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02节
重建地方卫戍部队不是一件小事,他还要回去慢慢思考,再拿到内阁上通过。
苏言话音落下,张国维却面露难色:“可是殿下,如此强硬的手段,只怕会激起更大的民变,毕竟宗族势力根深蒂固,很多百姓都是盲从,只要族长振臂一呼,就会跟着对抗官府。”
苏言冷笑一声,道:“对于那些裹挟百姓,为一己私利对抗官府的人,唯有以强硬手段镇压,杀鸡儆猴。”
说着,他顿了顿,语气稍稍缓和:“百姓尚且不知摊丁入亩新政对他们的好处,才会被宵小之辈煽动利用,官府要做两手准备,除开镇压暴动,还需派出吏员深入民间,宣传新政的益处,让百姓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
“对于那些被乡绅宗族欺骗煽动的百姓,也要耐心劝导,只诛首恶,只要他们幡然醒悟,便既往不咎,而对于那些配合官府行事的乡绅,也要给予一定的嘉奖。”
大臣们听了苏言的话,都暗自点头,恩威并施才能事半功倍。
见旁听负责记录的中书舍人将苏言刚刚的话都记录了下来,张国维又说道:“殿下,湖南巡抚所奏之事,又该如何处理?”
提到这,苏言想了想,他对于刘承胤这个名字到还有些印象。
如果没记错的话,刘承胤在永历皇帝从两广出逃,逃往武冈暂避时,因为手握兵权而受到了重用,受封兴国公上柱国,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朝廷“政事皆决于承胤矣”。
此人野心勃勃,欺君罔上,骄横不法,还试图策划政变废立皇帝,为了与何腾蛟争权夺利,甚至不顾对方曾经保荐过他的恩情,妄图暗杀何腾蛟。
如此卑劣之人,下场自然得不到好,他在清军南下时率部降清,降清后曾经的部下陈有龙造反,他被怀疑与此事有关,遭到清廷处死。
回想起刘承胤得势时皇帝和朝廷的处境,再看看现在朱由榔的生活条件,苏言都忍不住想要自夸一番,相比之下他真是太仁慈了。
如果刘承胤安安分分当他的武冈副将,苏言还可能忘了这号人,但他主动跳出来,还被文安之给弹劾,那苏言就不可能放过他了。
“本王素闻刘承胤任武冈副将期间多行不法之事,将他革职查办,押解回京,交由刑部查办。”苏言淡淡说道,“至于湘西匪患,调忠武、义武、定武、威武四镇进入湖南,归入文安之麾下,剿灭匪患。”
忠武、义武二镇一直都驻扎在南京,几乎成为南京的卫戍部队,而定武、威武二镇在顾炎武解下福建巡抚之职,返回南京任官时也跟着北返。
这四镇虽然兵力不多,但也不能放在南京吃灰,正好湖南缺少兵力,就将他们调去了。
兵部尚书堵胤锡应下。
接下来,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政事了,苏言旁听了一会,便起身离开,让他们自行决定,自己先返回楚王府。
回到王府后,苏言先去逗了逗还在襁褓中的苏怀瑾,才转道书房,思考起地方卫戍军制的重建工作。
他决定效仿清朝的绿营制度,以营为基础单位,在州、县一级设一营卫戍,卫戍营下属的连队除驻扎城池外,还需到各个乡镇、路口驻扎,与清廷的汛有着相同的职责。
府一级设一标卫戍,这里的卫戍标下辖的营部没有固定数量,根据府署所辖州县数量决定所辖营部的数量。
省一级设两个卫戍旅,卫戍旅下辖的标也没有固定数量,旅分别由左右路总兵统筹,而左右路总兵又要接受一省陆路提督调遣,总督、巡抚直辖一标,作为督标、抚标。
凡是卫戍开头的,其兵种都是通过系统招募的民兵、长矛手、枪骑兵构成——应对地方动乱,这两个兵种是绰绰有余的,没必要用更昂贵的线列步兵。
卫戍部队主要以民兵、长矛手为主,不过各营至少也要配备一连骑兵,兼顾侦查、通讯等职责,标一级就要配备火炮——苏言可不是鞑清那种惧怕汉人拥有火器的统治者。
而总督、巡抚直辖的督标抚标,其配置与野战军相同,都是线列步兵、猎兵、掷弹兵和骑兵,同样配属火炮,这是为了应对卫戍部队无法解决的对手。
当然,苏言是不认为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至少在他统治时期,是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至于他百年以后会怎么样,那就不关他的事情了。
苏言一边构思,一边将脑海里的想法都写了出来,等他写完后再看一遍,才发现要想将地方卫戍部队全部拉起来,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和数个月的时间。
不过这都是值得的,等卫戍部队都招募出来,不仅能够维护地方治安,也能协助镇压匪患,就不用他调野战军去剿匪——这就跟高射炮打蚊子一样。
他再看了一遍后,就命人送入宫中交由内阁票拟,他虽然可以直接通过系统对地方进行招募操作,但各省的州县那么多,他一个一个招过去不得累死,通过内阁发布下去,就能由地方自行招募了。
第339章 考场与战场
ps:昨晚写宗族提了一嘴立四新(反义)就给我屏蔽了,删改了一下,所以某些地方可能有点不通畅。
次日,廷议确定下来的各项结果便都以圣旨官令的形式发出,送往各省地方。
驻扎于南京的四镇也都在带上个人行李后,前往下关码头有序登船,准备从水路前往湖南。
四镇的将士在出发前都已经知道他们此番调往湖南的任务,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充满了干劲和期盼。
在南京待了这么长的时间,身子骨都快松散下来,好不容易能够重返战场,他们自然是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在剿匪的战斗中立功升衔。
其中就包括了吴易和孙兆奎二人。
吴易和孙兆奎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算是最早跟随苏言的义军之一了,但他们这几年来表现中规中矩,并没有得到重用。
现在终于有机会重返战场,二人暗自打定主意,一定要利用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一番。
四镇出发的几天后,时间也来到了十一月十五日,恩科考试开始的日子。
因为恩科考试涵盖了南北十三个省,报名士子数量众多,不可能全部在南京城内考试,所以此次恩科特许各省士子在本省省府参与考试。
考后直接由本省的布政使、学政以及巡抚进行阅卷批改,批改后的录用名单需与试卷一同送往南京接受终审,最终确定全国范围内的名次。
说来也是凑巧,去年的恩科就是在十一月十五日开始,而今年也同样在十一月十五日开始,苏言都差点以为是大臣们特意选择这一天了。
恩科考试为期九天,考完以后批改试卷加之上报朝廷,最快也要小一个月的时间了,考生们自然不可能一直待在南京城等到放榜,许多人的家境可不足以支持他们一直等下去。
得益于在本省考试的政策,夏汝弼和许多士子一样千里迢迢从湖南老家赶往南京。
他们直接北上前往武昌府——此时湖广还未南北分省,武昌还是名义上的省府,他们自然是要来到此地进行考试。
武昌府的贡院此前在被西贼攻克时遭到毁坏,自光复以后,官府出资重建修缮,又扩建了一番,这才勉强能够容纳全省考生。
夏汝弼的运气很不错,他没有被分配到臭号,考棚也没有明显的破洞,晚上睡觉时盖着带进来的毯子,也能应对秋冬交际时略微寒冷的气温了。
坐在自己的考棚里,夏汝弼默默研墨,一边等待着考题放出。
没过多久,他就迎接到了第一场考试的考题。
第一场需写三篇四书文,四篇经义,以时文的方式阐述,又称为制义,共七篇,需要在三天时间内写完。
第一场一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让考生阐述对经典语句、段落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于夏汝弼这种浸淫在儒学经典多年的士子来说,并不难。
其中一道题出自他耳熟能详的《孟子》:“鱼,为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舍熊掌也。”
题目就这一句话,能够理解的角度有很多,可以理解为“舍生取义”,也可以理解为是要论舍与得之间的关系,亦或是在鱼代表的安逸与熊掌代表的挑战之中进行抉择。
没有固定的答案,纯粹看写出来的答案能否让人耳目一新,从数万份答案里脱颖而出。
夏汝弼回想起自甲申国难,清军下江南以来,自己的心路历程,他本可以在清军南下之际成为一个顺民,但他毅然与好友一同投身于反清的浪潮之中。
这如何不是在“鱼”与“熊掌”之间做出了抉择?
这道题目,几乎是出到了他的心里。
夏汝弼只思索片刻,便有了做题的答案,他提笔蘸墨,开始作答。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太原府内,一位姓于名成龙的而立青年也在奋笔疾书。
尽管此时的山西南北都深陷战火,但仍然有部分山西士子报名恩科,从家乡赶到省府太原参与考试。
其中就包括了家住永宁州的于成龙,他虽然只是个副榜贡生,但遇到这难得没有功名限制的恩科,不顾周围人的劝阻或讥讽,毅然选择报名。
看着抄录下来的鱼与熊掌的考题,于成龙思绪万千。
他回想起自己昔日参与乡试,因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他愤而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因此正榜无名,只勉强得了个副榜贡生。
于成龙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道义,在这个道义面前,靠阿谀奉承、行贿舞弊中举和痛陈时弊遭至落榜,不正能理解为“鱼”和“熊掌”么?
他想要中举,就势必要无视朝中的腐朽风气,但心中的道义让他无法做到,这便是舍弃“鱼”而选择了“熊掌”。
于成龙轻叹一声,他知道若是自己再次直抒胸臆,极有可能再次落榜,但他还是选择将自己的真实所想提笔挥墨,洋洋洒洒作答下来。
……
太原城内考生们提笔挥墨的同时,一道噩耗突兀传至省城,使省城震动。
十一月初八日,大西军艾能奇部兵临绛州城外,将此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并开始砍伐树木,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城池。
不过,艾能奇还是命人向城中守军劝降,他告诉虞胤与韩昭宣二人,只要他们愿意将韩王朱璟潥交出来,由大西军处置,他们及麾下兵马都能得到保全,并在大西国内得到重用。
然而虞胤和韩昭宣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艾能奇的招降,为了表明他们的抵抗决心,虞胤直接将西军的使者斩杀,首级悬挂于城楼。
艾能奇见状,勃然大怒,随即传令三军,以重金悬赏虞胤和韩昭宣二人的首级,且破城之后,屠城三日,以儆效尤。
在屠城的激励下,大西军士气大振,短短数日便打造了大量云梯车和攻城槌。
不过就在大西军准备开始强攻的前夕,艾能奇从斥候口中得知了姜建勋率军南下,驰援绛州的消息。
姜建勋立功心切,且还保持着明朝士大夫对于流寇的轻敌心理,并没有将艾能奇和他麾下的大西军放在眼里。
因此他自汾州出兵后,也不等太原的祝世昌调兵遣将,自己孤军南下,一路行至绛州以北不到三十里的赵康镇。
听斥候汇报只有姜建勋这一路万余兵马前来驰援,艾能奇一开始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挠了挠头,再三对斥候确认情报的准确性,最后直接就被气笑了,对着左右部将说道:
“这明军还真他妈不把老子放在眼里,难道他们还认为我们还是过去被撵着跑的流寇吗?!”
部将们也都愤愤不平,前军都督白文选上前一步,道:“四千岁,明军如此轻视我等,大丈夫如何能够咽下这口气,末将愿主动请缨,大破明军,将那狗官姜建勋生擒过来,给您泄愤。”
艾能奇摇了摇头,冷笑道:“那狗官既然如此轻视老子,老子自然要亲自出马,你代替我坐镇大营,盯紧了城中明军,要是让他们趁机偷跑出来,哪怕只有一个人,老子都唯你是问!”
白文选听言,心中略有些失望,但还是大声应下。
随即,艾能奇亲自点兵两万开离大营,向赵康镇直扑而去,试图赶在姜建勋反应过来之前将其堵住。
姜建勋虽然轻敌,但也没有忘记基本功,他派出的斥候一直都在监视着绛州方向的西贼动向。
见西贼出动,斥候不敢怠慢,连忙快马加鞭返回军中,向姜建勋汇报。
姜建勋听闻后,微微吃了一惊,道:“西贼的反应倒是快,这就率兵来战。”
他帐下总兵刘汝抱拳道:“抚台,西贼分兵两万来战,其兵力远超我军,为谨慎起见,还是先退往太平县,等待其余各路援军汇合为妥。”
姜建勋摸了摸下巴的长须,却是不太赞成这个提议:“西贼不过一帮流寇,乌合之众,何须惧之?传本官军令,出镇列阵,本官要与之交战,见识一番这所谓张贼义子的底细。”
刘汝见他不听从建议,张了张嘴,也只能无奈应下。
在姜建勋的命令下,明军缓缓开出赵康镇,背靠镇子摆开阵势,准备以逸待劳,等待西贼前来。
数个时辰后,艾能奇率军抵达,他见明军背靠镇子列阵,脸上露出一抹嗜血的狰狞笑容。
他当即拔出佩刀,大声喝道:“擂鼓列阵,儿郎们,今日随我马踏敌营,生擒敌将!”
“杀!杀!杀!”
西军将士齐声高喝,喊声如雷,响彻天地,那巨大的声浪传至明军军中,却是让许多明军心中感到几分不安。
姜建勋也略显不安,但他还是强撑着脸面,大声道:“贼众虚张声势耳,不必在意,传我军令,擂鼓进军,我军以逸待劳,定能大败贼军!”
“抚台有令,擂鼓进军!”
咚咚咚——
一阵阵密集急促的鼓声在军中响起,明军随即缓缓推进,艾能奇见明军主动进攻,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进攻!”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