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16节
而张名振、阎应元率领的第三旅以及安庆总兵黄鼎所部兵马陈兵庐州,这两部兵马加起来合计一万三千余,分别驻扎于庐州府城与六安州。
第四旅是由第四旅第一标参将暂代,该旅的三个标驻扎高邮州,一个标驻扎高邮以东的兴化。
第五、第六旅驻扎六合、仪真、扬州等处,就不用细说了。
在各部汇报完以后,苏言便将探子获悉的清军大致兵力告知众人,让他们各抒己见,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张名振等人最先开口。
他们对陈兵庐州颇有些不理解,张名振认为应该趁清军还未渡过淮河,将战线推进至淮河一线,使战场局限于泗州——高邮州以北,利用水网抵消清军的骑兵优势。
凤阳府的城墙早已被西贼张献忠捣毁,清军即便移驻凤阳,也无城墙可守,因此清军实际上并没有在淮河以南驻兵,而是于怀远、五河、泗州等地安营扎寨。
苏言听了张名振的看法,思忖片刻,道:“清军在淮河以北安营,而不敢渡河南下,应当是惧怕我军军势,的确应该趁此机会北上,夺取淮河以南各州县。”
虽然他的原计划是引诱清军主动南下,钻进自己的包围网,但现在阿济格明显没有强烈的南下意愿,直接待在淮安了,苏言也不能继续按照之前的计划行事。
除了调动第三旅攻取淮河以南地区外,苏言又征询了众人的意见,有了张名振在前面作为例子,部将纷纷各抒己见。
李元胤提议集中兵力攻打泗州,切断淮安与凤阳之间的联系,进而将凤阳清军歼灭,从两个方向夹击淮安清军。
他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多名部将的认同,第四旅暂代旅帅也在李元胤这个提议的基础上,建议做出佯攻淮安的假象,牵制清军主力,使其无法分兵救援凤阳。
苏言采纳了李元胤的提议,制定了攻取泗州,利用洪泽湖切断两地清军联系的作战计划,并命第四旅自高邮州北上,攻取宝应,随后做出佯攻淮安的架势。
而凤阳地区,则由张名振率领的第三旅与安庆总兵黄鼎负责,他们在推进至淮河一线后,将做出渡河北伐的假象,使北岸清军不敢全力增援泗州。
苏言本人则是率领第五、第六旅移驻高邮湖与洪泽湖之间的金湖地区安营,作为预备队随时策应。
计划拟定,众将纷纷离开扬州,返回军中筹备出征事宜,八月十七日,明军四路大军开拔,向凤阳、泗州、宝应等地推进。
几乎在明军开拔的第一时间,淮安清军便做出了反应,阿济格以续顺公沈志祥为先锋,率大军南下宝应,试图迎击向宝应而来的第四旅。
第223章 清军转进
“此番明军三路大军北伐,而我军总体兵力略处下风,若是与其主力决战,惟恐有失,只能效仿太祖皇帝昔日萨尔浒之战‘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将其逐个击破!”
清军大营内,阿济格指着舆图上斥候探明的明军动向,对着一众部将说道。
阿济格虽然在战绩上不比自己的两个胞弟多尔衮、多铎瞩目,但不代表他就是碌碌无为之辈。
从江南明军起事至今,几乎从无败绩,这足以令阿济格将苏言及其麾下明军视为心腹大患,自然也收起了以往对汉人的轻视,极为重视。
听了阿济格定下的战术后,固山额真金砺当即说道:“大将军,明军三路北伐,主力皆在凤阳,可先击败进犯宝应之明军,随即南下高邮、扬州,引明军分兵驰援,届时我军可以逸待劳,围点打援。”
“不错,我就是这般想法。”阿济格说道,“进犯宝应之明军仅有约莫八千余人,而我军有兵马三万余,数倍于敌,将其击溃易如反掌。”
“只是。”他突然话锋一转,略带忧色:“宝应一带水网密布,不利于我军骑兵作战,我又听闻明军火器犀利,若骑兵无法破阵,就只能以楯车等器械掩护攻打。”
在他入驻淮安后并如敌军打探到的那样闲着,而是在城内大量打造楯车,以此来抵消明军传闻中极为犀利的火器。
阿济格心中清楚,明军大量列装火器,而己方虽然同样装备了众多火器,但从总体数量来看,还是比不过明军的。
在他麾下的部队里,仅有残存的两顺王、汉军旗以及部分绿营装备了火器。
单独与明军一部交战,火器数量或许还能势均力敌,与明军主力交战就只能被压制了。
因此,他才会发扬过去的战术,打造出大量楯车作为掩护,直接放弃互射短板,与明军短兵相接。
在阿济格定下了与明军交战的战略计划的同时,由续顺公沈志祥率领的清军前锋已经先一步沿运河乘船抵达宝应县。
沈志祥,辽东人,其叔父是毛文龙麾下副将沈世奎,在叔父抗清战死后,沈志祥不思为叔父报仇,反而收拢溃兵,妄图继承叔父皮岛总兵的职位。
在未经明廷允准的情况下,沈志祥强行占有了总兵印信,发动兵变杀害副将等不从者,明廷无力镇压,沈志祥最终接受黄台吉招抚,率军向清廷归降,被封续顺公。
沈志祥在辽东跟随叔父征战多年,作战经验丰富,又为清廷鞍前马后,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清廷信任。
因此他才会被任命为前锋,而在沈志祥先一步进驻宝应县后,随即派出大量斥候监视明军动向,一边向阿济格时刻汇报。
八月十九日,明军第四旅抵达宝应县外围,得知清军先一步进驻宝应,暂代第四旅旅帅的参将毛从龙眉头微蹙,对着身边的两名参将同僚说道:
“清军的速度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快,在弄清楚城中有多少敌军之前,最好还是不要轻举妄动。”
另外两名参将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其中一人道:“先于城外安营扎寨吧,并向北增派斥候,防备淮安清军来袭。
我军这也算孤军深入,第五、第六旅还在集结,若是清军想要先调集主力攻击我等,我们可没有别的援军。”
毛从龙采纳了他的提议,随即下令于城南安营,并派出大量斥候向北扩散。
在明军安营扎寨的同时,沈志祥也听到消息登上了城墙,向城外眺望。
他手中拿着一个有些老旧的千里镜,透过千里镜向热火朝天的明军营地看去,这个千里镜是他还是明军时,叔父从一个西夷商人手中买下赠予他的。
从那时算起,也算跟随了他八年之久。
沈志祥透过千里镜能够看见明军军中几乎都装备着火器,这让他有些吃惊,暗暗道这明军果然如传闻中的那般。
他不免心生疑惑,全员列装火器,上了战场真能击败敌军么,若是被卷入近战,绿营军还好,对上八旗兵,恐怕只有被杀溃这一个下场。
他看了一圈后,放下千里镜,对身侧的部将问道:“光裕,你说若是我军趁夜杀出,袭击明营,能否将其重创?”
部将金光裕听言,思忖片刻,答道:“总镇,明军兵力四倍于我,过去又鲜有败绩,还是按兵不动,等大将军率军而来为妙。”
“若只是率百骑夜袭,纵火焚营,可否?”他对金光裕的回答有些不太满意,接着问道。
“末将不敢定论。”金光裕回答道。
沈志祥听言,只好失望地摆了摆手:“罢了,如你所言,明军过去鲜有败绩,贸然夜袭只怕徒增损伤,还是固守城池吧。”
数个时辰后,明军营地筑成,沈志祥又登墙眺望,见明军营地井然有序,四面又设置栅栏、据马,俨然一副戒备森严的模样。
他不免暗自庆幸听从了金光裕之言,明军如此戒备森严,贸然夜袭,也只会大败而归。
次日,明军斥候便陆续回营,将阿济格大军正在向宝应行军的消息汇报给毛从龙。
后者听后,神色微变,对左右说道:“我军三路北伐,清军却以主力迎击我这一路,两军兵力悬殊,如何能够应对?只能暂且避战。”
左右参将也都深以为然,其中一人道:“应当快马加鞭禀报督师,请其率主力来援,清军主力既然自淮安南下,其目的恐怕是先下高邮,后克扬州。”
毛从龙点了点头,神色严肃:“如此,我军暂且南撤,观望观望,另外两路大军正攻略凤阳,若是清军南下高邮,则我军若能将其牵制于此,也算大功一件。
若是清军没有继续南下,转攻他处,我军则可远远跟随,伺机而动。”
说罢,毛从龙便下令拆除营帐,又手书敌情,以快马加鞭的形式送往还在扬州的苏言手中。
沈志祥见明军开始拆除营地,马上意识到友军即将赶来,果不其然,不久之后阿济格的使者便赶到宝应,表示大军在数个时辰后将会抵达。
他听了以后,连忙对使者说道:“明军正在拆除营地准备撤军,想必是探查到了大军行踪。”
使者答道:“大将军有令,暂且不必理会。”
沈志祥听后,也只好暂时放弃追击的打算,如果没有阿济格的支持,只靠他的兵马去追击明军,就是有去无回。
第四旅很快便拆除了营地,向南撤退,在他们撤退后几个时辰,阿济格便率领主力抵达宝应。
得知明军主动南撤,阿济格一副意料之中的模样:“南蛮素来如此,若是人多势众便一窝蜂杀来,兵力劣势就主动避战不敌,真是令人耻笑。”
“大将军,这支明军主动撤退,我军接下来又该进攻何处?是南攻高邮,进而攻取扬州,威胁江南,还是转战盱眙,驰援凤阳?”
固山额真金砺询问道。
这是一个好问题。
阿济格闻言陷入了沉思,若是选择前者,他们就必须要强行攻克拥有八千守军的高邮,再往下的扬州就更是不知有多少敌军了。
如果他们的对手是弘光元年时的明军,那阿济格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一条进军路线,重走多铎的道路,攻克扬州以后直接渡江攻取南京。
可他们现在的对手是比之前更强的明军,要想强攻高邮,阿济格保守估计,自己手上恐怕也要有八万大军。
驰援凤阳倒是一个好主意,相较于这一带,凤阳那边的地形更适合骑兵作战。
想到这,阿济格便有了计划,他沉吟道:“还是西进凤阳吧,将战场设在淮河以南,那里水网较少,更加适合骑兵作战。”
“至于宝应,由续顺公继续率部坐镇,拱卫淮安,令高邮明军无法继续进犯。”
“遵命!”
……
随着阿济格的军令下达,清军主力在宝应休整一天后,便开始向西行军。
从宝应到凤阳府治下的盱眙有超过一百六十多里的距离,途中还要渡过京杭运河宝应段、三河等多条河流。
这三河便是连通高邮湖与洪泽湖的重要水道,水道有宽有窄,遇到宽的可以轻易渡河,可遇到窄的便要花费很大功夫搭建浮桥,供大军渡河了。
在清军离开宝应向西行军后,一直探查清军动向的第四旅也很快获悉,第一时间向苏言禀报。
毛从龙想要尾随清军西进,但是一旦过了京杭运河以后,清军这个时候若是突然调头向他们发起攻击,没有快速渡河手段的第四旅就很有可能被全歼在运河西岸。
所以出于谨慎起见,毛从龙还是先按兵不动,等待苏言的命令。
从第四旅发来的军情在快马加鞭的形式下陆续送到苏言手中。
得知清军试图向凤阳移动,苏言一时陷入沉思,他一开始的想法也和毛从龙在军文中的推测一样,认为清军可能会试图沿京杭运河一路攻至扬州。
不过他随后转念一想,认为清军应该不会这么鲁莽,毕竟明军可还是有两路大军正在攻略凤阳地区。
要是清军选择从东路一路莽下去,凤阳明军东进断他退路,岂不是只有被全歼在江北这一种可能。
而随着第二封军情又送到手上,苏言这才终于确定了清军的意图,根据凤阳的地形来看,清军也是想要将战场设在这里,以此抵消江淮水网对骑兵的削弱。
清军一旦渡过三河进入凤阳地区,首当其冲的便是攻略盱眙、泗州的第二旅,苏言只能先命人将清军西进的消息通知李元胤,让他暂缓攻打泗州的计划,在盱眙附近寻找有利地形安营扎寨,等待援军。
而毛从龙和他的第四旅,苏言一番思索后决定命其围攻宝应,尝试能否在清军主力远在凤阳时攻陷宝应,以此切断清军从原路退回淮安的路线。
同时,苏言则是离开了扬州,率领完成集结的第五、第六旅以及骑兵部队开始向北进军。
当李元胤见到苏言派来的信使时,他已经率军抵达盱眙城下,试图展开攻城——盱眙与泗州仅仅隔着一条淮河,所谓守泗州必须守盱眙,亲自坐镇泗州的怀顺王耿仲明直接分兵,于两岸驻扎。
听了信使传达的命令后,李元胤摸了摸下巴的胡须,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道:“这狗鞑子真会挑地方,兜来兜去最终还是要和我们对上。”
说罢,他便下令解除对盱眙的围攻,率军南撤。
在他从滁州北上的途中,也有留意途中地形,在盱眙以南有一座山名为龙王山,往后也有一大片湖泊。
那龙王山虽然名为山,但实际山势并不高,大军可以驻扎于山脚,将火炮部署至山头,而取水直接从后面的湖泊里获得,正是一处极好的安营地点。
在李元胤的率领下,明军很快便抵达龙王山,砍伐周边树木,于山脚周边安营扎寨。
耿仲明原本还不清楚明军为何突然会放弃攻城向南撤退,但在明军撤围后不久,便收到了来自阿济格的命令,这才弄清楚明军撤围的原因。
阿济格命他筹备军粮,在大军抵达盱眙后两军汇合一同攻打李元胤部,前者虽然转战凤阳,但他的战术初衷并未改变,还是要先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明军一部。
然而,清军行军的速度远比阿济格自己预估的要慢,三河极大延缓了清军的行军速度,让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砍伐树木,制作浮桥。
除此之外,清军的队伍里还携带了众多火炮和不便携带的楯车,这些也无一不在拖累军队的整体速度。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