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14节

  他故技重施,在佴革龙老寨所处的土山下打洞,在地道内放置大量火药,直接将老寨围墙轰塌一角。

  而后在扬起的漫天尘土之中,高一功、胡一青二人身先士卒,率领明军向缺口发起猛攻。

  沙定洲被明军造成的巨大爆炸吓得肝胆俱裂,全然不敢抵抗,只能带着残兵且战且退,逃入山上的九龙屯内,做最后的抵抗。

  此时的沙定洲已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九龙屯内虽然还有储水池,但只是用于应急,不可能满足守城的需要。

  九龙屯内的每个人都清楚,他们肯定无法继续坚持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沙定洲也不得不生出投降明军的想法,他满脸苦涩地对妻子万氏说道:

  “今吾等困于九龙屯内,山穷水尽,若固守不移,终将困毙于此,与其坐以待毙,孰若降于明军,或可保全性命,以图后计。”

  万氏听言,用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明军视汝为叛逆之首,若降明军,必无善果,与其俯首就擒,沦为刀俎之鱼肉,何如坚守死战,以显大丈夫之志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死战到底,方显英雄本色!”

  妻子这么说,沙定洲只能讷讷作罢,但他越想越不甘,还是召来了心腹熊一举,对他说道:

  “本府本无心谋夺云南,皆因万氏鼓动挑唆,方才沦落得如此地步,我欲向明军投降,你可愿代为出寨,与明军谈判?”

  熊一举听言,心中不禁腹诽——你要是真的无心谋夺云南,万氏总不可能将刀架在你脖子上逼迫吧?

  事到如今才故作无辜,一切都已经晚了,明军又如何会听信你的说辞呢?

  不过,熊一举也不愿被困死在九龙屯内,他欣然接受了沙定洲的命令,当晚乔装打扮后,下山前往明军营中乞降。

  李过此时已经收到了堵胤锡送来的书信,堵胤锡在信中暗示朝中即将出现变故,希望他随时做好入京勤王的准备。

  因此,现在的李过心中充满了焦虑和纠结。

  一边是他敬重的堵胤锡,一边是为了忠贞营全体命运的考量。

  李过心中非常清楚,忠贞营的身份在明廷内本就非常尴尬,那些自恃正统的大臣对他们充满了提防和鄙夷。

  他们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都不乏大臣攻讦他们,要求将忠贞营裁撤。

  可若是他们贸然参与朝廷的政治斗争,肯定会被拖入漩涡之中无法脱身,甚至很有可能将忠贞营全体将士的性命都一起搭进去。

  在这种纠结的情绪下,李过见到了从寨子下来谈判投降的熊一举。

  熊一举一上来,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来意以及投降的条件——沙定洲愿意主动联络汤嘉宾、陈长命等部一同投降,并将过去劫掠来的沐王府的财富尽数归还,条件是明军宽恕他的罪行,饶他一条性命。

  沙定洲心里也清楚,以他目前的困境,根本没有资格与明军讨价还价,能够保全性命便是最好的结果,又如何敢奢望其他?

  李过听了熊一举的投降条件后,只思忖片刻,便马上点头同意。

  他对熊一举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汝等若出寨归降,朝廷当既往不咎。”

  当然,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真的能否既往不咎,也不是李过一个小小的忠贞营统帅能够决定的。

  九龙屯内虽然缺水缺粮,但地势同样易守难攻,不如假意接受投降,待沙定洲出降后,再将其诛杀。

  熊一举得到李过的许诺,当即欢天喜地地回到了寨中,向沙定洲汇报。

  沙定洲听后,也顾不上李过到底会不会反悔了,命熊一举于次日再次前往明军营中接洽投降,由明军遣使进入九龙屯招抚残部。

  而他本人全然不顾妻子的反对,与熊一举一起战战兢兢走下山寨,来到明军军营请降。

  沙定洲还未进入营帐,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一般,高声说道:

  “罪臣沙定洲惶恐无地,不敢抗王师之威,自知罪孽深重,罄竹难书,今愿洗心革面,归顺朝廷,伏乞天恩浩荡,赦臣前愆,赐以自新之路……”

  李过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透过大开的营帐帐门落在沙定洲身上,淡淡道:

  “朝廷仁德,尔既知悔过,当赦尔前罪,赐以自新,尔当洗心革面,恪守臣节,效忠朝廷,以赎前愆,若再有贰心,天威不贷,必诛不赦!”

  沙定洲听言,大喜过望,连忙叩首谢恩,李过随即命人领着他参观军营,用军威恫吓沙定洲。

  沙定洲见明军军容鼎盛,又有诸多火炮,粮食众多,自是又惊又惧,也更加庆幸自己选择投降,而没有负隅顽抗。

  在沙定洲返回九龙屯之前,李过命其传令其余山头上还在抵抗的叛军放下武器,并要求叛军的各部将领也一起前来归降。

  沙定洲为了自己的小命也不敢拒绝,连连答应,命人前去联络汤嘉宾、陈长命等人,让他们明日与自己一同前往明军大营。

  汤嘉宾和陈长命得到消息后,心中对投降明军都还有些疑虑,但见沙定洲已经向明军投降,颇有种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无奈感。

  也只能听从沙定洲的命令,于次日领兵下山,向明军投降。

  可这一去,便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李过已经在营中设下伏兵,在沙定洲及一众叛军将领到来后,突然发难,将他们一并擒获,捆得结结实实。

  同时发兵冲入山寨,活捉万氏及沙定洲的全部子女,并将所有叛军不论是否投降,尽皆斩尽杀绝。

  沙定洲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呆愣在原地,等被人摁倒在地后,才终于反应过来,对着李过破口大骂。

  不过他才骂了几句,就马上被旁边的士兵一拳狠狠砸在脸上,嘴巴里又被塞进了一团破布,到嘴的话只能变成含糊不清的呜咽声。

  李过面露冷笑,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沙定洲和其余眼中愤恨的叛军将领,高声道:

  “朝廷于尔等世代有恩,尔等却恩将仇报,荼毒云南,滥杀无辜,所犯暴行人神共愤,天理不容!”

  “本将奉皇命而来,征讨不臣,尔等所犯罪行,自有有司官论处!”

  说罢,他大手一挥,便命人将沙定洲等人押下去,首犯沙定洲及其妻子万氏、谋主汤嘉宾等人单独关押在囚车之中,押回昆明受审。

  十二月底,沙定洲等人被押回昆明。

  当日昆明城内几乎万人空巷,百姓闻讯蜂拥涌上街头,围观这个荼毒云南两年之久的土司蛮夷。

  沙定洲占据昆明期间,对城中百姓也是横征暴敛,加之他的蛮夷身份,更加不得人心,百姓人人对其恨之入骨。

  今日见沙定洲终于被擒获,他们纷纷拿出石头土块,朝着关押沙定洲的囚车奋力扔了过去,一边大声咒骂。

  沙定洲被砸得惨叫连连,只能拼命抬起胳膊护住自己的脑袋,一直等到他被押至云南巡抚部院时,他和万氏等人都鼻青脸肿,十分狼狈。

  囚车停下,沙定洲等人被押下囚车,推搡着进入巡抚部院,跪倒在甬道之中。

  沐天波此时已经回到了昆明,听闻沙定洲兵败被俘的消息后,恨不得马上就见到对方。

  今日终于见到沙定洲,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沐天波直接冲上前去,对着对方拳打脚踢,大骂道:

  “我待你不薄,为何夺我家三百年之基业!”

  沙定洲无言以对,只能低着头忍受沐天波的殴打,王翊和杨畏知皆没有阻止的打算。

  在沐天波停手后,王翊才淡淡道:“沙逆荼毒云南,所犯罪行罪无可赦,着押解回京,请朝廷论罪处置。”

  沐天波虽然恨不得生食沙定洲的血肉,但也不能违背朝廷法纪,只能点头称是。

  而后,王翊提笔草拟奏疏,将捷报上奏朝廷,为李过等人请功,在此期间,李过也终于得知了朝中发生的剧变。

  得知皇帝驾崩,李过瞬间联想到堵胤锡之前送来的书信,他惊得面色骇然,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高一功没有看过书信,见他这般反应,不禁疑惑地询问起来,李过不敢节外生枝,随口寻了个理由搪塞过去。

  皇帝壮年驾崩,新君年幼,由楚王监国,李过结合堵胤锡送来的书信,怎么看背后都充满了阴谋,但他全然不敢与他人透露分毫。

  李过心中清楚,现在朝中政治斗争的最终赢家已经出现,楚王监国,也就意味着堵胤锡已经失败,他要是掺和进去,非但自己可能因此丧命,还会将忠贞营全体一块搭进去。

  为了自保,也为了忠贞营弟兄们的前程,他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并第一时间将堵胤锡的那封书信点火烧毁。

  堵阁老,对不住了。

  他心中这样想着,李过最多只能做到什么都不知道,要是换做其他人,他就直接将那封书信交上去作为向楚王示好的投名状了。

  李过不知道的是,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天玑司探子的监视之下——苏言在让陈彬将堵、陈二人的书信继续发出后,自然有探子对陈邦彦和李过进行监视。

  陈邦彦那边主动辞官就不用说了,李过手握忠贞营的兵权,无疑是天玑司的主要盯梢对象。

  天玑司的监视汇报几乎是与王翊的捷报一前一后送达南京,李过的反应倒是有些出乎苏言的意料。

  他本以为李过会是那种义薄云天的形象,看完堵胤锡的书信后毅然起兵响应,不过现在看来,李过倒也没那么冲动。

  即便如此,苏言也没有让天玑司撤回对李过的监视,忠贞营终究还是一支独立于自己麾下的武装,也是南明少数能打的军队,在李过彻底倒向自己之前,不得不防。

  王翊的捷报送至朝廷后,苏言便授意内阁对平定沙定洲之乱的一众文官武将论功行赏。

  内阁一番商议后,最终定下了对一众文武官员的封赏结果——

  云贵总督王翊领导平叛有功,加封北溪伯。

  云南巡抚杨畏知坚持抵抗,拒不从贼,加少保衔,升大理寺卿。

  兴国侯李过、郧阳侯高一功、湖南总兵胡一青等人平叛有功,也都有官职封赏。

  李过授云南提督,留镇云南;高一功授贵州提督,出镇贵州;而胡一青升任湖南提督,调回湖南听从湖广巡抚文安之调遣,清剿匪患。

第353章 援军入晋

  朝廷的这一封赏很有深意,直接就将李过与高一功二人分开,分别出镇两地。

  尽管忠贞营从汉阳惨败开始,一直到现在多次征战,兵马消耗众多,但还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武装力量,更重要的是,忠贞营的前身是逼死崇祯皇帝的闯贼,这使得朝廷更加不可能对他们放下心来。

  只有将李过与高一功分开调任,朝臣才会停止对忠贞营的忌惮与非议。

  苏言对于内阁讨论出来的封赏结果倒是没什么异议,眼下西南平定,他接下来还准备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新政,届时很有可能激起部份土司蛮夷的反抗。

  忠贞营驻扎于西南正好能够应对土司的叛变,在完成改土归流以后,他还将继续对缅甸、安南等地用兵,李过与高一功便是合适的南征统帅。

  内阁确定了对云南文武官员的封赏后,便开始讨论起下一个奏疏——黄宗羲的新政改良奏。

  黄宗羲在春假结束后,就马上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改良计划上交内阁,除了那一天与苏言交谈时提到的两点外,他还额外希望朝廷能够重新制定赋税的缴纳标准。

  其一,重新规定各类赋税的征收标准,废除天启、崇祯年间加征的三饷——眼下建奴已经遭到重创,退回关外,无力威胁关内,可暂时停止收缴三饷,减轻百姓的负担。

  其二,对于各地田赋的征收,按照“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的标准,生产什么缴纳什么,而不是强行要求征收银两谷物。

  其三,重新丈量田亩,按照土质优劣分为五等,据等征收。

  内阁对黄宗羲的奏疏意见不一,陈子龙虽然已经卸任户部尚书,但对于财政还是很敏感,他当即表示反对,并对在场的大臣们说道:

  “眼下建奴虽无威胁,但战乱未平,内有西贼割据,外有建奴、北虏环伺,随时可能入寇,财政紧缺,暂不可废除三饷,降低赋税。”

  黄宗羲身为新任户部尚书,廷议自然也是到场的,他颇有些不服地说道:“下官闻治国之道,贵在安民,今战乱频仍,百姓困苦,正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三饷之制,虽为军需,然长久施行,加之兵祸连天,民力已竭。”

  说着,他看向坐在主位上的苏言,拱手道:“下官以为,当审时度势,适时减免,以苏民困,且内忧外患,非独财力可解,更需民心所向,若能轻徭薄赋,使民得休养生息,则国本自固,外患亦可渐弭。”

  苏言微微颔首,道:“三饷之制,并非良政,昔崇祯时,赋税繁重,百姓困于重税,生路渐绝,遂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致使民变纷起,此乃前车之鉴,三饷理应废止。”

  黄宗羲听言,面露喜色,而陈子龙见苏言拍板,也只能抿了抿嘴,不再言语。

  苏言接着说道:“而今朝廷虽拨乱反正,收复失地,但百姓仍然困穷,诚如大司农所言,理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本王此前推行摊丁入亩新政的初衷之一。”

  有了苏言背书,黄宗羲的改良提议得以通过,下旨废止征收三饷,停罢一切苛捐杂税,重新清丈田亩,根据土质优劣划分等级,并根据每一等级制定新的税率,田赋不再强制征收钱粮,地方官府当根据田地所种作物进行征收。

  朝廷颁布新的政策,无疑需要更多人手参与其中,正值春假过后,朝廷开始陆续公布恩科的录取名录,并由吏部为录用上来的考生分配去处。

首节 上一节 214/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