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26节
会议开始,苏言直接开门见山道:“今日我虽得诸君推尊,进位称王,但不代表今后将与朝廷分道扬镳,我会上表朝廷,阐明诸君与将士、百姓拥戴之情。”
众人听言,或是点头称是,或是沉默不语,他们也清楚,直接与朝廷决裂不太现实,皇明三百年还是深入人心,一切都应该循序渐进。
少数还心怀明廷的官员心里则多少有些安慰,好歹还披着明朝的皮,他们也多少能接受。
至于以后苏言会不会直接建元称帝,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张煌言这时说道:“督师既已称王,理应择一王号,下官与诸位同僚已经备好几个合适的王号,请督师抉择。”
说罢,他命人将早已写好的王爵字号拿上来,放在托盘内供苏言抉择。
苏言粗略扫了一圈,托盘内有着秦晋楚齐越、汉唐周宋,甚至他还看见了自己的姓氏苏。
他不由得拿起写着苏字的纸片,问道:“为何会有这个王号,以姓氏为王号,实在太过张扬了。”
被苏言这样说,底下的张士第老脸微红,他连忙解释道:“督师之姓源于先周昆吾之后,昆吾后裔受封于苏,建苏国,其子嗣便以苏为姓,追根溯源,号苏王也并无不妥。”
苏言听了,嘴角抽了抽,毫不犹豫将其放了回去,苏王苏军什么的,违和感太重了吧。
他在王号里看了一圈,一番思索后,还是决定选择楚为王号。
他自苏州起兵,苏州古为吴郡治所,最适合称吴王,但考虑到南明小朝廷脆弱的玻璃心,只能放弃吴王王号。
吴王不行,越王又过于偏安,只有楚国曾经统治过江南,称楚王最为合适。
至于秦王晋王,苏言才不想去和孙可望、李定国抢。
见苏言定下了楚王王号,众人也没有意见,不管是什么王,他们都只需口称大王即可。
苏言随后说道:“既已称王,也该择一良辰吉日,宰杀三牲,祭祀天地,此事就交给玄著,如何?”
“下官领命。”张煌言行礼应下。
苏言点了点头,沉吟道:“我欲开府建制,设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并重开恩科,录用有才德之士,填补各地官员空缺。”
官员们听到这,都不由得暗自收起呼吸的频率,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起来。
苏言将他们的反应收入眼底,他思忖片刻,对钱肃范说道:“钱推官,提笔拟诏吧。”
“遵命。”
钱肃范应下,随即提笔蘸墨,做好书写记录的准备,就见苏言缓缓开口说道:
“着张煌言保留应天府尹职,兼任吏官。
陈子龙免去苏松巡抚职,调回南京任户官。
张士第任江南承宣布政使,兼任礼官。
顾炎武保留原职,兼任兵官。
钱肃乐免去督师原职,授浙南巡抚,兼任刑官。
工官暂时没有合适人选,这一位置便暂时空悬。
李之椿保留都察院左都御史原职,授察言之权。”
苏言说完后不久,钱肃范就将他刚刚的任免都记录了下来,在听见自己的兄长被授予刑官,他一时也不知道该不该开心。
毕竟他之前给兄长写的信到现在都还没有回信,钱肃乐还在返回南京的路上,一时间也不知道他对此的态度是如何。
而在场被点到名字的人,不管心中愿不愿意苏言称王,都起身行礼谢恩。
第238章 追随
接下来几日,苏言被众推称王的消息迅速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引发一阵轩然大波。
平民百姓对此自然是拍手称快,毕竟苏言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取销了人头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他们每年能够省下一笔钱改善生活。
这让他们对苏言充满了感激和拥戴之情,而且明廷自东虏入关后且战且败,丢失了江山半壁,还把他们也拱手让给了鞑虏,不得不忍受鞑虏的摧残。
相比之下,苏言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收复江南,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一边是抛弃他们的腐朽朝廷,一边是心系百姓,充满朝气的新势力,百姓又如何做不出选择呢?
和平民百姓的拍手称快不同,缙绅团体对此态度不一,主要还是持负面态度。
有的缙绅认为苏言野心勃勃之辈,未来肯定会成为窃国大贼。
有的缙绅对朝廷的未来充满了悲观,而且从摊丁入亩新政来看,他们也担心苏言未来会不会继续推行有损他们利益的政策。
缙绅们虽然都不太认同苏言,但是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苏言手中拥有无可动摇的军队,他们一时也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将不满的情绪积压下来,暗流涌动。
反应最大的还是当属明朝宗室,先前被苏言从安庆调回南京的荆王朱常巢听闻苏言称王的消息后,又惊又怒。
但他也清楚自己无力反抗,便连夜收拾钱财离开了南京城。
出城后的朱常巢一时也不知该何去何从,他想要穿过江西前去投靠桂王朝廷,但路途遥远,又充满了危险,让他不得不打消这一念头。
再三犹豫,朱常巢还是决定前往安庆,他决定趁着侯承祖被调回南京的这一空档,试图重新接管曾经的蕲黄义军征讨苏言这一僭越称王的逆贼。
可还未等朱常巢乘上渡江的船只,一直躲在暗中监视他的探子就决定先行动手,趁着朱常巢上厕所的时候将他强行控制住,五花大绑,押回了南京。
守在外面的荆王侍从等待了许久都没看见朱常巢出现,不免有些着急,连忙打开厕所进去查看,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
他们顿时惊慌失措,想要四处搜寻,但又因为他们是偷偷跑出来的,不敢太过张扬。
苏言很快得知朱常巢试图跑路的事情,他不免心中哂笑,并没有下令处置对方,而是直接将其秘密关押起来。
另一边,从浙江出发,赶往南京的刘中藻、钱肃乐、张国维、顾炎武等人也在途中得知了苏言被推举称王的消息。
除了钱肃乐提前被他的弟弟通了气,并无感到意外,其余几人都大吃一惊。
吃惊过后,他们对此事倒是没有太大的反应。
刘中藻是隆武旧臣,他和张国维这个鲁王旧臣一样对桂王朝廷并没有多少归属感,而且苏言称王的理由听起来也找不到漏洞。
苏言收复南都,屡败清军,桂王朝廷居然会因为熊汝霖的奏疏不加以恩赏,反而降诏申饬,这在他们看来无疑是非常愚蠢的举动。
不管熊汝霖弹劾的内容是否属实,朝廷都不应该以此得罪疏远苏言这唯一与清军交战时能够获胜的封疆大吏。
桂王朝廷如此愚蠢,除了占据朝廷大义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反观苏言,他的势力可谓是蒸蒸日上,跟着苏言混也并非没有好处。
而且,张国维可还记着他和桂王朝廷的仇——后者对于他参与拥立的奏疏,居然只给了加封太子太师这一虚衔就把他敷衍过去了。
他说是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如果有机会能够报复回去,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抓住这一机会。
四人里最不稳定的就是刘中藻和张国维,这两者都盘算着顺势向苏言效忠,顾炎武是被苏言一手提拔上来的,苏言对他有知遇之恩,顾炎武自然会选择继续追随苏言。
至于钱肃乐……老实说他一开始是有些纠结的,但是自己的弟弟就在苏言身边效劳,他的同乡张煌言也明显要追随苏言了。
而且听说苏言还将刑官留给了他,可别小看这个位置,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刑官,要是苏言以后建元称帝,那可是未来新朝的刑部尚书,开国元老。
在种种因素的叠加下来,钱肃乐最终还是决定向苏言效力。
怀着各种心思,四人陆续抵达南京,他们在到达南京后第一时间前去拜见苏言,一一向苏言表达愿意追随于他的态度。
对于四人的表态,苏言很是开心,尤其是张国维这一大明朝的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师的加入,更是给他一种意外之喜。
张国维的权柄虽然在鲁王退位归藩后就化为乌有,在桂王朝廷内只能占个虚位,但他的这些官职可是货真价实的。
有张国维的站位支持,江浙等地的缙绅士子对苏言擅自称帝一事也不会太过抵触,也能安抚一些忠于明朝的人心。
苏言又考虑到张国维在崇祯朝于地方出任御史时,曾经多次主持修缮水利的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便邀请他出任幕府的工官。
(注:发现张国维有出过《吴中水利全书》一书,崇祯朝的时候也主持修缮水利,明显比于重华这个缺少记载的人物适合,便将上文的工官改为没有合适的人选暂时不设置,现在将工官授予张国维)
张国维和钱肃乐的想法一样,他也想到了苏言以后建元称帝的可能,因此虽然工官和他的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师明显不搭,但他还是欣然接受。
与此同时,南京城内已经开始热火朝天的筹备起苏言的称王仪式。
虽然苏言是越过朝廷擅自称王,但他顾虑到桂王朝廷那脆弱的小心脏,还是没有堂而皇之的直接住进皇城。
只是下令重新打造一副牌匾,等称王仪式后,将定国公府的牌匾换成楚王府。
至于用来办公的总督部院,则是直接换上了幕府的牌子,六官及御史办公的地点也统一搬迁到了这里,集中办公。
同时,在江浙等地重开科举的计划也在筹备之中,苏言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张士第、张国维和钱肃乐三人,让他们负责主考、编写试卷。
三人中张国维的任务最重,他既要出面号召江浙等地士人参与科举,又要和另外两人商议试卷的内容。
钱肃乐倒是可以帮他分担很多,毕竟他们二人都是进士出身,张士第就不同了,他是贡生出身,被朝廷选贡后出任知县,以此进入仕途。
苏言之所以让他参与,也是因为科举是礼官需要负责的,张士第清楚自己的能力并不出众,因而在接到命令后,就连忙虚心向张、钱二人求教,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张国维和钱肃乐见他如此识相,也乐得倾力相助。
第239章 祭天
十月初一日,南京城郊。
经过十天的筹备,一座用于燎祭天地的高台在城郊雨花台建成。
苏言身着红色亲王衣冠,在文武官员及各旅将士的簇拥下登上祭台,宰杀三牲,祭祀天地,焚烧令文,告祭神灵。
在威严肃穆的礼乐声中,苏言高声宣读祭文:
“天地为证,日月昭昭,今吾于此,昭告天地。
昔威宗垂难,神器易主,中原陆沉,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朝中豺狼当道,奸佞弄权,敌寇犯境,不思抵御,党同伐异,致使战局糜烂,丧师辱国,国家垂危。
言本布衣,志在报国,不忍万民之苦,遂举义兵,吾之将士兵卒皆为热血之躯,忠贞之士,为解民于倒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每战以命相搏,所以屡败东虏,收复失地,解百姓于水火。
言今祭天,是为文官武将,州郡百城执事之人推尊,进位楚王。皇天鉴下,求民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克让所得距违,故而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告类上帝,以永答民望。惟明德是飨。”
话音落下,底下文官武将,将士兵卒皆高呼大王,苏言随即封赏诸军官员。
苏言虽然擅自称王,但并没有改立年号,而是依旧使用隆武年号,以表示自己仍然属于明朝臣子。
祭祀结束,江浙等地终于正式公布重开之举的日子,张国维在与苏言商议后,决定于一个月以后,也就是十一月十五日举办恩科,录用士子填补官员空缺,而明年开始正式恢复开科考试。
同时,苏言也没有忘记将自己称王的事情写成奏疏,派人送往广州,要求桂王朝廷承认。
当然了,朝廷承不承认并不重要,反正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苏言也不可能因为朝廷否认就取销王号,一切不过是走个过场,给朝廷的衮衮诸公一点面子。
苏言称王以后,除了单独设置一套官僚机构外,他也没有忘记军队方面的变革。
军衔制是建立一支近代化军队必须引进的政策,只有推行军衔制,军队才能往职业化发展,根据军衔等级划分待遇,也能很好提高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积极性。
苏言计划在军中初步推行四等军衔等级。
普通兵卒分为三等——一等列兵、二等正兵及三等精兵。
初参军入伍者称列兵,伍长、什长为正兵,哨长、哨官为精兵。
军衔虽然没有直接与军职挂钩,但是想要担任该军职,就必须拥有相匹配的军衔。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