道:“亲征之事,我早有打算,你不必再劝,待我亲自灭亡建奴,犁庭扫穴,凯旋京师后,便不会再行亲征之事了。”

  亲自攻灭满清的功绩,苏言可不想留给麾下的将军们,他更想亲自操手,让后世的历史书记载——

  夏太祖亲征辽东,灭满清,以报满清屠戮中原之仇。

  而且,来年开春以后将要同时对蒙古、建奴开战,双线开战之下,战报频繁,等送到南京后已经在路途中浪费了许多时间。

  苏言亲征辽东,也能更方便更快捷的获得战报,并迅速对前线战事做出应对。

  至于从更远的角度来看,也是想要借此机会培养培养苏辅的能力。

  未来苏言肯定是要向其他大洲扩张的,与其将苏辅留在京师“养猪”,倒不如将他送到海外封藩建国。

  到了海外,统治的可都是他实打实的地盘,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向外扩张,与西方殖民者爆发战争,抢夺殖民地。

  ……

  接下来的宫廷家宴,徐太后对苏辅的归来感到非常高兴,得知苏辅接下来会留在京师后,也催促他多多努力,再为皇家诞下几个子嗣。

  没办法,苏家的子嗣实在单薄,从曾祖父那一辈起就延续至今,容不得徐太后着急。

  家宴过后,苏言没有将苏辅留在宫里,而是下旨将原本的楚王府封赏给了他,改为晋王府。

  那么大的一座府邸空着也是空着,正好可以留给苏辅,也省得再大兴土木,建造一座新的亲王府了。

第387章 朝鲜使团

  泰武二年正月初一日,元旦。

  皇城奉天殿内,苏言身着冕服,端坐在御座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由东阁大学士张国维带头,百官按照品级依次向皇帝行礼,献上贺表,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除了文武官员外,外地各省督抚、外邦使团也一同进京向皇帝朝贺。

  这里的外邦使团包括安南、琉球、东吁、阿育陀耶,甚至还有数十年没有踏上东土的朝鲜使者。

  各邦国在得知中原改朝换代,夏取代明以后,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拜贺,觐见新的宗主国。

  他们虽然没赶上苏言登基称帝的仪式,却也及时赶上了正旦大朝会。

  其中的朝鲜使团无疑最为引人注目,眼下的朝鲜王国的国君还是后世谥号为仁祖大王的李倧。

  李倧,即位于朝鲜王国的内忧外患之中,彼时朝鲜国外屡遭后金的威胁与侵略。

  先后经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的两次蹂躏,被迫于崇祯十年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

  而在国内,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尤其是朝鲜被迫彻底倒向清廷后,他的合法性遭受重创,只能在内外交逼中努力保住自己的王位。

  昔日的仁祖反正,李倧即位,便是打着亲明排金的口号,在两次胡乱,他被迫臣服清廷后,也随之声望大跌。

  眼下清廷被迫退回关外,而由于清廷本身实力严重受损,连带着对朝鲜的控制力也受到削弱。

  李倧和国内的亲明派官员因此认为是时候拨乱反正,彻底脱离清廷的控制,重新投向中原帝国。

  一者,李倧也想借此恢复自己在国内士林中的名望,通过与清廷作战弥补受损的合法性。

  二者,朝鲜国内的亲明派官员眼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反清声音仍然高涨,若是他一味压制,极有可能再度爆发针对国王本人的叛乱。

  三者,清廷退回关外以后,多尔衮下令提高朝鲜的贡品额度,要求朝鲜输送更多布匹钱粮。

  以往清廷占据绝对的武力,李倧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现在清廷都日暮西山了,他怎么还能继续忍耐?

  此番使团来夏,便是为了联络夏朝,请求夏军出兵朝鲜,协助他们从清廷的控制下脱离出来,并联合共同讨伐清廷。

首节 上一节 243/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