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62节
信使俯首行礼,而后跟着张应祥的人转身离去,等信使离开后,张应祥马上召来了自己在军中的心腹,将信件递给他们传阅。
军官们很快便将书信传阅过目,待他们看完,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不一,有人蹙眉沉思,有人面露喜色,还有人欲言又止。
张应祥将他们的表情一一收入眼底,面无表情道:“徐勇的这封信,你们怎么看?”
几人面面相觑,还是幕僚张宛最先开口道:“东主,学生认为,楚王不失为一位明主,其势席卷天下已成定局,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此时不降,更待何时?”
张应祥听言虽然没有表态,但也是微微点头,其余人见状心下也有了判断,连忙争先恐后表示附和。
见心腹们都表示认同,张应祥便猛地站起身来,语气慷慨激昂道:
“本官早已看出满人不能长久,昔日随左帅降清不过是权宜之计,我大丈夫岂能久居鞑虏之下?
我意已决,即日起兵,以南阳府城举事降明,随楚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心腹们听言,连忙跟着齐声应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当晚,张应祥便于城中发动兵变,包围了南阳府署,将还在睡梦中的南阳知府抓了起来。
面对闯入府署后院的兵卒,南阳知府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在大呼小叫,大声斥责着他们。
一直等到张应祥在家丁的簇拥下走到他面前,南阳知府才终于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
他瞪大双眼,满脸不敢置信地盯着张应祥,大声喊道:“张应祥,你这是造反!你难道是要背弃朝廷不成?”
“什么狗屁朝廷,老子这是反清复明,大明朝廷才是老子效忠的朝廷!”
“你……”
南阳知府听他此言,顿时面如纸色,又看见周围兵卒手中明晃晃的腰刀,脸色不断变换,好半天才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脸,弱弱道:“张总爷,在下也想和您一起反清复明,您看……”
张应祥听言,脸上马上换成了明媚的笑容,将押着知府的左右兵卒喝退,而后笑着伸手将知府扶起来:
“哎呀,陈府尊早说嘛,瞧您刚刚说的话,本官还以为您准备当那大清朝的死忠呢。”
“怎么会呢……”陈知府笑的很是勉强,脸上写满了违心:“本官身为汉人,自当为大明效忠,为满人效力不过和张总爷一样,是卧薪尝胆,以图良机罢了。”
“哈哈哈,好一个卧薪尝胆,陈府尊这话真是说到本官的心坎子上了!”
张应祥一边说着,一边用力拍着知府的肩膀,后者只能满脸堆笑,小心翼翼地回答着,生怕这个老丘八等会突然变脸把自己拖出去砍了祭旗。
好在张应祥并没有这么做,他还需要这位陈知府协助自己管理城池,安抚民心。
等次日一早,南阳府城内的百姓推开家门走上街道,便惊奇地发现城头不知何时居然升起了一面面明军战旗。
而割断了辫子,脑后光溜溜的兵卒抓着一叠告示在城中四处张贴,等他们贴好离开后,好奇的百姓连忙凑上前去围观起来。
“这上面写了什么?”
“有哪位识字的先生念出来给大伙听听啊!”
在人们的呼唤下,很快就有士人上前一步,将告示上的内容大声念了出来。
或许是为了让平民百姓能够看懂,这告示的内容并不复杂,通篇都用大白话来写,百姓能够轻松看懂。
告示大意为南阳府自今日起将反清复明,脱离清廷,重归大明朝廷治下,府中上下皆需割辫蓄发,一切如崇祯旧制。
听了士人宣读过后,围攻百姓顿时炸开了锅,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震惊的神情:“居然是反清复明!”
“难怪今早一起来看见那些兵丁脑后的辫子都割断了,原来如此。”
“南阳反清,消息若是传开,定会引发大军围剿,我南阳危矣!”有人痛心疾首,脸上写满了惊惧。
马上有人反驳道:“虏兵于江南屡遭败绩,自保尚且难以顾及,哪有精力来攻打南阳?真是杞人忧天!”
不管百姓如何反应,张应祥在举城反正后,便与心腹们商议接下来要向何处动兵。
从私心来看,张应祥是想要挥师北上,攻取河南那些防御相对空虚的州府,让苏言能够顺理成章授予自己河南总兵的官职。
而且,挥师北上也能摆脱徐勇的影响力,他听从徐勇的劝说归顺楚王,就等于被打上了徐勇的烙印,若是南下与徐勇合兵一处,立下的战功肯定会被徐勇分走一点。
可若是他自行北上攻打河南州府,徐勇最多只能捞个劝说反正有功的功劳,他打下的地盘可都是自己的功劳了。
不过,张应祥的心腹们都提议他应该南下攻打襄阳。
此时的襄阳虽然已经不复宋末襄阳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也是一座重镇,张应祥若是能够在襄阳守军还未得知南阳反正的消息前奇袭拿下襄阳,也将是大功一件,能够更快进入苏言眼中。
对此,张应祥一时陷入了纠结之中。
第288章 守株待兔
最终,张应祥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挥师攻打豫南各州府,为苏言后续的北伐打下基础。
在他看来,楚军在湖北兵力众多,自己南下参与对襄阳的战事最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可要是他孤军在河南作战,收复城池,这或许反而还是那位楚王愿意看见的。
在张应祥的坚持下,他让自己的弟弟率领一营留守南阳,本人则是亲率兵马向东边的汝宁府等地进发。
尽管张应祥在反正后下令军中将士都必须割辫蓄发,但清初的金钱鼠尾辫即便是割掉了,头盔一戴,别人也无法看出什么端倪。
这就方便他披着清军的外皮,打着剿匪的旗号奇袭周边城池了。
在张应祥决定孤军奋战的同时,此时的湖北战场上,明军也进展迅速。
首先是徐勇,徐勇在占领随州后,继续挥师西进,向襄阳府开进,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拿下这一鄂北重镇。
他在开离随州前,还询问苏言是否需要他率部南下参战,不过苏言给出了否定的答复,还命他向襄阳进军。
徐勇虽然韬略过人,是有名的虎将,但苏言计划中迎战豪格的部队兵力充足,倒也不需要他这几千人专门跑来了。
不过徐勇没想到的是,他大军还未抵达襄阳,襄阳府城以西的郧阳府也宣布反正。
清郧阳总兵王光恩听闻清军于江南接连败绩的消息后,本就蠢蠢欲动,其弟副将王光泰也几次用书信劝说兄长反正复明。
不料兄弟俩的书信被郧阳巡抚潘士良截获,潘士良自到任以后,就几次与王光恩出现摩擦,二人关系并不和睦。
在截获书信后,潘士良如获至宝,当即写下一封奏表准备送往朝廷,请朝廷对王氏弟兄治罪。
王光恩没有及时收到弟弟的书信,心中有些不安,便派人前往宜城询问,得到的就是弟弟已经发出书信,但他并没有收到的结果。
一想起书信中的内容,王光恩顿时冒出一身冷汗,努力猜测书信落入何人之手。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潘士良这几日来对自己的态度,马上就意识到这书信极有可能被潘士良截获。
想到这,王光恩如何坐得住,他本就是义军出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定直接举兵起事。
三月十八日,王光恩趁潘士良领一众府城官员前去当地夫子庙祭拜之时突然发动兵变,宣布反清复明。
潘士良根本没想到王光恩会提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动手,随行的卫队以及郧阳知府董有声、同知刘璇、推官孙阳声、郧县知县赵丕承等官员也一同被诛杀。
而后,王光恩传檄郧阳府属各县,要求各县官员易帜降明,并分兵接管各个县城。
同时考虑到钱粮后勤的问题,他直接将城内各家乡绅都召集了起来,以抗清捐的名义要求每家捐献一些钱粮,资助大军起事。
那些乡绅面对明晃晃的刀剑,虽然有心不给,但也不敢说出拒绝的话,只能苦着脸或多或少捐了银两和粮食。
王光恩趁机敲诈了一笔后,也没有继续在郧阳墨迹,直接亲自率军开拔,沿汉江直扑襄阳而去,意图联合驻防宜城的弟弟一同攻打襄阳。
当王光恩的书信送到王光泰手中后,后者顿时面露喜色,唤来了三弟王昌,对其说道:
“大哥终于决定反清复明,你且速速召集兵卒,我要响应大哥,若能拿下襄阳,归顺楚王以后,我兄弟三人定能得到重用!”
王昌听言,也面露大喜,连忙集结城中兵马,率部剪辫反清,将宜城仓廪中的钱粮洗劫一空后,挥师向襄阳开进。
三月二十一日,王光泰所部兵临襄阳城下,襄阳知府杨矿慌忙封闭府城各门,意图固守抵抗。
王光泰手中兵力并不足以强攻襄阳,在判断城防坚固后,王氏兄弟便决定暂时围城,等待援军。
同时,他分别派出使者联络南边已经被阎应元占领的安陆府,表明归顺意愿,希望能够得到楚王的册封。
也命使者向东联络向襄阳进发的徐勇,告知其己方已举事反清之举,邀请徐勇一同攻打襄阳。
徐勇见到王光泰的信使时,他距离襄阳也只剩下了一天路程,在看过书信后,徐勇沉吟片刻,对那使者说道:
“本官知道了,王副将能够及时拨乱反正,弃暗投明,本官甚慰,待明日两军合并围攻襄阳后,本官自会向大王上表,为王氏兄弟请赏。”
说罢,徐勇便命人将信使带了下去,信使走后徐勇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起来,发出微微叹息。
他的幕僚见状,不禁疑惑道:“东主,这王氏兄弟反正,与您一同围攻襄阳难道不是好事么,您怎么看起来并不高兴。”
“王氏兄弟手中兵马远超我军,待两军合兵一处,也不知这王光恩、王光泰会不会听从我的调遣,若是他们反客为主,我又该如何应对?”
徐勇虽然心中充满顾虑,但也知道轻重缓急,若是因为他的私心导致攻打襄阳失败,损坏自己在苏言心底的评价,那可是得不偿失了。
次日,徐勇率部抵达襄阳城下,那王光泰也听说过徐勇的威名,因而对他还算恭敬。
再加之徐勇现在名义上是黄州总兵,官职比自己要高,而且他还比自己先降了苏言,王光泰一番思虑,还是决定暂时请徐勇总理攻城事宜。
而后,便是漫漫无期的围城。
另一边,苏言本人在得知长江封锁失败后就第一时间渡江,与后续调回来的骑兵团汇合后,便向荆州府的方向开进。
与他同时向荆州进发的还有已经占领安陆府的阎应元、侯承祖部,近四万大军同时向荆州合围。
苏言并不准备在安陆府守株待兔,准确来说,他不认为豪格在得知安陆府被明军占领后,还会主动攻打安陆府。
所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与其等待豪格选择要向何处进攻,倒不如由苏言赶在他们全部渡江之前,先将决战点缩小至荆州外围。
三月二十日,两军于荆州以北百里处汇合,阎应元与侯承祖二人第一时间来到苏言营中拜见。
“大王,眼下清军似乎还未全数渡江,此时若是向荆州进发,只怕会打草惊蛇。”
一上来,阎应元便将自己一路的担忧对苏言直言说出。
苏言点了点头,一边抬手示意二人落座,一边说道:“我自然清楚这一点,不过清军退路已断,只能不顾代价向北突围,我欲于长湖以南命一偏师设伏,等清军开离荆州后,发兵攻之,断其退路。”
长湖是湖北第三大湖泊,位于荆州以北,此时还未得到完全开发,长湖两岸又因为常年战乱而被荒废,也适合出兵设伏。
苏言就是准备利用长湖这一天险逼迫清军主动与自己展开决战,等清军离开荆州后,那偏师从后方杀出,占领荆州,彻底切断清军的退路。
而等两军主力交战时,切断清军退路的偏师也可北上参战,配合正面的主力让清军腹背受敌。
听了苏言的计划,阎应元和侯承祖相互对视一眼,后者迟疑道:“大王以偏师设伏倒还能理解,只是主力要于何处驻扎?只怕清军若是发现我军于荆门一线安营,就不会往这边来了。”
苏言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命侯世禄将湖北地图摆上来,而后指着荆州的位置,对二人说道:
“荆州往东已大片为我军所控,往西虽能退往四川,但蜀道难走,且蜀中有献贼张献忠与明军交战,也不是可去之处。”
“那么清军就只有往北行军这一个选择了,而自荆州出发,就只能先越过长湖,才可选择是前往荆门,亦或是往东北前往安陆,即便是探明我军于长湖以北安营扎寨,也只能硬着头皮与我军交战。”
阎应元和侯承祖虽然是合格的将领,但他们是江南人,对湖北荆州的地势并不了解,有这张舆图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便能直观理解苏言的话了。
二人听完苏言的解释后,都连连点头,侯承祖这时自告奋勇道:“大王,末将愿率本部成为这设伏的偏师,堵截清军退路。”
苏言看了看他,点头同意了侯承祖的请求,其实不用侯承祖主动请缨,苏言也是准备选择他这支兵马的。
侯承祖麾下的蕲黄营论战斗力,肯定不如第一、五、六三个战列步兵旅,将其放在正面战场上,也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