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95节
姜瓖不以为意,摆了摆手:“大同可是我的地盘,吴三桂又能奈我如何?”
姜琳听言,眉头紧皱,还想再劝说几句,但见姜瓖面露不耐,也就只好作罢,不过为了谨慎起见,他还是给自己换上一件贴身轻甲。
等姜瓖准备好以后,车队从总兵府出发,往雁南楼而去。
此时的雁南楼内,姜瓖已经提前一天在里面布下伏兵,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在出发前还是命手下总兵杨振威点一营兵马包围雁南楼,驱赶周边闲杂人等,以免吴三桂强行杀出去。
另一边,吴三桂的车队顺利抵达雁南楼前,他踩着轿奴的背走下马车,看了一眼跟随自己入城的二女婿,淡淡道:“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胡国柱回答道:“岳丈大人,都准备好了,吴参将已经携精兵在雁南楼周围的街巷埋伏起来。”
吴三桂微微颔首,不再言语,而是理了理身上的衣冠,昂首阔步在酒馆老板殷勤的恭维声中走进酒楼,他的妻子张氏、长子吴应熊和一众家丁也都在后跟随。
至于护送入城的那百余民关宁铁骑,则是在酒楼内外拱卫。
吴三桂到达后不久,城中接受宴请的一众文武官员也都陆续赶来,在这期间,胡国柱则在吴三桂的授意下在酒楼里查看起来。
没过多久,他便回到吴三桂身边,脸上带着些凝重之色,对吴三桂附耳说道:“岳丈大人,这里有些问题,部分包间似乎有人躲在里面。”
吴三桂听言,并没有丝毫触动,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让胡国柱退到一旁。
而在这时,楼底下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已经到场的宾客们循声看去,便看见身着华贵衣袍的姜瓖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了上来。
他的脸上带着虚伪的笑容,在看见吴三桂后,更是笑着说道:“不知吴兄长子生辰,时间仓促,所备薄礼价值浅薄,不值一提,还望吴兄莫要见怪,日后定会补上。”
吴三桂起身迎向姜瓖,也笑着与他客套起来,二者关系看似其乐融融,实则各怀鬼胎,一番客气后,吴三桂对着长子招了招手,道:“熊哥儿,快来拜见你姜伯父。”
吴应熊应声走来,规规矩矩地向姜瓖拱手行礼,口称伯父,姜瓖笑着应下,奉承道:“贵公子一表人才,英武逼人,未来定不可小觑,吴兄教子有方,某真是钦佩不已。”
说罢,他在心中补上一句:如果有未来的话。
吴三桂露出一副受用的模样,亲密地挽着姜瓖的手,邀请姜瓖与他一同坐在主桌,姜瓖几番推脱,奈何盛情难却,只得坐在吴三桂身旁。
和他一起来的姜琳等人则是分散坐下,他们一边不着痕迹地打量着周围,发现吴三桂的家丁看似站位分散,可实际上牢牢把控住上下楼的出入口,这让本就谨慎的姜琳下意识握紧刀柄。
二者落座,一道道菜肴便被小厮端上各桌,随着最后一道菜落下,吴三桂端起酒杯,站起身来,高声道:
“今日是吾之长子吴应熊的生辰,诸位能够赏脸前来赴宴,实乃我吴三桂之幸,我在此谢过诸位。”
说罢,他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宾客们都捧场地叫了几声好,跟着将面前的酒水饮下。
姜瓖见吴三桂饮下的酒水是与自己同一个酒壶里倒出来的,便也跟着放心的饮酒。
一杯饮下,吴三桂又连饮两杯,才重新坐下,他笑眯眯地盯着坐在身旁的姜瓖,心中却是在想着一会动手后,要如何才能做到雷霆万钧之势将其一击毙命。
与此同时,大同城西清远门仍然一副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想要入城的百姓和商贩在城门外排队接受守城兵的搜查,没有人注意到,有上百名精壮男子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
他们的身上鼓囊囊的,好似穿了多层衣服,这在已经开始降温的大同并不奇怪,不过有路人不小心和他们撞上,整个人只觉得好似撞上一堵结实的墙一般,疼得龇牙咧嘴,路人想要开口抱怨,可对上这些人凶狠的眼神,到嘴边的话又硬生生咽了下去。
这些人混在往来的百姓中间,缓慢向城门靠近,为首的小旗一副扛着柴火的樵夫打扮,柴火中间赫然藏着一柄腰刀,身后的士兵有的扮作商贩,挑着担子,有的推着手推车,里面装着短刀等易于隐藏的武器。
很快,他们便走到与城门仅有十几步远的距离,那小旗对着身后的士兵微微点头,使了个眼色,众人顿时心领神会。
就在这时,出城的队伍中突然有几个人扭打在一块,大声争执起来,闹出的动静瞬间引起了城门守兵的注意力,马上几名守兵满脸不耐地往这里走来。
他们刚刚靠近,吴军小旗突然暴起,扔下柴草抽出腰刀,狠狠朝着靠近的守兵挥砍过去,扮作商贩的士兵也纷纷从担子、推车中拿出武器,加入战斗。
那几名守兵根本没想到会在城中遭到袭击,猝不及防下当场被砍翻在地,鲜血喷涌而出。
那刺眼的血迹瞬间引起巨大的恐慌和骚动,原本有序排队出入城的百姓尖叫着四散而逃,而吴军士兵蜂拥冲出人群,冲向城门。
“敌袭——”
这时守军才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们高声呐喊,纷纷拔出武器迎击,但这些混入城内的吴军士兵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守军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一番厮杀后,守军很快便被杀溃,吴军士兵顺势夺取城门,那带队的小旗连忙从怀中抽出小型烟花,点燃引线,对准天空。
下一秒,只听嘭的一声,一道火光腾空而起,升至半空炸开,一朵烟花随之绽放开来。
这朵烟花绽开的瞬间,同时被城外的夏国相与城内雁南楼上的胡国柱看见,前者眼前一亮,当即拔刀喝道:
“城门已破,随我杀入城内,夺取大同!”
咚咚咚——
他话音落下,营中顿时响起阵阵急促的军鼓声,一队队吴军士兵快步冲出大营,向清远门杀去,而在其中,那些全副武装的关宁铁骑一马当先,气势如虹。
城中,胡国柱在看见烟花后,心下凛然,猛地回头看向吴三桂,正好与后者的目光触碰,吴三桂了然,他猛地将手中的酒杯掷于地面,抽出藏在腰间的短刀,喝道:“动手!”
下一刻,短刀便狠狠插进姜瓖的胸口,鲜血如喷泉一般溅出,将桌面上的菜肴染红。
第330章 大同剧变(为普鲁士皇家之鹰加更1/2)
姜瓖根本没想到吴三桂会突然暴起,随着短刀捅入胸口,他瞪大双眼,用痛苦又不敢置信的目光死死盯着吴三桂,张着嘴想要说些什么。
但吴三桂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他猛地拔出短刀,又朝着姜瓖的咽喉用力刺去,接连几下刺击,力气之大,以至于几乎要将姜瓖的脖子砍断,只剩下一层皮肉还连着他的脑袋。
赴宴宾客目睹这一幕,瞬间惊呆,皆呆愣在原地,片刻的死寂后,酒楼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恐的尖叫声和呼喊。
有人吓得瘫倒在地,有人慌乱地四处逃窜,想要逃出酒楼,还有人惊慌失措地钻进桌底下,试图以此逃过一劫,桌椅被撞翻,杯盘碎了一地。
姜琳等人神色大变,都猛地站了起来,姜琳目眦尽裂,悲痛欲绝,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大声怒吼道:“吴三桂!你这逆贼安敢如此!”
吴三桂冷冷地看着他,喝道:“放出信号,将他们尽数格杀!”
周围的吴氏家丁应声拔剑,向姜瓖带来的部将和亲卫杀去,胡国柱也抽出小型烟花对准窗外发射,放出信号示意楼下的关宁铁骑和周围潜伏的兵卒动手。
姜琳等人断不可能坐以待毙,他怀着悲痛的情绪拔刀迎战,不管不顾地冲向吴三桂,想要将他斩杀在此。
但他没冲出几步,便被两名吴氏家丁拦住,一人作势向他砍去,姜琳连忙举刀格挡,可另外一人趁机出脚,狠狠踹在他的腹部,直接就将姜琳踹翻摔在一张圆桌上,上面滚烫的菜肴汤水溅了一身。
姜琳痛苦地哀嚎着,挣扎着想要爬起来,吴氏家丁就几步上前挥刀直接将他砍死在桌面上。
刀光剑影中,姜瓖带来的部将亲卫很快便被斩杀一空,宾客也都被强行驱赶集中起来,不过战斗中刀剑无眼,还是有人被误伤。
姜瓖的部将都被格杀,剩下的这些宾客皆为府城文官,他们瑟瑟发抖又带着畏惧的目光看向吴三桂,生怕他会一声令下,将自己也送去见姜瓖。
不过,吴三桂倒也不是赶尽杀绝的人,他清楚要想在大同站稳脚跟,必须要靠这些文官帮他安抚人心,恢复生产。
因此,吴三桂将带血的短刀插在桌面上,对着这些宾客高声说道:“当今朝廷被奸人苏言所把持,皇帝蒙尘,吾深受烈皇之恩典,如何能坐视朝中奸人横行,祸乱朝纲!”
“姜瓖意图献山西而谄苏言,更是试图谋害本镇,以换自身之荣华富贵,本镇此举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尔等若愿随本镇讨伐国贼苏逆,本镇自当重用,可若是不愿,这姜瓖便是下场!”
说罢,他一双虎目缓缓扫过众人,凡是被他目光扫过的宾客,都吓得垂下头不敢与其对视,他们心中也暗自叫苦,这朝廷横扫南北,连满万不可敌的满人都给赶出关外,以吴三桂这些兵马,如何会是朝廷的对手?
跟随吴三桂一起起事反楚,那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自寻死路,可若是不跟着他一起,马上就会被处死,区别只有一个是慢性死亡,一个是当场行刑。
不过有句老话说的好,好死不如赖活,能够被请到这里的宾客,哪个不是有些地位,家里有点小钱,他们可还没过够好日子呢,怎么愿意这么快死去。
因此,众人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吴三桂一同起事,更有甚者直接起身大骂苏言祸乱朝政,傀儡皇帝,实乃国贼,天下人当共击之。
就在他们争先恐后表态的时候,酒楼内外忽然响起阵阵喊杀声,吴三桂听到这个动静,眉头微蹙,命人下去查看。
没过多久,便有人回报称,原来是提前埋伏在酒楼内的姜氏兵马冲出来与吴氏兵厮杀,而外面的吴氏兵也与杨振威所率的一营明军交战。
吴三桂不愿将宝贵的时间和兵力浪费在这里,他命人将姜瓖等人的首级砍下,送到下面去招降那些姜氏兵卒,他心里清楚,随着姜瓖兄弟的死亡,这大同府城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没有人能够掀起什么风浪了。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随着城外的吴氏兵马大举入城,以及姜瓖死亡的消息传开,城中的姜氏兵马皆纷纷投降。
姜瓖的谋主任浚并没有一同前往雁南楼,他在总兵府内得知吴兵入城的消息后,顿时明白了一切,仰天长叹,服毒自尽。
大同府城旋即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下令收编姜氏兵马,整军备战,并派人前往长城的各个隘口,对边将施以重利,希望能够拉拢他们,让他们倒向自己,共同对抗明廷。
然而各地边将都清楚披着明军皮囊的楚军连满人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自己要是加入吴三桂,那便是螳臂当车,所以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斩杀来使,拒绝投靠。
吴三桂对此很是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加紧备战,并自领招讨大将军,发布檄文,称自己是获得永历皇帝的密诏,奉诏起事,征讨国贼苏言,并号召全天下忠贞之士一同起兵,共讨苏言。
而为了提振士气,振奋人心,他命夏国相留镇大同,自己亲点五千兵马出征,迎战正在向大同而来的明军王之纲部。
当消息传至王之纲军中时,他这一路兵马距离大同府城只有不过两日的路程。
王之纲看过斥候抄写下来的檄文后,大惊失色,而后忍不住骂道:“姜瓖无能之辈,昔日背主求荣,杀汉人倒是有一手,如今怎么对上吴三桂反而把性命给丢了?!”
他的心腹副将也有些无语,但还是提醒道:“总镇,这吴三桂虽然为人品行令人不齿,但其人精通兵略,且麾下兵马多为昔日在辽东与满人对抗的精锐关宁军,不可小觑,他主动来犯,还是要谨慎应对。”
王之纲点了点头,他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鄙夷蔑视吴三桂,但是在战场上,他必须要完全重视对方。
他思忖片刻后,说道:“关宁军精于野战,而弱于攻坚,可暂且退往应州,向朝廷奏明此事,等待援军。”
第331章 入河南
很有自知之明的王之纲果断南撤,只给吴三桂留下了一地杂乱的足迹和尘土。
吴三桂如何会放王之纲顺利退去,他就是要靠王之纲的人头作为自己起事以后的第一功,为此,他甚至将大同府的全部火炮都带了上来。
这些火炮都是从清军手中缴获来的——济尔哈朗为了平定大同之叛,将河北等处储备的大部分火炮都带了过来,其中包括二十多门红夷大炮和三十多门各式轻中型火炮。
清军在江南接连损兵折将,连带着火器储备也大量折损,只能先将这些库存送上前线,后续生产的再慢慢运送。
却没想到,济尔哈朗在得胜堡外一战覆灭,直接化身运输大队大队长,将反清义军匮乏的火炮都送给了敌人。
这些火炮虽然不多,但只要不是攻打太原等处雄关大城,对付县城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吴三桂才会选择趁势追击,并对沿途百姓征收军粮。
吴三桂本来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也不指望能够得到大同周边百姓的拥戴支持,对于劫掠百姓没有丝毫的心理压力。
吴军一边追击一边纵兵劫掠,行军速度自然慢了下来,让王之纲有充足的时间撤到应州,并组织城中百姓加固城防,打造守城器械。
为了提高百姓的积极性,他命人在城中大肆宣扬吴军劫掠百姓、滥杀无辜的残暴行径,引起民间的恐慌情绪。
在王之纲的宣传下,应州城内很快便掀起对吴军的恐慌与抵触情绪,为了避免城破以后遭到吴军的荼毒,城中百姓纷纷响应,协助明军巩固城防。
同时,王之纲也不忘写信命人经代州送往河北,通知代州副将刘迁、宁武总兵刘伟等增强雁门关、宁武关等处的驻防兵力,防止吴三桂能够直接南下。
这刘迁是与姜瓖一同起兵反清的前明副将,在姜瓖决定归附明廷后,也跟着被授与代州副将之职。
王之纲据守应州的同时,另一边,由艾能奇率领的大西军也大举渡过黄河,攻克河津县。
大西军入晋,首当其冲的便是在晋西南活跃的抗清义军虞胤、韩昭宣二人。
虞胤、韩昭宣二人并非姜瓖的部属,没有与姜瓖一同归附明廷,而是拥立韩藩宗室朱璟溧为韩王,举兵抗清。
虞胤自拥立朱璟溧为韩王后,被后者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六省经略,韩昭宣则受任山西总督。
二者自蒲州起兵,起事后接连攻克河津、临晋、荣河、漪氏、解州、稷山等地,待清廷在山西的统治崩盘后,又顺势攻下平阳,将平阳府及所辖州县收入囊中。
清廷统治瓦解后,这支义军内部就对于是否归附明廷而展开了争论,韩王朱璟溧认为自己是皇室宗亲,不能坐视苏言把持朝政,傀儡皇帝,希望能够举兵反对苏言。
他得到了虞胤的支持,但韩昭宣却认为他们之前起兵反清是为了反抗鞑虏的压迫,驱逐鞑虏,而今鞑虏已经落败,也理应归附国朝。
义军的两位首领各据一词,无法达成共识,而在这个时候,大西军强势来袭,渡过黄河攻克河津,击杀虞胤麾下大将白璋,而后兵分两路,一路南下攻打蒲州,一路则沿汾河向平阳府挺进。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