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23节

  在火炮的轮番轰击之下,宝应城门早在第三日之前就已经被轰开,明军随后以步兵猛攻,清军只坚持了不到五日,宝应县城便被攻克。

  续顺公沈志祥于混战中负伤,见大势已去,收拢溃兵试图撤往淮安,但途中遭遇明军追击,排枪之下中弹落水溺斃,其余清兵也都作鸟兽散。

  清军残兵见宝应失陷,只能退往淮安,但此时明军第四旅也已经北上攻取淮安,明军斥候探查到这支清军动向,第一时间汇报给了第四旅的暂代旅帅毛从龙。

  毛从龙听了斥候的回报后,对左右参将说道:“这支清军军容狼狈不堪,极有可能是于淮南兵败逃亡的残军,不可放任其退入淮安。”

  说罢,他便下令分出一旅渡过运河,于运河对岸安营扎寨,并收拢渡船,防止清军渡过运河撤入淮安。

  不过实际上毛从龙的担忧也算是多余的,这支清军主要以八旗蒙古兵为主,多为骑兵,骑兵想要渡过运河天然就比步兵更加麻烦。

  这支清军也清楚这点,他们在撤到淮安以南,发现明军于河岸安营,阻断他们继续北上的道路后,一时都有些绝望。

  “淮安被围,宝应陷落,我等又不能抛弃战马渡过运河,难道就要被困死在这里了吗?”

  蒙古佐领们心生悲观,颇有种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的绝望感,在他们的西边是得到黄河水注入面积变得更大的洪泽湖,在东边是长长的大运河。

  南边除了高邮湖外也是多条水系,北边又被明军阻断,除非他们能够强行杀穿明军的防线,否则就只有被困死在这里这一种可能。

  然而,明军的可怕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他们都清楚,装备大量火器的明军已经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拿捏的对象了。

  而且即便能够杀穿明军的封锁,继续往北也会被宽阔的黄河阻挡,此时的黄河早已改道,夺淮入海,他们即便是到了黄河岸边,也还是要费力寻找船只渡河。

  在这种被困死的绝望之下,投降的想法顿时浮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当晚,军中的蒙古佐领们纷纷聚在一起,他们沉默地在火堆旁坐了一圈,目光透过跳动的火光落在旁人晦暗不明的脸庞。

  “我们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

  有人率先开口,他的名字叫做苏和,人如其名,有着强壮的身体和出色的力量。

  旁人纷纷将目光投到他的身上,苏和接着说道:“我们从营中带出来的粮草已经快要吃完了,这一片的百姓也都提前逃跑,我们没有获取食物的途径,如果继续被困在这里,等待我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此言一出,众人的神色都黯淡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纠结,他们都有向明军投降的念头,但是没有人想要成为第一个提出来的人。

  除此之外,他们也还在担心远在北方的家人,以清廷严厉的律法,一旦他们投降的消息传到北方,家人都会被贬为奴隶,受到严酷的连坐惩处。

  苏和的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扫过,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道:“我们向明军投降吧,我苏和并非贪生怕死,但我不想就这样屈辱的死去。”

  见他主动提出来,其他佐领眼前一亮,但还是故作矜持地面露犹豫,苏和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只觉得讽刺,连带着说话的语气也变得不太客气起来。

  “我知道你们都在想什么,我也不愿投降,但我们身为佐领,就应该为麾下的族人负责,梅勒额真已经战死,只有我们能够决定这两千六百多名族人的命运了!”

  苏和说罢,站起身来,道:“我已决意降明,若你们也有此想法,那便随我一起,若不愿降明,也不要从中阻拦,以免兵刃相向。”

  说完,他就转身向自己的营地走去,其他佐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犹豫片刻,还是纷纷站了起来,下定决心。

  九月初五日,清军残兵向明军第四旅投降,该部兵马包括两千六百余八旗蒙古兵与三百余绿营兵。

  也是从这些残兵口中得知,那没了消息的智顺王尚可喜在试图过浮桥逃跑时失足落水,很快便被浪花淹没。

  以他身上那套布面甲的重量以及质地,多半是没有生还的可能了,布面甲里面可是有着许多棉花,棉花吸水以后重量变大,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脱掉,只有被盔甲拖着沉入水底溺亡这一种可能。

第232章 申饬

  苏言既然决定率军返回南京,亲自应对闽赣清军,淮北这里就需要任免一名高级将领代为统筹全局,坐镇一方。

  而这个人选,苏言一时也没有合适的选择,眼下还在淮北作战,排得上名号的将领里,就只有南阳伯李元胤、富平将军张名振、安洋将军阎应元与安庆总兵黄鼎。

  安庆总兵黄鼎新降不久,忠诚和能力都还没展露出来,苏言也不可能选择他,那就只能在李元胤、张名振、阎应元三人里选择了。

  老实说,这三人苏言都不太满意,他们都没有态度鲜明的忠于自己,如果真要从矮子里拔高个,他还是更偏向李元胤和阎应元二人。

  思来想去,苏言还是单独召见了李元胤,将自己希望他能够坐镇淮北的想法说了出来。

  李元胤一听,顿时有些受宠若惊,下意识推脱道:“末将唯恐能力不足,无法承此大任,还请督师另选他能。”

  “元伯何必妄自菲薄呢?”苏言早就料到了他可能会推脱,说道:“元伯自归顺朝廷以后就一直跟在我身边,你的能力我都看在眼底,放眼淮北各部人马,也只有元伯坐镇一方,我才能放下心来。”

  李元胤没想到苏言居然这么信任、看重自己,心下不免有些感动,便不再推脱,单膝跪地,抱拳说道:“承蒙督师厚爱,末将怎敢再三推脱,愿听从督师安排,保淮北无忧。”

  苏言伸手将他搀扶起来,微微一笑,道:“元伯不必多礼,我会向朝廷请授你为两淮巡抚,在正式任命的文书下来前,你也可先处理两淮军务。”

  说着,他也将自己先前下达的部署与李元胤说了一遍,接着道:“待拿下徐州、淮安两处,你不必着急北伐,可先经营两淮,恢复生产,鞑虏虽占据北方半壁,但北方连年灾祸,缺钱少粮,眼下漕运已被我军阻断,只需等候数月,鞑虏或将不战自乱。”

  李元胤连声应下,他也明白苏言的意思,是想等清廷在北方的统治因为缺少钱粮而自行崩塌,再率军北伐,这的确是一个能够减少伤亡的好计划。

  向李元胤说明计划后,苏言便抬手让他离开,命苏必安准备纸笔,提笔书写上报朝廷的奏疏,以及麾下将领的任命书。

  第五旅、第六旅的旅帅之位都空缺,阎应元跟随第三旅征战,应该也对线列步兵的战术有所了解,也时候让他尝试着独当一面了。

  苏言直接调任阎应元为第五战列步兵旅代旅帅,并在旅级以上暂设新的师级单位,设师帅一名,以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旅编入第一师,任命李元胤为第一师师帅。

  师级单位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之前各旅联合作战时都是接受他的指挥,所以不需要设置师级,而现在让李元胤同时指挥四个旅,就有必要新设师级单位了。

  除了新设师级单位外,苏言也顺带着在骑兵营以上正式设置团级,每个骑兵团下属六个骑兵营,团级指挥官称参将。

  苏言将第一枪骑兵团编入第一师的配置之中,一同接受李元胤的调遣,而第一胸甲骑兵团则跟随他一同南下。

  与他一同南下的还有那三千余向第四旅投降的清军残兵,苏言自然是不可能放任那些残兵继续在淮北待着的,以防他们找机会逃到北方。

  只有将他们一块带到江南,让那些残兵没有逃跑的机会,并且将他们投降的消息传播到北方,让清廷知晓,才能断绝他们的小心思,让他们为苏言所用。

  ……

  九月中旬,苏言返回南京。

  江北大捷的捷报早已提前送达,长江两岸的百姓都为之欣喜,听闻大军凯旋,纷纷夹道欢迎。

  而先前因为战事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江北的那些两淮难民们,也都开始收拾起行囊,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路途。

  当然并不是所有难民都选择返回故土,其中有许多难民被暂理扬州知府事的陈之龙颁布的移民政策吸引,直接在扬州定居了下来。

  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尽管扬州因为屠城而不复曾经的繁华,但他们相信,这座坐落在交通枢纽上的城市,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繁华,而他们也能过上比返回故乡更好的生活。

  苏言渡过长江,刚刚从下关码头下船,还没来得及去见自己的新婚妻子,就被张煌言派来的人告知,朝廷的使者已经抵达两日,眼下正在城中等候。

  听闻朝廷使者到来,跟着苏言一块下船的苏必安不禁笑着说道:“看来您又要升官进爵了,以您光复南都之功,也不知朝廷会如何封赏。”

  苏言摆了摆手:“我已是国公爵,再往上便是郡王,这大明朝开国至今,又何时有过一位活着的异姓王?”

  他话是这样说,但实际上对自己受封郡王充满了信心,放眼天下,这大明朝廷内,还有谁比他更适合被封为第一位异姓王?

  然而,苏言很快就笑不出来了。

  回到总督部院后,苏言按照规矩沐浴更衣,设坛祭香,随后率领南京城内一众文武官员跪拜领旨。

  那行人司行人轻咳一声,从卷轴内取出圣旨,将其展开,高声念道:

  “监国桂王敕:

  监国桂王敕谕定国公苏言,今有定国公苏言,驭下不严,尔部将士卒愚昧之众,公然山呼万岁,尔不加以制止,此等行径实乃大不敬,理应夺爵贬官,严惩不贷,以正视听。

  然定国公苏言克复南都,于庙堂立有大功,孤不忍处置肱骨栋梁之臣,着罚俸三年,令其严加约束军纪,惩处不敬庙堂之贼,不得包庇。

  另遣东阁大学士何吾驺出任浙直监军,望尔臣子,恪守本分,莫要再行无端之事,钦哉特敕。

  隆武二年七月三十日”

  天使停止宣读,话音落下,全场都陷入死一般寂静。

  在苏言身后跪地接旨的张煌言猛地抬起头来,震惊地看着圣旨,仿佛想要透过那明黄色的圣旨背面,直接看清正面的字迹。

  其余官员将领也都面露惊色,人群中的熊汝霖与郑遵谦默默抬起头,相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失望的情绪。

  没错,就是失望。

  在熊汝霖看来,这公然山呼万岁的大不敬之罪,即便不能将苏言就地拿下,夺爵罢官,押回朝廷受审,也应该对其严惩,以正视听。

  可是朝廷居然只轻飘飘的罚了三年的俸禄,让苏言惩处部下——这整个江浙的钱粮赋税都在苏言手中,三年俸禄难道很稀奇吗?

  两人强压下心中的失望,收回目光后又投到苏言身上,想要看看苏言本人的反应。

第233章 抉择

  不料,还未等苏言有所反应,跪在他身后一同接旨的几名第二旅将领率先起身,怒斥道:

  “督师为复河山,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朝廷不予嘉奖也就罢了,怎敢降诏申饬,难道朝中无贤臣了不成?”

  “嘉奖不明,实乃昏聩至极!”

  “督师,请拒绝接旨,朝廷昏聩,赏罚不明,我等愿推尊您称王!”

  几名将领话音落下,顿时引起一片哗然,张煌言等文官震惊地看着他们,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熊汝霖下意识想要起身呵斥,但还是强压下冲动,对郑遵谦使了个眼色。

  投降不久的苏松常镇提督吴胜兆与开归总兵高第也都面露茫然,一时不知所措,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第一次遇见接旨,就看见了这般炸裂的场面。

  吴淞总兵鲁之屿也跟着站起身来,他脸上闪过几分纠结之色,还是快步离开,前去通知把守在外面的士兵。

  那手中还捧着圣旨的朝廷使者则是被几名将领的突然发难吓得面色发白,但还是强撑着气场,呵斥道:

  “此乃朝廷旨意,怎容尔等置声反对?!”

  说罢,他看向苏言,连声催促道:“苏督臣,这几人口出狂言,实乃大不敬,还不快速速将其拿下!”

  他本以为苏言会遵命行事,然而却看见苏言不为所动,反而缓缓起身,面若寒霜。

  “本督自苏州起兵,起事以来夙兴夜寐,从不敢懈怠,不忘光复河山之重任,仅有隆武皇帝厚待本督,即便闽中钱粮匮乏,仍然拨款十万予本督作为军费之用。

  隆武皇帝之恩,本督莫不敢忘,于是南征浙江,西讨南都,最终大破建奴,收复南都,后含恨北伐,光复两淮,今日凯旋,却被奸佞小人诋毁,朝廷不加以查验,反而降诏申饬,实寒忠良之心。”

  苏言声音低沉,但却能够被每个人听清,那朝廷使者越听,脸色就变得愈发难看,尤其是最后那段,他如何意识不到大事不妙。

  “来人,将熊汝霖、郑遵谦这等奸佞小人拿下!”

  他突然大声暴喝,熊汝霖、郑遵谦二人顿时神色大变,郑遵谦连忙站起身来,试图拔剑自卫。

  然而这时鲁之屿已经带着数十名士兵闯了进来,那些士兵正好听见了苏言的命令,纷纷举枪相向,对准熊郑二人。

  面对那数十个黑洞洞的枪口,两人都面无血色,熊汝霖痛苦地闭上眼睛,坐在地上引颈待戮,郑遵谦仍然护在他身前,大声呵道:

  “苏言!难道你要公然杀害朝廷大臣,行谋逆之事吗?!”

  苏言没有理会他的叫喊,只用了一个眼神,周围的士兵就一拥而上。

  郑遵谦连忙举剑挥砍,试图逼退靠近的士兵,但保卫总督府的都是最为精锐的掷弹兵,一名士兵挺起刺刀卡住郑遵谦挥砍的剑刃,使其动弹不得。

  另外几名士兵趁势靠近,其中一人挥起步枪用枪托重重打在郑遵谦的腹部,郑遵谦痛哼一声,身体瞬间岣嵝起来,另外几人顺势将他摁倒在地,控制起来。

  眼见熊汝霖、郑遵谦二人被拿下,其余人终于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张煌言连忙站起身来,问道:“督师,您为何对熊阁部二人动手?”

  “熊汝霖向朝廷诬告本督,怎能不抓?”

首节 上一节 123/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