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39节

  “南京不仅为江南腹心,更为天下文脉所系,定都南京,既可彰显新朝重文治、兴教化之志,又可依托江南富庶,填补国库。

  反观顺天府,虽为前明故都,然历经战乱,民生雕敝,且北有强敌环伺,若定都于此,恐徒增边患之忧,重蹈有明一朝覆辙。”

  他们话音落下,顾炎武却马上站了出来,对苏言说道:“殿下,北地胡尘未靖,蒙古边患频烦,建奴仍据辽东,若定都南京,征讨鞑虏还需自江南调集兵员粮饷,途中定然损耗颇多。

  以下官愚见,若要征讨鞑虏,收复辽东,还需定都燕京,以便临前统筹,军情传送。”

  钱肃乐、朱之瑜等人也都认同定都燕京,钱肃乐更是说道:

  “北地边患不容忽视,必然要部署重兵,倘若都城在南,又该如何掌控北地边军?唯恐重蹈安史之乱覆辙。”

  苏言见他们各执己见,一时有些头疼,而在这时,他注意到宋应星在一旁始终默不作声,便点了对方的名字,道:

  “宋冬官有何意见?”

  此言一出,其余人都安静下来,一齐看向宋应星,宋应星刚刚一直在想着推行启盛纺织机的事情,突然被苏言点名,有些发懵。

  但他很快反应过来,斟酌着话语,道:

  “殿下,在下官看来,定都南京、燕京,都城取舍,实关乎国本走向。”

  “详细说说。”苏言来了兴趣,问道。

  宋应星回答道:“燕京周边各有煤铁矿产,若设军械总局于河北,辅以遵化铁矿、开平煤矿,则火铳军械产量可增十倍,再加之河西、榆林等地战马,可组建强盛陆师。

  而后可北击蒙古,东讨建奴,亦或是效仿汉武凿空西域,恢复汉唐疆土。

  与之相较,南京有龙江船厂,江南各地也船厂林立,若都南京,则需如三宝太监下西洋,收台岛,功吕宋,置南洋宣慰。”

  宋应星一番话,着实是说到了苏言的心窝子里去。

  定都燕京或是定都南京,实际上是在建立陆权帝国和海权帝国之中选择。

  定都燕京,基本是走清廷的老路,建立一个强大的陆权帝国。

  在他这一代还会坚持海陆并重,但是在他的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很有可能无法同时兼顾海陆而放弃海洋。

  而定都南京,不论到了多少代,都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走海权路线,这是基于首都的位置决定的。

  现在十七世纪是大航海时代,中国人在上一世错过了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一世在苏言的统治下,一定不能错过。

  因此,苏言马上就有了决断。

  他对着一众大臣说道:“诸公所言,皆为国事考量,本王心中甚慰,然其中舍取,本王已有决议,新朝当定都南京。”

  见苏言一锤定音,大臣们也只能连声应下。

  ……

  送走张国维等一众大臣,苏言继续坐在凉亭内,细细品茶,看着远处湖面上一群鸳鸯游水嬉戏,双眼放空,思绪万千。

  经过三年的奋斗,昔日小小的苏州都督,而今却成为了未来新朝的九五之尊,其中的感触,恐怕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回想起当初刚刚穿越到这个世界时的彷徨无措,以及从死人堆中逃出来的庆幸。

  当初就算是做梦,也不敢梦见今天这般盛景吧。

  就在苏言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时,陈彬在下人的指引下来到了凉亭。

  他的脚步声将苏言从思绪中拉了出来,抬头看了过去,正好看见陈彬站定,躬身行礼:

  “殿下。”

  “是文质来了。”苏言笑着招呼他坐下,一边亲手给陈彬倒了杯茶水,道:“那些还忠于明室的遗老,可有动作?”

  陈彬摇了摇头,又迟疑片刻,道:“兵部尚书堵胤锡听闻殿下即将称帝的消息,仿若受了很大的打击,坚持想要辞官归乡,这会请辞奏疏应该已经送往内阁了。”

  苏言听了,脸上的笑意稍稍收敛,沉吟许久,还是轻叹口气,道:

  “倒是一位忠臣,也罢,允准他致仕,放其告老归乡,天玑司就不必再监视他了。”

  “遵命。”陈彬应道。

  接着,苏言没有继续询问公务,而是缓缓起身,看向远处的园林,语气中带着无限感慨:

  “文质,忆往追昔,回想起苏州举义,你我相逢之时,可曾想过能有如今之盛况?”

  陈彬微怔,脸上也浮起几分笑意,道:“连在梦中,都不敢奢想。”

  “下官当初起事,只因不愿屈从建奴,割发易服,彼时建奴势大,已时刻做好殉国就义的准备,如若不是殿下将下官从牢中救出,恐早已成黄土一捧了。”

  “如若不是文质助我,我又如何能成今日之霸业?”苏言反问道,“此真可谓双向奔赴。”

  平心而论,陈彬在起事初期也帮了苏言很多忙,如果不是他亲自前往南京构建情报网,苏言也不知要因为情报的后知后觉吃了多少亏。

  “双向奔赴么……”

  陈彬若有所思,只觉得鼻子一酸,心中一阵情感涌动。

  “文质,等过几日,你随我一起回苏州一趟吧。”苏言突然说道。

  陈彬愣了一瞬,而后笑道:“遵命,下官也许久没有回去看望黄夫子了。”

  “可是府学教导过我们的黄夫子?”苏言问道。

  “正是。”陈彬点头,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掩饰不住:“如果夫子知道他曾经教导过的学生即将成为这天下共主,也不知会是什么表情。”

  苏言从记忆中翻出黄夫子那张古板的脸庞,脑补到他惊愕的表情,也不禁莞尔,道:

  “既然如此,我与你同往。”

  几日后,苏言还未出发前往苏州,内阁就已经选定好了可供选择的国号与年号。

  国号正是前面与苏言商议时提出来的:楚、吴、夏、乾、和、宁,还有新纳入的庆、虞、苏等。

  这里的“苏”并非是源自于苏言的姓氏,而是选自苏州的别称“苏”,虽然有些抽象,但也合情合理。

  苏言还是决定选择“夏”为新朝国号,王朝自夏始,自夏终,他建立的朝代终究是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正好写上一个完美的问号。

  而年号就多了,苏言甚至还看见了好几个眼熟的,诸如康熙、乾隆、咸丰、光绪……

  虽然他知道这些年号背后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并且也是引经据典,但还是有些荒谬感。

  而且他也不想用建奴酋长使用过的年号。

  除了这几个年号外,还有昭武、绍武、泰武、宪武、弘道、隆熙、绍德等等。

  苏言看了一圈,最终还是选定了泰武这个年号。

  泰武泰武,“泰”表安宁、宏大,寓意国运昌隆,民生安定;“武”表军事、勇力、征伐,彰显帝王武功。

  作为年号,可解释为在安定中显威严,以武力护太平,既追求内政修明、百姓安乐,又强调对外威慑、开疆拓土。

  这正对苏言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因此选择泰武年号。

  于是,新朝将定国号曰夏,定都南京,改元泰武。

第383章 故地重游

  几日后,在近卫军的护卫下,苏言携妻儿返回苏州府城。

  他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是前往苏州城外的苏式祖坟进行祭祖,为亡父上香。

  苏言的祖籍并非是苏州本地人,而是自他曾祖父那一代被朝廷调任苏州为官,从此在此地定居下来。

  而苏言曾祖父这一脉的子嗣并不繁茂,曾祖父诞下三子,长子是苏言的祖父,次子早夭,幼子中举后前往辽东任官,至今了无音讯。

  苏言的祖父又诞下四子,长子和三子早夭,只有次子与幼子活到成年。

  次子便是苏言的父亲,幼子则在江南奴变中被叛军杀死。

  如果不是苏言穿越到这个时代,他本人死于清军之手,家中就只剩下苏辅一个还未及冠的男丁,只怕很快就会被吃抹干净。

  苏家祖祠在城外一座村庄的后山,这块地被他的曾祖父买了下来,村民也算是他家的佃农,平日里也负责看护祖祠和祖坟。

  这一日,苏言身着素服,在陈彬等一众官员的簇拥下来到祖祠焚香祭拜,祠内列祖列宗牌位森然,显然有专人经常打扫。

  苏言跪在蒲团上,手持香火,低声念诵: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苏言,起于草莽,赖祖宗庇佑、万民拥戴,逐虏复汉,定鼎金陵。今欲承天命,开大夏之基,伏乞祖宗默佑,保我万民安居,河清海晏。”

  而后,苏言站起身来,插上香火,转身走出祖祠。

  外面,已经有许多百姓闻讯而来,在近卫步兵的组成的人墙后翘首观望。

  他们看见苏言走出来,皆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喊声震天,甚至将远处山林中的鸟群惊起。

  离开祖祠,苏言又乔装打扮,与陈彬一起来到了苏州北边的华山村。

  三年过去,华山村并未因为那场屠杀而荒废,当地官府陆续将外地流入的流民安置于此。

  因此,等苏言进村的时候,里面全然看不到昔日屠杀时的惨状,村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时正值正午,许多人家围坐在田头树荫下用餐,笑语盈盈,村道上一群孩童奔跑嬉戏,见到苏言和陈彬这两个陌生人,都纷纷好奇地驻足观望。

  陈彬并不知道苏言的过往,他对苏言突然要来到此地,还是充满了不解。

  二人一直走到一户大开的院门前,院内一户人家正围坐在桌旁吃饭。

  男主人见到有陌生人驻足门前,不禁放下碗筷,起身走了过来,问道:“不知二位先生要找谁?”

  苏言笑着抬手行礼,道:“在下三年前曾借住此地,故地重游,睹物思情,故而驻足,若有叨扰,还请主家莫怪。”

  男主人听言,挠了挠头,道:“我家正是快三年前搬迁此地的,在我搬来的时候,院内还有四座坟头,想必就是这家的前主人吧。”

  苏言点了点头,道:“不知那坟头内的四具遗骸,现在何处?”

  男主人想了想,回答道:“我将他们的骸骨移往村外的坟岗了,先生如果想去祭拜他们,我可以带路。”

  “那就劳烦主家了。”苏言笑着说道。

  男主人摆了摆手,见二人衣著奢华,举手投足间颇有气度,也不敢让他们在门外等待,便邀请道:“不知二位先生吃过没,可与我家一同食用午食。”

  苏言和陈彬相互对视一眼,笑着应下:“那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说罢,二人跟着男主人进入院内,那农妇听了他们全程的对话,早已起身去为苏言二人盛饭。

  他们走到桌前,各自坐了下来,农妇也将盛着米饭的碗堆在二人面前,有些局促地擦了擦手,道:

  “我家普通吃食,不知二位先生吃得习不习惯。”

  “自是习惯的。”

  苏言微笑道,拿起碗筷就着面前的青菜吃了起来,他一边吃饭,一边与男主人询问起家中的生计和田亩收成。

  男主人也没有隐瞒,一五一十回答了苏言的问题,在说完后,他感慨道:“我家能有今日的生活,皆赖楚王殿下的大恩,如果不是楚王殿下,只怕我和我的妻儿早就已经是路边的一抹黄土了。”

首节 上一节 239/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