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93节

  可是吴景道不愿投降,想要负隅顽抗,不代表他麾下的守军想要和他一起为逃出关外的满人送命。

  在得知清廷退往关外的消息后,城中一些不愿意为满人送死的军官开始暗中密谋起来,他们都清楚吴景道这老东西的底细,想要劝说这个对满人忠心耿耿的汉奸投降,其难度无异于登天一般。

  十月初一日,开封部分守军在副将沈朝华、都司朱国强、佟文焕等人的率领下发动兵变,包围河南抚署。

  虽然吴景道提前预料到了可能会有守军投敌,但事发突然,又是由他信任的副将沈朝华一手主导,把守在抚署外的卫兵第一时间便被格杀。

  在嘈杂的喊杀声中,年近古稀的吴景道被闯入后院的乱军抓住,两只手被向后反绑,不断发出痛苦的哀嚎声,被押解到沈朝华面前。

  他看见这场兵变的主使者居然是自己信任的副将,一时顾不得身上的疼痛,对着沈朝华破口大骂起来,他怒斥道:“你这卑鄙小人,本官如此信任你,将省城防务尽皆托付于你,你就是这样回报本官的吗!”

  沈朝华不以为然,冷笑道:“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待,满人大势已去,东逃关外,我等汉人,为何要为满人死战?”

  “住口!你这不忠不孝的小人!”

  沈朝华几乎要被气笑,这不忠不孝的帽子都扣上来了,他也没有和吴景道继续掰扯下去,等会对方送到明军手中就老实了。

  他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让士兵将吴景道押下去,而后命人取来吴景道的大印,传令全城守军打开城门,向明军投降。

  守军投降,开封旋即光复,金声桓亲自接见了主持反正的沈朝华,向他许诺一定会如实向朝廷奏明对方的功绩,论功行赏。

  而吴景道本人,他命人打造一辆囚车,直接将吴景道塞了进去,押解前往南京,交由朝廷处置。

  开封光复的消息送至南京时,苏言已经携圣驾及文武官员抵达南京。

  南京宫城在圣驾还在路上的时候,就已经由张煌言下令进行修缮,因此朱由榔及随驾的宫人能够直接入住宫城。

  皇帝入住宫城,苏言也终于能够回到他的楚王府,去看看阔别已久的妻儿。

  他骑着战马回到王府门前,就看见夏惠吉正抱着襁褓中的长子站在门口,翘首以盼。

  见他回来,王妃的脸上顿时扬起灿烂的笑容,几步上前迎向苏言,苏言生怕战马伤到妻儿,连忙勒停战马,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身旁的苏必安,张开双臂将夏惠吉母子俩拥入怀中。

  他感受着怀中的柔软,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问道:“你怎么在大门等着,等了多久?”

  “不久。”夏惠吉被苏言当众抱着自己的亲密举动弄得有些脸红,她轻声回答道:“妾想着夫君还没见过瑾哥儿,便抱着他等着夫君回来,就能马上见到了。”

  “瑾哥儿?这是他的乳名吗?”苏言问道,一边低头看向襁褓中的婴儿。

  那小小的身躯蜷缩着,仿佛一朵初绽的花蕾,静静绽放于柔软的棉帛之中,小家伙的五官虽然还未张开,但眉眼间已经能够看出几分苏言的模样,他的皮肤如羽翼般细腻轻柔,微微张合的唇瓣间透出无意识的嚅喃。

  苏言只看了一眼,就觉得心中最柔软的部位被狠狠击中,让他忍不住想要抬手捏捏小家伙的脸蛋。

  夏惠吉看着他温柔的眉眼,轻笑道:“这是母亲取的,瑾哥儿平日里喜欢抓着玉佩,母亲便给瑾哥儿取了这个乳名,夫君觉得呢?”

  “瑾,美玉,倒也贴切。”苏言笑道,一边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小家伙的脸蛋,他的脸蛋吹弹可破,入手很是柔软。

  不过,他的手指刚刚碰到脸蛋,就看见小家伙眉头一皱,眼皮微颤,下一秒,两只乌黑的眼睛张开,一道响亮的哭声也紧跟着响了起来。

  苏言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哭声弄得有些手足无措,一旁的奶娘连忙上前,从夏惠吉手中接过襁褓,轻轻摇晃安抚起来。

  夏惠吉嗔怪地瞪了他一眼,道:“瑾哥儿好不容易睡着,夫君怎么一回来就把他弄哭了?”

  苏言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讪笑道:“谁知道这小家伙这么容易醒……”

  说着,他没有继续在外面逗留,与夏惠吉一起走进了王府,一边走,他一边问道:“瑾哥儿的名字,母亲可有定下?”

  明代百姓孩童的取名时间并没有像皇室那般有着明确统一的规定,取决于每家或是各地的传统。

  苏家的传统一般是在满月过后便给孩子取名,而现在瑾哥儿的满月早就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所以苏言才会询问。

  夏惠吉摇了摇头,道:“母亲想出了好几个名字,但并没有确定下来,妾问过母亲了,她想等夫君回来再定下。”

  苏言听言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一会我去拜见母亲时,再定下瑾哥儿的名字吧。”

  画面一转,苏言就已经来到了后院,与老母亲相对而坐。

  苏母出身江南小门小户,自小也读了些书,起名一事倒也难不住他,苏言的侄儿就是由苏母取名的,取《楚辞·离骚》中“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的茂行二字,寓为德行充盛。

  而苏言长子的名字,取名也是遵循女诗经男楚辞的规律,从楚辞中翻出几个富有美好寓意期望的名字来。

  例如《远游》中“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徘徊”的博衍。

  《九章·怀沙》中“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的怀瑾。

  《楚辞·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修远。

  还有其余等等,不过苏言第一眼就看中了“怀瑾”这个名字,他拿起了写着怀瑾二字的纸条,笑道:

  “母亲,这怀瑾与瑾哥儿的乳名正好般配,我也希望他此后一生能够心怀美德,就叫这个名字了吧。”

  能够被苏母拿出来的,都是她比较中意的,而现在苏言定下来了其中一个,她自然没有异议,便点了点头,道:

  “也好,那便叫怀瑾吧,等会你去给你爹上柱香,让他泉下有知,庇佑瑾哥儿这一生平平安安。”

  苏言默默点了点头,又与老母亲说了些事,正准备起身离去,苏母却突然叫住了他,原本和蔼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道:

  “言哥儿,你老实告诉我,如今皇帝被你迎至南京,坊间皆传闻你把持朝政,更有甚者直言你终有一天会取而代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苏言没想到老母亲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愣了愣,片刻后才沉声道:“母亲希望听到什么答案?”

  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把皮球踢了回去,先听听母亲的口风。

  苏母如何看不出他在想什么,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却也没有直接戳穿,只是说道:

  “天家向来无情,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如今你已有了后,也该为子孙后代考虑了。”

  她虽然没有明说,但苏言也瞬间听懂了她的意思,心中暗自松了口气——如果她这个身为母亲的人反对自己的事业,那他还真的会被架着下不来。

  “我明白了,母亲。”苏言点了点头,说道。

  ……

  次日,开封的军报送至南京,在苏言的授意下,一场由内阁大臣与各部主官参与的小型朝会在宫中召开。

  朱由榔自然没有参加,而是由苏言代为主持,苏言坐在御座之下,看着两列分坐的大臣们,先命人将军报朗读一遍,而后才说道:

  “西贼割据陕西,窥伺河南,而今开封光复,本王有意增兵河南,择一人出任河南巡抚,恢复生产,抵御西贼进犯,诸位可有人选举荐?”

  大臣们听言,都交头接耳,相互议论起来,陈子壮心念一动,起身道:

  “殿下,下官举荐兵部职方司主事陈邦彦出任河南巡抚,陈邦彦于弘光元年曾撰写数万言的《中兴政要》,后为绍宗皇帝所喜,与下官共事时,也能看出此人颇有治军理念。”

  陈邦彦在潮州兵解散后,本欲辞官返乡,但却被陈子壮阻止,在后者的书信劝说下,最终还是跟着朝廷一同北返南京。

  苏言听了陈邦彦这个名字,一时觉得有些耳熟,他仔细想了想,才记起此人是谁,不就是与陈子壮、张家玉同为“岭南三忠”的抗清义士么。

  他心中恍然,也有些意动,但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示意其余人一同举荐。

  不过其余人举荐的人选,苏言都不太满意,最后他沉吟片刻,道:“陈邦彦之才,本王略有耳闻,既然陈阁老举荐,那便升陈邦彦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领第五、六旅巡抚河南,节制河南军务。”

  苏言的任命很快被抄录下来,张国维这时开口道:“殿下,昌国公光复开封,此战功理应论功行赏,您认为该如何封赏?”

  苏言摆了摆手,道:“由内阁讨论商榷吧,只需以金银赏赐即可。”

  张国维点头应下,苏言又接着说道:“山西姜瓖有意归附国朝,但本王听闻伪平西王吴三桂于得胜堡叛清倒戈,与姜瓖一同据山西起事。”

  “姜瓖虽也有叛明之举,但此人以大同反正,使山西各地皆反,可将功抵过,而吴三桂此人,威宗皇帝自缢煤山后开山海关降清,后又甘为鞑虏马前卒,扑杀各地反清义军,实不忠不孝不义之贼,罪无可赦。”

  说到这,苏言顿了顿,面色严肃,道:“吴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本王欲命使者携密信告之姜瓖,命其诛杀吴三桂及其党羽,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都没想到苏言居然会对素未谋面的吴三桂有着这么高的仇恨,都不免吃了一惊。

  跟随苏言的楚王党大臣都能看出来,苏言这是对吴三桂起了杀心,不是能够劝阻的,而堵胤锡、陈子壮二人对吴三桂这个引清军入关的叛将也没什么好感,自然也不可能劝阻。

  见众人没有异议,苏言面色稍缓,而张煌言这时开口说道:

  “殿下,吴三桂此人狡诈多端,还是要多做防备,若是姜瓖失败事泄,则此人极有可能据山西造反,何不先命豫国公出兵山西,接管关隘要地,做好最坏的打算。”

  苏言深以为然,点了点头,道:“张阁部言之有理,的确不可小瞧吴三桂,那便命李元胤分兵西进山西,不可打草惊蛇,惊动吴三桂。”

  小朝会过后,朝廷便遣使前往大同,接受姜瓖的归附请求,命其以原官继续坐镇大同,而在使者身上还藏着一封苏言亲笔所写的密信,指示姜瓖诛杀吴三桂及其党羽。

  在信中,苏言还许诺姜瓖,只要他能够成功诛杀吴三桂及其党羽,升官进爵不成问题。

第328章 张献忠

  大同总兵府,姜瓖领手下一众文武官员拜倒一地,听候行人宣旨。

  “奉

  天承运皇帝,敕曰:

  朕御极四海,抚临万邦,期于四海升平,兆民乐业。闻大同总兵姜瓖,原陷逆阵,久处暗昧,今幡然醒悟,弃暗投明,大义反正,归心国朝,此诚乃社稷之幸,朕心甚慰。

  兹晋大同总兵姜瓖归义伯,以原官镇守大同,赐黄金百两,所部文武官员皆官升一级,望尔秉持初心,忠君爱国,不负朕之期望。

  钦哉。

  永历元年十月初五日。”

  “臣姜瓖,叩谢天恩!”

  姜瓖高声喊道,随即起身接旨,他满脸红光,显得很是高兴,虽然官职没有得到晋升,但却得到了个归义伯的爵位,还有黄金百两。

  就在这时,那行人上前一步,轻声说道:“归义伯,下官这里还有一封楚王殿下给您的亲笔密信,请移步。”

  姜瓖微怔,楚王的亲笔密信?

  那位楚王的事迹他可是如雷贯耳,以江南一隅起事,横扫天下,如果没有楚王横空出世,只怕现在的朝廷还龟缩在岭南一隅吧。

  这样一位当世英豪给他写了一封密信,嗯……肯定不简单。

  他心念微动,便点头说道:“请随本官移步书房吧。”

  说罢,他将院内众人遣散,带着行人转身走向后院的书房。

  很快,两人便进入书房,姜瓖落座后,行人从怀中的内层取出一封包装完好的信封,双手呈给前者,姜瓖接过信封,用拇指捏碎上面的红蜡,几下就取出了里面的书信。

  他将书信展开,仔细查阅起来,随着目光下移,眉头也不经意间微微皱起。

  等姜瓖看完后,他将书信放在桌上,下意识摸了摸下巴的长须,陷入了思索之中,行人也没有出声打扰,而是站在那里静静等待姜瓖的回应。

  过了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姜瓖的思绪才终于收回现实,他看向行人,试探道:“不知这密信中的内容,是楚王本人的意思,还是陛下的意思?”

  “归义伯何必纠结此事?”行人不答反问:“当今朝政,陛下已全权授意楚王殿下处置,故而这既是殿下之意,也是陛下之意。”

  姜瓖听言,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短短几句话,他就得到了非常大的信息量——如今楚王把持朝政,权势滔天,他若想升官进爵,那就必须要抱紧楚王的大腿。

  而且这个剧本他怎么看怎么眼熟,楚王眼下把持朝政,皇帝如傀儡一般,下一步是不是要加九锡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了?

  哦不对,这一套已经过时几百年了,反正下一步不是皇帝禅位于楚王,他把自己头砍下来当球踢。

  想到这,他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林行人。”他开口说道,整个人看起来显得正气凛然:“既然是殿下之意,本官自当奉诏行事,定然不会放任吴三桂这等不忠不孝不义之辈继续苟活于世!”

首节 上一节 193/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