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01节
河南的大部分兵力都在河南府境内,若是能够将大西军赶回陕西,他也能抽调兵力到各地清除匪患了。
陈邦彦写完奏疏,亲手交给信使,以快马加鞭的形式送回南京。
数日后,奏疏送回南京,先被呈递到苏言面前过目。
现在苏言把持朝政,外地送入南京的奏疏都要先交由苏言过目,而后再送往内阁批复,永历帝朱由榔几乎完全被架空了,整日待在深宫之中,根本没有机会处理政事。
为了避免朱由榔内外勾结,苏言将他之前光复湖北以后奖励的近卫步兵、近卫骑兵都编入御营,调入宫中名为拱卫皇帝,实则行监视之事。
至于御营的指挥使,苏言直接选择了一开始就跟随自己的武进侯郭波,郭波是系统兵出身,是他的死忠,完全不用担心会被皇帝收买。
当然,苏言也没有亏待朱由榔,衣食用度全都满足他的要求,只要朱由榔老老实实不搞什么小动作,苏言也很乐意暂时养着他。
言归正传。
苏言看过陈邦彦的奏疏后,眉头微蹙,对金声桓的表现不太满意。
在他看来,金声桓的能力最多只能欺负欺负一盘散沙的南明军队,与孙可望、李定国对上,那就是自讨苦吃。
如果不是有第五、六旅兜底,金声桓只怕是要折在涧河河谷之中了。
陈邦彦在奏疏中询问是否要西征攻陕西,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陈邦彦要负责重建河南布政使司的秩序,又不能亲自领兵,而金声桓的能力不足,必须要另选一员大将。
他思忖一番,还是决定起用系统将领,金声桓、张应祥都不是可担大任的,那就只能任命第五、六旅旅帅。
苏言便提笔草拟起任命名单,交由内阁票拟。他决定改金声桓为提督河南军务总兵官,张应祥升河南左路总兵,二者一同归入陈邦彦调遣,清剿河南匪患。
而第五旅旅帅陈子昂授征西将军,加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陕西军务,第六旅旅帅孙庭祥授征西副将,命陈子昂节制湖北总兵徐勇、湖北右路总兵王光恩两部兵马,将西贼彻底赶出河南。
第337章 珍妮纺织机(为普鲁士皇家之鹰加更2/2)
让侯世禄将名单送入宫中,交由内阁票拟后,苏言起身换了件衣服,离开了楚王府。
他的目标是座落在南京城外的玄武湖学院,在早些时候,就有人从学院赶来向苏言通禀,称刘师仁等人已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发明。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及到目前为止的科研进度了,事务官学者刘师仁从去年就开始研究基本蒸汽泵,而学者张国栋从去年十月开始研究卡座式刺刀。
一年过去了,基本蒸汽泵和卡座式刺刀早已完成了研究,在苏言亲征期间,二人先后研究出了工业科技里的基本蒸汽泵、焦炭高炉、测量工具;军事科技里的卡座式刺刀、先进刺刀操练和整编补给。
其中由于测量工具在中国并不算是一个先进的科技,几乎历朝历代都会专门规定测量的尺度,所以这个科技并不需要多少时间便能解锁。
而苏言要来看的,并不是以上列出来的科技,而是一个在历史书上都大名鼎鼎的划时代的产物——珍妮纺织机。
苏言出行没有什么排场,就和一个普通的勋贵一样,乘坐马车非常低调地进入了玄武湖学院,在早就等候的学员的引领下,来到了刘师仁专属的实验室。
说是实验室,其实也不尽然,用试验工坊来称呼更为合适。
工坊内,已经立起了一座木制的器械,这台器械由一个长方形的木质框架构成主体,上面安装着八个纺锭,旁边有一个带着摇柄的大转轮——大转轮旋转时,就能够带动纺锭飞速转动。
纺织机看起来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平平无奇,但苏言仿佛能够透过那八条连着纺锭的丝线看到工业革命的宏伟未来。
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对刘师仁说道:“这台纺织机的运作效率如何?”
“回禀大王。”刘师仁看起来也很是兴奋,他恭敬地拱手行礼,然后走到纺织机旁,轻轻抚摸着器械的木质框架,道:“这台纺织机的运作效率较之手纺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正常情况下,一名熟练的女工操作此机,所纺纱线的数量是手工纺纱的数倍之多,此前一人一次只能纺一根线,而今通过上面的八个纺锭,便能同时纺出八股线,且纺出的纱线粗细均匀,质量上乘!”
说着,刘师仁伸手转动起大转轮,纺锭随之快速旋转起来,八条丝线在纺锭的带动下飞速缠绕,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苏言微微点头,他绕着纺织机缓缓踱步,仔细观察着每个部件,在纺织机的一侧,还有一个简单的踏板装置,工人能够用脚踩动踏板来控制一些部件的升降,进而实现对线的张力控制等操作。
这个踏板苏言并不陌生,还记得他前世年幼的时候,家里就有一台织布机,母亲就是踩着踏板为他缝制鞋垫或是衣物。
想到这,他突然有种睹物思人的悲伤——还好在他穿越前父母便已双亡,否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完全不敢想象。
苏言再度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情绪压下,对刘师仁说道:“八个纺锭还是太少了,再进行改良,增加纺锭数量,效率必定还能大幅提高。”
刘师仁连忙应道:“大王所言极是,属下和学徒们正在尝试改进,计划将纺锭数量增加至十二个、十六个甚至更多,只是在传动的稳定性和动力运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些时日来解决。”
苏言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抹赞许的笑容,激励道:“此事至关重要,切不可懈怠,若能将这纺织机的技术完善并推广开来,将衣物的价格打下来,全天下没有衣物蔽体的百姓也就都有衣服穿了,汝等未来也定能青史留名。”
他没有说增加纺织产量后能够对外倾售,现在全天下还有很多百姓无法做到人手一件衣服,有的家庭只能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甚至一家人共享一件裤子。
钱固然是要赚的,但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自然要让同胞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
青史留名对于中国人是有着从骨子里的诱惑,刘师仁和在场的学徒们听言,脸上都露出激动期盼之色,苏言接着说道:“若是改进纺织机还需要更多的钱财和人力,你尽管向本王提,本王都会全力支持。”
刘师仁感激涕零,当即拜倒在地:“多谢大王信任,属下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王所托!”
苏言笑着将刘师仁搀扶起来,一番君臣相宜后,刘师仁突然开口说道:“大王,此纺织机目前还没有名字,请您给它取名吧。”
苏言听言微怔,取个名字?
珍妮纺织机的名字起源据说是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用他的女儿的名字来命名,现在苏言率先发明出了这台器械,那就自然不能再用原本的名字来了。
他想了想,目光落在那飞速转动的纺锭和穿梭其间的丝线上,脑海中却是浮现出百姓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台纺织机,承载着提升国力、改善民生的希望,也是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的关键。
“就叫‘启盛机’吧。”苏言缓缓开口,面对刘师仁略有些不解的目光,解释道:“‘启’为开启之意,‘盛’则代表昌盛、繁荣,本王希望这台纺织机的出现,能够带动百业兴盛,让我朝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富足安康。”
刘师仁听完,眼中闪过一丝钦佩,再次拜倒在地,高声说道:“大王赐名,寓意深远!这‘启盛机’之名,定能名扬天下,使全天下人牢记大王的丰功伟绩和拳拳之心。”
苏言微笑着点头,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心里非常清楚,启盛纺织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改良后的走锭纺织机、提花织机、动力织机,甚至是蒸汽机,一个宏大的工业革命的时代将会从东方开始。
“子仁。”苏言看着眼前忠诚的属下,抬手将他搀扶起来,道:“启盛机的推广与改良,便全仰仗你了。”
“属下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师仁掷地有声地回答道。
第338章 廷议
从玄武湖学院回来,苏言的心情非常不错。
等“启盛纺织机”初号机完成改良和优化后,便能通过官府的渠道在全国推广,棉花在明朝时已经大规模普及种植,再加上蚕丝,完全不用担心缺少纺织原材料。
纺织机推广开来以后,惟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江南那些靠手工纺织过日子的手工艺者了,纺织效率大大增加,原先的家庭式工坊早晚会被淘汰。
不过,苏言也不会就这样断了他们的生路,未来他准备先在各地建造纺织厂,制造大量工作岗位,让那些织工进入工厂干活。
苏言还没回到楚王府,宫里便来了人,请他入宫参加内阁会议。
等苏言入宫时,几位内阁大臣和各部尚书都已经到场,见苏言到来,他们都主动起身行礼,见苏言回礼落座,才依序坐下。
“殿下,这是各省上报的官员缺额名录,还请您过目。”
内阁首辅张国维主动开口说道,一边示意宫人将名录送到苏言面前,苏言随意翻看了几下,脸上露出几分凝重之色,道:
“倒是没想到,各省官员缺额情况如此严重?”
眼下被朝廷实际控制的省份,除了苏言一直牢牢掌握的南直隶、浙江、福建因为有之前恩科补充了官员,所以没有官员缺额。
其余的江西、湖广、广东、山东、山西、北直隶、河南、云南等地有着严重的缺额,各地官员因为战乱、政权更迭等等原因或是弃官而逃,或是主动弃印归乡。
很多地方都是佐贰官代理地方主官的职责,更有甚者干脆满城的官员都跑路,整个城池好似无政府状态一般。
相对较轻的还是广西、贵州这两处没有被战火肆虐的省份,但这两省也有部分官员不满于苏言操弄朝政,弃印归乡。
他将名录放在一旁,沉吟道:“本王与圣上还未返回南京之前,就已经决定于各省举办恩科,录官取士,补充地方官缺,算算时间,恩科考试的日子也快到了吧?”
杨廷麟点了点头,回答道:“殿下记得不错,已定于十一月十五日召开恩科考试,再过几天便是了。”
“有多少士子报名恩科?”苏言询问道。
杨廷麟沉思片刻,回道:“殿下,据各地报上来的名册来看,此次报名恩科的士子数量颇为可观,粗略统计已有一万六千余人。”
苏言听了,脸上露出几分欣慰之色,道:“如此之多的士子报名,可见天下志在报国的读书人并不少,只是不知道这些人里面,有真才实学者又能有几何?”
兼礼部尚书的陈子壮微微一笑,接过话头:“殿下放心,各地主考官皆为饱学之士,定会严格筛选,为朝廷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况且此番恩科也增设了诸多实务科目,除开考察士子们的经史学问,也考察他们对时事政务的见解与应对能力,相信定能选拔出一批有识之士,为朝廷效力。”
听他这么说,苏言轻轻抚摸着下巴的胡须,微微颔首:“如今国家尚处危难之际,内有流寇作乱,外有鞑虏虎视眈眈,新复之地百废待兴,录用官员需选有真才实学、胸怀天下的务实之士,切不可让那些只会空谈仁义道德,而无真才实学的碌碌之辈混入官场,尸位素餐。”
杨廷麟和陈子壮相互对视一眼,皆起身行礼应诺。
苏言点了点头,话锋一转,又道:“眼下南方各省已光复数月,清丈田亩、摊丁入亩之政执行的如何了?”
提到摊丁入亩新政,在场众人都下意识坐直了身体。
最先跟随苏言的楚王党官员们都见识过推广摊丁入亩政策时地方的阻拦力度,他们对此也并不陌生。
而后来跟随朝廷一起迁至南京官员也见到了施行新政后江南的勃勃生机,除开一部分实在有利益牵扯的官员对此不太赞同,大部分志在报国的官员还是颇为认同的。
能够被苏言选入内阁的官员,恰好都是后面那种。
张国维沉吟道:“殿下,各省早已开始清丈田亩,但都遭到了地方或多或少的阻碍,其中当属湖南、两广的抵抗力度最大,新政施行几乎寸步难行。”
“哦?”
苏言一听,脸上原本带着的笑意瞬间拉了下来,他眉头微蹙,道:“详细说说?”
张国维清了清嗓子,道:“本月初,广东巡抚李长祥上奏,称有多地乡绅组织人手阻拦官吏清丈田亩,韶州府英德县有一陈姓乡绅煽动宗族对抗官府,将县吏打死打伤四人,暴民几欲围攻县城,第九旅二标二营出动镇压暴动,将领头之人击毙,这才平息下去。”
“除开英德县外,多地乡绅皆煽动宗族对抗官府,其程度有大有小,甚至有地方官员勾结乡绅,借机侵占田亩。”
“还有湖南巡抚文安之奏报,湘西各府匪患猖獗,有乡绅勾结土匪对抗官府,杀害朝廷官吏,他还弹劾宝庆府武冈副将刘承胤纵容辖区内盗匪闹事,清剿不利。”
说到这,张国维的脸上露出几分无奈之色,现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两广福建的宗族势力猖獗,几乎整个南方的宗族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不过,真要论团结,还是生存条件恶劣的两广福建里的宗族最团结。
苏言面色严峻,宗族势力的确是一个不好对付的顽疾,即便是经过那几年后的二十一世纪,两广福建的宗族势力仍然存在,甚至还能不时看见有族人为宗族顶罪入狱,出狱后被全族放鞭炮迎接的新闻。
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脑海中迅速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清楚宗族势力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但眼下新政推行势在必得,容不得半点退让。
“这些乡绅如此胆大妄为,背后只怕不止是为了保住那点田亩。”苏言目光如炬,看向张国维和一众大臣:“他们是想给朝廷一个下马威——告诉我们,动他们的利益没那么容易。”
大臣们都深以为然,唯一一名广东籍官员陈子壮有些尴尬,他轻声提醒道:“殿下所言极是,但那些乡绅大多在地方传承数代上百年之久,根深蒂固,与地方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要彻底整治,谈何容易。”
苏言也清楚这是无法彻底整治的,除非能够做到后世那种程度,但那几年实际上并非是为了根治地方势力,而是为了批判封建,才顺带削弱了地方势力。
在十七世纪的东方,批判封建无异于挖自己的根,没有思潮基础,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苏言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此等挑衅朝廷威严之举,断不能容忍,凡是公然对抗新政的缙绅,皆以谋逆论处,罪不可赦,还有那些勾结地方的官员,一经查实,即刻革职查办,从重惩治。”
这件事也算提醒了苏言,经过戡乱战争后,各地真是百废待兴,地方守备力量严重不足,只能依靠系统兵才能镇压地方动乱。
他决定重新制定各省地方的卫戍军制,由明太祖制定下来的卫所制在起义战争和清军入关的战火中早已名存实亡,征兵制和脱产常备军才是最可靠的。
这一点,清廷近三百年的统治已经能够说明了。
尽管清廷近三百年的统治里爆发了无数起义和叛乱,但清廷利用八旗和绿营的双重保险还是能够将叛乱镇压下去,如果不是西方列强降维打击,谁也不知道清廷还能统治多久。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