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94节
行人听言,脸上露出一抹笑容,拱手道:“那么,下官这就返回南京禀报殿下,等候归义伯的好消息了。”
三言两语间,一场针对吴三桂的阴谋逐渐展开。
此时的吴三桂并没有待在大同城内,姜瓖虽然与他联合抗清,但两者都相互提防着对方,因此吴三桂和他的部下只能驻扎于大同城外。
姜瓖要想对吴三桂动手,最好的办法便是将他诓骗入城,在城中捕杀,不过吴三桂是好杀,但城外的数千吴氏兵马就不好对付了。
要是吴氏兵马知道吴三桂的死讯,发动兵变,那他还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将其肃清。
行人在离开前,也不忘提醒姜瓖先不需要急着动手,朝廷已经从河北调兵入晋,增加剿灭吴氏兵马的成功率。
姜瓖听言,自是心领神会,他对于朝廷调兵入晋一事倒是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相反,有了朝廷兵马介入,吴三桂肯定掀不起什么风浪。
另一边,吴三桂也听说了朝廷使者抵达大同的消息,但并没有人通知他入城接旨,这让吴三桂心中不免升起几分疑虑。
他本就生性多疑,明廷无视他的举动让他疑虑之中也产生几分不安,担心这是否是朝廷想要对他动手的前兆。
而随着朝廷授予姜瓖归义伯的消息传开,吴三桂更加坐不住了。
他略有些忿忿不平地对女婿夏国相说道:“我手握精锐关宁铁骑数千,明廷却对我置之不理,只册封姜瓖一人,岂有这般道理?”
夏国相面色凝重,道:“岳丈大人,我只担心这是明廷对您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之举耿耿于怀。”
“的确有这种可能。”吴三桂轻叹一声,昔日他在山海关那一降,足以让天下人唠一辈子了。
不过他也不后悔投降清军,要是没有当初那一降,他只怕也活不到现在后悔的时候。
“岳丈大人,既然明廷不愿接纳我等,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何不西往陕西,投靠大西王?”夏国相提议道。
“张献忠?”
吴三桂提到这个名字,一时面露不屑:“贼寇而已,也值得我吴三桂投效?”
夏国相道:“张献忠虽然不成气候,但西国已经是这天下最后能够与苏言抗衡的势力了,岳丈大人若是不投往陕西,难道还有其他去处吗?”
“这……”吴三桂露出几分迟疑之色,他沉吟片刻,道:“我只率这数千兵马投往陕西,只怕会被张献忠轻视,即便能够得一时安寝,等明廷攻打陕西,也只会被张献忠充作炮灰驱使。”
他说到这,一个谋划在他心中缓缓升起。
……
接下来几天,姜瓖与吴三桂都一副无事发生的模样,前者借口蒙古寇边,调动兵马增加得胜堡等处长城隘口的守备兵力,使吴三桂不能北出长城逃跑。
他本来是想要以此为借口,将吴三桂手下的兵力分散调往长城各处隘口,以此削弱吴三桂身边的兵力,让他没有反击的能力。
不过,姜瓖之兄姜琳在他下令之前及时拦住了姜瓖,对其说道:“弟可还记得甲申年东虏入关之事乎?”
短短一句话,便打消了姜瓖的这一打算,吴三桂可是有开关引外族入关的前科,难保将他的兵马分散外调后,那些吴氏兵卒不会作乱开关引蒙古人南下。
而吴三桂则是暗中派人前往陕西,将自己愿意投靠大西国的亲笔书信送到张献忠手中,在这封书信里,他还表示只要大西军攻打山西,他便愿作为内应,将山西献上。
十月中旬,李元胤命河北左路总兵王之纲率部入晋,王之纲所部自井陉关进入平定州,而后北上大同。
此时的太原府早已投降,虽然清廷任命的山西巡抚祝世昌也同样是后金努尔哈赤时期就投降,成为满人奴才的“老骨干”,但他要比吴景道还识时务些。
在得知清军东逃关外,山西全境仅有太原一府还在顽抗,祝世昌毫不犹豫就选择举城投降,希望能够以此保全自己的地位,继续担任山西巡抚。
而现在明廷还没有完全接管山西,便只能暂时命他以原官坐镇山西,山西各地起事的反清义军倒是有额外的封赏,各路义军首领皆被授予官职,成为地方的驻防军官。
言归正传,苏言的计划是,将吴三桂和他的部众围困在大同府境内,王之纲这一部将接管雁门关等处关隘,使吴三桂无法南下威胁山西腹地。
即便姜瓖失败事泄,吴三桂起兵反叛,也只能威胁到大同一府,将隐患局限于这一小块范围。
明军北上代州的同时,吴三桂的信使也被大西军的边将擒获,连人带信一块被快马送往西安。
西安府是明廷的称呼,在大西国从四川北迁陕西,并定都西安后,此城便被张献忠改名为西京,为大西京师之意,而原先的西京成都府恢复原名,不久后被王应熊攻陷。
张献忠入西安,以原秦王府为皇宫,改秦王府正殿为承天殿,府门外屋为朝房,按照在四川的旧例,诏民间称呼自己为老万岁。
他入主西安后,几乎日日饮酒,以此寻欢作乐,听闻吴三桂的信使入朝求见,即便是刚刚饮酒,略带醉意,仍然命左右丞相及各部官员前来朝会,准备当众审问那名使者。
等吴三桂的使者被押至西安,带到承天殿时,看见的便是身着玄黄色龙袍,半躺在御座上,双颊微微泛红,面露醉意的老万岁,以及左右侧立的一众西国大臣。
张献忠自起兵以来,所杀之人不计其数,其在四川期间,更是屠戮了不知多少百姓,即便没有刻意释放,那扑面而来的杀气还是压得使者面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老万岁见他如此不堪,顿时被逗乐得哈哈大笑,道:“这驴逑日的,怎的如此不堪,当真是吴三桂那龟孙的使者吗?”
使者听他如此辱骂吴三桂,心中不满,但也不敢表露丝毫,只能装作没听见,继续将头低垂伏地。
张献忠见他不为所动,有些扫兴的撇了撇嘴,道:“起来罢,来人,将吴三桂的信拿上来,让咱老子看看他这驴逑日的到底想干什么。”
他话音落下,马上有近侍将书信呈上来,张献忠拿过书信,粗暴地撕开外面的信封,将里面的书信拿出来,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番。
而后,他眉头突然紧皱,骂道:“他娘的,这写得什么玩意!汪兆麟,你上来念给咱老子听!”
左丞相汪兆麟对此已经见怪不怪,张献忠大老粗哪里识字,就算让他看一百遍,都不认识上面写了什么。
他应声出列,从老万岁手中接过书信,扫过一圈后,高声念了起来,张献忠一边听着他念,一边拿起酒杯,往嘴里灌下酒水,脸上的醉意愈浓。
等汪兆麟念完后,老万岁也一杯酒下肚,他不顾形象地打了个酒嗝,笑道:“这吴三桂倒是个识时务的好汉,知道咱老子是当世难得一遇的雄主,主动来投,咱如何能够拒绝他,伤了好汉之心?”
使者听他这么说,面露喜色,以为张献忠这是同意出兵了,就要叩首谢恩,但张献忠突然话锋一转,恶狠狠道:
“吴三桂这驴逑日的,真以为咱不知道他是什么打算吗?明廷容不下他,想投到咱老子这边寻求庇护,还冠、冠什么?”
汪兆麟适时提醒道:“冠冕堂皇。”
“对!还冠冕堂皇地吹捧咱老子是难得一遇的明主,真以为咱这么好哄骗吗?!”
此言一出,使者神色大变,慌忙叩首说道:“老万岁,我家大帅绝没有此意,还请老万岁明察。”
“况且明廷席卷天下,将东虏驱逐关外,其势势不可挡,山西自古便是与陕西紧密相关的要地,若是真由明廷占去,则陕西危矣,我家大帅愿为老万岁策应,夺取山西,老万岁又有何理由拒绝呢?”
使者说完,张献忠虽然脸上仍然带着几分怒意,但心中早已有些意动,他是知道吴三桂开关降清的事迹,对于吴三桂并不信任,突然发难也只是想吓吓对方的使者。
而在这时,右丞相严锡命突然开口说道:“万岁,且不管吴三桂其意何为,有一点此人倒是没说错,山西之地自古便对陕西极为重要,若能夺取山西,则进可兵发河北,攻取明廷京师,退可据山西地利阻挡敌寇。”
汪兆麟也点头附和,道:“万岁,严丞相所言不错,不论吴三桂是何用意,攻取山西对国朝而言利大于弊,当速速出兵。”
张献忠见两位丞相都发话了,再加之他本来就有所意动,便顺势而为,道:“那便依二位卿家所言,发兵山西,只是该以何人挂帅?”
他话音落下,底下便有一精壮男子出列,高声道:“父皇,儿臣愿率兵东征,为父皇解忧!”
众人听言,定睛一看,原来是张献忠四个义子之一的定北将军艾能奇,艾能奇孔武有力,以勇猛著称,如果说孙可望是内政之才,李定国是统帅之才,那么艾能奇便是先锋之才了。
张献忠见他主动请缨,笑着招呼艾能奇上前,道:“吾儿毛、毛……”
“毛遂自荐。”汪兆麟再次轻声提醒道。
张献忠面露恍然,继续道:“吾儿毛遂自荐,咱当老子的,哪里有拒绝的道理?传咱旨意,命定北王领本部十九营兵马出征山西,给咱老子把山西打下来!”
“儿臣遵旨!”
艾能奇面色肃穆,拜倒在地,高声说道。
第329章 雁南楼之变
艾能奇领命而去,亲点所部十九营兵马自西安开拔,北上韩城,准备自韩城渡过黄河,攻入山西地界。
而在大西军开始调动的同时,随着明军入代州,接管雁门关等要隘,吴三桂也从明军的动向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
这几日,他也并非坐以待毙,吴三桂利用这些年积攒的家产,暗中收买大同府城的守军军官以及姜瓖家中的家仆,打探姜瓖的底细和城中情况。
通过姜瓖家中的家仆,他得知朝廷的使者在宣旨后,又与姜瓖移步书房私密商议了什么,虽然无法获知二者当时的谈话内容,但是从姜瓖后来的行动来看,他的心中更加不安起来。
吴三桂不无担忧的对夏国相说道:“姜瓖与朝廷的人肯定在暗中密谋什么,大同周边关隘皆被他们的人把控,我们等于被困死在这里,若是姜瓖果然想要对我们动手,则必死无疑,必须要想出破局之策。”
夏国相听言,也面色凝重,不过他思索一番后,眼中闪过一抹狠意,道:“岳丈大人,与其在这里担忧,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只要将那姜瓖干掉,大同各地群龙无首,岂是我们的对手?”
“先下手为强?”吴三桂沉吟道,若有所思。
要他先动手,吴三桂肯定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不过摆在他面前的最大的问题是,该怎么将姜瓖骗出大同,如果姜瓖一直躲在大同城内,吴三桂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干不掉他。
吴三桂将心中的疑惑告诉了夏国相,后者却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他说道:“岳丈大人,您此前收买了城门守将,何不于军中选拔精兵,乔装打扮后混入城中,趁城门守兵薄弱之际发动夜袭,一举夺取城门,里应外合,攻下大同?”
“只要能够擒杀姜瓖,其部下兵马只需利用一些蝇头小利,便能将他们收买起来,为我所用,待事成以后,我军据大同起事,撰写檄文,声讨苏言操控皇帝,欺君罔上等罪,号召天下人起事,共同讨伐苏言。”
这个计划无疑是有风险的,若是事泄失败,他们就会面临姜瓖的围追堵截,在没有稳定后勤补给的情况下竭力抵抗,最终败亡。
可要是成功,那便能获得一处稳定的反抗楚王的根据地,以大同府城的坚固程度,抵抗明军直到大西军来援应该是足够的。
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吴三桂优柔寡断了,现在明军已经接管雁门关,姜瓖随时可能对他动手,留给吴三桂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想到这,心下一狠,捏拳道:“那便依计行事吧!”
……
随即,吴三桂从军中挑选数百精壮士卒,乔装打扮成附近的农人或是商贾,在他的心腹大将吴国贵的率领下陆续混入城中。
由于把守城门的守将被他用重金收买,这些士卒没有接受多少搜查,便被放入城内。
而为了减轻姜瓖的防备之心,吴三桂毅然决定以自己为诱饵,他借口自己长子吴应熊生日,在城中有名的酒楼设下酒宴,邀请姜瓖等人参加。
届时,吴三桂身处城中,姜瓖若要对他动手,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极佳的机会,他的注意力都在吴三桂身上,对于城防也会松懈许多,提前潜入城中的部份精兵便能趁机夺取城门,引城外大军入城。
而另一部分精兵提前埋伏在酒楼附近,只要看见信号发出,便一齐冲入酒楼,擒杀姜瓖及赴宴的一众官员。
这一环或许会因为姜瓖同样部署的伏兵而出现波折,但姜瓖一定想不到吴三桂会提前洞悉到他的意图,并在他的地盘上对他动手,有心算无心,姜瓖必亡。
另一边,姜瓖也听闻明军王之纲部接管雁门关等处关隘的消息,王之纲在接管雁门关后休整片刻,便继续北上向大同挺进。
明军到来,姜瓖也有了对吴三桂动手的底气,他开始与兄长姜琳以及一众心腹商议该如何对吴三桂动手,不过还没等他们拿出个章程来,吴三桂的使者突然入城求见,将请柬送到姜瓖手中。
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吴三桂的这一举动倒是让姜瓖有些不会了。
他看着手下人送来的请柬,脸上写满了问号,拿着请柬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才沉吟道:
“吴三桂突然宴请我等,这里面是否有诈?”
姜琳等人也面露沉思,他们议论了几句后,其弟姜有光说道:“兄长,我认为这应该只是凑巧而已,吴三桂如何能知道我们想要对他动手的意图?若是他知道,就更不可能进入大同城内设宴,自投罗网。”
谋主任浚也点头称是,他对姜瓖说道:“总镇,依在下之见,这反而是诛杀吴三桂的最好时机,只要在城中将吴三桂及其家人诛杀,城外吴氏兵马群龙无首,只需略施恩典,便能将其收编,即便有负隅顽抗之辈,朝廷兵马正在往大同而来,也能迅速扑灭。”
姜瓖听言,深以为然,道:“本镇正愁没有合适的时机对付吴三桂,他主动送上门来,如何能够放过?诸位可随我赴宴,于酒宴之上诛杀吴三桂。”
随着请柬送出,大同城内随即暗流涌动起来,数百吴氏精兵乔装打扮,化整为零,在大同城中分散开来。
十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内着贴身轻甲,外披长袍,在妻儿与一众部将的簇拥下,乘坐马车自城西的清远门进入大同府城。
为了减轻姜瓖的怀疑,与吴三桂一起入城的仅有数十名家丁和百余名关宁铁骑,他们每个人都骑着高头大马,虽未着明甲,却都腰挎长刀,威风凛凛,一看便是精锐之士。
车队穿过城门,在百姓们好奇的围观下往城中最有名的雁南楼而去,越深入,策马走在车队前方打头的二女婿胡国柱便越能够看见路上有许多眼熟的面孔,那些人都一副平民百姓的打扮,隐隐将雁南楼包围其中。
吴三桂入城的消息很快被送到姜瓖面前,姜瓖听后,仍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模样,他在奴仆的侍奉下换上一身华贵的衣袍,姜琳提醒道:
“瓖弟,谨慎起见,还是在里面穿上一件贴身的轻甲防身较好。”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