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71节
因此,朱成功再怎么不满顾炎武的强势,也只能压下心中的怒气,暂时忍耐下来。
就在战火一触即发之际,一封书信却从平海送到了泉州,送至朱成功本人手上。
他看着信封上“侄儿大木亲启”的字样,顿时猜出了这封书信是何人所写,朱成功思忖片刻,还是决定拆开一探究竟。
拆开书信后,入目是一行行龙飞凤舞的字迹,朱成功对这字迹并不陌生,正是他的叔叔郑芝豹的亲笔信。
“贤侄如晤:
今四海板荡,九州纷攘,东虏入寇,屠戮中原,唯有楚王英武睿智,德被四方,其麾下贤才汇聚,甲士精锐,据山河之险,拥仓廪之实,且怀济世安民之志,又立志北伐,驱逐鞑虏,恢复中原,深得民心。
吾得楚王恩典,授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吾自认才不配位,心中惶恐,几欲推脱,然大王不许,以吾之平庸,尚且能掌一省水师。
汝自幼机敏聪慧,胸怀壮志,又师从大儒,如何不能身居高位?吾听闻汝有意归顺楚王,心中喜悦,只等合家团聚,但又得知汝欲割据一方,方肯归顺,此实糊涂至极,以楚王之雄志,安能容忍?
吾知汝欲成大事,然成大事者,当顺天时、应大势,楚王宽厚爱才,若侄能倾心归顺,必委以重任,或得一省督抚,或加官进爵,可若是执迷不悟,逆势而行,恐遭倾颓之祸,累及亲族,岂不悔哉?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望侄深思熟虑,早做决断,归顺楚王,你我叔侄齐心协力,共襄盛举,使我郑氏长久延续,方乃明智之举也。
叔郑芝豹字
隆武三年四月十五日。”
看完郑芝豹的亲笔信后,朱成功一时陷入长长的沉默,他轻轻抚摸着信纸,脑中思绪万千。
他对于自家叔叔的能力多少也有些了解,相较于他的父亲,这位叔叔的能力的确有些平庸了。
连这样的人都能被委以重任,掌握一省水师,那他手握重兵,也不缺才能,归顺过去,又何愁不能得到重用?
想到这,朱成功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双眼,等他再次睁开双眼时,心中已然有了决定。
四月二十日,朱成功以漳泉二府并厦门中左所宣布改旗易帜,归顺楚王苏言,与明廷决裂。
朱成功宣布改旗易帜后的当天,就亲自率军北上,于兴化府拜见福建巡抚顾炎武。
尽管他被明廷任命为福建总督,但目前还不知道楚王愿不愿意承认他的这个官职,所以他只提漳国公的这个爵位,而不提明廷授予的官职。
会面当天,顾炎武亲自率领一众文武官员出兴化府城数里迎接朱成功,给予对方极大的尊重。
朱成功身着一袭蓝色儒服,并未携带武器,在见到顾炎武后,主动翻身下马,拱手行礼。
顾炎武见状,连忙上前扶住朱成功的双臂,阻止他行拜礼,口中说道:
“国姓身份尊贵,下官安能受您一拜?不必多礼。”
朱成功听言,心里也好受许多,顺势直起身来,顾炎武接着说道:
“国姓能够倾心归附,免动兵戈,实乃闽南百姓之幸,国姓归附之事,下官已书信一封禀报大王,日后国姓之官职,则由大王定夺。”
朱成功点了点头,拱手道:“合当如此,顾抚台莫要自称下官,余既已归附,此前官职必不作数,愿为抚台帐前先锋,南讨明廷。”
“国姓既出此言,本官怎能拒绝?”顾炎武笑着说道,“还请国姓先且入城,军议详谈。”
“请。”朱成功微微颔首,道。
……
明廷对于朱成功其实也并没有完全信任,毕竟此前朱成功忠诚的对象是隆武皇帝,他对永历朝廷并不感冒。
因此,明廷还是有意往漳泉等地安插锦衣卫耳目,以方便监视朱成功。
在朱成功率军易帜后,这一消息得以快马加鞭发往广州,只用不过数日便摆到了朱由榔的御案前。
皇帝阅后,大为震怒,而后便是浓浓的担忧与不安,第一时间将一众阁臣召集起来,商讨应对之策。
丁魁楚看完锦衣卫的密报后,眉头紧皱,那皱起来的幅度几乎能够夹死苍蝇,到场的大臣们也都忧心忡忡。
户部尚书严起恒最先开口,他沉声道:“陛下,朱成功叛变,漳泉二府落入苏逆之手,其若要南犯,粤东潮州府首当其冲,为今之计应速速增兵潮州,以免苏逆威胁行在。”
其余大臣都连连点头表示同意,之前因为漳泉二府都在朱成功手中,潮州府没有直接的军事威胁,守备兵力相对不足。
现在潮州府成为了前线,就必须迅速调兵移驻了,不然若是潮州失守,楚军将能长驱直入,威胁广州行在。
“众卿家可有合适的镇守人选?”皇帝沉声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瞿式耜瞥了一眼一直沉默不语的丁魁楚,出列举荐道:“臣推举前礼部尚书陈子壮督军潮州。”
陈子壮,南海县人,弘光朝礼部尚书,南京城破后逃往广东,隆武时被升为东阁大学士,拒之不受,去年又与丁魁楚一同拥立朱由榔称帝。
不过他虽然参与拥立朱由榔,但因为丁魁楚操弄权术,出任内阁首辅,陈子壮心中不满,拒绝了朝廷的征辟,辞官归家。
朱由榔听言,下意识看了一眼丁魁楚,见后者果然脸色微变,出言反对道:
“陈子壮此人恃才傲物,此前陛下出任监国,征其入朝为官,却口出怨言,辞官归家,如今再点其为官,朝廷威严何在?”
朱由榔神色不变,他如何不知道陈子壮为何会拒绝征辟,还未等他开口,瞿式耜就冷笑着反驳道:“丁首辅何不想想陈子壮为何会口出怨言,拒绝朝廷征辟呢?”
“你!”丁魁楚气恼,指着瞿式耜想要说什么,但考虑到主位上的皇帝,还是强行忍耐了下来。
“此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怎能因私废公?”瞿式耜重新看向皇帝,诚恳道:“陛下,臣请再次征辟陈子壮入朝,命其督军潮州。”
皇帝沉吟片刻,还是点头采纳了瞿式耜的请求,道:“传朕旨意,点陈子壮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潮惠等处军务,即日上任,不得有误。”
圣旨一下,大臣反应不一,丁魁楚面色略显阴沉,显然是对于皇帝没有站在自己这边感到不满,瞿式耜一党皆面露喜色,自觉压过丁魁楚一头。
皇帝的圣旨很快被送到陈子壮的家中,陈子壮听完天使的宣读后,迟疑片刻,还是叩首领旨谢恩。
正如瞿式耜所说,此朝廷危急存亡之际,他怎么能因私废公,因为对丁魁楚操弄权术的不满而坐视朝廷陷入危难,那么他和丁魁楚又有什么区别?
陈子壮领旨后,当即入宫拜见皇帝,他请求皇帝将眼下远在赣州的兵部职方司主事陈邦彦调入自己麾下,与他一同出镇潮州。
皇帝对此颇有些不解,面对皇帝的疑惑,陈子壮严肃道:
“弘光元年时,陈邦彦曾撰写数万言的《中兴政要》,其中开列出三十二条抗敌救国方略,却未得先帝采纳,而后绍宗皇帝阅之大为赞赏,称其为‘奇才’。
臣也阅读过此书,果然名副其实,若能得陈邦彦协助,再给臣发放足够的粮饷,臣定能为陛下拒敌于粤东,保行在之安危。”
皇帝听言,不由对陈邦彦此人充满了好奇,他想了想,还是允准了陈子壮的请求,下旨将陈邦彦调回广东,拨入陈子壮麾下。
第301章 江西初战
陈子壮走马上任,率领皇帝从广州御营中拨给他的两万兵马开拔,向潮州府而去。
圣旨传到前线苏观生军中时,苏观生已经率军离开了赣州府地界,沿赣江水陆并进,前锋已至吉安府南部县城万安县。
万安县座落在赣江西岸,就卡在通往吉安府的必经之路上,明军必须要先将该城拿下,才能确保水运通畅。
然而,楚军怎么可能会给他们顺利拿下该城的机会。
李长祥第一时间就命吉安参将李世元率部南下镇守万安,防止明军先一步拿下此城。
李世元部兵马并不多,仅有不过三千余人,在入城后他当即发动城中民夫,协助加固修缮城墙,并将城外大片树木砍伐,打造守城器械。
为了避免明军舟船直接强行从赣江通过,他也从县城府库中拿出重金招募水性好的渔夫,冒险在赣江部分水流不算湍急的江段安插木桩。
有那些木桩阻挡,明军船队中载重较小的或许还能勉强通行,吃水线深的就会直接撞上了,就地搁浅还好,只怕船只底板被撞开一个口子,引得江水倒灌。
他本来也想直接打造一条跨江铁链,横跨整条赣江,但短时间内没办法造出那么大的铁链是一个原因,即便是造出来了,也要分兵于对岸设营扎寨,保护铁链不被明军从另一端摧毁。
李世元手中兵力本就不足,在明军主力进攻下守住万安都没多少底气,又怎么敢分兵在江对岸安营呢,所以只能打消这个计划。
明军前锋抵达万安城下时,看见的便是城池周边光秃秃的山林,城外居民也都被疏散,靠近城墙的民房被拆除,腾出射界,城头人影晃动,一面面楚军战旗高高挂起,随风飘扬。
前锋正是作为楚军内应的刘良佐,不过他现在没有得到苏言的指令,还不敢轻举妄动,尽心扮演着自己明军将领的角色。
他见城头守军早有防备,一边谨慎地在城外停下,继续观望,一边派人返回后军主力,向苏观生汇报敌情。
等信使回到后军时,就刚好碰见朝廷的行人前来宣旨,苏观生对朝廷调走陈邦彦的调令倒是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只是有些好奇怎么会专门将他调走。
不过在得知是新上任的潮惠巡抚陈子壮点名道姓要的人,他也就没有过多询问了。
陈邦彦领旨后并没有马上动身,他在听了信使的汇报后,想了想,上前一步对那信使问道:“你可有看清那城头高挂的是何人的将旗?”
信使回忆了一会,才回答道:“将旗上书‘吉安参将李’。”
“吉安参将?”陈邦彦听言,思绪转动,上前一步对苏观生说道:
“阁部,下官认为,应该马上对万安县城进行强攻,不计代价将其攻克,否则等逆兵援军抵达,将错失良机!”
苏观生原本对陈邦彦并不看重,但见陈子壮点名道姓要将其调走,他怎么敢再像之前一样轻视,连忙问道:“陈兵科,这是何意?”
陈邦彦回答道:“阁部,您可知赣州据此有约莫二百余里路程,若是不能拿下万安作为北伐据点,我军将始终处于被动,如无根浮萍一般,逆兵定然也想到了这点,会拼死坚守,以待援军。”
苏观生听言,顿时神色严肃起来,他本身并不通兵略,此前任官时最多也是监纪军事,以及兼管天津卫水师,对于陆战攻坚的战事,只能说连略懂皮毛都算不上。
他原本还有些天真的以为,王师北伐,所到之处归附楚逆的州县都会主动归降,喜迎王师,而现在听了陈邦彦的话以后,他不得不改变原本的想法。
苏观生思绪流转,当即采纳了陈邦彦的提议,下令大军继续开拔,于万安城下安营扎寨,做好强攻准备——他们在赣州筹备北伐之时,就提前打造了一批云梯车、折叠桥等相对便于携带的攻城器械。
因此,在大军兵临万安城下之后,便能马上展开进攻。
见苏观生采纳了自己的提议,陈邦彦稍稍松了口气,他也没有继续在军中逗留,而是简单收拾了行李,告别上官和同僚们以后携着圣旨离开队伍,向南而去。
陈邦彦离去后,四月二十二日,明军兵临万安城下,随即于城外卸下攻城器械和部分辎重,在赣江江畔搭建起临时营地。
苏观生站在兵船甲板上看着县城周边光秃秃的景象,不禁语气忿忿道:“逆兵真是残暴不仁,居然将县城周遭树木砍伐一空,日后百姓又能从何处取得柴薪烧火做饭,等入冬后又该如何取暖?”
兵部职方司主事傅作霖听言,夸赞道:“阁部怜悯百姓之心,下官深感钦佩,不过这万安百姓皆以从贼,即是死,也死不足惜。”
苏观生摇了摇头,叹道:“百姓何其无辜?贼众势大,迫不得已从贼,怎能牵累其身,待大军破城以后,约束军纪,莫要骚扰百姓一人。”
身边诸将听言,皆齐声应喏。
下午辰时出头,明军才终于将兵船上的器械辎重卸下,在随军民夫的推动下运往前线。
刘良佐已经率军于万安城南列阵,作势攻城,城头守军也都纷纷就位,搭弓引箭,装填火器,掀开炮衣,只等明军攻城,便开炮轰击。
这万安县不过是一座小县,本身是没有城防炮的,李世元从吉安出发前从城头拆下了六门火炮,一并带到了这里,运上城墙部署,这才有了城防炮相助。
沈豹看着城头全副武装的楚军,心中有些忐忑,他身为刘良佐的亲信,到现在也已经知道了内情,见刘良佐似乎真的准备攻城,不禁策马来到刘良佐身旁,低声道:
“大帅,若是弟兄们真的攻城,那可就假戏真做了,战场上刀剑无眼,难免会有弟兄因此丧命。”
刘良佐瞥了他一眼,作态依旧淡然:“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事到如今,也只能假戏真做,与明军一起攻城。”
沈豹心底是有些不太情愿的,弟兄们一路从江南走到这边,眼看着能够享荣华富贵,却要死在自己人手中。
刘良佐看出了他的不情愿,伸出舌头舔了舔犬牙,咂了一声:“老子也不想,可还有别的选择吗?为了以后更大的荣华富贵,让弟兄们卖力点,不要被明军看出些端倪,他们到现在还没完全信任我们。”
见刘良佐这么说,沈豹也只好抱拳应下,将他的命令传达下去,底下的刘军士兵们听后,却是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可不知道其中的内情。
他们只知道,自己本来能够与刘大帅一起跟着楚王混,但楚王那个驴日的失心疯想要将他们裁撤滚蛋,刘大帅不愿让弟兄们没饭吃,才带着他们反出来的。
现在跟着明军一起北伐,就是要报之前的仇。
很快,攻城器械终于被送到前线,装备到刘军兵卒和部分明军手中,正如刘良佐所说那般,苏观生还没有完全信任前者,因此在这北伐后的第一场战斗中,刘良佐的兵马自然而然被选中为攻城主力。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