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96节

  尽管此前还在为是否归附明廷而争论不休,但在贼寇犯境的关头,虞胤和韩昭宣还是选择联手抗敌。

  贼军势大,虞韩二人知道肯定不是其对手,便携韩王且战且退,一路退往绛州固守。

  退至绛州后,韩昭宣仍然提议联合明廷,他对韩王和虞胤说道:“西贼兵强马壮,仅由我等对抗,无异于螳臂当车,如今的破局之计,唯有归附朝廷,请朝廷出兵相助。”

  虞胤听言,下意识看了一眼韩王,后者面沉如水,让人看不出他的心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见韩王没有表态,也跟着沉默以对,心中在思考着其中的利弊,韩昭宣见他二人如此反应,心中愈发急切,忙道:

  “时不待我,若是再拖延下去,贼军围城,即便是想要向朝廷求援,也出城无路了!”

  韩昭宣神情焦急,终于说动了虞胤,虞胤虽然愿意尊韩王为首,但在生死关头,显然还是自己的小命更重要点。

  随着虞胤松口,很快便有数骑快马自城门呼啸而出,向太原而去,在那数骑离开后不久,大西军的前锋便兵临城下,绛州各门紧闭,全城戒严。

  大西军入寇山西的消息迅速在山西境内传开,山西巡抚祝世昌整个人直接麻了,他心想自己仕清的时候各地起事反清,怎么叛清仕明以后不仅吴三桂反了,大西军也跑来凑热闹。

  祝世昌心里骂骂咧咧,却也不敢怠慢,连忙上奏朝廷,以八百里加急发往南京,并且开始调动各地兵马,整军备战。

  然而祝世昌这个山西巡抚因为有着仕清的前科,各地义军出身的将领都对他不太感冒。

  占据汾州的原姜瓖部将,起事后自称山西巡抚的姜建勋就压根不鸟祝世昌的调令。

  他命山西布政使刘炳然留守汾州,自己亲率大军南下驰援绛州,试图以此向朝廷表示自己更适合担任山西巡抚。

  祝世昌对此很是无奈,却也无力阻止,只能放任姜建勋擅自行动。

  另一边,王之纲的军报也八百里加急送往顺天,交付到李元胤手中。

  李元胤看过后,大惊失色,他怎么也想不到姜瓖居然还真的被吴三桂给反杀,连大同都被吴三桂占去了。

  惊讶过后,李元胤反应迅速,开始调兵遣将,他命令第三旅与黄鼎部留守河北,防御清军和蒙古人叩关,自己亲率第四旅出征山西。

  并命清廷逃出关外后投降的宣府总兵李刚一同出征,自宣府出兵,经由怀安等地入大同,驰援王之纲。

  明军两路兵马驰援山西,而在千里之外的河南,明西两军已经围绕着河南府展开新一轮厮杀。

  金声桓在攻克开封后,只短暂休整便率军西进,试图与大西军争夺河南府城,并阻止大西军进一步扩张。

  而随着新任河南巡抚陈邦彦率领第五、六旅进入河南,两军之战的战事便进一步升级。

  大西军这边,孙可望与李定国皆忌惮于楚军的强大,眼见楚王入主明廷,即将有横扫天下之势,便迫切想要击败明军夺取河南,利用河南的人口扩充大西国的军力。

  而明军这边,陈邦彦新官上任,立志想要为国效力,剿灭贼寇,也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提高自己在河南诸军中的威望,并向朝廷证明自己的能力。

  十一月初五,陈邦彦率军抵达河南府偃师县,与金声桓等人汇合。

  在他到来之前,金声桓等人已经与孙可望爆发过数场小规模冲突,但都没有讨到好头,反而损兵折将。

  陈邦彦注意到,金声桓的脸上还有一道新鲜的还未痊愈的疤痕。

  众人一番客套后,陈邦彦便被迎入大营内,由于他的品级最高,自然而然被奉上主位。

  待众人落座后,陈邦彦才开始询问起眼下西军动向,尽管金声桓显得有些闷闷不乐,但谈及正事,他还是强打起精神来,回答起陈邦彦的询问。

  他告诉陈邦彦,此时的大西军已经占领河南府,那河南府守军在听闻清廷退出关外的消息后,就主动打开城门,迎西军入城。

  大西军占领河南府,缴获了城中堆积如山的粮草与军械辎重,无疑得到了一个稳定的根据地,能够与明军展开拉锯战。

  而他脸上的这个新疤痕,便是在得到这一消息后,亲自率领骑兵前去探查敌情时,被敌将一箭射伤。

  如果不是金声桓当时反应迅速,只怕那箭矢就不是擦着他的脸飞过去,而是直接射穿他的面门了。

  陈邦彦听言,眉头微皱,尽管他在来之前就对大西军占领河南府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此事真的发生了,他还是不免感到一阵棘手。

  他下意识摸了摸下巴的长须,思索片刻后,接着问道:“依你们看,贼军的军力、战斗力如何?”

  金声桓和张应祥等人对视一眼,想了想,回答道:“贼寇兵力众多,约莫有十万之众,但其中的可战之兵不过十之二三,称之为老营,老营之外则皆为乌合之众,不足为虑。”

  “不过,贼寇之老营虽然人数不多,但皆骁勇善战,装备精良,我军无法与之匹敌。”

  说到这,金声桓显得很是无奈,他一开始对上大西军,就是因为对方曾经的流寇身份而产生了轻敌的情绪,才会带着骑兵亲自探查敌情,险些将性命搭进去。

  抛开这个不谈,大西军的老营也的确可称精锐,老营兵大多身着多层甲胄,几乎刀枪不入。

  他手下的这些江西兵之前打明军虐菜虐惯了,后面反正抗清也没有与八旗兵正面血战过,忽然对上硬茬子,差点把牙口给咬崩。

  陈邦彦听他这么说,面露思索,没过多久,他突然看向跟着自己入营的第五、六旅的两名旅帅,问道:

  “二位将军,你们怎么看?”

  他还记得自己开拔前,楚王亲自召见过他,告诉他上了战场以后应该多征询手下两位旅帅的意见。

  陈邦彦并非迂腐古板之人,他也知道楚军能够屡败鞑虏,肯定有可取之处,不耻下问才能取胜。

  两名旅帅见他主动询问,相互对视一眼,第五旅旅帅陈子昂抱拳说道:

  “陈抚台,末将曾听过一句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皆是无用功’。我第五、六旅即便是对上两倍于己的八旗兵,都毫不畏惧,更何况是大多为乌合之众的西贼?”

  “我军火器犀利,火炮众多,完全可以直接兵发河南府,迫使西贼与我军决战,以我军火器之利,定能一战重创西贼。”

  说到后面,陈子昂与第六旅旅帅的脸上都露出傲然之色,这是他们对军队实力的绝对自信。

  陈邦彦见他这么狂妄,下意识皱了皱眉头,但他转念一想,这两支部队参与了好几场与八旗兵的血战,有如此自信也是人之常情。

  他又看向金声桓,有些担心金声桓会不会因为那番话而不满,毕竟他才在西军手中吃了亏,陈子昂又如此轻视西军。

  若是金声桓因此认为陈子昂把自己一块贬低了而心生不满,那真是影响团结了。

  好在金声桓面色如常,似乎并没有因此而不满——实际上,金声桓是不服不行,他早就已经接受了自己比楚军低人一等的现实。

  因此,他对陈邦彦说道:“陈旅帅那番话言之有理,我军拥有火器之利,若是不趁贼寇还无防备之际利用这一优势,正面大败贼寇,等贼寇有所防备,那就晚了。”

  见金声桓也表示认同,陈邦彦便点了点头,道:“既然三位将军都认为应该主动出击,那大军便于明日开拔,攻打河南府,迫使西贼与我军决战!”

  陈邦彦一锤定音,军中随即开始忙碌起来,一箱箱装着火药、铅弹和燧石的箱子被卸下,由各营营官带队领取后回到营中发放。

  军中都知道大战即将打响,军中一片热火朝天,苏辅带着一队士兵领完弹药回到营地,就看见士兵们都一边嬉笑交谈,一边检查着各自的配枪。

  有的人已经检查完,拿着磨刀石坐到一旁,默默将刺刀磨得更锋利些;有的人拿着针线为有些磨损的鞋子进行修补,还有人找上识字的袍泽,希望他能够帮忙写封家书寄回去。

  自组建到现在,第五旅的许多将士都成为了百战老兵,全然没有战斗即将打响的紧张,反倒能以开玩笑的口吻去安慰那些新补充入伍的新兵。

  不过,他们的安慰很多时候反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新兵听了之后变得更加紧张了。

  苏辅默默听了几个老兵和新兵的对话,不由得哑然失笑,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刚上战场时的糗样,那会的他还会被炮声吓到险些从马背上摔下去。

  也不知兄长现在怎么样了……苏辅思绪发散,他虽然随圣驾返回南京,但并没有与苏言见面,即便有见到,也只是在大军中远远看见那一面。

  军中皆流传楚王将取代明朝皇帝,成为这天下的新主人,苏辅有侧面打听过,他虽然不知道外面的官绅百姓是什么态度,但是军中将士的态度都很明确。

  只要有人振臂高呼,三军将士都会愿意上演一出新的黄袍加身,拥立楚王为新的天子。

第332章 佯败?真败!

  楚军自偃师县开拔,沿洛河西进,直奔河南府城而去。

  大西军的斥候一直都在留意监视着明军动向,随着新的明军到达偃师,孙可望也第一时间得知了此事,并做好了明军来犯的准备。

  得知明军果然向河南府而来,孙可望当即将李定国及几名大将都召集起来,商议应对之策。

  此时的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还没有像后世那般争权夺利,因为尊奉明室而意见不和,二者兄友弟恭,感情尚可。

  在得到孙可望的召唤后,李定国匆匆进入营帐,他一进来便问道:“大哥,可是明军又来犯了?”

  孙可望此时正在与部将冯双礼交谈,见义弟到来,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边简单将明军的动向讲述了一番。

  而后,他接着说道:“明军援军新至,便迫不及待来犯,只怕是有所倚仗。”

  李定国听言,沉吟道:“不知这路明军统帅是何人?若还是那金声桓,倒也不足为虑。”

  孙可望摇了摇头:“据斥候回报,此番明军统帅已经换成了一位姓陈的新任河南巡抚,至于此人此前曾担任何职,又有何战功,一无所知。”

  李定国眉头微皱,不知道明军统帅是谁,也就无法根据对方行军作战的风格来制定迎战方略。

  他想了想,又问道:“可知此路明军兵力几何?”

  “约莫三万余。”孙可望回答道,两军明面上的兵力差距悬殊,所以他才会对明军主动进攻感到困惑。

  尽管他也清楚自己麾下这十万大军的含金量不高,但也不是只有两三万明军能够碰瓷的吧。

  李定国听言,也感到有些困惑,一旁的五军都督冯双礼这时开口说道:“二位千岁,依我看,多半是这姓陈的河南巡抚新官上任,想要打出那三把火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才主动率军来攻。”

  孙可望二人看了他一眼,虽然觉得冯双礼的这个说法有点扯,但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更有可能性,这很符合他们刻板印象中的明朝官僚的形象。

  “继续说下去。”孙可望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冯双礼挠了挠头,继续道:“在明廷眼中,我们都是一群流寇,对我们极尽轻蔑之事,那个陈姓巡抚因此轻视我等,倒也能说得过去了。”

  孙可望笑了笑,道:“这的确有几分可能性,不过我们对于那个新任河南巡抚知之甚少,还是不要妄加定论。”

  说完,他看向李定国,问道:“鸿远,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这路明军?”

  李定国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走到营帐一侧的舆图前,目光在图上的山川、城池、河流之间游走,垂首思索。

  片刻后,他沉吟道:“大哥,明军自偃师而来,若要攻打河南府城,定要渡过瀍河,我军何不利用这一点,对其半渡而击?”

  孙可望眉头微蹙,道:“半渡而击?即便那个陈姓巡抚不知兵,曾与你交手过的金声桓也不是傻子,如何意识不到这点?”

  李定国微微一笑,道:“若是我军佯装败退,引诱明军追击,如何不成?”

  孙可望听言,面露思索,一旁的冯双礼却表示赞同,上前一步说道:

  “千岁,二千岁此计甚好,明军本就因我军流寇前身而心生轻视,于瀍河以东初战佯败,定会加深明军的轻视之心,再加之半渡而击,明军必败。”

  孙可望听他这么说,不再犹豫,拍板道:“好,就以鸿远之计,但佯败之事最为关键,还需鸿远亲自坐镇,如何?”

  李定国当即抱拳应道:“末将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哥所托。”

  ……

  次日清晨,李定国率领本部大军先行开离河南府,他身着明甲,背披一袭白色披风,手持长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端的是威风凛凛。

  其身后老营步伐整齐,士气高昂,一身战甲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寒芒,这也是跟随李定国出生入死的嫡系精锐。

  由李定国所率兵马合计约莫三万余,与明军大致兵力相近,这也是李定国与孙可望讨论后定下的数量。

  当然,这三万余西军里的老营精锐只有不过五千,大部分精锐都在孙可望麾下设伏于瀍河以西,只要明军追击过河,便会迎来西军的猛烈攻击。

  大军渡过瀍河后,背靠河岸开始列阵,做好迎战准备,并派出大量斥候前去探查明军动向。

  等大军列好阵势后不久,便有斥候策马赶了回来,他冲入军中,翻身下马,几步跪倒在李定国面前,汇报道:“二千岁,明军已行军至距我军不过十里之地,正全速赶来!”

  李定国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来得好,传我军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

  另一边,明军斥候也将西军动向汇报至陈邦彦与金声桓等人面前。

首节 上一节 196/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