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12节
朝廷的行人领了圣旨后,当即快马离开南京,向南昌府而去,数日后便到达宋应星在南昌府奉新县的老家。
当行人到达的时候,白发苍苍的宋应星正在自家的院子里,亲自手持农具为田地松土,不时抓着挂在脖子上的汗巾将头上渗出的汗水擦去。
宋应星如今正值耳顺之年,在清军下江西,他的兄弟服毒自杀后,他就一直在家中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
“宋公!宋公!朝廷的使者来了!”
这时,院外传来一阵密集杂乱的脚步声,紧接着便是急促的叫喊声。
宋应星有些茫然地抬起头,目光透过院子的篱笆向外看去,就看见一个同村的小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见他还拿着农具,连忙喊道:
“宋公,别站在那了,朝廷来人了!”
“朝廷……来人?”
宋应星脸上愈发茫然,他自从隐居以后,再也没有过问政事,也没有去关注家乡以外发生的事情。
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能够从不时传入村中的消息中大致摸清楚外面的局势——朝廷将鞑虏赶回北方,大明中兴有望了。
尽管不知道朝廷使者到这的目的,宋应星还是有些局促的放下了农具,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走出家中。
等他们走出来的时候,正好看见村民们簇拥着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行人到来。
那行人看见宋应星后,脸上顿时挤出热切的笑容,翻身下马,上前拱手道:
“敢问是宋应星宋巡道当面?”
宋应星拱手回礼,道:“正是老夫。”
行人脸上的笑容更加真诚,忙道:“下官奉监国殿下谕令,特来宣旨,请宋巡道沐浴更衣,设坛祭香,接旨吧。”
“监国……殿下?”
宋应星对于这个名词有些茫然,尽管心中充满了疑惑,但还是在围观村民们的起哄催促下转身走进屋内沐浴更衣。
一炷香后,宋应星换上了一件新衣走了出来,领着家人一齐跪下,周围围观的村民也都齐刷刷跪倒一片。
行人不紧不慢地拿出卷轴,将其展开,轻咳一声,高声道:
“奉
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惟治国之道,重在选贤任能,以兴百工,而利万民。兹有宋应星者,学识渊博,才识过人。于工技制造之道,尤有独到之见。其所著《天工开物》,详述百工技艺,实为国之瑰宝,足见其匠心独运,深谙工部之要务。
朕思工部乃国家营造之重地,非才德兼备者不能胜任。宋应星既具经世之才,又有济物之志,正宜擢升工部尚书,以展其才,以成其事。
着即征辟宋应星为工部尚书,望尔勤勉职守,振兴工务,助朕治国安邦,共襄盛举。
钦此。
永历元年十二月十六日。”
行人话音落下,全场皆静,宋应星有些恍然地抬起头,仿佛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
征辟为工部尚书?
这莫不是对方假传圣旨来逗他这个糟老头子寻开心吧!
行人见他呆愣在原地,轻咳一声,道:“宋尚书,接旨吧。”
被人一提醒,宋应星这才回过神来,应该不会有人冒着死罪来逗他,也就是说,他真的在半个身子都迈进棺材的年纪,被征辟为正二品的尚书了?
意识到这点的宋应星身体微微颤抖,他强压着心中的激动情绪,高声道:“臣,宋应星,叩谢天恩!”
说罢,他深深伏首,才缓缓从地上爬起来,双手恭敬地接过圣旨。
见宋应星摇身一变成为朝廷大员,周围的村民看向他的眼神都变得更加热切起来,如果不是朝廷使者还在,肯定都蜂拥而上将他包围起来。
宋应星让长子将圣旨收入房中好生保管,自己则是向行人询问起朝中的情况。
他怎么一直没听说过朝廷有什么监国殿下,那位在广州即位的永历天子不还正值壮年吗?怎么还会出来个监国?
行人也没有隐瞒,将朝中变故与宋应星尽数说明。
得知永历皇帝居然急病驾崩,由他三岁的太子即位,军国政务只能尽数托付给楚王监国后,宋应星瞪大双眼,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他对于那位楚王殿下倒是挺有好感的。
楚王推行的摊丁入亩新政的春风也吹到了宋应星的老家,他和村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新政的利民之处。
压在农民身上千百年来的一个负担被移除,各种苛捐杂税也一并取消,宋应星的生活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要知道,在原历史线上,宋应星隐居后过着的是穷困潦倒的生活,而在这个世界里,有了新政的推行,他的生活虽然仍然不富裕,但也只是清贫。
宋应星本就对楚王颇有好感,又是对方下诏征辟他入朝为官,他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他便欣然接受,命妻子和两个儿子收拾行囊,准备即日便启程前往南京。
……
宋应星还在前往南京的路途中,泰和元年的正月初一日却悄然而至。
这一日,针对群臣百官和民间的国丧期限已经结束,只有皇室还需要遵循国丧礼制,禁荤腥、酒水、娱乐等。
民间反而终于能够享用一年中鲜少能够吃到的荤腥,购置新衣,这一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以庆祝新的一年来临。
爆竹的声音在城中此起彼伏的响起,围绕着楚王府,苏言披着御寒衣袍,站在院子内,看着天上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他只是呼吸着,热气就肉眼可见从面前升起。
小冰河期的南京同样寒冷,秦淮河以及周边的河流也都被冰冻,秦淮女也只能放弃被困在冻河里的舫船,回到温暖的楼房中吟诗接客。
“瑞雪兆丰年,今年定然是个丰收的年份。”
一道温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言回头看去,便看见夏惠吉笑吟吟地走了过来,她伸手接住了一片落下的雪花,那雪花落在她的手心,片刻后,便被体温融化成一滩雪水。
苏言看着她白皙的脸颊,轻笑一声,道:“不论今年是否是丰收之年,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什么?”夏惠吉好奇地问道。
苏言伸手将她揽入怀中,下巴扬起,轻轻靠在她的额头上,笑道:“今年,大业可成,你也将母仪天下。”
夏惠吉听言,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答,苏言向来不在至亲面前掩饰自己的野心,夏惠吉作为他的妻子,也早就知道了。
她从一开始的担心慢慢习惯了下来,也看着苏言一步一步成为这大明朝的实际掌舵人。
她默了半晌,只能闷闷地说道:“大业未成,仍有变数,夫君莫要骄傲自满了。”
苏言哈哈一笑:“这如何是骄傲自满?分明是成竹在胸。”
夏惠吉闷闷地哼了一声,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就在夫妻二人腻歪着的时候,院子内突然闯进一名下人。
那下人见他们如此亲昵,显然是见怪不怪了,垂首行礼,道:“大王,户部尚书黄宗羲领其子求见。”
下人的声音响起,惊得夏惠吉连忙推开苏言,顺势理了理衣冠,面色微微泛红,而后用那妩媚的杏眼瞪了苏言一眼。
苏言有些无辜的耸了耸肩,低笑道:“外面天寒,你且回屋去,等我见完黄梨洲再来寻你。”
夏惠吉听言又羞又恼,别过头去不再理会苏言,苏言见状又是忍不住笑出声来,才跟着那下人一块前往前院。
片刻后,苏言来到正厅见到了黄宗羲,黄宗羲身着一袭便服,脸上还带着几分倦色,似乎是没怎么休息好。
见苏言到来,黄宗羲连忙拱手行礼,道:“下官突兀拜访,有失礼数,还望大王见谅。”
苏言也拱手回礼,一边示意他落座,一边笑道:“怎会怪罪?本王盼梨洲先生,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
黄宗羲被苏言的热情弄得有些汗颜,屁股还未落下,就连忙起身说道:“大王只称呼下官表字‘太冲’即可,莫要称呼什么梨洲先生,真是捧煞下官。”
苏言见他如此局促,也就从善如流,道:“太冲可知道本王调你入京任户部官,是为何意?”
黄宗羲正襟危坐,道:“下官今日前来,便是为此事。”
“哦?”苏言来了兴致,道:“太冲先说来听听。”
黄宗羲认真道:“下官才疏学浅,驽马铅刀之才,得大王赏识,调为户部官,实在惶恐。”
“然当其职谋其政,既已掌户部事,下官自当尽心竭虑为大王分忧,大王所施行摊丁入亩之新政虽减去诸多苛捐杂税,与民减负,但在下官看来,仍然有几分不足之处,可供改进。”
“继续说下去。”苏言道。
“下官认为,新政的核心是田多者多缴赋,田少者少缴赋,但大王是否遗漏了一点,各地田亩土质不同,有分优劣,得优田者与得劣田者所缴赋税相同,这对劣田者,岂非不公?”
“再者,官府征收田赋皆以钱粮为准,即便地中不种百谷,也需以家中积蓄换做钱粮充抵田赋,于此类百姓负担甚重,下官主政苏州期间,便经常有所耳闻,此举也会使百姓为缴纳田赋,弃杂物而种百谷,于民生不利。”
黄宗羲说完后,便静静的看着苏言,等待着他的回应。
苏言下意识摸了摸下巴的胡须,他倒是没想到,黄宗羲还未正式上任,就主动向自己提出了改革的主张。
很好,这种办事效率和为民请命的决心,他非常欣赏。
“太冲所言,真是使我茅塞顿开。”苏言点头说道,“这的确是本王疏漏,若不是太冲今日谏言,也不知有多少百姓会因此受困。”
说到后面,他的脸上换上了几分惭愧之色。
黄宗羲见状,连忙起身说道:“大王爱民之心,下官深感钦佩,下官既已掌户部事,便自当为大王查缺补漏,不负大王所托。”
说完,他深深躬身行礼。
第351章 各处战事
黄宗羲的查缺补漏计划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执行了。
准确来说,现在还在朝廷的春假,各有司衙门都在放假休沐,黄宗羲就算干劲满满,也没人会和他一起加班。
他只能先在南京找个房子住下,然后在家里构思具体的改良方案,等春假结束后,再上疏内阁。
南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山西等处,战火却并没有因为新年的到来而停息。
山西北部,大同府城外,此时已然被数万明军四面包围,几乎围得水泄不通。
十一月下旬,李元胤便率领明军完成了对大同府的四面合围。
大同府作为有明一朝的九边重镇之一,此城易守难攻,极为坚固,除西门外,其余三面皆有外城拱卫。
北面有景泰年间修筑的北关,又称“草场城”、“操场城”,是大同边军的主要驻地之一。
东面和南面又有天顺年间修筑的东关、南关,嘉靖十三年又增高南关。
三个外关城皆依主城而建,各城之间能够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吴三桂在夺取大同后,也深知外关城的重要性,他便亲自坐镇主城,命女婿夏国相、胡国柱及心腹大将吴国贵分别领精兵驻防三个关城。
在明军对大同府进行合围之时,李元胤也亲自策马围绕府城四周进行侦查。
那三座关城的位置建得极为巧妙,明军若想自东南北三个方向攻打主城,就必须要先将关城拔除。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