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13节

  苏言此时还在处置政务,得知夏完淳回来了,便命人将他带了进来。

  再次见到夏完淳,他明显长高了一截,皮肤也变黑了许多,苏言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边笑道:“这才多久没见,存古又长高了许多,想必再等几年,就会比我还高了。”

  夏完淳也跟着笑了起来,不过他只笑了几声,就抱怨道:“可是我就算长高了,也不能和俌忠一起上阵杀敌。”

  “你还是太小了。”苏言对这件事也有所耳闻,他宽慰道:“再等个三四年,等你十八了就能参军了。”

  虽然明朝的正式成年是在二十岁行了及冠以后才算,不过苏言还是将参军标准定在了十八岁,而夏完淳今年才十五岁,不算虚岁也要等个三年。

  “三四年,鞑虏都已经被赶出中原了罢。”夏完淳并不傻,以江南明军的战斗力,三四年肯定能够把鞑虏赶出中原,到时候他参军也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苏言也想到了这点,三四年的时间不说平定天下,登基称帝,把满人赶出中原是肯定的。

  好在夏完淳也没有在这件事上纠结,他很自然的转移话题,询问起了玄武湖学院的事情。

  这玄武湖学院自然就是光复南京以后奖励的系统建筑学校,学校竣工后便开始对外招生。

  招生的人群并没有限制,只要缴纳学费便能够入学,学校竣工后自带一套师资,再加上苏言直接将事务官刘师仁从苏州调来担任校长,所以他一直没有过问。

  值得一提的是,刘师仁在苏州经过多次研究和试验,已经成功将燃烧弹给研究了出来,这一新型炮弹就直接给此次新招募出来的火炮配备了。

  在燃烧弹研究出来以后,苏言没有让刘师仁继续研究军事科技,而是让他研究工业科技“基本蒸汽泵”,尝试提前让蒸汽机面试,从而先一步进入工业革命。

  基本蒸汽泵与燃烧弹不同,这此前并没有雏形和支持的科技理论,只靠刘师仁一个人研究的话,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言归正传,苏言见夏完淳提到了学校,以为他是对这有兴趣,便问道:“存古可是想转入学院求学?”

  夏完淳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他说道:“我的确对传闻中所谓的泰西学术感兴趣,只是苏州那边……”

  苏言听了,接过话头道:“左右你目前还未到可参军的年纪,不如先转进玄武湖学院求学,若是真的感兴趣,也可继续深造。”

  说完,他顿了顿,认真道:“存古自幼聪慧,熟读诗书,若能将泰西学术也融会贯通,日后何愁不能报效国家?”

  夏完淳听了有些不解,道:“这泰西学术又如何能用来治国呢?”

  “存古莫要小瞧泰西学术。”苏言摇了摇头,道:“泰西以数学见长,数学既可用于税务计算,也可用于战事,若是官员都精通数学,底下小吏又怎敢做假账蒙骗上官,中饱私囊?

  再说战事,火炮若想打得准,炮兵也必须学得数学,精通一门名为弹道学的科目,我已与炮兵学院设置这一学科,存古大可以看看,学得弹道学与未学得弹道学的炮手,在战事中的表现有何不同。”

  夏完淳听苏言举的这些例子,一时无言以对,不过他认为连苏言都如此重视,前去求学也并非是一件坏事。

  于是,他便主动表示愿意前往玄武湖学院求学。

  苏言见状,心里也很高兴,命人着手去准备夏完淳的入学手续,让他直接跟着刘师仁学习。

  ……

  接下来,夏完淳就暂时在总督府住下,并在城内物色住处,等两日后他的嫡母盛氏举家来到南京,才去买下一处宅院,在南京定居。

  夏家从松江搬迁至此,除了带上行礼外,也将夏氏女为了成亲而绣了很久的嫁衣也带了过来。

  他们入住新家后,便马上开始装饰起府邸,为八月初八日的婚事做好准备,而夏允彝也开始在杭州交接政务,准备返回南京参与婚事。

  婚礼的日子一天天来临,然而就在时间来到七月底的时候,一个重磅消息从江西传来。

  九江陷落。

  其实按照九江府的城防规模以及守城兵力来看,清军是很难在只围攻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其攻克。

  然而,最坚固的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攻克。

  在清军将两次战役中杀死的明军的首级运到九江城外,残忍地将其筑成京观,以此来震慑守军后。

  城中守军皆士气大跌,一股名为恐惧的情绪迅速席卷全城,再加上多铎将两次战役中俘虏的明军都吸收,编入绿营,增加了围城的兵力。

  这让许多守军心中充满了对能否守住城池的悲观,在这种氛围下,一部分将领生出了投降清军的念头。

  其中为首的便是九江总兵冷允登,他麾下有着足足五千兵丁,与王得仁的势力相比也并不逊色。

  为了能够保住一条性命,或是保住自己的位置,他直接与王得仁麾下部将吴高联合起来,在一个雨夜中发动兵变,袭击了王得仁的住所以及王部大营。

  在他们行动之前,王得仁也听到了一些风声,其幕僚胡澹也多次劝说王得仁加强防备,防止城内有人叛变。

  因此,冷允登在发动兵变后,很快便被王得仁的人发现,并及时发出示警,冷允登眼见突袭不成,只能下令强攻。

  而王得仁在听到示警后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他的住所兵力并不多,为了避免自己被生擒,果断从侧门撤离。

  等王得仁回到营地时,冷允登已经彻底撕破脸皮,开始攻打他的部下,王得仁只能仓促指挥兵马迎战。

  两军在城中火并厮杀,一时陷入僵局,谁也无法先一步击败对方,可在这时吴高居然直接打开城门,引清军入城。

  王得仁没想到吴高会背叛自己,被突然杀进城内的清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其部也很快在冷允登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之下溃不成军。

  眼见大势已去,绝望之下的王得仁只能带着亲信将佐且战且退,在撤入府署后自缢身亡。

  九江府随即陷落。

  清军占领九江后,多铎赞许冷允登与吴高的及时“反正”,在保留他们的军职的同时承诺向朝廷请赏。

  随后,他将二人的兵马编入绿营,只在九江休整两日,就率军开拔,向南昌浩浩荡荡杀去。

  此时的南昌城已经重新集结了诸多兵马,就连割据广信的刘良佐都率部来到南昌。

  刘良佐因为重归明廷,已经被桂王朱由榔加封为广昌侯,他本人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直接与多铎与孔有德的死有关系。

  清廷肯定不会轻易绕过他,因此刘良佐才会放弃继续割据广信,率部来到南昌,与金声桓和杨廷麟一同保卫省府。

  金声桓与杨廷麟除了要求江西各地兵马驰援南昌外,也写信命人送往南京,希望苏言能够出兵赣北,牵制清军兵力。

  这封求援书信几乎是和天玑司探子汇报的信息先后送达南京,苏言过目后,除了感慨九江陷落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也做不了什么。

  准确来说,他对南昌是鞭长莫及,能够与清军对抗的主力和新组建的第五、第六战列步兵旅都部署在江北,防范即将到来的英亲王阿济格。

  而第一旅又驻扎南京担任卫戍部队,能够调动的似乎就只有新组建的第七战列步兵旅和池州、徽州的兵马了。

  可驻扎池州、徽州的军队都是非常普通的南明军队,让他们跟着战列步兵旅打顺风战还行,让他们进入江西单独直面清军,怕不是要和九江那堆人头一样被筑成京观。

  不过苏言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清军攻略江西,要是他放任多铎占领江西,重新与福建的博洛取得联系。

  那么接下来遭到围攻的就是江浙了,届时清军将能够同时从北方、西方和南方三面发起进攻,即便能够守住,也会有不小的压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苏言也必须要出兵干涉江西。

  他当即命令第七旅与驻扎徽州的陈子龙、驻扎池州的黄斌卿率部进驻江西,接管鄱阳湖以东的各州县,牵制清军,令其无法全力攻打南昌。

  虽然陈子龙和黄斌卿的部队打不过清军,但依靠城池固守,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同时,苏言也在江浙继续募兵,组建新的战列步兵旅,为接下来的江西战事做准备。

第220章 朝廷反应

  由于第七旅还在组建,进入江西接管鄱阳湖以东各州府的任务就只能先交给陈子龙与黄斌卿的兵马。

  二人接到调令后,只能遗憾自己多半是赶不上苏言的婚礼了,随即调集兵马,自池徽出兵,兵分两路向江西挺进。

  两路兵马入赣后,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便顺利接管了饶州府所属大半县城,以及九江府的湖口、彭泽二县与南康府的都昌县。

  湖口、彭泽、都昌三县都位于鄱阳湖以东,清军虽然占领了府城,但一时也无法影响湖东,只能眼睁睁看着明军接管了鄱阳湖以东的大片土地。

  多铎见江南明军居然敢主动出兵江西,勃然大怒,他没有去找江南明军的麻烦,对方反倒自己找上了门来。

  不过他虽然愤怒,但还是分得清轻重。

  当前的局势,明显是攻克南昌为重,江南明军为轻,在他看来,后者出兵江西,无非是想要牵制自己的兵力,顺势扩充地盘罢了。

  如果江南明军真心想要救援南昌,怎么会在占领饶州等地以后具偃旗息鼓。

  因此,多铎只是命投降的九江总兵冷允登收集舟船,防备明军渡过鄱阳湖攻打九江与南康,而他自己则继续率军向南昌府挺进。

  而与此同时,在双方都不清楚的情况下,远在广州行在的南明小朝廷内,正针对熊汝霖委托彭耀送来的奏疏展开激烈辩论。

  以丁魁楚为首的粤党本就不愿让朝廷北迁返回南京,在彭耀将熊汝霖的奏疏送来后,如获至宝,纷纷以此对苏言进行抨击。

  不过他们也清楚苏言手中的军力强盛,不敢直接将其打成叛贼,只是指责苏言恐怕有不臣之心,朝廷若是迁往南京,很有可能遭受苏言钳制。

  丁魁楚更是在朝堂上直言道:“苏言此人对朝廷态度暧昧,表面尊奉朝廷正朔,可实际上并无尊奉之实,还请殿下暂且于广州监国,莫要以身犯险,将朝廷安危置于一介军阀之下。”

  见丁魁楚直接就将苏言打成了军阀,粤党官员也都纷纷附和,朱由榔脸色阴晴不定,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老实说,他还是很看好苏言的,毕竟在被清军打得节节败退的大环境下,苏言是唯一一个还能收复失地的臣子了。

  甚至在他看来,要想中兴大明,肯定绕不过苏言,还要寻求对方的援助,有了苏言的辅佐,何愁中兴无望?

  可是,他倚重的内阁首辅丁魁楚如此抨击苏言,在他身边服侍的太监王坤也是相同的看法,这让朱由榔的内心充满了纠结。

  纠结之余,他将目光投向了站在底下的瞿式耜,想要听听对方的看法,然而瞿式耜和反对粤党的官员们都保持着沉默。

  他们除了一开始能与丁魁楚一派争辩几句,往后就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毕竟熊汝霖在奏疏中信誓旦旦的写着苏言的部下公然高呼万岁,这种事要是放在往常,哪里需要大臣们争论,直接就派锦衣卫将涉事人员押解进京进行处置了。

  这等涉嫌谋逆之事,他们和苏言又没有直接的利益输送,怎么可能会帮对方说话,要是这个时候站出来反驳,反而会被丁魁楚一派打成苏言的同伙,被一块牵连。

  见瞿式耜沉默不语,朱由榔也只好失望地收回了视线,他轻咳一声,让百官安静下来,随后对丁魁楚问道:

  “丁阁老,依你之见,这熊汝霖熊阁部的奏疏,该如何处置?”

  丁魁楚闻言,先是故作沉思一阵,随后才缓缓道:“回禀殿下,臣认为,应该降诏申饬,勒令苏督臣处置其麾下有大不敬之人,并派遣一监军赴江南,防止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那这监军之人,该选何人出任?”朱由榔又问道。

  丁魁楚思忖一番,回答道:“可命赋闲家中的前东阁大学士何吾驺前往。”

  他可是还记着何吾驺因为不满自己而拒绝入朝为官的仇,这个派往江南的监军明显是个苦差事,要是一个不小心开罪了苏言,就算被他杀了也没地方讲理。

  要是何吾驺能够死在江南,对他来说反倒是个大快人心的事情。

  朱由榔眉头微蹙,迟疑道:“可是何吾驺此前拒绝入朝为官,而今召其赴江南监军,又如何会同意?”

  “殿下,何阁老不愿入朝为官不过因为私事,命其监军江南乃公事,事关重大,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何阁老定会松口。”

  听丁魁楚这么说,朱由榔只能将信将疑地点头同意了下来,他随后又命王坤将苏言的那封奏疏拿出来,当众宣读。

  随后,对着百官说道:“这苏言虽有大不敬之嫌,然其麾下将士为国征战,光复南都,理应封赏,众卿觉得呢?”

  朱由榔话音落下,一直沉默的瞿式耜终于开口,道:“殿下,臣以为苏督臣收复南都之功,可功过相抵,不再加封赏,而将诏申饬,令其约束部下,引以为戒。”

  监国点了点头,道:“孤也是这般认为,苏言驭下不严,不加以降罪已是朝廷宽容,怎能再加以封赏?不过其麾下将士不可冷落,以免寒了将士们的拳拳报国之心。”

  “殿下圣明!”百官齐声说道。

  朱由榔见无人反对,脸上也露出了几分笑容。

  不过,朝廷发往江南的圣旨还未发出,赣北接连战败与南昌告急的噩耗就紧接着先后传来。

  这令朝廷上下一阵恐慌,朱由榔紧急召见了几位内阁大臣,他神色慌张,对众人说道:“金声桓、万阁部两路大军几近覆灭,万阁部更是身死殉国,南昌告急,当速速调集兵马驰援。”

首节 上一节 113/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