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11节

  陈恭尹听言大惊失色,陈子壮贵为宰辅阁臣,如若他真是被人逼死的,那这背后的真凶除了进位监国摄政的楚王,又能有谁?

  想到这,陈恭尹一时不敢再继续劝说了。

  十二月十二日,陈邦彦的辞官奏疏送至南京,由内阁呈递给苏言过目。

  苏言看过奏疏的内容后,颇有些不悦,对着内阁二张说道:“陛下大行,嗣君还未继位,这陈邦彦就上书请辞,弃河南军民于不顾,将奏疏打回,所请不允。”

  张国维点头应下,笑着说道:“大王,依下官之见,陈邦彦之所以请辞,极有可能是因为陈阁老过世,心生顾虑,若您不准他请辞,可以朝廷的名义下谕安抚此人。”

  听他这么说,苏言马上就想到了陈子壮之前发给陈邦彦的书信,那封书信的内容他也有看过,含糊其辞的说明朝中会有大事发生。

  再结合陈子壮眼下自缢而死,就算换做是他,也会心生顾虑,进而怀疑陈子壮的死并不简单。

  想到这,苏言顿时就释然了。

  他沉吟片刻,道:“罢了,既然陈邦彦无心为朝廷分忧,那便允准他请辞,调浙江布政使夏允彝接任他的位置。”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他本来还想念在陈邦彦身为岭南三忠之一的份上重用他,但陈邦彦这就因为陈子壮的死想要辞官,那他还留用干什么?

  笑死,他也不是很想让陈邦彦为自己效命!

  听到苏言这么说,张国维和张煌言的表情顿时闪过一丝古怪,他们相互对视一眼,还是没有提出异议。

  不过是启用老丈人罢了,也没什么不妥之处,更何况夏允彝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他担任浙江布政使期间,将浙江治理的井井有条,调往河南以后,也能让河南更快恢复生产,民间安定。

  除调夏允彝接替河南巡抚一职外,由于堵胤锡病重,陈子壮自缢身死,内阁空缺,苏言也需重新选官入阁参预机务。

  新的内阁阁臣自然要从自己人里面选,苏言预定让陈子龙、钱肃乐二人一同入阁,补上堵胤锡和陈子壮的空缺。

  顾炎武则暂理兵部事,他与朱之瑜的屡历还是太浅了点,等过些年再让他们入阁也不迟。

  由于新帝还未登基,这些任命也只能暂时拖着,等登基大典后再宣布下去。

  ……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来到了十二月十六日。

  这一天,也是嗣君登基的日子。

  太阳还未升空,无数宫人、甲士、仪仗便已经在皇城内穿行,各殿祭祀之所,也都提前摆好了三牲香火。

  年仅三岁的嗣君朱慈爝身着糠蛟诖笮谢实鄣牧槲磺埃侍舐硎嫌胝跆蟮纫煌诘钅凇�

  因嗣君年幼,记不住繁琐的檄文与礼仪动作,只能由近侍太监一旁辅佐,代为宣读。

  “我皇考大行皇帝在上,我受与遗命,负托神器。”

  “亲王及文武群臣军民耆老等,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

  “乃仰遵遗诏,俯顺舆情,于今日即皇帝位。”

  太监言罢,朱慈爝便懵懵懂懂地行四拜礼。

  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他只知道,自己的父亲就躺在那里,永远不能再与自己说话了。

  四拜后,太监便将册表扔进了火堆,火焰瞬间将册表引燃吞噬,燃起袅袅青烟,将大行皇帝的灵位萦绕得宛若忽隐忽现一般。

  祭拜大行皇帝后,朱慈爝又遵礼制听得王太后叮嘱,而后才在女官的服侍下脱下恳拢簧厦岱�

  这冕服是皇帝驾崩以后,针工局等有司日夜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因而尽管时间紧迫,但还是完美的贴合了嗣君的身材。

  在女官为他换上冕服后,正宫王太后亲自为他戴上冠冕,系上佩玉革带。

  在系上革带后,她看着嗣君懵懂稚嫩的面容,突然有些绷不住,低声抽泣起来。

  她伸手拨开冕旒,轻轻抚摸着朱慈爝的脸庞,各种情绪涌上心头,一时也顾不上这殿内有没有苏言的耳目,直接抱着朱慈爝失声抽泣,颤声道:

  “往后你我孤儿寡母也不知命运如何?只怕步入后周恭帝后尘……”

  一旁的太皇太后马氏听她说得这么直白,吓得面色一白,连忙拉住王太后,低声喝道:

  “新帝登基之日,怎么说如此晦气之语,速速住嘴,楚王及军民百官还在午门外等着呢!”

  王太后只得松开朱慈爝,但还是掩面抽泣,马氏虽然也心中哀伤忧虑,但还是强撑着,对朱慈爝温声说道:

  “速去祭拜祖宗,而后前往午门接见群臣,莫要让他们等久了。”

  朱慈爝点了点头,又看了一眼王太后,在侍从太监和侍仪舍人的簇拥下走出殿外。

  在他走后,马氏长长叹息,对着王太后说道:“我知你心中悲楚,但事已至此,焉能明言于众?若被那苏言听到,后果不堪设想。”

  王太后不语,只是一味抽泣,马氏见状,也只能再度长叹,默默念诵佛经。

  苏言并不知道宫中的对话,与此同时,午门外,他领着一众文武百官及军民代表已经等待许久,翘首以盼。

  皇帝即位,需选定四位勋贵代新帝祭祀,一般来说,代为祭祀的有成国公、英国公等老牌勋贵。

  但自从清军入关后,勋贵也大批大批被清理,或是追随崇祯自杀殉国,或是战死殉国,亦或是投降顺朝、清朝。

  而降清的那批勋贵,即便没有被多尔衮清算,也在清廷东逃关外的时候被一并诛杀肃清。

  因为苏言的横空出世,明廷也没有沦落到需要大肆封爵笼络人心的地步,还不至于国公遍地走,侯爵不如狗。

  四名勋贵分别领着卤簿浩荡而出,前往南郊、北郊、太庙、社稷坛等处代天子祭告。

  在他们出发后不久,朱慈爝也终于祭完祖灵,在卤簿的开道下,在近卫步兵的侍卫下,钟鼓齐鸣,车驾浩浩荡荡莅临午门。

  苏言没有待在午门之下,而是在午门城楼等候着新君前来。

  他望着午门外跪伏一片的文武群臣及军民代表,即便不是他本人的登基大典,也仍然难免有些心潮澎湃。

  在苏言看来,这将是一场排练,为他日后登基所做的排练。

  咚——

  突兀一声鼓声响起,嗣君终于抵达,各赞礼官、侍从官自城楼上鱼贯而出,开道迎侯,而后才是云盖、云盘,以及一道身着冕服的幼小的身影。

  新君身着玄衣黄裳十二章,冕服极尽庄严肃穆,与冕旒之下稚嫩的面容极其不搭。

  苏言只打量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躬身道:“臣苏言,恭迎圣驾。”

  “免礼平身。”朱慈爝仰着头,努力让自己的表情严肃,“楚王,朕,朕年幼,国家政务,尽皆托付于你了,莫,莫要使朕失望。”

  他说得磕磕绊绊,显然是有人事前专门教导他背过,苏言压下眼中的情绪,再度躬身:“臣遵旨。”

  言罢,朱慈爝主动伸手拉住苏言,他的手极小,张开也只能抓住苏言的几根手指。

  苏言被他的举动弄得微怔,片刻后才反应过来,默不作声,任由皇帝牵着自己往前走出。

  二人的身影缓缓出现在午门门楼之上,跃入百官视线之中,随即有人高声唱喏:

  “有诏!”

  文武百官当即伏首,齐声高呼:“恭听圣谕!”

  翰林官手捧诏令,缓缓展开,高声宣读:

  “我国家膺天明命,统理华夷,奄甸万姓,于兹二百余年,仰惟祖宗肇造之功,守成之道……”

  “……我皇考皇帝以至仁大德,统承之率,循宪章恢弘,政化方期……遗命于永历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即皇帝位。”

  值此之际,午门内外皆行五拜三叩之礼,口中三呼万岁。

  千百人齐呼万岁,声浪震天,汹涌而至,即便并非主角,置身于漩涡之中的苏言也仍然被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他胸中顿时升起一道念头——

  “大丈夫,当是如此!”

  “……以明年为泰和元年,与天下更新,一应宽恤,大赦天下……”

  翰林官仍然高声宣读,但城下百官已经尽皆起身,陆续由午门进入。

  苏言也牵着新君转身走下城楼,此番登基大典自山呼万岁之后,其实就已经算是结束了。

  但皇帝还需临御奉天殿,接受百官贺表,从现在开始,朱慈爝便是天下共尊的大明朝新一任皇帝。

  然而,新君年幼,即便登上皇帝宝座,也只能成为监国楚王操控之下的一名傀儡,一个无情的点头机器。

  没有人认为楚王会成为下一名张居正,楚王麾下军力之盛,天下无人可敌,军民拥戴,威望远压皇室。

  奉天殿内的群臣百官都明白,用不了多久,这位监国楚王将会效仿魏文、赵宋故事,篡夺明室,成为普天之下的新一任天子。

第350章 泰和元年

  “着加授刑部尚书钱肃乐东阁大学士衔,仍掌刑部事,参预机务。

  加授户部尚书陈子龙建极殿大学士衔,参预机务。

  调苏州知府黄宗羲接任户部尚书……”

  群臣上奉贺表后,苏言便以监国的身份下达内阁官职调动的谕令。

  除去之前就已经决定的命兵部左侍郎顾炎武暂理兵部事外,还调黄宗羲接管户部,下诏征辟宋应星入朝任工部尚书。

  宋应星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弘光朝覆灭后,他便返回江西南昌老家隐居,不愿入仕清廷为官。

  苏言之前一直都没有想起此人,也是偶然在几天前看到书架上的《天工开物》后,才想起了这号人,宋应星可是一个杰出的人材,让他一直隐居家中,岂不是暴殄天物?

  而调黄宗羲入朝,接替陈子壮入阁后遗留下来的户部尚书的职位,也是苏言临时做出的决定。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虽然与大环境不相符合,但他的教育、赋税主张都很对苏言的胃口。

  在教育上,黄宗羲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改变八股取士,录用掌握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知识的人才。

  而赋税上,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之为“黄宗羲定律”,即“积累莫返之害”。

  用现代学者秦晖总结的话来说,便是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黄宗羲的赋税主张有三条。

  其一为“重定天下之赋”。

  其二为征收田赋,要看土地生产的作物,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

  其三则为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

  此外还有“工商皆本”的主张,即工商业与农业同样重要,这种主张与未来打响的工业革命不谋而合,只有抛弃对于工商业的鄙视,国家的工商业才能发展起来,而不局限于小农思想。

  此刻苏言在朝中的声望颇高,对于他的征辟诏令,并没有人不识趣的提出异议,反而纷纷猜测起苏言启用黄宗羲与宋应星的背后用意。

  众所周知,宋应星的著作主要以农业、手工业生产等为主,他的著作连同他本人的行事风格,皆侧重于务实。

  黄宗羲目前还算是默默无闻,没什么名气,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思想主张,但他能够与宋应星一起被启用,百官纷纷猜测,此人应该也是一位务实派官员。

  楚王出任监国摄政,一口气提拔了两位务实派官员,看来这小小的摊丁入亩新政已经不满足苏言的胃口了,日后定会大刀阔斧进行新的改革,朝廷有的折腾了。

首节 上一节 211/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