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31节

  王太后眼角一跳,心里顿时升起几分不安的预感,但还是说道:“准奏。”

  得到允准,张国维当即说道:“陛下、皇太后殿下,监国殿下雄略深猷,匡剂时艰,廓清四海,诛暴逆而讨不廷,而今人心所向,万民仰慕,更有祥灵现世,此乃天命所归。臣等恳请陛下禅让于监国殿下,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此言一出,王太后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惊得瞪大美目,脸色发白,建极殿大学士陈子龙紧随其后,慷慨陈词:

  “楚王殿下南征北伐,荡平魑魅,扫清乱局,驱逐鞑虏,光复河山,此等功业,惟太祖高皇帝可比之,如今百姓安居乐业,皆赖楚王之功,民心所向,怎敢违背?”

  说罢,他高呼:“臣请陛下效尧舜之道,禅贤与能,以慰天下苍生之望!”

  “臣等请陛下禅位于楚王!”

  底下群臣皆齐声高呼,声浪直冲殿外,几乎要将大殿上的琉璃瓦掀翻。

  被声浪包围其中的王太后面色煞白,她下意识抱紧了怀中的新君,声音颤抖,眼中满是悲愤与无奈:

  “诸位卿家,先帝驾崩未久,灵柩尚在宫中,新君年幼,何以如此急迫?楚王虽有功于社稷,但禅位之事,岂能轻言?”

  刑部尚书钱肃乐上前一步,恭敬道:“皇太后殿下,自古以来,天命所归,必有祥瑞,近日天降甘露,五色云现,此乃天意昭昭,若不顺应天意,恐天下再生动荡。臣请殿下以社稷为重,以苍生为念,允准群臣之请。”

  张煌言也出声说道:“皇太后殿下,楚王仁德广被,威震四海,百姓无不翘首以盼,若殿下执意不允,恐民心不安,国本动摇,臣等恳请殿下三思!”

  王太后眼中含泪,声音哽咽:“诸位卿家,先帝尸骨未寒,新君年幼,何以如此逼迫?楚王若真有仁德之心,何不等新君成年,再行禅位之事?”

  张国维摇头叹息,道:“皇太后殿下,天下大势已定,民心所向,非人力可逆……”

  他虽然继续往下说,但王太后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了,她任凭泪水从两颊滑落,失声痛哭,几乎说不出话来。

  新君虽然年幼,但也能感受到母亲的悲伤,他伸出小手试图擦拭母亲的泪水,奶声奶气地说道:“母后不哭,母后不哭……”

  殿内群臣见状,虽有不忍,但仍旧齐声高呼:“臣等恳请陛下禅位于楚王,以安天下!”

  面对群臣这近乎逼宫之举,王太后又有拒绝的选择吗?

  她只能用力擦去脸上的泪水,长叹一声,缓缓点头:“也罢,既然天意如此,民心如此,本宫也无话可说,传本宫懿旨,准诸卿禅位之请,望楚王善待我母子,善待天下百姓。”

  张国维等人闻言,顿时面露喜色,齐声高呼:“太后圣明!臣等必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安定天下!”

  王太后没有再去看他们,而是牵着小皇帝的手缓缓起身,眼中满是悲凉与无奈,皇明养士三百年,却是养出了这帮不忠不孝之辈。

  ……

  一个时辰后,苏言就被召入宫中,他在前一天晚上就从陈彬那里知道了今天的计划,故而很恰巧的告病请假,没有到场。

  这种场合,他作为当事人自然是不好在场的,不管做什么都会被他人曲解,倒不如直接躲在家里。

  在入宫路上,陈彬低声向苏言汇报起前面在殿内发生的事情,苏言全程抿着嘴,没有说话。

  陈彬见他一直沉默不语,不禁疑惑问道:“大王,您可是在担心那些忠于明室的余党反对?”

  苏言摇了摇头,道:“我只是在想,一会要怎么拒绝接受禅让。”

  说完,他轻蔑一笑:“那些余党不过一帮土鸡瓦狗,有何可惧?起不了什么风浪。”

  最大的拥明党官员堵胤锡,此刻还躺在家中,名义上是在静养养病,实际上是被苏言软禁起来。

  对于自己这位心腹,苏言倒也不准备藏着掖着。

  陈彬先是一愣,而后很快反应过来,禅让以后还要再走完三辞三让的流程呢,今天这次应该就能算作第一次了。

  苏言边走边想,很快就来到了奉天殿内,大殿内的群臣都对他翘首以盼,见苏言终于到场,纷纷躬身行礼。

  苏言穿过人群,走到御座之下,向皇帝太后躬身行礼。

  此刻禅让圣旨早已写好,见他到来,王太后凄美的脸上勉强扯起一抹苦笑,道:“既然楚王来了,那便宣旨吧。”

  “楚王领旨!”

  一旁的太监高声喊道,苏言与群臣应声拜倒在地,那太监接着宣读下去:

  “奉

  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寡昧,缵承鸿基,遭家不造,荡覆王室。天禄我明,锡余王佐,庙算运筹,厎绥宇内。厥振纲纪,俾昏作明,社稷乃正,清庙重安。

  惟尔楚王

  天纵明哲,雄略深猷,匡济时艰,廓清四海。经纬八方,布仁德而建鸿勋;奋扬武烈,诛暴逆而平不廷。生民以来,懋功勋德,未有此盛也!

  今祥瑞频现,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朕虽年幼,亦知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逆。楚王仁德兼备,功业巍巍,必能抚绥四方,安定天下。为社稷计,为苍生计,朕当效尧舜之道,禅帝位于楚王苏言,使我中国国祚永昌。

  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泰和元年六月初一日”

  苏言听言圣旨,脸上一时流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之色,他连忙站起身来,向御座上的王太后与皇帝深深一揖,道:

  “臣惶恐,臣虽略有微功,然皆为社稷苍生,岂敢贪天之功为己有?陛下年幼,臣奉先帝之命监国摄政,绝无僭越之心,愿效诸葛武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辅佐陛下,以安天下!”

  说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身后的群臣,继续说道:“然禅位之事,关乎国本,臣万万不敢领受,恳请陛下与皇太后殿下收回成命!”

  王太后将苏言的表现收入眼底,嘴角微扬,露出一抹转瞬即逝的讽刺的笑容,她深吸一口气,沉声道:“禅位之事,乃上顺天意,下应民心之举,岂能轻易收回?楚王莫要辞让。”

  苏言态度坚决,道:“臣深受皇恩,怎敢有僭越之心,请恕臣抗旨不受!”

  王太后见状,脸上露出无奈之色,看向群臣,张国维等人也都配合地出声劝说,但苏言态度强硬,此番禅让也只好作罢。

  虽然此次禅让不成,但这大殿内的每个人都清楚,三辞三让的流程已经开始进行,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即便是苏言本人,只怕也无法阻挡大势。

第375章 豪格末路

  南京城内群臣逼宫禅让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西部战场,针对残存清军的战事却悄然进入了尾声。

  时间回到四月。

  此时的四川,由于西军刘文秀弃守川北、汉中,这使得原本处于夹缝之中,处境日益艰难的清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豪格一开始听到斥候汇报称西军北撤时,还有些不太相信,下意识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刘文秀又在使什么阴谋诡计,想要引诱他主动进攻,自己掉进陷井之中。

  这并非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是有先例在前,在与西军对峙的这数个月来,他们吃到了许多苦头,接连损兵折将。

  入川时的近三万大军此时就只剩下了不到一万五千,损失大半,就连鳌拜都险些中计陷于西军之手。

  清军身陷重围,也失去了与朝廷的联系,现在他们唯一知道的关于朝廷的情报,居然还是从明廷控制区那里打探过来的。

  从截获的明廷邸报,清军高层已经知道多尔衮携朝廷退回关外的消息,尽管豪格与多尔衮不对付,但在当时也不免有种天塌了的绝望感。

  他们被抛弃了。

  他们彻底变成一支孤军了。

  为了避免军心动荡,豪格只能下令焚毁邸报,封锁消息,仍然告诉仅存的八旗兵们,朝廷还在北方与明军僵持对峙,只要他们能够突围到北方,就能见到他们梦牵魂绕的家人。

  就是这回家与亲人团聚的信念让剩余的清军还咬牙坚持下去,没有人说出投降的话语——他们心中也非常清楚,他们与汉人有着血海深仇,即便是投降汉人,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到了四月,尽管豪格并不完全相信西军会这样放弃川北,退回汉中,但出于谨慎,他还是派出大量斥候深入保宁,刺探敌情。

  清军斥候穿过保宁府与顺庆府之间的交通要道,看见一座座占据险要位置的营寨都被废弃,里面空无一人,只留下遍地没有清理的垃圾和还未完全消失的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他们的探查范围一路延伸至保宁府城下,这座大西国在川北的首府此刻也城门大开,城门前进出的百姓看见鞑子的斥候摸了过来,都惊慌失措地将手上的东西扔下,四散逃窜。

  斥候没有理会那些逃窜的百姓,他们策马越过满地的杂物,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城内。

  街道上的百姓也听到了鞑子杀过来的风声,都仓皇逃回家中,紧闭门窗,一双双惊恐的眼神透过门窗的缝隙向外窥探,当他们看见那野蛮的鞑子果然出现在街上,都不禁惊呼出声。

  马蹄声在城中回荡,斥候四处探查一番,又闯入府署衙门将还未逃跑的胥吏抓了起来,对其一番逼问,最终得到了胥吏哆哆嗦嗦的回答——西军于陕西战败,因此放弃川北,调兵回防。

  等斥候将探查的结果送回顺庆,豪格先是不敢置信,而后便是一阵狂喜,他仰天大笑,对着鳌拜等人说道:

  “真是上天庇佑,西贼此番撤军,正好让我军有了退路,即刻北上接管川北,莫要再与明军交战。”

  正如前面所说,清军处于夹缝之中,处境本就艰难,而随着明军完成整顿,开始大举北伐,他们的处境就更加恶劣,丢失了梓川等地,生存范围龟缩在顺庆府周边,只能依托地形勉强抵抗。

  西军此番北撤,将川北让了出来,正好让清军有了退路,也有了喘息的空间。

  为了避免明军也得知西军北撤,与自己争抢川北,当天豪格就命鳌拜为前锋,匆匆开拔北上,接管南部县、保宁府等地,并依托西军遗留下来的营寨重新加固布防。

  而明军这边,由于路程较远,阎应元是在清军后面得知西军北撤的消息,等他要下令进军保宁,堵截清军时,清军已经先一步接管保宁府。

  阎应元只能改变军令,命平寇伯曾英为帅,副将王祥佐之,督兵两万自龙安府攻打保宁。

  又以李占春、杨展等部将率兵马万余自梓川开拔,配合第七、八旅继续猛攻顺庆,三路大军夹击清军。

  清军大量北撤保宁,顺庆只留下少量本地征募的新绿营固守,如何是明军的对手。

  短短数天时间,顺庆及周边州县便落入明军之手,但由于清军占据顺庆期间,对本地百姓多有搜刮敲诈。

  等明军光复顺庆府的时候,看见的便是哀鸿遍野,路有饿死骨的凄惨景象。

  城外百姓或是被强征,或是被清军劫掠屠戮,或是被盗贼所害,或是被迫落草,以至于路边许多村庄荒废,里面甚至能够看见猛虎出没。

  城中的情况稍稍好些,但也是一片凄惨,百姓皆面有菜色,瘦骨嶙峋,衣不蔽体,街边多有饿死之人,且鲜少看见青壮年。

  明军入城后,看见这一幕惨状,许多将士都面露不忍,心有悲戚,第七旅旅帅陈权与同僚商议一番后,决定拿出部分军粮熬粥赈灾,接济百姓。

  在明军的三路夹击之下,好不容易有了喘息之机的清军再度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可在这时,被豪格派往刺探汉中的斥候却带回来一个天大的喜讯——汉中守备空虚,刘文秀撤回汉中后马不停蹄继续赶往陕西。

  眼下的汉中,只有大西国所谓的里兵固守。

  而里兵几乎没有战斗力,这边清军是非常清楚的,在听完斥候的汇报后,豪格只觉得自己几乎要被这天大的喜讯砸昏了头,一时居然说不出话来。

  他只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待稍稍冷静后,他当即将衍禧郡王罗洛浑召来,对其说道:

  “西贼一路北返陕西,弃守汉中,眼下汉中空虚,正是我军趁势夺取之良机,以汉中之富庶,若能据险而守,安心经营,未尝不能以汉中一隅对抗明人。”

  罗洛浑听言,吃了一惊,忙道:“豪格,此消息可的确属实?莫要中了西贼的圈套,自投罗网。”

  豪格沉声道:“这是斥候再三打探才送回来的军情,那西贼贼首张献忠在潼关、华州两次惨败,只怕连陕西都守不住了。”

  罗洛浑更加吃惊,他细细一想,惊愕道:“若是明军夺取了陕西,那岂不是能够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我军。”

  说着,他的语气变得沮丧悲伤:“我等深陷重围,只怕是突围无望,此生再也无法见到家中妻儿了。”

  豪格叹了口气,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罗洛浑,正是因为明军南北夹击,我们才必须要赶在明军之前夺取汉中,只有固守汉中地利,才能勉强自保。”

  “你说得对。”罗洛浑点了点头,勉强让自己提起精神,继续道:“既然如此,我愿为先锋,先领兵入汉中,为大军探路。”

  豪格听言下意识想要阻止,毕竟罗洛浑身份尊贵,是这大军里在他之下的第二人。

  但他转念一想,若是没能赶在明军之前夺取汉中,别说是贵为郡王,就算是他这个亲王,也只有丧命这一种下场。

  不过眼下清军兵力稀缺,连带着防线也有些捉襟见肘,豪格只能勉强凑出一千八旗兵,再从保宁强征数千壮丁,一同北上。

  为免夜长梦多,罗洛浑次日便率军匆匆开拔,在斥候的领路下直扑汉中。

首节 上一节 231/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