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82节
湖南境内,王翊率军攻克新化县,直扑宝庆府而去,尽管各地明军响应者寥寥,但吕大器仍然坚守宝庆府城,誓与宝庆共存亡。
堵胤锡则率忠贞营入辰州,由于忠贞营此前曾驻扎过辰州,辰州及所属县城皆望风而降。
江西境内,明军战事更是急转直下。
早在五月中旬,江西巡抚李长祥就在泰和县外大破明督师大学士苏观生部,击毙明军数千,俘虏近万人。
那一役,刘良佐吸引了楚军大部分仇恨——毫不夸张的说,楚军的大部分炮弹都是往刘良佐的军阵飞去的,这点就连刘良佐本人都没有想到。
在楚军的猛烈攻势下,明军大败,刘良佐本人都险些被炮弹炸死,其部损失众多,他气得对李长祥破口大骂,同时心里也不禁怀疑这是不是苏言故意想要整他,才派他来当着所谓的卧底的。
哪有当卧底还差点被友军给打死的?
不过,所谓祸福相依,经此一役,苏观生完全相信了刘良佐,认为他不可能是楚军的卧底,哪有卧底被打得这么惨的?要是刘良佐直接被炸死,那卧底还有什么价值吗?
泰和之战过后,苏观生只能仓皇率军撤回万安,准备以万安固守,李长祥没有急着追击,而是等苏言攻占长沙的消息传来,才调驻扎袁州的第七旅前来与自己汇合,准备集结重兵一鼓作气推到赣州城下。
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六月初,第七旅抵达泰安,与李长祥合兵一处,楚军随即顺江而上,向万安进发,并于六月初八日兵临万安城下。
苏观生本欲据守万安,但刘良佐深知楚军的利害,李长祥手中只有一个半的战列步兵旅都打不过了,现在又多了一个旅,那不是更难对付。
因此,在他的极力劝说下,苏观生左思右想,还是决定采纳刘良佐这个前楚军将领的提议,率兵撤离万安,将一座空城拱手让给了楚军。
楚军兵不血刃占领万安后,于城中休整一日,继续顺江而上向赣州进军,赣州为广东门户,只要能够攻克赣州,永历小朝廷的行在也就暴露在楚军的兵锋之下了。
苏观生一边撤回赣州,一边也派出多名信使向抚州而去,想要取得与另一路北伐兵马的联系。
这另一路兵马的进展同样缓慢,在刘远生率领三万明军翻山越岭,终于兵临宜黄县城下后,才发现城中有着楚军一个标的兵力驻守。
楚军一个标只有两千多人,他本以为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克宜黄县,却没想到楚军的抵抗力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楚军火力凶猛,明军发起多次进攻皆被击退,围攻从五月初一直持续到六月中旬,数千明军战死在宜黄城下,刘远生只能望城兴叹。
明军屡攻不克,这宜黄县又是坐落于群山之间,卡死在通往抚州的唯一道路上,明军也无法绕过此城,只能无奈地选择长期围困。
唯一的好消息还是在潮州,在潮惠巡抚陈子壮的主持下,楚军倒是被挡在了潮州以东,但这也没什么好自豪的,还是因为主攻的是楚军威武镇与福建提督高第麾下兵马,这一路楚军不精于攻坚。
而且虽然楚军在陆路上的攻势受到了阻碍,但在海面上,随着朱成功易帜归楚,他亲自率领郑氏水师挥师南下,轻易全歼了永历朝廷脆弱的广东水师,牢牢控制住了南海的制海权。
丁魁楚计划中的三个北伐战场,湖南战局糜烂,几乎无法挽回,江西陷入颓势,只能固守赣州,福建又从一开始就失败,被迫以潮州为前线。
可以说,丁魁楚的这场北伐大计就像是一场闹剧一般,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朝廷在这场内战中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永历朝廷内清算丁魁楚的声音甚嚣尘上,许多大臣开始公然上奏,请求皇帝诛杀丁魁楚,册封苏言为楚王,以此安抚楚军,使楚军不再南下。
这些大臣一开始还会被丁魁楚一党的人群起而攻,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坏消息传至广州,这类声音便无法被压制下来。
直至何腾蛟、章旷二人的死讯传至广州,令朝野为之震动,朱由榔当场面无血色,包括丁魁楚在内的一众大臣也都面露骇然。
皇帝虽然对何腾蛟没有多少感情,但他清楚,何腾蛟就等于湖南明军的一杆旗帜,何腾蛟一死,初来乍到的吕大器和统领忠贞营的堵胤锡只怕也坚持不了多久。
悲痛之下,皇帝下旨追赠何腾蛟为中湘王,谥号文烈,其子何文瑞升佥都御史,又追赠章旷为太子太保、华亭伯,谥文毅。
这天,朱由榔坐在行宫内,接受近侍为自己梳理头发。
他看着倒映在铜镜中自己日益沧桑的脸庞,轻叹道:“国家蒙难,朝廷沦落至此,王大伴,你说朕当初采信丁首辅北伐之策,是错误的吗?”
一旁伺候的王坤听言,心中微惊,面上不显,微微躬身:“陛下,楚逆野心难测,不为人臣,若是放任其北伐,尽收中原之地,朝廷又如何是其对手?故而北伐之策并无不对。”
“那为何官军会且战且败,连何腾蛟都死于楚逆之手?”他难掩悲伤,问道。
王坤不语,朱由榔又轻叹道:“若是罢黜丁首辅便能使楚逆罢兵,可行乎?”
“丁首辅为国家柱石,若因恐惧楚逆而将其罢黜,恐朝中人心叛离,再无臣子愿为陛下效力。”王坤劝谏道。
朱由榔原本只是微微意动,被王坤这般恐吓,也只能收起了这个心思,不过他又升起了另一个小心思——那便是移驾跑路。
郑氏水师牢牢控制住了南海的制海权,其战船甚至还会进入珠江,耀武扬威似的转上一圈,这让缺乏安全感的朱由榔心中充满惶恐。
再加上湖南糜烂,赣州危急,朱由榔不免担心楚军会不会在哪一天突然攻入广东,直取广州而来,他便生出了移驾广西的想法,即便不能马上逃到广西去,也至少要先转移到肇庆去。
不过这个想法朱由榔没有马上提出来,他清楚,朝中大臣们肯定不会同意移驾肇庆,所以只能暂时压在心底。
……
六月十六日,苏言兵临郴州城下,开始组织对郴州的攻城时,却有一个好消息传到军中。
他的弟媳蔡氏终于生产了。
蔡氏于五月诞下一子,母子平安,苏母除了写信送来告知他此事外,也顺便提醒苏言,夏惠吉的预产期就在七月,希望苏言能够抽空返回南京。
看完书信,苏言恍惚了一下,不知不觉间,时间居然过的这么快,眼看着就要到怀胎十月里的最后关头了。
他抬头看了看郴州那高大的砖墙,思索片刻,还是决定等一举拿下广东以后,再返回南京。
与此同时,郴州城内,眼见楚军将众多火炮一字排开,对准郴州城墙,城头明军阵脚大乱,恐慌的情绪在军中蔓延开来。
卢鼎见楚军开始装填火炮,而城中守军皆无抵抗的勇气,长叹一声,自知无力回天,只能下令开城投降。
苏言也听说过一些卢鼎的事迹,他在崇祯年间被义军掠走,被迫成为义军的军师,后来义军被左良玉击溃,便投入左良玉帐下,矢志抗清,最终被孔有德设计囚禁,不屈自刎而死。
对于这样一位抗清而死的民族英雄,苏言向来是宽容的,他亲自接见了解甲归降的卢鼎,将自己的披风脱下,披在卢鼎身上,表示对其之前抵抗的事情既往不咎。
苏言的举动让卢鼎受宠若惊,心中感动不已,当即拜倒在地,口中高呼:“大王宽厚,罪将感激涕零,愿为大王效死而战!”
第315章 永历出逃
卢鼎以郴州投降,意味着苏言率领的楚军能够直接挥师入粤,攻打韶州,从而威胁广州行在。
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苏言清楚自己恐怕是赶不上在夏惠吉生产之前返回南京,不过他要是速度快一点的话,说不定还能赶在满月之前平定广东。
因此,苏言在郴州休整一日,便率军南下,准备自宜章县攻入韶州府境内。
六月十八日,楚军克宜章,沿武江而下,直取乐昌,并于二十一日兵临乐昌城下,乐昌守备空虚,见楚军大举而来,主动开城归降。
楚军入粤,广东全省震动,永历惊惧之下慌忙调兵遣将,起用原广信巡抚张家玉,授其兵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提点粤北军务,命其火速募集兵员驰援韶州。
张家玉,字元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隆武时被任命监军督部,后又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信。
隆武帝蒙难后,张家玉返回家乡募集义兵,以图再起,并屡屡上疏朝廷请求北伐鞑虏,收复失地,但都被忽视。
而今,永历皇帝终于记起了这号人,命张家玉率领募集起来的义军前去驰援韶州。
张家玉受到朝廷的旨意后,却对抵抗楚军之事兴致缺缺。
他在送走宣旨的天使后,对亲信叹道:“昔日我屡次上奏请求朝廷北伐,驱逐鞑虏收复失地,皆如石沉大海,朝廷却在楚王北伐之际挑起战端,而今楚王挥师南下,朝廷这才想起调我前去抵挡,事岂可为?”
亲信答道:“圣命不可违,主家还当速遣军驰援,以免韶州有失。”
张家玉无奈,只能率兵自东莞启程,往韶州而去,但东莞距韶州有着数百里的路程,沿途多山,他们才走到半路,就收到了韶州陷落的噩耗。
六月二十三日,楚军兵临韶州城下,守军畏惧楚军兵锋,不战而降,这座粤北重镇随即落入楚军之手。
韶州陷落,粤北门户大开,楚军兵锋便能顺北江而下直取广州。
当消息传至广州城时,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丁魁楚与司礼监太监王坤仓促上奏,请皇帝移驾广西,暂避楚逆兵锋。
朱由榔本人也是满脸惊慌,想都没想就同意了丁魁楚二人的提议,只有瞿式耜据理力争,请求皇帝据守广州。
他上奏曰:“帝在粤则粤存,去粤则粤危。我进一步,则人亦进一步,我去速一日,则人来亦速一日。桂不可遽往,粤不可轻弃,今日不遽往,则往也易,今日若轻弃,则更入也难……”
皇帝不听,坚持西迁,瞿式耜又屡次上书,痛陈西迁利害,但皇帝皆不为所动,他无奈之下只能涕泪齐下,请曰:
“广东若失,天下仅存广西、贵州一隅,陛下坚持幸桂,梧州虽金城汤池,何能长久!臣不愿西去,只愿与此地俱存亡!”
朱由榔这才同意了瞿式耜的请求,进瞿式耜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两部尚书,督师,并赐其尚方宝剑便宜行事。
同时,他命张家玉驻防清远,阻挡楚军顺江而下。
六月二十七日,朱由榔携太后、太妃、皇后、太子、一众宫眷及大批文武官员仓皇出逃,意图先退往肇庆,在肇庆登船,再走水路撤往梧州。
但由于撤退队伍过于庞大,车马众多,圣驾赶路的速度遭到严重拖累,而苏言为了阻止朱由榔跑路,又命陈国柱率领骑兵部队先行南下。
因此,等车队刚刚过了三水县的时候,一个坏消息就直接从北方传来,砸在了朱由榔和一众大臣们的脑袋上——张家玉降了!
说起来,张家玉虽然被称为“岭南三忠”之一,但他对明廷并非是完全忠诚的。
早在李自成攻破BJ,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时,他就写信给李自成,表示愿意为大顺朝效力,但后来李自成被清军击败,便逃往南京改投弘光。
而今,张家玉本就对朝廷消极抗清,反而对积极抗清的楚王重拳出击感到不满,楚王大军南下,兵锋无人可挡,他便率部归降,放楚军骑兵南下。
永历皇帝被张家玉的背叛气得不清,恨不得将其夷灭三族,但现在更要紧的还是跑路。
他只能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强令车队加快速度前往肇庆。
而内阁首辅丁魁楚得知张家玉投降的消息后,更是惊得面色煞白,他虽然与苏言没有直接的怨恨,但苏言在檄文里将他称为国贼,若是追上来,他如何能落得个好下场?
惊惧之下,丁魁楚决定抛弃圣驾,他命人暗中收买了附近的船夫,趁夜携带家眷和部分金银渡过西江,逃到了江对岸去,准备逃往琼州暂避。
等朱由榔一觉醒来,想要命人将丁魁楚召来商议情况,得知的就是丁魁楚已经跑路的消息。
他气得险些吐血,大骂丁魁楚果然是欺君罔上的国贼,下令罢黜丁魁楚的一切职务,传旨高雷廉琼巡抚洪天擢缉拿丁魁楚。
骂归骂,跑路也还是要跑的,不过有了丁魁楚带头,很快就有部分官员跟着趁机脱离了队伍。
队伍里人心惶惶,兵部右侍郎林佳鼎请督兵屯于三水,抵御楚军追兵,为圣驾争取撤退时间。
朱由榔听罢,大为感动,连连称赞林佳鼎真是忠贞之士,下旨晋林佳鼎为兵部尚书、督师,领两千御营屯兵三水。
六月三十日,楚军骑兵沿北江而下,在前探路的斥候很快回报,称有两千明军屯兵北江与西江交汇处,高挂“兵部尚书林”字战旗。
陈国柱听了斥候的回报,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自己身后连绵数里的大军,一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挠了挠脸,对斥候追问道:“你再说一遍,明军有多少?”
“呃……约莫两千余。”斥候被他这样一问,也有些不太确定了,再三回忆后,才肯定地回答道。
“明军两千人马就想挡住我万余骑兵?满狗都不敢这样想。”陈国柱忍不住吐槽道。
“旅帅,末将请战,愿为旅帅全歼此路明军!”第一胸甲骑兵团参将柯志文主动请战,抱拳道。
其余四位参将也都纷纷上前请缨,陈国柱虽然摸不透明军是不是有什么他不知道的底气,但他思忖片刻,还是说道:
“何须分兵?大军压上,一鼓作气将其碾碎即可,不要将时间浪费于此。”
而后,他便率领骑兵向明军驻地直扑而去。
林佳鼎见楚军大举来犯,下令据营固守——在楚军杀来之前,他就在江畔安营扎寨,挖掘壕沟,打造拒马。
而且江边土地较为松软泥泞,也不利于骑兵作战,林佳鼎知道自己肯定无法击退楚军,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那便是将楚军挡在这里,争取时间。
林佳鼎连自己的退路都准备好了,他在距离营地不远的一处滩涂准备了一叶扁舟,一旦事不可为,就逃到那里去乘船渡江,楚军就算再怎么利害也没办法跨过西江追击他。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