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10节
天刚蒙蒙亮,陈五六便听见从常州府署而来的小吏催促自己,他打了个哈欠,招呼着自己的部下一起,跟着那两名小吏一起离开了这处农庄。
两名小吏走在最前面,他们手中提着测量田亩面积的工具,以及用来登记的账簿,而陈五六和他手下的士兵们则扛着步枪,另一只手拎着今天的食物。
小吏走在一块交谈了几句后,其中一名年纪较大的突然回过头,对陈五六说道:“陈旗官,今天去的田地属于这个村的最后一户,等这户测完,我们就可以回城了。”
陈五六点了点头,一行人沿着田埂小道接着往前走,此时虽然天才蒙蒙亮,但往四周看去,还是能够看见许多村民扛着锄头等农具,向自己家里的田地走去。
那些村民在看见陈五六一行人的时候,并没有露出害怕和敬畏的神色,反而充满善意地向他们打起了招呼。
这让陈五六不禁回想起许多天以前,他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当地村民对自己的态度。
在来到这里之前,陈五六和他所属的标被暂时调入李之椿的抚标,跟随后者一起离开南京,来到苏松常三府主持摊丁入亩新政的推行。
李之椿在来到地方后,很快就发觉人手不够的问题,被派到乡下清丈田亩的小吏有被贿赂的可能,而他又分身乏术,缺少监管的手段。
为此,李之椿尝试着将自己的抚标派往地方,既是监视清丈田亩的小吏,也可以保护他们免遭地方大族的攻击。
事实证明,李之椿的决定非常正确,这些抚标的士兵们军纪严明,能够毫不犹豫地拒绝地方缙绅的贿赂,在他们的监视下,那些小吏就算再怎么心动,也只能忍痛拒绝。
陈五六和他的小旗在来到这个村子时,当地百姓对明军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兵过如梳的印象,对他们充满了排斥和梳理。
但随着这队士兵入驻村子以后,村民们就慢慢对他们改变了印象——这队士兵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不论是住宿还是购买食物都会给钱。
甚至是走在路上,若是看见有人需要帮助,他们也会顺手相助。
再加上有了这些士兵的监督,小吏也不敢收受贿赂,如实登记,村民对他们的好感剧增,路上也会主动打起招呼。
同时,在私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会感慨这支军队真是戚家军在世,当初戚爷爷横空出世,赶跑了猖獗的倭寇,如今有苏爷爷赶跑了残暴的鞑子。
类似的场景也在苏松常三地的其他地方上演着,这反而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意外之喜了。
陈五六一行人穿过大片田亩,终于来到了今天要测量的最后一块地亩,这块地亩的主人早已等候多时。
见他们到来,那男主人连忙陪着笑脸迎了上来,向小吏和陈五六他们打着招呼。
他身后的妻子也跟着提着一壶烧好的水,对着他们说道:“陈典吏,几位军爷,这是刚烧好不久的茶水,家里穷,放的茶叶比较少,还请各位见谅。”
“无妨。”陈五六摆了摆手,接过那壶茶水,客气道:“我们是粗人,能尝尝味道就行。”
说着,他们坐在一旁用主人家提供的瓷碗倒满茶水,就着干粮一块吃起了早餐,那两个户房典吏则是直接干起了活。
一边喝茶吃饼,陈五六一边和那男主人攀谈起来。
他询问起男主人家里的人口情况,男主人笑得有些靦覥,告诉他自己家里还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已经送到村头张秀才家,交了束脩,就指望长子能够读书识字。
要是能够考上秀才最好,即便考不上,以后去给人当账房先生也好过待在家里种地。
说完,他话锋一转,感慨道:“感激朝廷免除了丁银,按田亩收税,这样一来我家每年都能多攒下一些银钱了,等我二儿子再大一些,也能送他去读书。”
说话间,陈五六能够明显看到男主人眼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一旁的农妇脸上也带着几分笑意。
这让陈五六很受触动,不过他还是认真地纠正道:“老哥哥,这可不是朝廷的政策,是我们督师坚持推行的新政,那些官绅怎么可能会同意呢。”
一旁的农妇听了有些疑惑,插嘴道:“督师难道不是代表着朝廷吗?”
陈五六摇了摇头,他还没开口,一旁的士兵就嗤笑道:“我听说朝廷现在还躲在岭南不敢到这里来呢,如果不是督师,你们现在还被鞑子统治,朝廷可没有能力赶跑鞑子。”
那男主人闻言,若有所思,忍不住说道:“那这皇帝还不如让督师来当呢,要是督师来当的话,天下人都能安居乐业的。”
说完之后,他就有些后悔了,这句话可是大不敬,要是面前的这几个军爷想要以此治罪,他可跑不掉的。
不过,陈五六等人听了却没有对他呵斥,而是纷纷表示赞同。
这家人拥有的地亩并不多,两名典吏只用了一个多时辰便完成了测量,在图册上登记绘制,再由男主人签字画押,这个村的任务便算完成了。
他们随后便在这家人的送别下离开了这座村子,往下一个村子而去。
在抚标的协助下,清丈田亩的进度推动得很快,苏言控制最久的苏松二府最先完成,这里的缙绅也是反对力度最低的。
完成苏松二府的清查后,李之椿便移驻镇江,准备专注对镇江与常州二府的清丈,在路上,他遇到了携着任务而来的于重华。
李之椿虽然不怎么看得上于重华这个降官,但考虑到对方已经归附,又被派到自己手下担任副手,他也就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以公事公办的态度对待对方。
于重华也看出了李之椿对自己的疏远,他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降官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即便苏言愿意起用他们,那些讲究气节的明朝官员也会对他们带有偏见,现在只不过是小小的开始罢了。
和于重华相比,张士第的处境可要好很多,张煌言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他非常客气的接见了苏言指派给自己的这位副手。
他知道对方曾为江南左布政使,对江南民政颇有了解,便经常咨询张士第,张士第也不敢隐瞒,两人的合作很是愉快。
……
与此同时,江北战事还在持续。
七月初五,张名振与阎应元率领的第三旅分批次渡江,并于初十日兵临安庆城下。
安庆总兵黄鼎始终坚守城池,即便是明军渡江时最脆弱的时段,也仍然拒绝出战,坚守以等待援军。
当明军兵临安庆城下后,蕲黄义军也闻讯赶来,在荆王朱常巢的率领下与明军会师。
朱常巢本是明朝宗室,在国破家亡之际,积极参与反清斗争,被在英霍山区抗清的义军推举拥戴为荆王,成为这一义军的统帅。
朱常巢从字辈来看,就能看出他是末代荆王朱慈煃的爷爷辈了,不过他虽然辈分较大,但如今也只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身着缴获来的布面甲,看起来很是威风。
对于这位参与抗清的宗室,张名振和阎应元二人的态度稍显尊敬,于营中设宴款待了朱常巢和他麾下的义军将领们。
虽然是设宴,但由于军中禁止饮酒的禁令,他们并没有端上酒水,而是以茶代酒。
众人推杯换盏,虽无酒水,但席间也是气氛和睦,张名振主动询问起蕲黄义军自起事以后的历程。
谈及起事后的艰难历程,义军将领们脸上满是追忆与苦涩,他们这蕲黄义军原本号为蕲黄四十八寨,各寨“阻逋粮饷,违抗剃令”,推举原兵部尚书张缙彦为盟主,扼据鄂、皖通道,声势浩大。
但在弘光元年十一月开始,清廷湖广总督佟养和与湖广巡抚何鸣鸾会商,以黄州总兵徐勇领兵进剿。
徐勇此人韬略过人,是湖广清军中有名的一员虎将,在他的指挥下,蕲黄义军不断损兵折将,各寨寨主或是战死,或是被擒,亦或是主动投降。
眼见优势倒向清军,张缙彦却腼颜手书投降信札,表示愿意向清军归降,这封信最终被转送到洪承畴手中,因为张缙彦曾为洪承畴的下属,所以后者向清廷力保,准其投降。
在张缙彦降清后,蕲黄义军遭到沉重打击,但他们仍然坚持抗清,拥戴朱常巢为新任盟主,号称荆王。
众人讲述完以后,一些人已经泪流满面,张名振和阎应元也充满了感慨,前者忿忿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张缙彦这厮真是该死,连累那么多忠良之士白白丧命。”
阎应元轻轻点头表示认同,他轻咳一声,语气坚毅道:“斯人已去,而今不是为逝者悲伤的时候,王师北伐,我等应同心协力,驱逐鞑虏,北复中原。”
“安洋将军所言不错,这北复中原的第一步,就放在眼前的安庆府吧。”朱常巢说道。
随后,他话锋一转,道:“安庆府墙高城坚,一面临江,三面又有护城河环绕,易守难攻,两位将军准备如何攻破此城?”
“只能先以攻心为上。”阎应元回答道,“安庆总兵黄鼎为我大明降将,对鞑子如何谈得上忠心耿耿,若能成功将其劝降,兵不血刃拿下安庆,方为上策。”
“此人听闻南京光复,却不主动出降,反而据城固守,似不是会归降的模样。”朱常巢有着不同的看法。
“若是其决意固守,负隅顽抗,那便督兵强攻。”阎应元冷笑道,“我军携有红夷大炮二十门,还攻不破这小小的安庆府不成?”
张名振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见这两位将军胸有成竹,朱常巢便不再多说什么,他也有心想要以此来见识一番这支明军的战斗力。
虽然传闻中江南明军战无不胜,鲜有败绩,但这也只是传闻,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朱常巢还是想亲眼确认,以此来判断他们接下来是否应该与其合作。
次日,张名振便亲自书信一封,搭箭射上城头,那被插在箭头上的信封很快便被送到黄鼎手中。
他还没拆开,就已经能够猜出这封信里面的内容是什么了。
虽然他猜到了其中的内容,但还是拆开信封,将里面的信件取出来仔细阅读。
信中果然是在劝降他,张名振在信中提到了黄鼎降清前的老上司马士英,表示马士英现在还活着,正待在台州陪着方国安。
“马阁部远在台州安养天年,阁部对大明忠心耿耿,汝身为阁部旧部,怎能负隅顽抗,兴同室操戈之举,为马阁部蒙羞呢?
何不放下武器,开城归降,吾可向督师保举,允准汝保留兵权,仍任总兵职。
莫要执迷不悟,抗拒王师,一日内若仍不开城归降,待我军攻破府城后,所部兵马唯有死矣。”
看完书信后,黄鼎沉默良久,许是在做激烈的心理斗争。
半晌,他才终于长叹一声,放下书信,对着身侧的副将说道:“传我军令,全军缴械,随我前往城门,向王师开城归降吧。”
副将领命而去,将黄鼎的命令传达下去,城内的守军得知战事不用开打,都松了口气,暗自欢喜。
他们当兵只是为了吃饷,能够不打是最好的,而且明军连江南都光复了,他们现在等同于孤立无援,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半个时辰后,黄鼎便率领守军打开城门,出城向明军投降,张名振温和地接见了这名降将。
为了安抚对方,他当场说道:“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黄总兵能够弃暗投明,实乃安庆军民之幸,在督师有新的任命之前,黄总兵就请继续统领本部,驻扎安庆府吧。”
黄鼎听言,心中暗喜,但对于继续驻扎安庆府的安排却不太满意,他连忙抬手抱拳,口中说道:
“将军允准罪将继续领兵已是天大的恩惠,罪将愿追随将军一同北伐,以戴罪之身收复失地,建立功勋。”
张名振听言,眉头微挑,点了点头,道:“黄总兵有为国报效之意,我又怎能拒绝呢?我会将黄总兵的心愿如实奏报督师,请督师定夺。”
第217章 防线部署
安庆光复的消息与张名振的文书迅速送到南京城。
苏言经过一番斟酌,还是允准了黄鼎想要随军北伐的请求,令其暂归张名振调遣,大军北上攻取庐州。
至于荆王朱常巢和他率领的蕲黄义军,苏言自然不可能允许这支武装继续独立存在。
准确来说,他不能允准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还有宗室能够统领军队,荆王一系虽然也和崇祯皇帝较为疏远,但朱常巢的宗室身份始终是个不稳定的威胁。
如果真有人想要反对苏言,可不会因为朱常巢的血脉与帝脉较远就放弃他。
因此,苏言直接以朝廷“藩禁”制度中藩亲宗室不得领兵出征为由,要求朱常巢解除兵权,返回南京。
而对于蕲黄义军,苏言是准备将其收编的,英霍山区位于鄂皖交界,扼守两地交通要道,只要收编了蕲黄义军,便能令其阻挡湖广清军自黄州进犯。
他直接命使者携带白银五万两前往安庆,收编蕲黄义军,为义军将领封赏官职,又以侯承祖为蕲黄总兵官,率部镇守安庆。
当苏言的命令送到安庆后,安庆明军内部反应不一,黄鼎心中喜悦,连忙拜见张名振,表示定会以张名振为首,戴罪立功云云。
而荆王朱常巢面色阴晴不定,他想过很多种可能,甚至想过苏言会不会借着自己这宗室的身份推举自己为新任监国与广州小朝廷分庭抗礼,却惟独没想到自己会被解除兵权,返回南京。
他强行抑制住心中的情绪,不动声色地看向身后的那些义军将领,这帮家伙得知苏言给他们发了五万两白银犒军,又封赏官职,每个人都喜笑颜开,根本没有人在意他被接触兵权这件事。
这让朱常巢不免有些寒心,虽然这蕲黄义军不是他一手创建的,但好歹也是被一致推举为盟主,现在他这个盟主的身份要被取缔了,他们却一点异议都没有。
在宣读完苏言的命令后,那使者微笑着对朱常巢说道:“荆王殿下,请随卑职一同回京吧,督师已经向朝廷奏述您领兵抗清之功,请朝廷为您正式册封。”
朱常巢脸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他只能忍着不满,点头说道:“本王知道了,只是不知道苏督臣调来接任本王的那位侯承祖侯将军,能力如何?”
“侯将军深受督师信任,亦是一员良将,殿下无需担心。”使者回答道。
“既然如此,那本王也就放心了。”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