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2节
多铎如何看不出他的小心思,但也没有戳破,沉吟道:“小小苏州,倒也不必你亲自上场,江阴逆民抗拒剃发,率先造反,反而应该先将其平定,杀鸡儆猴,唯有将江阴上下诛灭,方可震慑各地汉人。”
“至于苏州,就令吴淞总兵李成栋与土国宝合兵一处,一同攻打吧,李成栋麾下兵马近万之众,又有火炮众多,正好用于攻城。”
还有些话多铎没有说出来,李成栋此人反复,却又掌握了近万大军,他麾下兵马要是能在苏州城下折损众多,也正好合了国朝的意。
尼堪听了多铎的话,心底难免有些失望,江阴小城有什么好打的,小小县城,只要大军一至,不日便可平定,让八旗劲旅前去攻打,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杀鸡焉用牛刀?
于是,他不情不愿地应道:“遵命,大将军。”
此时的多铎还不认为苏州明军是一个棘手的对手,在他看来,虽然苏州易守难攻,但土国宝和李成栋合兵一处后,兵力众多又有火炮助战,打下苏州还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
但没过多久,便有另外一份军报从苏州送来,上面赫然奏明土国宝于环秀湖之战大败,全军覆没!
这一次,多铎就坐不住了,他虽然看不上土国宝和他麾下的抚标,但这好歹也是三千战兵,怎么可能那么快就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明军歼灭了?
不管那支明军用了什么手段,都不是能够小窥的对手,不知为何,多铎的心底隐隐升起一个不祥的预感,他盯着这封从常熟县送来的军报,思忖许久后,终于有了决定。
第27章 李成栋
闰六月十五日,嘉定县罗店镇。
此地本是嘉定县人口最为稠密的大镇,每日过往舟船众多,经济富庶,百姓安居乐业。
但今日,一切都变了。
自闰六月十二日嘉定县民抗拒剃发,据城起事后,附近乡镇皆纷纷响应,远近乡兵皆聚众围攻李成栋船队。
在嘉定县民起事之前,李成栋部就在县境新泾桥大肆奸淫妇女,又率大军停泊县城东关,烧杀抢掠,抢劫来的财务甚至装满数十艘大船。
嘉定县民之所以起事,除了抗拒剃发之外,可以说李成栋所部的残暴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十二日,嘉定乡民围攻李成栋船队,船只及所掠财务悉数焚毁,并斩杀清兵数十人,李成栋所部就好似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至十五日过罗店时,再度遭到本地乡民围攻。
这一次,李成栋大怒,疯狂纵兵报复,屠戮百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罗店百姓被杀者无数,血流成河,尸体几乎将河道堵塞。
李成栋面无表情地看着罗店镇上空飘起的黑烟,耳畔充斥着当地百姓凄厉的哀嚎和惨叫声,祥和的罗店镇几乎成为人间地狱,但这并没有打动他哪怕一分一毫。
站在他身旁的义子李元胤听着那阵阵哀嚎,面露不忍,抱拳说道:“父亲,罗店百姓说到底也是无辜的,还请父亲下令封刀,莫要再滥杀无辜了。”
“元伯莫要再劝。”李成栋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道:“此地刁民聚众造反,围攻官兵,若不杀鸡儆猴,必定会有更多刁民揭竿而起。”
“可是……”
李元胤还想再劝,但李成栋冷眼甩了过来,便将他的话堵了回去。
就在这时,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人高声喊道:“总镇,南京来人!”
南京来人?
李成栋眉头微蹙,心想南京突然派人来干什么,但还是命人将使者带进来。
没过多久,使者便被带到李成栋面前,此人一副满人打扮,面色倨傲,不屑地打量了李成栋和他身旁的副将一圈,问道:“你便是吴淞总兵李成栋?”
李成栋见他态度傲慢,言语轻慢,心中不免恼怒起来,但还是强忍着情绪,道:“本官正是李成栋。”
使者这才点了点头,道:“奉豫亲王军令,苏州逆民不服王化,勾结贼军据城而反,令尔率部攻打苏州,清剿贼兵,收复失地。”
李成栋心中一凛,居然是攻打苏州,连忙答应下来,命人将使者带下去好生招待。
等使者离开后,李元胤连忙凑了上来,道:“父亲,苏州墙高城坚,又有护城河环绕四面,仅靠我军这近万兵马就想拿下,恐怕……”
(注:上一章说有数万大军,但这个时候实际上没那么多,就改为近万。)
“你想说什么?”李成栋看了他一眼,有些不耐烦地示意他将话说清楚一些。
“孩儿的意思是,那多铎十有八九不怀好意,孩儿听说那江宁巡抚土国宝都全军覆没了,苏州义军整合了土国宝的残军,又有地利之便,如何是我们能够打下的。
那多铎定是想借机削弱我们的兵马,若是我军失利,就能以此为借口贬父亲的职,手里无兵,父亲还不是随满人拿捏了吗?”
李成栋听了他的话,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他低声喃喃道:“是啊,苏州虽然富庶,但也是个难啃的骨头,此去苏州,真是吃力不讨好。”
见李成栋也意识到了这点,李元胤连忙趁热打铁,劝道:
“父亲,依孩儿之见,不如抢了些船南下,投了朝廷,以父亲麾下兵马的武力,不管是哪位王爷称帝都会竭力拉拢父亲,许与高官厚禄,裂土封侯不在话下……”
“慎言!”李成栋直接打断了他的话,严肃道:“元伯,投明的话以后不许再说了,若是满人在军中安插耳目,被泄露出去,为父也保不了你。”
李元胤只好悻悻闭上了嘴,而李成栋摸着胡须,开始盘算着接下来该怎么办,他自语道:
“苏州肯定是不能去的,就算要去,也要等多铎再调派些人马,正好嘉定民变,给了我留下来的借口……嗯,就这样定了。”
说罢,李成栋命人备好纸笔,亲自写好一份公文,命人快马加鞭送回南京向多铎禀报,称嘉定乱民造反,大军需先平定嘉定叛乱方可收复苏州。
自己则是继续在这罗店镇按兵不动,就算那个满人使者几番催促也不为所动。
苏言并不清楚李成栋的决定,此时的他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在生擒土国宝后,苏言的威名在苏州境内可谓是人人皆知。
因此,在消息传开后,驻扎于吴江县的太湖义军就主动来投,表示愿意编入苏言麾下由他指挥。
这支义军的统帅为吴江县人吴易、孙兆奎,他们在起事后于闰六月十一日攻入吴江县,处死知县朱廷佐,等消息传到此地后,吴易就亲自前往苏州表明态度。
对他们的投靠,苏言自然是欣然接受,而随着这支义军的归顺,吴江县也顺势被纳入苏言的统治范围内。
这也代表着,苏言能够通过系统对吴江县投入建造和招募。
接受了吴易二人的投靠后,苏言将其麾下两千余名义军改组为定武镇,以吴易为参将,孙兆奎为副,并命吴江县丞张允元暂理县事。
同时,他又在吴江县内投入建造部队营房、火炮铸造厂,招募两队长矛手增强县城防卫。
除了吴易二人的投靠外,在太湖内活动的镇南伯黄蜚也主动与苏言取得联系。
黄蜚,字文麓,早年跟随其舅东江镇总兵官黄龙在辽东抗击清军,后率军南下,与黄得功一起击退左梦庚,受弘光朝廷加封太子太保、左都督。
在南京失守后,黄蜚不愿降清,率部遁入太湖,屯兵西山岛,以太湖为护城河,四面出击,袭杀太湖周边清军,令清军闻风丧胆。
对于这样一位素有威名的朝廷官员,苏言必须要谨慎对待,如果黄蜚是个明事理的聪明人,那是最好不过的。
可如果他贪图苏州,想要发挥敢于内斗的南明精神和自己争夺苏州的控制权,那就不要怪苏言心狠手辣了。
第28章 合作
苏州都督府内,苏言接见了黄蜚派来的使者。
“在下镇南伯帐下参军赵安,拜见苏都督,苏都督果然是一表人才的英雄人物,名不虚传。”
来者身着一袭青色道袍,身形略微消瘦,皮肤偏黑,虽然一副文人打扮,但还是能够从他身上隐隐感受到几分彪悍气息。
苏言面露微笑,命人准备椅子,招呼赵安坐下后,才说道:“镇南伯孤军转战西山,令清军胆寒,在我看来,镇南伯才担得上英雄二字。”
“苏都督谦虚了。”赵安笑道,“苏都督异军突起光复苏州,又大破土国宝,将此獠生擒,威名鹊起,左都督十分欣赏,只可惜军务缠身,不便外出,不然左都督还想亲自来到苏州与苏都督结交呢。”
两人一番客套后,赵安才面色一正,将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苏都督,鞑子已经得知土国宝被擒的消息,正调兵遣将,试图攻打苏州。”
苏言也严肃起来,问道:“可是令李成栋前来攻打?”
倒不是他重视李成栋这个人,只是除了李成栋之外,他对这个时候在江南活跃的清军将领都不熟悉。
赵安一听,顿时面露惊诧,道:“苏都督怎么知道的?”
说罢,他顿了顿,也没有卖关子的打算,道:“实不相瞒,左都督在南京城内也有眼线,鞑子于前日命伪吴淞总兵李成栋前来攻打苏州,除了李成栋外,又点一千五百八旗兵助战,那八旗兵正在往苏州而来。”
一听清廷居然还派了八旗兵前来对付自己,苏言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倒是让他有些受宠若惊了,他明明和江阴几乎同时间起事,怎么感觉清廷更重视他?
现在的八旗军可还在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巅峰时期,如果苏言麾下兵马全部都是系统兵的话,他倒还有信心和八旗硬碰硬。
可现在,他麾下还是以非系统兵为主,连对付李成栋都可能有些吃力,更不用说是八旗了。
不过话说回来……
“赵参军,我听闻江阴典吏陈明遇率众起事,南京那边是何反应?”苏言问道。
赵安思索片刻,道:“鞑子豫亲王多铎命贝勒尼堪率军攻打江阴,声势浩大,似乎是想要以江阴民众杀鸡儆猴,震慑各地反清势力。”
苏言听了长叹口气,他多想阻止江阴八十一日惨剧的发生,如果让他早重生一两个月的话,也不至于只能袖手旁观。
赵安见他叹息,以为苏言是担心江阴民众,便要宽慰他几句,不过话还没出口,就见苏言重新打起了精神,问道:
“赵参军,请问八旗兵何时开拔?”
“嗯……左都督得到消息时还未出发,以鞑子的行军速度来看,最快也要七月初才会抵达苏州城下了。”
苏言点了点头,分析道:“李成栋这厮驻扎吴淞,若是听从调令往苏州而来,最慢十天之内也能杀来。
不过,我估计他是来不了了。”
“哦?苏都督这是何意?”赵安好奇道。
“嘉定民众已于十二日反清起事,以我对李成栋这厮的了解,他十有八九会选择先平嘉定,再向苏州而来。”
听见嘉定也起事了,赵安的情绪顿时变得激动起来,他抚掌笑道:“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江南各地义军四起,若是能够团结各地义军,何愁故都不复?”
苏言并没有他那么乐观,他清楚义军最多只能牵制清军一时,很快就会被镇压,不过他很有必要抓住这个机会。
他没有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对方,而是话锋一转,道:“赵参军带来的这个情报于我军而言非常重要,还请赵参军回去后代我向镇南伯表示感激之情。
镇南伯若是有什么需要,也可尽管开口,我会尽量满足。”
“你我两家共同抗清,何必谈这些见外的话。”赵安笑着说道,“左都督命我来此,除了告知鞑子动向外,也想与苏都督达成一些合作。”
“请讲。”
赵安沉吟片刻,严肃道:“左都督率军驻扎西山,苏都督驻扎苏州,两军互为犄角,唇亡齿寒,理应相互援助。
左都督希望你我两军能够联合抗敌,若是清军来犯,左都督愿率军来援,以解苏州之围。
不过,我军虽在西山开田捕鱼,但粮食始终难以为继,还望苏都督能够慷慨解囊,支援一批粮食……”
说到后面,赵安心底也有些忐忑了,他虽然把唇亡齿寒的道理说的这么明显了,但也担心对方视而不见,拒绝支援他们。
毕竟这种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现象在明末可是非常常见的,他跟随黄蜚一路从辽东逃到江南,也见多了。
苏言听后,倒也没有犹豫,果断允诺道:“镇南伯有需,我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只是不知镇南伯需要多少粮食?”
苏言的果断倒是出乎了赵安的意料,他先是一愣,随即心中一喜,连忙道:“需十万石粮即可,苏都督慷慨大义,在下定会如实禀报左都督。”
听对方索求十万,苏言并没有马上同意,而是沉吟片刻,道:“十万石不是什么小数目,不如赵参军先携五万石回去复命,剩余粮草分批交付,如何?”
赵安听言,对苏言的说法也还算意料之中,便点头答应下来。
见他答应,苏言又接着说道:“我这就命人准备五万石粮草,还请赵参军回去转告镇南伯,请他专心练兵,养精蓄锐,未来能否大破清军,还于旧都,还需你我两军齐心协力。”
……
赵安怀着激动的心离开都督府后,一直旁听的陈彬等人纷纷围了上来,苏辅有些不解地问道: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