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04节

  虽然对方的谨慎在意料之中,但刘汝还是不免有些恼怒,他大骂道:“西贼就在身后,随时可能追击过来,尔难道要等西贼追过来才放行吗!”

  虞胤不为所动,命人投下竹篮,刘汝见他没有回应,也只好命人将官印和令牌放在竹篮,让守军收了上去。

  很快,官印和令牌就被送上城头,虞胤拿起官印在一张纸上盖下,拿起来仔细端详——

  他没有见过令牌,不能确认真伪,但这官印他曾见过,姜建勋自立山西巡抚后有试图招揽他们,书信上就盖着这官印。

  “怎么样?”韩昭宣有些着急地问道,他注意到,西军已经开始集结,似乎准备向这里追击。

  他话音落下,便见虞胤松了口气,道:“的确是姜建勋的官印。”

  他说完,看向韩王:“殿下,是否打开城门,放他们入城?”

  他也注意到西贼开始集结,若是拖延到西贼往这边杀来,那可就麻烦了。

  朱璟潥哪里会有阻止的想法,连声催促道:“打开城门,迎援军入城!”

  “打开城门!”

  “殿下有令,打开城门!”

  随着朱璟潥松口,一道道命令传下去,守兵缓缓打开城门,刘汝见城门打开,面露喜色,下意识握紧刀柄,大声道:“入城!”

  话落,他一马当先冲入城门,身后一队队“明军”也踩着密集的脚步跟上,从门洞涌入城内。

  朱璟潥三人没有待在城头,而是转移到城门迎接刘汝,准备亲自询问对方更多关于援军的事情。

  他们走下城头,正好看见刘汝带着一队队兵马入城,一股浓郁的血腥味随着他们入城扑面而来。

  韩王下意识捂住了鼻子,被熏得有些喘不过气,虞胤二人则是相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几分惊疑——这血腥味过于浓郁,反倒有些蹊跷了。

  朱璟潥对他们二人的反应一无所知,尽管他对这血腥味有些受不了,但还是主动走上前去。

  他正欲对刘汝问话,却见刘汝眼中突然闪过一丝狠厉,猛地拔出腰间长刀,寒光一闪,就直接朝着朱璟潥挥砍过去,同时大声喝道:“动手!”

  刘汝突然暴起,打了在场众人一个措手不及,朱璟潥还没反应过来,便被一刀砍在了肩膀上,血光四溅,惨叫着瘫软在地。

  “殿下!”

  “不好,有诈!”

  虞胤反应极快,瞬间意识到中计,他一边大声呼喊,一边迅速抽出佩剑,试图上前将倒在地上的韩王拖走。

  但那些已经入城的“明军”彻底撕下伪装,挥舞着武器朝着周围的明军疯狂砍杀。

  周围的明军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得措手不及,许多士兵还没弄清楚状况,就已经倒在敌人的刀下。

  待反应过来后,他们或是举刀还击,或是惊慌失措,仓皇奔逃,整个城门瞬间陷入一片混乱。

  韩昭宣惊得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到这支援军居然是敌人假扮的,他眼见越来越多敌人涌入城内,连忙抓住试图救走朱璟潥的虞胤,拉着他拼命往后退去,对着他喊道:

  “韩王已经殉国了,快随我撤入城内组织兵马反击,将贼兵赶出城外,夺回城门,才能为殿下复仇!”

  说罢,他也不管虞胤有没有听进去,又高举佩剑大声喊道:

  “不要慌乱!结阵反击!结阵反击!”

  好在他此前为了接应这支所谓的援军,在城门后集结了部分兵马,这支兵马在短暂的混乱后也迅速恢复军纪,开始与敌军交战。

第341章 四川战况

  尽管绛州守军竭力反抗,但随着城外西军源源不断赶来,从城门涌入城内,败局已经彻底定下,再无扭转的可能。

  十一月十四日凌晨,大西军攻克绛州,明宗室韩王朱璟潥、义军元帅韩昭宣阵亡,战死官兵一万余人,城中“尸满街衢”,只有虞胤乘乱逃出。

  虞胤出逃绛州后,乔装打扮逃入乡野,试图召集义军继续反抗西贼,而艾能奇攻克绛州后,如他战前所说那般,下令于绛州纵兵三日,以儆效尤。

  当噩耗传至太原府城时,省城震动,城中百姓人心惶惶,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绛州的惨状,尽管南边的汾州、平阳还未陷落,但恐惧还是如阴霾般笼罩着整座城市。

  山西巡抚祝世昌听闻消息,惊得手中茶杯都掉了下来,哐当一声砸在桌面上,茶水四溅。

  “姜建勋这厮兵败也就罢了,还连累了绛州守军,连韩王殿下都身死贼人之手,真是徒增西贼气焰,若是西贼一路北上直扑太原而来,又该如何是好啊!”他的脸上充满了苦涩。

  尽管他早已发布调令,要求各地兵马前来太原集合,但响应寥寥,仅有潞安总兵胡国鼎、沂州总兵刘永忠二人率兵赶来,然而他们麾下兵马皆为义军改编而来,战斗力可想而知。

  一旁的幕僚们也是面面相觑,其中一人上前一步,开口劝慰道:

  “东主不必惊扰,不过是绛州落入敌手,平阳、汾州还在朝廷治下,况且豫国公已经率军入晋,何不书信一封请豫国公率兵南下,击退西贼犯境?”

  此时的豫国公李元胤已经率军进入山西,坐镇代州,调兵遣将准备对割据大同的吴三桂进行围剿。

  陕西西贼来势汹汹,要想将其击退,或许也只有李元胤这路兵马能够做到了。

  被他这么提醒,祝世昌顿时冷静下来,他站起身来,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考良久后,点头说道:

  “也只能这样了,为我研墨备纸,我要亲笔书信向豫国公求援。”

  说罢,他又接着说道:“绛州陷落,西贼定会继而北上平阳,此时出兵驰援已然为时已晚,但平阳可弃,汾州不可弃,还需遣一人持我信印前往汾州接管该地,并命潞安总兵胡国鼎、沂州总兵刘永忠先行率部南下,加强汾州等地防务。”

  幕僚们见他有了决定,连忙领命,将祝世昌的命令传达下去。

  与此同时,明军已经完成了对大同府的包围网。

  宣府总兵李刚率兵过怀安卫进入大同府地界,陈兵白登堡,做出西进攻打大同的架式,使吴三桂不敢轻易分兵。

  宁武总兵刘伟、代州副将刘迁、河北左路总兵王之纲三路兵马北上,李元胤率领第四旅紧随其后,共计三万明军参与对大同的合围。

  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吴三桂唯有坚壁清野,他将大同府周边的乡镇、村庄尽皆劫掠一空,粮草囤于城中,并加固城防,使大同坚城更加固若金汤。

  等明军向大同府挺进之时,看见的便是千里如白地一般的惨状,大量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百姓在乡间游荡。

  他们在看见王师后,腹中饥饿居然压过了对军队的恐惧,蜂拥而上,乞求王师接济他们一些食物。

  这些饥民数量庞大,王之纲等人也不敢轻易处置,生怕会一个不慎激起民变,只能向李元胤通禀,询问他该如何处置这些饥民。

  李元胤收到前线部将发来的军文后,一时也觉得头疼,大同虽然属于边镇,但同样人口繁多,若是用强硬手段驱赶,饥民绝望之下极有可能聚众起事,引发新的事端。

  因此,李元胤只能下令先分出一部分军粮,煮成稀粥,设点赈灾,暂时安抚饥民,并书信一封送往太原,要求山西巡抚祝世昌输送更多粮草,并派出官员接收安置饥民。

  不过李元胤的书信才刚送出没多久,他就收到了祝世昌发来的求援书信。

  李元胤看过书信中的内容后,大吃一惊,他虽然此前已经得知西贼犯境的消息,却怎么也想不到,西贼居然如此迅猛地攻克了绛州。

  真是一帮猪队友啊!

  他忍不住在心中暗骂起来。

  现在明军已经开始对大同府进行合围,此时分兵,极有可能被吴三桂抓住机会反戈一击。

  参与对大同府合围的明军里,只有他直辖的第四旅能够完胜吴三桂的关宁军,李刚的宣府边军倒是有可战之力,王之纲、刘迁等人的兵马干脆就只是个添头。

  只有第四旅参战,李元胤才有信心能够击溃吴三桂,收复大同府,可若是不分兵南下,西贼又极有可能长驱直入,将战火燃至太原及周边地区。

  他思忖片刻,还是决定先全力击败吴三桂,再率兵南下驰援——大同坚城易守难攻?他非要用众炮强行将大同打下来!

  想通后,他当即书信一封送往太原,要求祝世昌竭尽全力阻止西贼北上,等他平定吴三桂之乱后,再率军南下。

  不过,李元胤也没有忘记上奏朝廷,他在奏疏中写道:“值今西贼之众渡黄河进犯山西,姜建勋、虞胤等败亡,韩王于绛州殉国,西贼纵兵屠城,所作所为人神共愤,省南告急。臣奉命平定大同吴三桂之乱,正值合围,无力分兵迎贼……恳乞朝廷俯念三晋百万田赋之区,生灵汤火之日,危亡目下,增兵扑剿西贼,进而西进甘陕,恢复疆土。”

  奏疏发出,快马加鞭送往南京,而另一边他的回信也先后送到太原,前一篇祝世昌虽然有些头大,但也能解决,连忙命人征调粮食,发往大同。

  但后一篇送到手中并过目后,祝世昌马上就蚌不住了,他骂道:“西贼本就势大,又携新胜之威,本官要是能抵挡,还要向他求援作甚!”

  他虽然骂骂咧咧,但也只能亲点城中抚标出兵南下,准备亲自固守汾州等地,将西贼阻挡在汾州以南。

  奏疏八百里加急送至南京,等送到的时候,宫中也正好在进行着一场内阁廷议,苏言依旧坐在主位上,听着中书舍人宣读阎应元从成都送回来的奏疏。

  距离阎应元率兵入川至今,已经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

  此时的四川虽然仍然战火不息,但随着明廷军队的强势入川,成都与叙州之间的内战终于结束。

  阎应元入川后,轻易从清军手中夺回了守备空虚的夔州、重庆等地,并继续西进攻打割据叙州的朱容藩。

  他深知柿子要挑软的捏的道理,在四川混战的四股势力里,怎么看都是朱容藩的实力最为弱小,而且他还在与成都的王应熊交战,对于从屁股后面杀出来的明廷军队,根本无力抵挡。

  九月初十,明军克泸州,继续向叙州挺进,当朱容藩得到消息时,他还在嘉定州指挥与王应熊之间的内战,顿时大惊失色,慌忙率兵南下回援。

  但四川巡抚马乾如何会放任他顺利撤退,在吴王军仓皇撤退,军纪混乱之际,命副将王祥、曾英二人率精兵破袭,朱容藩大败,本人都险些丧命于乱军之中。

  马乾见朱容藩大败而走,连忙亲自率兵追击,想要将活捉朱容藩的这个大功揽在自己身上,但在追击途中遭到朱容藩麾下部将杨展的伏击,被一箭射中面门,坠马而亡。

  巡抚阵亡,追击的明军大为骇然,也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之战,不敢继续追击,杨展见敌军止步,也就一边收拢溃兵,一边掩护朱容藩有序后撤。

  嘉定州之战,双方互有伤亡,朱容藩虽然成功甩开了追兵,但等他一路退回叙州时,却是为时已晚,城头已然挂起了明廷军旗。

  见叙州陷落,朱容藩部士气大跌,军心涣散起来,许多士兵更是直接出逃,朱容藩只能失魂落魄地退往马湖府,希望能够收买川南土司,让他们支持自己东山再起。

  但群众里面有叛徒,眼见朱容藩大势已去,在他南撤途中,其部将李占春、武大定等人密谋发动兵变,包围了朱容藩的大帐,试图挟持朱容藩向明军投降,换取投降后的前途。

  朱容藩被外面的喊杀声惊醒,慌忙起身,试图趁乱出逃,但大帐周围已经被乱军合围起来,少数还忠于他的士兵拼死抵抗。

  朱容藩野心勃勃之辈,如何能够容忍自己沦为阶下囚,成为叛徒向上晋升的踏脚石,他也不愿被擒后受尽屈辱,在乱军杀入大帐前拔剑自刎。

  等乱军杀入大帐后,看见的便是一具逐渐变得冰冷的尸体。

  朱容藩自杀,李占春等人便带着他的尸体返回叙州,向占领叙州的侯承祖投降,杨展一开始还不愿意投降,不过在他的好友李占春的劝说下,还是一同向朝廷投降。

  对于这些投降的文武官员,阎应元考虑到目前四川还未平定,便赦免了他们之前的从逆之罪,允许他们继续率领旧部。

  不过朱容藩任命的兵部尚书张京、四川总督程正典以及祭酒、科道、鸿胪寺等官员皆被罢职,遣散不用,擅自册封的一众伯爵、侯爵、总兵也被取缔。

  对于这点,李占春等人也不敢有丝毫不满,很老实的就将朱容藩赐予他们的官印、勋印上交。

  平定朱容藩之乱后,阎应元携大胜之威遣使成都,要求王应熊停止对抗朝廷,率全省文武归顺,一同对抗西贼与清军残部。

  面对阎应元的强硬态度,王应熊虽然有些不忿,认为对方不过是趋附国贼的小人,但他也知道阎应元背靠整个朝廷,占据朝廷大义,自己即便拒绝归顺,执意开战,最终也只有败亡这一个下场,甚至可能走上朱容藩的老路。

  要知道,他麾下各部兵马可并非上下齐心,极有可能有人贪图向楚王示好,换取前程,进而背叛自己。

  因此,王应熊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举全省文武官员归顺朝廷,下令各地停止抵抗,等待朝廷出兵接管。

  而他本人还是不愿向阎应元低头,在下达命令后黯然将官服、官帽、腰带和自己的官印都留在督署内,只带着家人和随从离开了成都。

  至此,四川明军之间的内战终于宣告结束,不过阎应元为了接下来与清军残部之间的战斗,并没有将四川经略驻地转移至成都,而是仍然设在重庆。

  四川明军编制混乱,里面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兵源,有的兵马是从招安的土匪、强盗中收编而来,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川东的摇黄十三家。

  有的是被收编的抵抗西贼的各地义军,还有的是疏于战阵的卫所兵,纸面上的总兵力高达十余万之众。

  然而明军虽然兵力众多,但军纪混乱,其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阎应元在接收了王应熊、朱容藩遗留下来的军队后,没有马上开始北伐与西贼、清军开战,而是不紧不慢地对各路兵马进行整编。

  他严令各部加强军纪,并对各部的老弱病残进行裁撤,剩余兵丁也要接受考核,目无军纪者、战技不精者,也都一并淘汰。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十余万明军就直接被裁撤至只剩下不到四万人,被裁撤的兵丁都被发放回家的路费和饷银,无家可归者则是在那些被屠过的无主地安置下来。

首节 上一节 204/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