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42节
汉岱有些不解,道:“大将军,还未交战就避战先走,只怕会影响军心,让那些汉人降将产生其他想法。”
多铎却是冷哼一声,道:“大清此前对上苏言,接连败绩,损兵折将,饶是本王也不敢说能够与其抗衡,为何要拼着与其死磕?”
“眼下苏言于江宁自立称王,与明廷决裂,我军主动避战西撤,反倒能让苏言和明廷对上,若是他们内讧开战,我军也可寻得战机,从中获利。”
听了多铎的话,汉岱这才了然,连忙应下,不过他也看出了多铎现在的心态有些问题,明显是有种畏敌如虎的感觉了。
而苏言这边,他已经开始指挥水师于九江府外登陆,准备强攻九江,将这一阻挡明军水师继续西进的障碍拔除。
九江守军兵力并不多,而且他们对清廷也没有多少归属感,因此眼见明军大举登陆,留守的几名军官一合计,便直接绑了九江知府吴士奇,打开城门出城迎降。
吴士奇还在知府处理着政务,那几个军官没问过他愿不愿意跟着投降,就将给他绑了,在被拖到城外见到明军后,他大声咒骂那几个军官,并大呼冤枉,喊道:“我也愿降!快松开本官,本官也要归降!”
此事很快随着守军投降一块被汇报给了苏言,苏言听后简直哭笑不得,命人将吴士奇松绑,依旧任命他为九江知府,命其安抚人心。
兵船上的明军数量众多,又有大量火炮和战马,想要全部卸下来,至少也需要两三天时间。
在这几天内,苏言只能广派斥候南下,搜集关于清军的情报。
同时,他也带着少量将领来到督师大学士万元吉战死的地方对其祭拜,他对万元吉其人并无恶感,他受命于危难,主政江西,不论是前世还是这一世,都为了抗清英勇就义。
可以说他战略指挥能力不行,但万元吉已经尽自己所能了,他也不知道金声桓会在南康府被多铎大败,等得知自己孤军深入时,也已经为时已晚。
在祭拜了万元吉和诸多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后,苏言下令在这原址上筑造石碑,以供后世祭拜,他对随行的将领们说道:“此番西征,不仅是为了将鞑虏赶回长江以北,也是为了给万阁部及诸多为国殉难的英烈复仇。”
另一边,冷允登在得知九江陷落后,便直接退守南康,一边请示多铎,他心底也打定了主意,降谁不是投降,要是多铎敢让他单独直面苏言的兵锋,那他直接就投了!
给苏言当狗,总比要给满人当狗来的名声好些,起码后世不会有人戳他的脊梁骨骂他汉奸。
多铎的回复来的很快:“苏贼兵锋甚锐,非汝能够抵挡,即刻南撤,与本王汇合,一同退走湖广。”
看完多铎的回复,冷允登心下一惊,对着心腹道:“看来这鞑子也惧怕苏言的兵锋,连打都不敢打了,只怕此去湖广,就再也回不来了。”
那心腹答道:“总镇,满人颓势已现,而苏楚王已有横扫江南之势,何不转投苏楚王,待日后楚王进位登极,您也能混个从龙之功,青史留名。”
冷允登被他说得心里有些痒痒,但也略微迟疑,搓着手道:“可是楚王素来厌恶降将,我又于九江降清,致使王得仁及上万大军毁于一旦,只怕降了楚王,也会和那孔有德、洪承畴之辈相同下场。”
心腹心想你什么档次,怎么敢和孔有德、洪承畴那些人相比,可明面上还是继续劝道:“总镇多虑了,楚王麾下也有诸多降将,况且您彼时降清也是迫于无奈,此时手中又握有鞑子欲避战西撤的重要军情,岂不能将功抵过?”
冷允登听言,终于被说动了,点头说道:“你言之有理,待我亲笔修书一封,由你送至九江,归降楚王。”
“遵命。”心腹心下一喜,连忙应下。
他这么积极劝说冷允登归降楚王,还是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现在和满人混有什么前途,还会背上千古骂名,倒不如投了楚王,冷允登要是能搏个好的前程,他也能跟着受益。
很快,冷允登便书信一封,墨迹还未彻底干透,便催促着心腹出发九江,而他则是开始暗中谋划,将多铎留在自己身边监视的满人除去。
事到如今,多铎自然不可能那么信任汉人降将,像冷允登这些降将身边都被安插了满人,名为督军,实为监视,一旦降将露出投降的迹象,那督军就会毫不犹豫出手将其斩杀,收走兵权。
而冷允登便是要赶在那督军之前先下手为强,将其弄死。
心腹乔装打扮后快马离开驻地,向九江疾驰而去,星夜兼程,次日清晨便抵达九江城外。
此时的九江城外仍然有序登陆,大量兵卒、军械辎重被卸下,岸边旌旗遮天,好不热闹,从那旌旗的数量他就能够推断出,此番西征的明军定然不在少数。
从南方来的使者很快就被外面巡逻的明军发现,不多时便有数骑策马而来,使者见他们腰挎战弓,随时能够搭弓射箭,连忙举起双手表示自己没有恶意,并高呼:“我乃九江总兵冷允登的使者,奉冷总兵之命,有紧急军情需要奏呈楚王!”
一听对方是冷允登的使者,还有紧急军情,几名巡逻的明军游骑相互对视一眼,便上前将其控制起来,押往城内。
没过多久,使者便被带到苏言跟前,他浑身上下都被摸了个遍,确保身上没有藏着任何武器,携带的那封书信也被搜了出来,呈递到苏言手中。
苏言也没有去打量那人,将书信拆开翻阅了一遍,冷允登在书信里先是表明自己当初降清是迫不得已,而后表示愿归顺楚王,为楚王鞍前马后,戴罪立功云云,同时也将多铎给他的回复抄录了下来。
在看完书信后,苏言眉头微蹙,一旁的侍卫侯世禄见状,以为冷允登在书信中写了什么不好的话,便道:“大王,可是这冷允登铁了心当满人的走狗?”
那使者听言,连忙大声喊冤:“请大王明鉴,我家总兵对昔日降清之举日夜懊恼,而今命小人前来,便是想弃暗投明,归顺大王。”
苏言点了点头,对侯世禄道:“他说的不错,这冷允登的确想要归顺于我。”
“那大王为何蹙眉?”侯世禄不解道。
“冷允登于信中说多铎欲避战西撤湖广,我在想,该如何阻止,将多铎和他麾下的数万大军悉数留在江西。”
说罢,苏言又看向那使者,询问起清军于南昌周边的兵力部署,那使者在出发之前,就得到了冷允登的提前透露,因此对苏言的询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对答间,苏言也终于摸清楚了清军的大致兵力部署。
包围南昌的清军兵力约莫在六万上下,其中有跟随多铎入赣的三万清军,还有约莫两万多降兵,以及弃闽入赣,与多铎汇合的博洛率领的六千兵马。
这个数量倒是比苏言估算的要多一些,但也无伤大雅,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也就多铎直属的三万清军和博洛麾下的六千残兵。
多铎要想撤往湖广,原先只能北上九江,再从九江往西退至兴国州及武昌等地,可现在苏言占领九江,将其这一退路阻断,多铎就只能另择他路。
南昌以西的瑞州府多山林,地势复杂,不利于大规模行军,而且也不符合多铎想要尽快撤离江西的计划。
自瑞州入湖广不可能,那就只能转道地形平坦的临江、袁州,直至长沙,不过这条路上的州府都被明军控制,长沙还是何腾蛟的大本营,理想情况下多铎想要撤入湖广,肯定会遭到沿途明军的阻击。
可这只是理想情况下,真实情况是,沿途明军必定会望风而逃。
苏言不管怎么想,都有些遗憾的发现,他似乎没有办法赶在清军之前断绝他们的退路。
“罢了。”他心想,“大不了一路追赶着清军攻入湖广,这一次没有了郑芝龙,我不信还会再让多铎和博洛跑了。”
不过,他又转念一想,冷允登是私下与自己接触,或许能够利用这点,让他回到多铎麾下作为内应,这可比直接让冷允登起事归顺要来得更有价值。
想到这,他便对使者说道:“冷总兵的心意本王已经知晓,他能够拨乱反正,弃暗投明,本王心中甚慰,然此时并非归顺的最好时机。”
使者听言,心下一惊,下意识以为苏言是准备拒绝他们的归顺,正准备开口辩解几句,就听苏言接着说道:“你且回去转告冷总兵,本王希望他能够遵从多铎军令南下与其汇合,为我军之内应,伺机而动,若能大破多铎,本王当以其为首功,重重有赏。”
使者一听,心想这可是个非常危险的活计,回到多铎的眼皮子底下可没那么容易反了,万一一个不慎,那他们都得因此丧命。
不过,他也清楚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真能配合苏言一起大破多铎,立下首功,那真是前途无量了。
想到这,使者咬了咬牙,俯首应道:“小人领命,定会回去劝说总兵配合大王行事。”
苏言见他答应下来,满意地点了点头。
……
等使者快马回到冷允登营中的时候,后者已经做好了动手的准备,只等他回来便能够除掉营中的满人。
心腹回来后,连忙阻止了冷允登,将苏言的计划和盘托出,而后劝说道:“总镇,这可是立功的大好机会,若您能够配合楚王大破多铎,定能得到楚王的赏识,日后平步青云,封候拜将指日可待。”
冷允登虽然对此有些疑虑,担心回到多铎眼皮子底下会被看出什么,但想到事成之后的回报,还是咬着牙答应下来:“那就遵从楚王的计划行事吧,即日拔营南下,前去与多铎汇合。”
随后,他下令撤走了埋伏好的人手,传令全军整装拔营。
正月二十四日,终于完成登陆的明军开离九江,向南康府进发。
苏言在出发前,也命人走鄱阳湖水路前往进贤县,命令驻扎在那里的第七、第八战列步兵旅西进,骚扰清军,使其无法顺利撤退。
同时为了防止清军在湖广的兵力东进,重新夺取九江,他也命黄斌卿移驻九江。
二十五日,明军兵临南康城下,冷允登已经将守城兵丁尽数带走,因此府城空虚,城内的乡绅们主动打开城门,迎接王师。
同一天,多铎下令整理军需辎重,正如苏言料想的一般,他没有选择多山林的瑞州府,而是选择更加平坦好走的临江、袁州。
而考虑到明将郝摇旗驻扎袁州,多铎先命博洛为先锋,挥师西进,为主力撤退拔除任何阻碍。
第260章 南昌
清军分兵的举动最先被驻扎在进贤县,正在向南昌挺进做出进攻姿态的第七、第八战列步兵旅发现。
斥候快马返回营中,来到两位暂代旅帅之职的将领面前,抱拳说道:“清军已分兵向临江府方向进军,具体兵力暂不清楚,但至少不低于五千,且根据打出的旗号来看,似乎是博洛所率从福建而来的兵马。”
两人听言,相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几分异色,第七旅代旅帅陈权沉声道:“大王命你我西进牵制清军,使其不能顺利撤围,而博洛这时分兵西走,其目的极有可能是为撤往湖广而探路。”
“若真是如此,那我们可不能放任清军顺利西撤。”第八旅代旅帅吴启明说道,“清军主力陈兵南昌城外,我们或许能够不往南昌而去,直接向临江府进发,赶在清军主力拔营之前占领临江,化作钉子死死钉在临江府,使其不能西进半步。”
陈权有些吃惊,忙道:“如此一来,风险极大,我军等于孤军深入,缺乏辎重补给,若是临江府内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岂不是被清军活活困死?”
“风险与回报对等。”吴启明的双眼流露出危险的精芒,“若真能将清军主力阻挡在临江以东,等大王率军赶来,便能配合大王将清军主力一举歼灭,立下不世之功!”
陈权一听,也不免有些心动,吴启明说的没错,风险与回报并存,风险越大,回报也就越大,若是真能成事,他们两个不仅转正不成问题,还能借此战功平步青云,成为九个战列步兵旅里面最出色的将领。
想到这,陈权愈发心动,他心中纠结了一阵,咬牙道:“好!那便即刻转向,向临江府进发!”
有了陈权的支持,两个旅随即改变了进军方向,他们一边派出多名传令兵前往北方向苏言汇报,奏明二人的计划。
一边在不影响行军速度的情况下尽可能携带足够多的粮食弹药,向临江府急行军而去。
多铎一直在留意着从进贤县而来的这两万明军,因而在这两万明军调转行军方向后,他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这位清廷宗室中数一数二的帅才几乎是瞬间意识到明军的意图,他心下一惊,清楚若是真的让明军先一步西进,挡在自己撤往湖广的必经之路上,那整个大军极有可能在此倾覆。
因此,他连忙命汉岱分兵南下,阻击明军西进的企图,自己也下令全军加快拔营前的准备速度。
清军分兵南下的举动没有躲过南昌守军的监视,在发现清军开始大规模将军需辎重装车,并分兵离营后,哨兵连忙第一时间汇报给金声桓、刘良佐与杨廷麟三人。
三人得知后,面面相觑,都认为清军这突然分兵还准备拔营肯定有古怪,杨廷麟心中还怀着些许期待,道:
“莫是朝廷的援军赶来,鞑子不敢迎战,便准备自行解围撤军了?”
此言一出,另外两人却是不自禁用古怪的眼神看着他,朝廷军队的拉胯表现可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怎么想,都不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将清军吓跑。
除非……
“有可能是江南的定国公领军来援,自他起兵以来,与虏兵交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若是定国公来援,一切都能说得通了。”金声桓说道。
金声桓向来是崇敬强者的,因而他对骑兵以来几乎没有败绩的苏言很是推崇、尊重,一想到很有可能是苏言领兵来援,他心下就不免有些激动起来。
提到苏言,刘良佐的表情却换成了几分转瞬即逝的怪异。
回想起当初和苏言分别的时候,苏言还只是不过占领苏松二府的一个小势力的军头,可现在才过去堪堪一年时间,苏言居然就已经占领了江浙二省,连爵位都比自己高了。
这让刘良佐心底五味杂陈。
不管怎么说,清军有解围撤军的迹象,还是让城内守军军心大振,街头巷尾都能够听见军民们的欢呼声。
金声桓虽然有意开城出击,让清军无法这样顺利撤围离去,但目前还不知道援军到了哪个地方,再加上刘良佐并不认同这一做法,就只能作罢。
另一边,陈权与吴启明率军西进,在抵达丰城县地界时,很快便与前来阻击他们的固山额真汉岱遭遇,汉岱此前还未与江南明军交战,对他们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传说中。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这一路明军格外重视,汉岱心知己方兵力远逊于眼前的明军,而敌军的战斗力又声名远扬,主动迎战很有可能反被击败。
因此,汉岱没有选择与明军交战,他对着左右佐领道:
“明军兵力远超我军,与其交战,是为不智,当先一步入驻丰城县城固守,如此一来,明军将暴露于野外,且无法继续西进半步,等大将军率军到来,便可前后夹击,将其一举歼灭。”
左右佐领听言,都认为很有道理,这支清军随即放弃与明军交战的打算,直接赶在明军到来之前入驻丰城县城,并于城外修筑沟渠等守城共事。
陈权与吴启明二人也从斥候口中得知清军动向,得知清军入驻丰城后大兴土木,一副要将他们阻挡于此的模样,二人一时都不免有些担忧。
陈权道:“清军定是看出了我们的计划,打算先一步占领临江府,若是令其如愿,我们的计划不就落空了么?”
“倒是忽略了清军的反应居然如此之快。”吴启明有些懊恼,“丰城就卡在我军西进的必经之路上,清军先一步入城,真是令我如鲠在喉。”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