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41节

  钱肃乐听言,肃然起敬,道:“玄著真是一心为公,我也不准备回乡了,等年后上门拜访,玄著可要记得给我备双筷子。”

  “那是自然。”张煌言笑着应下。

  苏言送走官员们后,转身回到了后院,他的王妃夏惠吉此时正与妯娌蔡氏聊着天,不时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也不知是在聊些什么。

  见苏言踱步入内,两人止住了话头,夏惠吉主动起身迎了上来,道:“夫君可是处理完了政务?”

  苏言点了点头,抬手摸了摸她的头发,笑道:“你们刚刚在聊些什么呢?”

  “谈论一些闺中事罢了。”夏惠吉答道,接着又话锋一转,问道:“夫君,眼下年关将至,小叔可否回来过年,让一家子团聚?”

  苏言听她这么问,下意识看了一眼蔡氏,见后者轻咬下唇,如何不明白这个问题是谁想知道的。

  他想了想,道:“第六旅驻扎淮安,并无战事,应该能放假归乡,你只管安心养胎即可。”后面的话,他是对蔡氏说的。

  蔡氏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也只能点头应下,苏言又对夏惠吉说道:“岳丈大人主政杭州,想来是不会回南京过年了,我准备让存古来王府和我们一起过年,你觉得呢?”

  夏惠吉听言,眼前一亮,她和自己的这个弟弟关系极好,自是希望能够和他一起过年的,不过她没有马上应下,而是略有些迟疑道:“这还是要看端哥的主意,他素来有主见,若愿意来,是最好的。”

  “他敢不来?”苏言故意瞪着眼睛,做出不悦的神色,随后才笑道:“他会来的,你这个当姐姐的有了身孕,他如何不来探望呢?”

  夏惠吉此时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小腹看着倒还平坦,没有像蔡氏那样挺着个肚子,让人看不出来有喜。

  可即便如此,府中下人还是极其小心,担心她磕了碰了,毕竟夏惠吉的肚子里可是苏言这偌大家业未来的继承人,若是日后苏言更进一步,建元称帝,那就是未来的皇太子了。

  提到身孕,夏惠吉下意识摸了摸平坦的小腹,脸上露出了向往的神情。

  ……

  数日后,腊月三十除夕夜。

  苏辅终究还是回家过年了,他只不过随军至前线几个月,整个人的气质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身材也变得精壮起来,哪里还有过去那种读书人的柔弱模样。

  这给老夫人看得很是心疼,她伸手对着苏辅上下摸索着,生怕他身上掉下一个零件,一边又嘘寒问暖,询问苏辅在前线待得怎么样。

  而后,她又转头对着苏言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通,气恼道:“你身为楚王,还把自己唯一的弟弟送上前线,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他出了什么意外,你……”

  苏辅连忙拦住了老夫人,讪笑道:“娘,这都是我极力央求的,不关大哥的事,您可千万不要怪他。”

  老夫人听言,用力推开了苏辅拦着自己的手,双手抱胸坐在椅子上,气鼓鼓道:“我看你们俩就是想诚心气死为娘,娘老了,管不住你们了!”

  苏言面露无奈,只能和苏辅一块上前好声好气地哄着老母亲,费了好大功夫才将她勉强哄好,恰在这时,老管家及时站了出来,笑着劝道:“老夫人,二少爷好不容易回家一趟,您不是心心念亲手给他煮了一锅参鸡汤么,现在晚宴已经备好,再不入席就要凉了。”

  虽然眼下的温度还没那么夸张,但老夫人还是顺驴下坡,哼了一声在两个儿子的搀扶下转身走进膳厅。

  一家子有序坐下,老夫人看着坐在自己左右两侧的儿子儿媳,老脸欣慰地点了点头,道:“一家子就该这般团团圆圆的,等到来年再给娘生几个大胖小子,娘也有脸去见你们的亡父了。”

  “娘,您说什么呢。”苏言嗔怪道:“大过年的不该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啊,对对。”老夫人点了点头,拿起筷子,笑着说道:“都吃菜吧。”

  咻——

  砰!

  府外,爆竹声声,噼里啪啦震耳,烟火冲霄,金花银芒绽裂,碎屑纷扬似雪。

  而在这不断绽放烟火的夜空之下,南京城的街头巷尾市井喧闹,贩夫吆喝,孩童嬉笑打闹,手中举着糖块纸裹彩画,小脸满是甜意。

  街边酒肆飘出醇厚酒香,粗布麻衣与锦缎绸袍者皆聚,推杯换盏,谈论着年景、天下大事,暖屋附窗,模糊了里头的猜拳影动。

  民居内传出欢声笑语,在这乱世之中,家人难得团聚,享用平日里不敢奢想的美食,待吃过晚饭后,相互串门拜年,女子新帕包头,一身罗裙绣梅,倚门笑语,男子抱拳相贺,互道“新春吉祥”,又给晚辈散发压岁钱,惹得一阵欢呼。

  脸上带着微醺的张煌言披着外袍,站在门口,看着街上的热闹景象,心中暗道:“真好。”

第258章 永历元年

  除夕夜过,新的一年终于来临。

  这一年,两广及南方大半省分都将弃用隆武年号,转而采用新君的永历元年。

  不过江南的楚王政权仍然采用隆武年号,既然永历朝廷拒绝册封苏言为楚王,又怒斥他为乱臣贼子,那么苏言也不可能热脸贴冷屁股,便仍然沿用隆武年号。

  南昌的金声桓、刘良佐和杨廷麟仍然陷入重围,尽管条件愈发恶劣,但他们还是与士卒一起过了一个年,试图以此鼓舞士气。

  他们还心存希望,认为朝廷不会放弃他们,只是清军势大,无法突破清军的封锁赶到城下——这种说法虽然也同样令人绝望,但多少也能安抚人心。

  至于金声桓等人期盼的援军呢?

  南方的永历朝廷畏敌如虎,不敢再增兵驰援南昌半步,只能增兵固守赣州,坐视南昌日复一日跌至陷落的深渊。

  西边的堵胤锡、李过和何腾蛟或是无能为力,或是碌碌无为,在被何腾蛟狠狠坑了一把后,堵胤锡和忠贞营损失惨重,无力继续东进,只能舔舐着伤口。

  更致命的是,随着多尔衮的一纸调令,豪格率领大军自汉中开拔,过陕西,入湖广,兵锋直至荆州,随后开始搜集舟船,意图渡过长江,攻入湖南。

  至于何腾蛟,他倒是命麾下的郝摇旗东进驰援南昌,但郝摇旗也不是傻子,清楚驰援南昌就是死路一条,大军抵达袁州后便止步不前。

  而何腾蛟本人则是率军北上攻打岳州,虽然成功收复岳州,可留下了心理阴影的他也不敢继续攻打武昌重镇,在岳州蹉跎停留了数月,白白浪费时间。

  ……

  苏言只给治下的官员们放了七天的假期,正月初七,官员们便不得不重返岗位,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

  隆武三年的官场第一件大事,便是针对江浙旧有官员们的大计考核。

  经过恩科录官后,中下层官员倒是不缺了,可省级官员的位置还是空悬着,诸如浙江布政使、浙江按察使、浙江学政等官职,苏言便是准备通过大计的考核,将优等官员提拔上来。

  张煌言对这项工作很是尽心尽力,再加上有人帮忙分担,赶在元宵节之前,大计的考核结果便新鲜出炉,奏报到苏言面前。

  苏言只是简单翻看了一番,便让幕府自行讨论该如何给评优者升官,至于他本人,则是开始筹备亲征江西的事宜。

  没错,就是亲征。

  眼下苏言手中还是稀缺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李元胤还在北方防备清廷南下,顾炎武在福建坐镇,再加上对上的还是多铎这个清廷军事能力数一数二的宗室,他就更没有理由不亲征了。

  对于苏言亲征的计划,张煌言等人虽然不太赞成,但也知道除了苏言外,没有其他能独当一面的帅才,就只能无奈的答应下来,为他筹备出征所需的钱粮。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下班前,对评优者的升迁安排也呈递到了苏言手中,他翻看了一阵,对其中的安排倒是满意。

  他的老丈人夏允彝出任杭州知府的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月,但执政出色,也得了个优等,便被升为浙江布政使,他的位置被嘉兴知府文乘接替。

  还有出任嘉定知县的侯峒曾,他同样为优等,升为应天府尹,接替了张煌言的职位,这样张煌言就不需要同时监管应天府事了。

  他的副手黄淳耀也得到了升迁,调任宁波知府,还有常州知府宗灏升浙江按察使,此外还有许多苏言眼熟的名字在其中,这里就不一一细数了。

  苏言将文书放下,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按照原先的历史,这份安排上的许多名字都难逃赴难殉国的命运,或是郁郁终老,而现在他们的命运非但得到了改变,还能在官场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他没有就此满足,半壁江山还沦于腥臊,南方战乱不断,还有许多百姓等待着他的解放。

  次日,正月十六日。

  第二旅、第九旅已经返回南京,与第一旅一同做好了西征准备,同样被列入西征序列中的还有胸甲骑兵部队与整编的蒙古骑兵。

  义武镇也从浙江回京,但苏言没有将其带上的打算,而是命义武镇与忠武镇一同留守江南。

  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胸甲骑兵部队一共有7200人十五个营,苏言便将其按照五个营组成一个团的编制编组成三个胸甲骑兵团。

  而那两千六百多人的归降蒙古骑兵,苏言则将其单独组成一个蒙古骑兵团,这四个骑兵团加起来,骑兵数量就逼近一万大关了。

  随征还有大量各式火炮,包括12磅步兵炮、12磅步兵榴弹炮和6磅骑兵炮,所有火炮加起来就超过了上百门,与清军对比,不论是步兵、骑兵还是火炮数量,明军都占据上风。

  出征前,苏言也命人前往苏州的军事研究院,将王翊和李长祥二人调入麾下,他们经过数个月的学习,都掌握了一定的战术指挥技能,苏言也准备借着这个机会培养培养他们。

  十六日午时,出征部队集结在下关码头,有序登船,南京百姓都自发前来送行,他们站在街道两侧,手中托着从家中拿来的鸡蛋、米面,见到军队到来,都争先涌上去,将食物硬塞给士兵们。

  陈五六的手中就被不知道谁强行塞下了两颗煮熟的鸡蛋,他茫然地抬头往人群张望,想要看看是谁塞给自己的,但入眼的是一张张带着殷切的脸庞。

  “好儿郎,出征杀鞑子!”

  “不要给我江南男儿丢脸!多杀几个鞑子回来!”

  在百姓们的一声声鼓励下,士兵们怀揣着满含期盼的温热的食物登上兵船,不知是谁先带起了头,登船的将士们齐声皆齐声高唱起来——

  “乾坤板荡胡尘扬,汉室山河痛罹殃。

  鞑虏纵横如虎狼,百姓哀嚎断肝肠。

  吾心似火燃胸腔,志在驱敌复家邦。

  剑戟生辉映寒光,甲胄披身向蛮荒。

  挥师西征气势磅,金戈铁马踏苍茫。

  战鼓催征军旗荡,热血男儿赴沙场。

  马踏虏庭箭如蝗,横扫千军威名扬。

  白骨堆山亦无妨,不破贼寇不还乡。

  江南塞北皆吾疆,岂容膻腥久猖狂。

  楚王雄主图兴邦,贤将奋勇靖边疆。

  待到胡尘尽涤荡,天下归一颂华章。

  青史永记此荣光,中华永固万年长!”

  正在与王妃夏惠吉告别的苏言听到了那边传来的齐声高唱,侧耳聆听了一阵,眉头一挑,对身侧前来送行的张煌言等人说道:

  “这歌是何人所著?倒是令人热血澎湃,可引为军歌,令三军传唱。”

  张煌言等人面露茫然之色,都不知道出处是哪里,武进侯郭波抬手说道:“启禀大王,此诗名为《复疆颂》,乃玄武湖学院的学子们所著,末将听闻后甚喜,便引入军中,将士们听后也都争先学习传唱。”

  苏言点了点头,夸赞道:“好一个复疆颂!命人抄录下来送往各军,本王要让三军将士传唱此颂直至光复河山!”

  “大王英明!”众人齐声说道。

  而后,苏言命张煌言为南京留守,代为主政江南军政要务,便率领卫队登船,沿江西进。

第259章 西征江西

  正月二十日下午,经过三天的航行,明军兵船终于抵达九江府外围江面。

  明军水师的到来,令九江守军大为震惊,慌忙敲锣打鼓,登墙迎战,同时也第一时间汇报给远在南康一带巡视的九江总兵冷允登。

  消息快马加鞭送至冷允登营中,后者闻之大惊失色,连忙遣使者快马加鞭向多铎禀报,同时收拢兵力,做出驰援九江的动作,但也只是做出这种架势,并没有真的马上赶赴九江。

  他心里清楚,自己麾下的总兵力仅有五千余,明军此番西进,兵船几乎占据长江江面,兵力就不是个小数,他即便是驰援九江,也无力保全城池,反倒会将自己给搭进去。

  消息送到多铎营中后,饶是有明军在年前攻打进贤而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不免大惊失色。

  尽管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明军自东而来,从冷允登汇报的规模和明军提前攻打进贤的举动来看,多铎也能够推断出明军的意图——定是准备大举西征,驰援南昌了。

  想到这,多铎沉吟片刻,对汉岱说道:“准备收缩兵力吧,如果此次西征的是明军主力,我欲退兵西撤,避其锋芒。”

首节 上一节 141/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