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105节
交谈一阵后,熊汝霖终于扯开了话题,道:“彭给事,你虽远道而来,却也代表着朝廷,苏督臣立下众多功勋,不知朝廷对他是何态度?”
彭耀不知他询问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出于谨慎,他只能斟酌着话语,答道:“定国公乃朝廷不可多得之栋梁,忠臣良将,朝廷赏罚分明,监国更有神宗皇帝之风……”
他话没说完,就被熊汝霖抬手打断,熊汝霖压低声音,道:“苏言此人,狼子野心,此前于陵口全歼伪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其部众愚昧粗鄙,竟公然高呼万岁,苏言及其部将非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听之任之……
彭给事得知此事后,难道还认为此人是朝廷之忠臣良将吗?”
彭耀听言,心中骇然,瞪大双眼看着熊汝霖,他一时不敢全然相信,只能低声说道:“熊阁部慎言,若无证据,这将是构陷忠良,朝廷不会轻放。”
“本阁部将义兴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郑遵谦亦在场,可作为人证,若是这还不够,我部人马皆可作证。”
见熊汝霖言之凿凿,彭耀也相信了大半,对方身为内阁学士,想来不会以诬陷这一愚蠢的手段攻击政敌。
既然他敢这样言之凿凿,那就证明确有此事,彭耀不知道还好,知道以后肯定不能装作若无其事。
于是,他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道:“熊阁部,还请您将此事写入奏疏,下官返回广州后,定会交由监国殿下过目,请朝廷处置。”
熊汝霖此次前来,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彭耀将之前写好的奏疏送达朝廷,让朝廷对苏言进行处置。
当然,他也清楚以苏言的实力,朝廷肯定没办法直接对其动手,即便无法以雷霆手段处置苏言,能够对其做出防备,也是好的。
听彭耀这么说,熊汝霖马上从怀中摸出信封,转交给对方,同时低声道:“还请彭给事收好,莫要落入外人手中,等送达朝廷,不论对苏言如何处置,本阁都会尽力配合。”
“此事事关重大,下官知晓。”彭耀回答道,并郑重收下了信封。
这信封虽然轻薄,但还是让彭耀能够感受到它有千斤之重,信封就好似沉甸甸的责任落在了他的肩上。
见彭耀收下,熊汝霖松了口气,随后起身告退,前者也没有挽留,亲自送他离开了馆驿。
次日,苏言便将写好的奏疏交给彭耀,后者虽然被灌输了苏言有不臣之心的讯息,但在面对苏言时也仍然能够保持原样。
他恭敬地收下了苏言的奏疏,又婉拒了后者的挽留,即日启程,准备走陆路经由江西,最终返回广州。
彭耀的到来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并没有掀起多少波澜。
在他离开后,苏言便再度投入军事行动之中。
此时,陈子龙与唐世荣早已知晓南京光复的喜讯,苏言便命其继续挥师南下,攻取徽州。
而南京的西南门户太平府,他便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第三战列步兵旅。
苏言并没有忘记阎应元这位常州副将,他直接将阎应元调为第三战列步兵旅旅帅,以富平将军张名振为副将,二人一同率军南下攻取太平、池州二府。
而在攻取池州后,可渡江北上,攻取安庆、庐州等地,与友军共同组成江淮防线。
之所以将张名振也带上,也是基于苏言有意培养他的想法,这位在历史上是张煌言最亲密的战友,苏言不想让他在这一世籍籍无名。
他于是便给了张名振这个机会,让他与阎应元一起共事,在指挥第三旅作战时学习成长,若是他日后愿意为自己效忠,也可独当一面。
说到底,还是苏言手下可以用的将领太少了,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要么对线列步兵战术不了解,不适合直接指挥。
要么就是态度不明确,还对明朝抱有希望,甚至是忠于明室,苏言也不可能重用这些人,让他们有捅自己屁股的机会。
所以,他只能从苏州的军事研究院招募将军卫队,直接任用系统的将领了。
想到这,苏言却是突然有了主意。
他将王翊与李长祥二人招到跟前,对二人说道:“我有心想要让你二人独当一面,能够率军征战,但我军皆以线列作战,你二人对此并不精通。
故而,我想让你们到苏州进修几月,等你二人精通此战法后,再召你二人回来,加以任免,你们可愿意?”
二人听言,哪里会有拒绝的道理,连忙答应下来,随后踏上前往苏州的路途。
王翊和李长祥二人就算是试验了,如果他们进入军事研究院学习,能够被系统影响成忠于自己的将领,那就证明苏言的这个猜想没有问题。
……
与此同时,清廷京师(bei京好像会被和谐,所以以后我就都用京师或者顺天府指代了)。
江宁陷落的消息十万火急,不过数日,便被以快马加鞭的形式送达京师,并被呈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桌案前。
多尔衮此时正值壮年,朝廷大小事务,全都需要经过他的手处理一遍才能发出,虽然名为摄政王,但却有皇帝之实。
在江宁陷落与金声桓叛变的消息陆续传到京师后,整个朝野为之震动,年方九岁的小皇帝听后,更是惊恐大哭。
好在多尔衮及时挺身而出,以他的个人威望稳定了朝局,并迅速做出应对。
江宁对清廷来说,不仅仅是他们的敌人南明的首都,也是关乎漕运的重镇,江宁失陷,清廷也将再也无法从漕运中获取南方的钱粮税赋。
这对已经满目疮痍,饱经战乱摧残的北方而言,将是非常致命的,因此多尔衮必须要尽快出兵,尝试从明军手中夺回江南。
好在此时和硕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已经班师回朝,因政治斗争长期逗留京师,而没有率军出征。
多尔衮便以阿济格为继任平南大将军,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固山额真金砺等领本部兵马率军南下,攻取江南。
而江西方向,他则是命亲弟弟多铎率部攻打金声桓,重新夺回江西,务必将金声桓等叛徒擒拿斩杀,以此杀鸡儆猴。
第211章 多铎入江西
多尔衮的命令还未传至湖广,多铎就已经提前发动主观能动性,率军自武昌顺流而下,攻入江西地界。
多铎原本的目标是夺取九江,肃清明军对长江水道的威胁,但是还未等他攻占九江,江宁陷落的噩耗就火速传来。
既然江宁已经沦陷,就没有必要继续向东前往江南——那里几乎全境陷落,继续东进也只是自寻死路。
因此,多铎直接改变了原定计划,决定集中军力攻取江西,平定金声桓叛乱。
他心里清楚,金声桓的叛变要是没有以雷霆手段镇压并将其消灭,其他投降的汉人军头一看,就很有可能有样学样,跟着产生不臣之心。
因而不论是为了夺回江西这一人口、赋税大省,还是杀鸡儆猴,他都必须要将主攻目标放在金声桓身上。
夺回江西的第一战,就放在了九江府。
自金声桓反正后,前者第一时间命王得仁率军北上,收取九江府及九江上下游地方,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此时的九江已然戒备森严。
王得仁率部固守九江府,同时命人返回南昌,向金声桓以及将总督治所从赣州迁往南昌的督师大学士万元吉等高官汇报,请求他们出兵增援。
九江作为长江中游的重镇,同时也是南昌的北部门户所在,金声桓与万元吉都深知此城的重要性。
在得知清军围攻九江后,金声桓当即决定率军增援,他与万元吉一同率领马步兵五万,对外号称二十万之众,水陆并进北上驰援九江。
大军浩浩荡荡,金声桓与万元吉都认为优势在我——明军一方,单是援军就有五万,而九江城内也有数万兵马,清军一方仅有不过三万。
不管怎么看,明军都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只要里应外合,夹攻清军,便能将其击败。
然而多铎并不准备给明军夹攻的机会,他命爱新觉罗·硕塞领满汉兵马万余继续围攻九江,防备明军突围,自己则趁夜色陆续拔营,向南进发。
而围城营地内的帐篷数量不减,让守军误以为他还率领主力待在城外围攻。
分兵后,多铎率军直取南康,南康同样为南昌门户,也座落在南昌通往九江的必经之路上,明军不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都必须要经过此地。
大军过庐山,南康在即,多铎随即下令于军中挑选一批精兵,假扮商队,潜入城中夺城。
他对那些八旗兵们嘱咐道:“汝等无需深入城中,只需将马车堵住城门,使守军无法关上,南康城便也就破了,不论城中有多少兵丁,皆不是我军敌手。”
八旗兵们齐声应下,随后将抢来的战利品放在马车上,假作货物,而自己又乔装打扮一番,驱车赶往南康。
此时的南康并没有因为九江战事而全城戒严,府城各门仍然大开,商队及百姓只需简单搜查一番,便允许出入。
等清军假扮的商队来到南康城外时,看见的便是如此懈怠的一幕——脑后辫子没有割干净的守兵穿着松松垮垮的盔甲,拿着长矛站在城门内外,懒洋洋地打量着出入城池的行人。
尽管金声桓宣布全省反正,但大部分平民百姓还是保持着原来的金钱鼠尾辫,割去辫子的基本都是缙绅。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发型什么的其实真的没有命重要,甚至连温饱都不如,因此放眼望去,那些排队的百姓脑后大多还留着辫子。
假商队直扑城门,很老实的跟在那些百姓身后排队,乍一看倒是没什么异样。
但是城门守兵很快就看出了一些端倪,虽然说明末戴帽子也算是潮流,但这几十号精壮汉子无一不戴着帽子,身材也显得有些鼓鼓囊囊的,不像是正常穿衣会有的身形。
要知道,现在可是农历六月,一年当中最热的几个月份之一,如果放在冬天的话还能用穿了好几层棉袄来解释过去。
可放在这么炎热的夏天,穿的这么鼓,那就非常可疑了。
城门的几个守兵见状,相互对视一眼,交流了眼神后,其中一人上前一步,大声喝道:“你们做什么的!车里拉的什么?”
为首的几名八旗兵见守兵可能发现了异样,当机立断,将头上的帽子扔掉,露出光秃秃的脑门和辫子,大吼道:“给我杀!”
同时,他们迅速从马车上抽出武器,带队向城门冲去,跟在他们身后的那些兵卒也紧跟着纷纷抽出利刃,如狼似虎一般扑向守兵。
他们一边大步奔跑,一边发出宛如野兽般的怒吼,怒吼声令守兵肝胆俱裂,也令城门内外排队的百姓惊慌失措,仓皇逃窜。
“杀!夺城!”
八旗兵们怒吼着,径直冲到城门口,那几个守兵慌忙持矛试图抵抗,但冲在最前面的八旗兵直接飞身一脚将其中一人踹倒,随后反手握刀,狠狠刺穿守兵的咽喉。
刹那间,城门口刀光剑影交错,鲜血喷溅,站在外面的守兵很快便被斩杀一空。
那些原本准备出入城门的百姓已经被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仓皇逃窜,尖叫着四散逃窜。
有的人因为巨大的恐惧而站在原地呆若木鸡,不知该如何是好,有的人推搡着想要逃离现场,被拥挤的人群推倒在地,踩踏受伤,有的人跌跌撞撞逃跑,却失足摔在地上,几次挣扎都没力气爬起来。
杀气腾腾的八旗兵并不理会那些被吓傻的百姓,他们在肃清城门外的守兵后,就直接冲进了城内。
而在这时,远处的斥候见战端一开,急忙向远处的接应兵马发出信号,早已严阵以待的多铎见状,大手一挥,八旗骑兵顿时如洪流般冲出埋伏点,涌向南康城。
城门后的守兵听见喊杀声,大惊失色,慌忙想要去组织抵抗,但在看见那些凶神恶煞的八旗兵后,都吓得面色煞白,站在原地不敢上前。
不知是谁先大喊一声撤退,城门后的这些守兵都尖叫着丢下武器,转身就往城里跑去。
八旗兵们见状,也没有追击的打算,转而肃清城楼的守兵,并把住城门,防止有守兵卷土重来。
城外马蹄声隆隆,清兵杀来的消息也随着那些逃跑的守兵迅速传遍全城,百姓们不禁再度回想起当初清军入江西时的可怕记忆。
当时的清军就像是强盗和刽子手一般,进入江西以后喊着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开始大开杀戒,南康作为南昌门户,自然也难逃遭到屠杀的命运。
虽然被清军杀死的百姓数量相较于其他地方规模较小,但那可怕的血与火的记忆,还是深深烙印在他们心底。
现在眼见清军再次打了回来,百姓们纷纷逃回家中,紧闭门窗,捂住孩童的嘴巴,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惹得灾祸上身。
另一边,八旗骑兵呼啸着穿过南康城门,蜂拥进入城池,冲向南康府署以及其他官府要地。
在八旗兵闯入府署后,那衣衫不整的知府很快就被拖拽着带了出来,他面如土色,浑身上下抖如筛糠,口中一边喊着求饶的话语。
可八旗兵并不理会知府的求饶,他们冷眼看着那宛如丧家犬一般的官员,等待着多铎的到来。
直到清军控制府城四处,多铎才终于在满洲兵们的簇拥下,以一副征服者的姿态进入城池。
那南康知府第一时间被拖到他面前,知府一见到多铎,就慌忙跪倒在地,不断用力磕头,泣涕直下:
“王爷饶命,下官是被金声桓那反贼所迫,不得不参与谋逆,还请王爷给下官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主子爷,您看?”一旁的侍从上前一步,低声问道,一边做出了一个斩首的手势。
多铎摇了摇头,他毫不掩饰脸上的厌恶,道:“暂且饶他不死,接下来还需要这厮相助。”
“喳!”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