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88节
随着济南光复,清廷在山东的统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各地清军都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更加没有继续抵抗下去的战意。
当消息传开后,各地清廷官员武将大多弃官而逃,或是主动割去辫子,准备喜迎王师。
而一直待在曲阜的衍圣公孔衍植听闻明军破济南的消息后,也连忙下令全族割去辫子,重新换上汉家服饰。
并修书一封送往李元胤手中,表示自己此前迎合清廷只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今王师北归,他自当率领家中子弟奴仆喜迎王师,且奉上白银万两,以充军用。
孔衍植的书信送到李元胤手中,他看过以后,面露冷笑,道:“这孔衍植可真是识时务啊,东虏入关时降虏,见东虏大势已去,又妄想重归大明,天下岂有这么好的事情?”
王之纲和黄鼎听言,却是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前者说道:“李师帅,这衍圣公身份尊贵,可切莫意气用事,若是擅自对其动手,引起天下士人群起而攻,即便是大王,也保不住我等。”
“是啊。”黄鼎附和道:“即便要对孔衍植动手,也是大王需要考虑的事情,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光复山东全境。”
李元胤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心里虽然有些不甘,但也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将书信放下,命人将孔衍植送来的白银收下。
消息也同时传到了山东以北,多尔衮在收到张儒秀的求援文书后,尽管朝廷兵力严重不足,但他还是急调河北总兵孔希贵率本部三千兵马驰援济南。
山东的重要性无需解释,但清廷的确太过虚弱了,他们能够调动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调往山西平叛。
为了能够平定姜瓖之叛,确保京师安危,多尔衮甚至不得不从漠南蒙古再抽调兵马,命吴三桂南下入山西作战,放任喀尔喀蒙古对漠南蒙古的蚕食。
河北总兵孔希贵的这三千兵马,已经是清廷在河北用来防备明军的最后能够调动的军队了。
然而,孔希贵所部才刚刚进入临清州境,便听闻济南陷落的噩耗,这让孔希贵大惊失色,不敢继续前进,直接仓惶退回河北,并向朝廷禀明。
济南陷落,山东也将不存,朝中退回关外的声音也甚嚣尘上,巨大的压力几乎让多尔衮一夜白头,他一连很多个夜晚都在看着舆图,思考自己继续在关内坚守到底值不值得。
而在这个时候,另一个惊天噩耗从山西传来。
吴三桂反了。
吴三桂对于清廷从未有过忠诚可言,在被调离中原,出镇锦州之前,他一直都以联虏平寇复明来包装自己,因此才会引起清廷的忌惮,被迫出镇关外。
这让吴三桂心中对于清廷多少有些不满,再加上清廷在关内接连损兵折将,吴三桂因此断言清廷国运不久,若是继续为其效力,自己和麾下大军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他便一直暗中谋划反清之举,在终于被调入关内,前去平定姜瓖之乱后,吴三桂敏锐意识到时机终于到来。
五月底,吴三桂所部与清廷从漠南蒙古调集的外藩蒙古兵抵达大同以北的得胜堡,并入奉命平叛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麾下,开始对该城展开围攻。
吴三桂明面上组织兵力配合攻城,一边暗中命人潜入城内,与姜瓖联络,向对方表明起事的意愿。
此前吴三桂虽然开关降清,引清军入关,但他的名声却并没有后世那么糟糕——这是因为吴三桂一直都是标榜自己引清军入关是为了君父报仇,所以许多人对他的印象中还带着明室忠臣的标签。
这虽然看起来很谎缪,很可笑,可的确是事实。
因此,在姜瓖亲自见过吴三桂的使者后,他思忖片刻后,决定相信吴三桂。
他与使者约定好,会于次日主动出城进攻,届时需要吴三桂临阵倒戈,两军里应外合,一举击溃济尔哈朗所率的清军主力。
次日,姜瓖如约主动出城迎战,济尔哈朗见他居然敢主动出战,当即调兵遣将,意图将姜瓖击溃于城外。
但他没想到的是,在两军接战后,部署于侧翼的吴三桂部突然临阵倒戈,吴三桂本人更是亲率精锐关宁铁骑向济尔哈朗所在的本阵突袭而来。
济尔哈朗见状,大惊失色,慌忙调兵阻挡,但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可是明廷为数不多能够与满洲八旗硬抗的精锐。
现在清廷剩下的八旗兵多为老弱病残,如何是关宁铁骑的对手,直接被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吴三桂本人一马当先,直取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也不愧为现存的清廷宗室中除开多尔衮外最有能力的王爷,他在短暂的惊慌后迅速回过神来,亲率数名巴牙喇迎战吴三桂。
他心里清楚,只要能够阵斩吴三桂,其麾下关宁铁骑也只是一盘散沙,自会溃散,没有了关宁铁骑的相助,姜瓖麾下兵马也不是大清军的对手。
马蹄交错,二者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吴三桂高声怒吼,挥舞长刀,以雷霆万钧之势砍向济尔哈朗,后者连忙横枪抵挡,只听“当”的一声巨响,火星四溅,两人都被震得虎口发麻。
二者交战的同时,他们的卫兵也紧跟着交战,济尔哈朗的巴牙喇试图一起杀向吴三桂,依托人数优势将其斩杀,但都被吴三桂的家丁拦了下来。
眼见巴牙喇被拖住,济尔哈朗只能独自与吴三桂交手,但他如今已年近五十,而吴三桂比他年轻了将近十岁,正值壮年,且精于战阵。
二者几番厮杀下来,济尔哈朗体力逐渐不支,也露出了一些破绽,吴三桂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
他心中一喜,手中动作也随之突然虚晃一招,假装向右劈砍,济尔哈朗果然上当,挺枪向右格挡,但在这时,吴三桂猛地将长刀一转,刀刃如闪电般划过一道弧线,直取济尔哈朗的咽喉。
等济尔哈朗反应过来时,刀刃已近在咫尺,他慌忙向后一仰,试图躲开这一击,但已经来不及了,刀刃用力砍在了他的咽喉部位,却被他的护喉防住。
但护喉也仅仅只能抵消这致命的一击,巨大的力量还是震得他喉头一紧,整个人也失去一时失去平衡,从马背上栽倒下去,后背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眼前阵阵发黑。
吴三桂见这一击没能干掉对方,也不遗憾,深知补刀的重要性,他连忙跳下战马,提刀朝着济尔哈朗冲去。
济尔哈朗被摔了个不轻,躺在地上发出痛苦的呻吟声,见吴三桂朝自己走来,挣扎着想要爬起来,去摸掉在一旁的佩刀。
但吴三桂的动作比他更快,几步就冲到济尔哈朗更前,一把扯开了他的护喉,举起长刀,对准济尔哈朗的咽喉就用力砍了下去。
在济尔哈朗绝望的目光中,刀刃直直挥下,在他眼前逐渐放大。
奇迹并没有发生,吴三桂的刀刃直接砍在了对方的咽喉上,血光四溅,他再一用力,就一把将济尔哈朗的脑袋给剁了下来。
而后,吴三桂将济尔哈朗的脑袋提了起来,高高举起,怒吼道:“济尔哈朗已死!尔等还不速速下马受降!”
此言一出,以吴三桂为中心的这一片战场瞬间安静下来,还在与吴氏家丁厮杀的巴牙喇们惊恐地看着济尔哈朗那死不瞑目的首级,一个个都发出了凄厉的尖叫声。
他们对面的吴氏家丁见状,士气大振,一边高声复述吴三桂的话,一边乘势攻击,将那些惊惧的巴牙喇斩于马下。
济尔哈朗被斩杀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战场,清军军心大乱,纷纷向后败退,姜瓖见状,大喜过望,举刀吼道:
“儿郎们,随我杀,马踏敌营,大破虏兵!”
“杀——”
明军趁势掩杀过去,清军溃不成军,外藩蒙古兵率先撤离战场,头也不回地往草原狂奔而去,他们都意识到了一个严峻的事实——清廷恐怕真的无法长久了。
得胜堡一战,清军统帅济尔哈朗阵亡,几乎全军覆没,吴三桂也与姜瓖联合起来,割据山西抗清。
不过,吴三桂并非会趋于人下之辈,而姜瓖也始终对于吴三桂多有防范,两者之间能否和睦共处,这是一个未知数。
视线回到清廷这里。
多尔衮在得知济尔哈朗身死,大军惨败的噩耗后,再度呕血不止,本就不算健康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
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国力都是每况愈下,多尔衮意识到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
山东山西都落入敌手,清廷在关内的地盘只剩下河北一隅及河南数城,反清军队随时能够攻入河北,威胁京师。
在外敌和朝中巨大的压力之下,多尔衮最终也只能决定采纳朝中弃守关内,退回关外的声音,下令将国库中的钱粮,和京畿附近的丁口尽数迁往关外,以图再起。
至于还远在四川的肃亲王豪格与其麾下的八旗残军?对不起,他实在是等不到他们回来了,而且多尔衮对于豪格他们到底能否冲过千难险阻回到朝中,也没有一点底气。
要知道,豪格要想撤回朝中,不仅需要强行杀穿被大西国控制的汉中、陕西,还要穿过被反清势力占据的山西,最终才能回到河北。
就算豪格和他麾下的残军一个个像是人形高达,真的能够杀回河北,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只怕明军早就已经攻破京师了。
六月中旬,明军彻底光复山东全境,李元胤命王之纲、黄鼎二人出兵大名、广平、顺德等地,自己则北攻河间、保定等地,直逼京师。
而在他举兵北伐途中,军中却迎来了几名带着特殊任务的客人。
这几名客人分别叫做刘之幹、郑隆芳、姚文昌,前者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叔父——原明东平侯刘泽清。
原来,刘泽清在降清以后被带到了京师定居下来,他见清廷在江南不断损兵折将,各地义军遍起,便断定“清国气数已尽,国运不久了”,决定反正起事。
他便命侄儿刘之幹与副将郑隆芳、姚文昌等人暗中离开京师,前往南方联络已经光复山东全境的李元胤,希望能够作为内应,等王师兵临城下之际于城中响应,里应外合。
李元胤的义父李成栋曾经与刘泽清共事过一段时间,二者也算是小有交情,他在接见刘之幹等人后,大为欣喜,对几人说道:
“如今山东已复,北都克复只是时间问题,若是刘公愿意作为内应,待北都光复后,我定会替刘公向大王美言,阐述刘公之功劳。”
刘之幹等人听言,也都很是欢喜,带着满意的答复返回京师,去向刘泽清禀报。
山东明军再度北伐的同时,河南方面,明军却与东出潼关的大西军刀兵相见。
此时的河南战局,明军已攻取除开封府、河南府及河北三府(怀庆、卫辉、彰德)以外的诸多城池。
金声桓领大军持续围攻开封府,清河南巡抚吴景道誓死抵抗,以至于明军久攻不下。
而徐勇那一路原本是非常顺利的,大军兵临河南府城下,开始尝试攻城,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明军围城期间,大西军却突然出潼关,向河南府而来。
徐勇收到敌情后,连忙解除围城,转而迎战西军。
出潼关的大西军统帅为张献忠的义子平东将军孙可望,副将则为后世大名鼎鼎的抗清名将李定国,不过此时的李定国还姓张,是为大西国安西将军张定国。
徐勇虽然也是一员虎将,但如何是孙可望和张定国二人的对手。
两军自宜阳以北展开厮杀,一番大战后,明军大败,徐勇本人的坐骑都被孙可望一箭射杀,如果不是他反应迅速,那箭将直接射在他的身上。
明军大败后,不得不退往汝州,眼睁睁看着大西军攻打县城,劫掠钱粮人口。
时间来到七月下旬,明军李元胤部已攻克河间府,距离清廷京师只有三百多里地的路程,而京师早已变成一座空城。
多尔衮已于七月中旬奉年幼的顺治皇帝及文武百官以祭祖的名义东出山海关,前往盛京。
虽然他是打着祭祖的旗号,但谁都清楚,皇帝此去关外,恐怕再也不会回到京师了。
第322章 校场领赏,不必着甲
在清廷东迁关外之前,多尔衮也没有忘记处理那些投降后被强行迁往京师住下的明朝官绅。
他本就不是能够对汉人宽容的性格,不然也不会为了推广剃发易服而屠杀数百万汉人。
此前对投降的明朝官绅进行优待,也只是为了统战,安抚人心,而现在他们都决定东出关外了,那还留着那些碍眼的明朝蛀虫有什么用?
而且要是将他们一起带出关外,还指不定他们会不会当二五仔,窃取情报联络明军。
因此,在离开京师前,多尔衮直接在城中大开杀戒,他授意固山额真谭泰、何洛会二人率兵搜捕明廷官绅,将他们的家产充公,男丁尽数处死,女子贬为奴隶。
刘泽清全然不知道即将大祸临头,他还喜悦于侄子刘之幹带回来的口信,暗中联络其余有反清之意的官绅,准备聚众起事。
七月十八日,清兵开始于城中搜捕屠戮降清官绅,名单上包括东平伯刘泽清、投诚伯常应俊、原忻城伯赵之龙、原保国公朱国弼等。
刘泽清一开始听闻风声,还有些不太相信,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谣传,但随着他的侄子仓皇逃入府邸,一脸惊恐地告诉他清军开始在城中杀人,刘泽清才不得不相信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但他和其他官绅勋贵相同,在清廷的密切监视下根本没有丝毫抵抗的余力,他和他的家眷、弟弟、侄儿皆被屠戮一空。
这一天,京师城内兵荒马乱,百姓见清兵大肆杀人,都惊恐地躲在家中,紧闭门窗,生怕清兵会牵累到他们身上,一批批降清官绅勋贵被处死,他们的府邸前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在勋贵们绝望的叫喊声中,多尔衮带着皇帝、太后及文武百官自朝阳门而出,直直往山海关而去。
这一切,等李元胤得知的时候,已经是好几天以后了。
他听闻刘泽清的死讯后,倒是没有悲伤,只是感慨清廷真的要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不然怎么可能一口气将降清的官绅勋贵杀光,又逃回关外呢。
摄政王带着皇帝跑路,只留下了一座混乱的城池,平日里负责维持治安的巡捕五营作鸟兽散,兵卒直接脱下号衣,化身乱兵持械闯入街边的店铺民房之中抢劫财物。
而那些地痞流氓也趁机浑水摸鱼,加入抢劫的行列之中,城中人心惶惶,如末日降临一般。
七月二十五日,明军接连攻克保定、固安、良乡等地,前锋直抵城南永定门外,由于守军都跟随皇帝逃往关外,永定门城门大开,作为前锋的枪骑兵们得以直接穿过城门,进入外城。
当熟悉的明军战旗再次出现在街道上,躲在家中向外窥探的百姓们都兴奋激动起来,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站在街道两侧欢迎王师。
有大胆的人直接上前询问道:“王师大军距离京师还有多远?东虏逃往关外,应当不会再回来了!”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