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4节

  师爷见齐绍光神色有所松动,便继续劝道:“县尊,您仔细思量一番。倘若您真上书朝廷派兵剿灭大同社,就大同社所展现出的战斗力而言,少派一营士兵,根本无法将其剿灭。一旦五千士兵涌入米脂,只怕地方大族的存粮瞬间便会被他们吃光。

  百姓也必将因这些兵痞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此一来,县尊您上得罪了地方大族,下又失了米脂百姓的民心。没了地方大族的支持,您这县令之位,又怎能坐得安稳呢?”

  这也算是我大明的一大“特色”了,朝廷不给士兵足够的军饷,却又指望他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如此一来,只能默许他们在地方上劫掠财物,以此提升士气。结果便是,大明军队竟把内线作战打成了外线作战,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胡作非为。也难怪,大明的官员们没有一个愿意让这些兵痞到自己管辖的地盘上来。

  师爷见齐绍光动摇,便给出了他认为最好的出路:“县尊,您瞧眼前这形势,大同社能按时给您交足够的税赋,让您在任上有政绩可表,这才是对您最为有利之事啊!等过个两年,您任期一满离任,这大同社的事儿,便交给下一任米脂县令去操心吧。我大明官场向来讲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只要大同社不做出攻打县城这等大逆不道之事,那便与您无关呐。”

  齐绍光听了师爷这一番话,眼神渐渐黯淡下来,整个人颓废地坐下,再也没有提及要对付大同社之事。

第84章 ,重民社的现状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初五,重民报社宅院外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米脂羊毛布,新到的上等货色!价廉物美,走过路过,切莫错过!”桑文一身利落打扮,神色干练地大声吆喝着,一心想要多招揽些顾客。店铺里面,不少人正忙着挑选布料,你来我往,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显得十分嘈杂。

  街道上,有不少男子偷偷用贪婪的目光打量着桑文。如此美貌动人的女子,在这米脂城中确实难得一见。

  不过,他们也仅仅只敢远远观望,不敢有任何逾矩的动作。毕竟整个米脂城的人都知道,桑文背后倚靠的乃是大同社。那万马堂和野狼帮的凄惨下场,足以让所有人胆寒,不敢轻易造次。

  刘南卿眉头紧蹙,满脸不悦地走上前,对着桑文说道:“桑大家,你好歹也是我米脂的花魁,如今这般在大街上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桑文却神色淡然,微微扬起下巴,不卑不亢地回应道:“自己动手,方能丰衣足食。这有何失体统之处?反倒是以往以色娱人,那才是真正的失体统。先生曾言,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女子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正大光明。”

  说罢,她又暗暗讽刺道:“倒是刘举人,不知您可从家里拿到钱财,用来发行那《重民报》了?”

  刘南卿被这一番话噎得说不出话来。如今的《重民报》,即便到了现在,依旧处于入不敷出的艰难境地。无奈之下,他们已经将报纸的印刷频率从一日一刊改成了三日一刊。

  刘南卿等人商议报社困境之时,贺函便毫不客气地指出,重民社与大同社如今之所以差距如此之大,关键就在于大同社从建立之初,便充分考虑到了经济问题,早早建立纺织厂,以此维持社团众人的生计。

  而他们重民社,却没有能够赚取钱财的作坊产业,这才导致如今这般落魄的局面。刘南卿等人听后,如获至宝,仔细想来,确实如贺函所言。

  然而,虽说找到了问题所在,却不意味着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从刘南卿算起,重民社的社员大多都是读书人。让他们舞文弄墨、写八股文,那自然是驾轻就熟。可要让他们去开作坊、做买卖,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经过多次商议之后,他们最终想出一个办法,便是把重民报社的门面租借出去,好歹能收取些租金,补贴《重民报》的运营。

  而另一边,大同报社由于撰稿编辑越来越多,规模急需扩大。于是,李文兵与桑文商议之后,决定将大同布铺的地方让给大同报社进行扩张。而桑文她们,则租下了重民社的店面,用来售卖布匹,这才有了眼前这一幕。

  刘南卿面色阴沉,穿过嘈杂的店面,径直来到重民社后院。看着社内寥寥无几的人,他满心疑惑,忍不住向高登问道:“怎么就只剩下这几个人了?杜飞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高登脸上浮现出尴尬之色,嗫嚅着说道:“唉,大同社新近开了水泥作坊和煤炭作坊。加之加入抗旱社的村子越来越多,事务繁杂,便开始招募账房和夫子。他们给出的条件十分优厚,不仅包吃包住,每月还给一两银子的工钱。杜飞他们几个权衡之后,便去报名了。”

  艾家对于大同社而言,无疑是一份极为丰厚的“馈赠”。所获的粮食,将大同社的仓库填得满满当当;钱财也被徐晨迅速利用起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开设新的作坊,还招募了许多能工巧匠。艾家名下有一个小型的煤矿厂,徐晨当即便接手过来,准备开采煤炭。与此同时,还筹备了一个煤球炉作坊,打算在整个米脂县大力推广蜂窝煤。

  在这封建时代,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首位,足见其作为燃料的重要性。若用蜂窝煤来做一日三餐,一天大概要消耗十个左右。米脂县有上千户人家,如此算来,一日消耗的蜂窝煤便有上万个。一个蜂窝煤售价三文钱,这一日下来,便是三十两银子的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从煤矿开采,到蜂窝煤制作、煤球炉打造、火剪生产,再到蜂窝煤的运输,这一系列环节,能够形成一条规模达几十到上百人的小型产业链。

  徐晨还计划在今年内,将纺织厂的纺织机扩充到三百台,使羊毛布的日产量增至六百匹。在徐晨的带动之下,整个米脂的乡绅们纷纷跟风,开始扩张各自的手工业规模。

  大同社那三五万两银子的订单,对于米脂这个小县城来说,恰似一场久旱之后的甘霖。原本米脂仅有孙、吴两家砖窑厂,在这短短半个月内,便扩充到了五家,还有五六家也正打算开办砖窑厂。

  再者,由于大同社大范围普及基础教育需要大量夫子,加之徐晨所著《英雄记》以及两份报纸的广泛传播,使得市面上对纸张的需求大增。各厂家的印刷厂、造纸厂也纷纷开始扩招工人。

  米脂在农业萧条的当下,手工业却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兴盛时期。这个月,城内新开了十几家作坊,招募了成百上千的工匠。而在这其中,读书人凭借自身的学识,作为账房,也颇受各个作坊主的欢迎。

  重民社的这些读书人,当初投靠刘南卿,也不过是为了谋一口饭吃。重民社成立之初,吃喝不愁,还有女眷相伴,众人自然趋之若鹜,乐意加入。

  可待刘家断了供给之后,大家瞬间没了收入来源。那些出身中小地主家庭的社员还好,尚可依靠家中积蓄勉强维持生计。但那些出身财力更为薄弱的自耕农家庭的社员,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另寻出路了。

  毕竟,人都是要吃饭的,有利则聚,无利则散,这些童生秀才也有家人要养活啊。

  刘南卿听闻这些,内心怒火中烧,双手紧握拳头,却仍强压着情绪,满脸鄙夷地冷哼道:“哼,这般朝三暮四、见利忘义的小人,我重民社不需要。”

  相较于一个月前,重民报社如今的景象可谓是今非昔比,肉眼可见地萧条起来。此刻,还留在社内的社员仅有十几人。想当初重民社成立之时,那场面热闹非凡,社员多达上千人。如今这般光景,当真是应了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第85章 ,时来运转的重民社

  刘南卿、贺函、高登三人围坐在桌前,神色凝重,正商议着重民社往后该如何谋发展。说难听一点,是要想办法谋如何生存下去。

  刘南卿面上满是歆羡之色,长叹一声道:“想那大同社,在压着米脂一众大族减租减息之后,声望如日中天呐!如今这整个米脂之地,众人只知有大同社,却鲜少提及我们重民社,实在是让人无奈!”

  米脂大族减租减息这一事,影响堪称巨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米脂城,众人讨论的热情高涨。如今这米脂城内,无论是酒馆还是茶馆,皆是议论纷纷,而那徐晨之名,毫无意外地成了众人讨论的绝对核心。这等情形,怎能不让刘南卿满心羡慕。

  他才是米脂的青年才俊。这个位置不应该是他的,现在却被徐晨这个外乡人霸占了。

  贺函闻言,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景明兄啊,当下可不是只盯着大同社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要设法让我们重民社得以存续,寻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才是关键呐。若是做不到这一点,咱们这重民报怕也是难以维持下去。”

  高登听闻,苦笑着接话道:“唉,只可惜某耗费心血所著的那部《袁绍传》,竟是无人问津呐。”

  原来,他们见徐晨凭借写小说吸引读者,提升了报纸销量,便也纷纷效仿。高登更是自告奋勇,以徐晨为模板创作了这一部《袁绍传》,满心期待能有所成效,可谁料结果却是反响寥寥,重民报的销量并未因此有丝毫提升。

  贺函见状分析道:“徐晨所著的那《英雄记》,虽文风略显粗鄙,然而正因如此,只要略识文认字之人皆能看懂,故而大受欢迎。高兄的小说虽文采斐然,却写得太过高深,普通百姓难以领会其中精妙,自然是应者寥寥。在这等话本小说的创作上,徐晨确实堪称专业,我等实难与之相比啊。”

  当初他们想到的开源办法,因为重民报发展不起来,基本上全没有用处。

  刘南卿心有不甘,握紧拳头道:“难道我等就只能这般被大同社死死压制,永无出头之日了不成?”

  贺函沉思片刻,缓缓道:“某倒是忽生一计,或许能解我等当下之困境。”

  “哦?是何方法?快说来听听!”刘南卿与高登二人齐声急切问道。

  贺函不紧不慢地说道:“依我之见,可将重民报迁至延安府或是省城那般繁华之地。如今这米脂县,大同报已然占尽先机,我们在此怕是难有作为。而大城市人口众多,读书识字之人亦不少,且能避开大同社的强势压制,不失为一条出路。”

  刘南卿等人听了这话,却不禁面露迟疑之色。在这米脂,他们好歹是高贵的举人老爷,又有刘家势力作为后盾,行事也算顺遂。可若是前往西安城,那等王公贵族、举人进士云集之地,他们不过如同乡野间的土鳖,实在是心中没底。

  正说着,忽有社员来报:“社长,您家的管家前来寻您。”

  刘南卿心中疑惑,暗自思忖:“近日我也未曾动用家中财物,管家此时寻我所为何事?”当下便起身离席。

  不多时,刘南卿归来,虽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声音却仍难掩兴奋:“父亲已然应允,往后每月会给我们重民社二十两银子!”

  高登听闻,顿时面露喜色,大声说道:“如此一来,我们重民报一半的难题便算是解决了!”

  刘南卿亦是激动不已,感慨道:“父亲终究还是体谅我等苦心呐。”

  贺函微微点头,思索一番后说道:“这些银子足够我们刊印四期重民报。往后,我们不妨每七日出版一期。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坚信,咱们这重民报定能与那大同报一般兴旺发达!”

  许是重民报时来运转,次日,贺人俊竟派人送来三十两银子支持重民报。他唯一的要求便是,重民报要多多宣扬贺家修桥铺路的诸多善举,务必要让整个米脂城的百姓都知晓,贺家乃是乐善好施的善良人家。

  不仅如此,贺人俊还不忘蛊惑道:“贤侄啊,你亦是我米脂的英年才俊,万不可被徐晨那外来之人比了下去。”

  刘南卿赶忙应道:“叔父放心,某定当全力以赴,绝不让徐晨专美于前。有叔父这般大力支持,我重民报必定能压过大同报!”

  接下来的几日,又有几个士绅家族相继给重民报投来银钱。他们所求与贺人俊并无二致,皆是希望重民报能为自家宣扬好人好事,彰显家族高尚品德。

  原来,这米脂的地主士绅们如今也算是回过味儿来了。往昔,他们凭借自身地位,牢牢掌握着地方的舆论大权,可如今却被大同报打破了这一局面,甚至可以说是被无情夺走。

  这段时日,米脂的百姓们固然对那些愿意减租减息的大族夸赞有加,可与此同时,像贺家这般不愿减租减息的家族,却被众人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饱受诟病。

  贺人俊这段时间听到最多的便是众人指责贺家为富不仁,这对苦心经营家族上百年,珍视威望名声的贺家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家族积累的声誉竟就这样被大同报轻易地打得粉碎。

  他们心中如鲠在喉,坐立不安。然而面对报纸这等具有降维打击威力的利器,他们惯用的传统手段却根本找不到反击的方向。

  一番寻觅之后,这些士绅终于发现,米脂还有重民报这一存在。重民社自成立之初,便与大同社针锋相对,双方的辩论从未停歇。

  更为关键的是,重民报所提倡的减税、不与民争利,以及地方无为而治、圣天子拱垂而治等主张,与米脂士绅们的利益需求高度契合。

  如此一来,这些士绅仿若找到了反击大同报的有力利器,纷纷慷慨解囊投资重民报,迫切要求重民报为他们发声,全力维护他们的威望与声誉。

  编辑说了跟读的人太少了,三江PK是上不了了,要裸奔上架了。

  各位读者,求跟读,求推荐票月票

第86章 ,均田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八日,艾家庄外的田地里。

  这一日,晴空万里,烈日高悬,天空蓝得澄澈,不见半分云彩。阵阵微风轻轻拂过,整个艾家庄都被层层叠叠的麦浪所簇拥。

  艾家庄的农户们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秋收劳作。田间,青壮劳力们干劲十足,手中的镰刀挥舞得虎虎生风,只听“刷刷”声响,一株株麦子应声而倒。

  他们收割的动力格外充足,只因大同社与他们早有约定,只需交出三成小麦,其余粮食皆归自家所有。况且,当初艾家覆灭之时,每户都分得了三石粮食。如此一来,即便今年艾家庄遭遇旱灾,农户们手中的粮食非但没有减少,反倒有所增加。不少人心里都乐开了花,想着今年终于能多吃几顿饱饭了。

  田埂后方,妇孺们也在不辞辛劳地忙碌着。脱粒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只见徐晨站在打谷机旁,一脚快速有力地踩着踏板,打谷机发出“轰轰轰”的声响。

  他手中的麦谷在机器的运作下,迅速完成脱粒。脱粒干净后,他又敏捷地换上另一束麦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动作异常娴熟。一旁那些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老庄稼人见此情景,无不连连咋舌,暗自惊叹。

  此前,因大同社剿灭艾家后,诸多事务缠身。既要理清艾家繁杂的田产、欠条,又要与佃户重新商议地租之事,还要对受害家族进行补偿,这一系列事宜导致艾家庄的秋收耽搁了几日。

  为了抢回时间,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徐晨亲自带领 100名护卫队成员赶来助力艾家庄秋收。同时,还特意从钢铁作坊调来了十台打谷机。

  这打谷机,可是钢铁厂的第二个拳头产品。随着大同社将其分发到各个村子,它的便捷高效迅速传播开来。比起传统打谷机,这钢铁打谷机的效率足足提升了十几倍,瞬间在整个米脂乡间引起了轰动。哪个农户要是能拥有一台这样的钢铁打谷机,那在村里绝对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当然,这打谷机价格不菲,每台售价高达十两银子。

  不过,对于米脂的中小地主而言,这打谷机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使用这种钢铁打谷机,能省下雇佣好几个短工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能抢下几天宝贵的秋收时间。而且,这打谷机用料扎实,光是那几十斤重的铸铁,就足以让买主觉得物超所值,想着怎么也能传上三代。因此,有条件的地主纷纷下订单订购。

  九月、十月这两个月,大铁锤的钢铁厂就卖出了上千台打谷机,盈利一举突破上万两。

  这可观的销量,直接打消了大铁锤先前的顾虑。如今,他不但不再担心高炉生产出来的钢铁销路问题,反而兴致勃勃地提出了新的高炉计划——要建造一座一次能炼 5000斤铁以上的高炉。

  就这样,整个艾家庄几百号人齐心协力,忙碌了十余天,终于将所有粮食收割完毕,妥善归仓。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十八日。

  艾家庄的祠堂内,气氛热烈而庄重。艾家庄的长者端坐在首位,四周密密麻麻地围满了艾家庄的农户。

  徐晨环视一圈后,方才开口说道:“艾家虽说已然覆灭,可他们留下的田产还在。我大同社自创立之初,便是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今日召集大伙前来,开的便是这均田会。”

  “均田会?”在场的农户们大多面露疑惑之色,小声地相互嘀咕着。

  徐晨见状,朗声道:“说白了,就是分田。”此言一出,农户们瞬间来了精神,原本还带着几分疑惑的眼神,此刻都被兴奋与期待所取代。

  小五赶忙走上前,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簿册递给徐晨。徐晨接过,翻开簿册,仔细查看后说道:“依据我们抗旱会在艾家庄的统计,艾家庄共有田地两千五百三十亩。其中,较为肥沃的千余亩皆为艾家产业。咱艾家庄总计 78户人家,大部分人家仅有几亩到十几亩的田地,更有部分人甚至连一亩地都没有,平日里只能靠给艾家打长工维持生计。我琢磨着,把艾家这上千亩土地拿出来给大伙分一分,以三十亩为标准,谁家的田地少于三十亩,就补全到三十亩。”

  听到徐晨这均田的设想,艾家庄的老人们激动得纷纷站起身来,眼中满是惊喜与期盼,急切地问道:“会长,您说的可当真?”

  徐晨神色坚定,点头道:“自然是真的。我的想法是,趁着秋收之后大伙都有时间,把所有土地整合到一块儿,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分配。”

  话音刚落,在场的农户们顿时欢呼起来。对于农户们而言,田地便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生活的希望。徐晨提出的均田举措,能让他们的田地增加一倍以上,这简直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然而,就在这时,却有一人站了出来,大声道:“会长,某反对!凭什么只给 30亩以下的人分地,30亩以上的人就没有份?难道我们就不是艾家庄的人了?”

  紧接着,又有五人陆续站起身来。这六人在村里算是富户,手中的土地在三十亩到百亩之间。按照徐晨的均田方案,他们确实分不到一分土地。

  黑娃见状,当即怒目圆睁,猛地站起身来,手指着带头的艾大头,厉声斥责道:“艾大头,你平日里仗着和艾强的关系,为虎作伥,没少欺压乡亲们。俺们念在同是一族人的份上,没跟你计较。你倒好,还不知足!怎么,你是真想和艾强一样,落个家产被分的下场?”

  周围的村民们也纷纷附和:“对对对,要把艾大头的田地也给分了!”

  以前有艾老爷撑腰,大家对爱大头的行为是敢怒不敢言,现在他们也有抗旱会支持,自然要把以前受过的委屈全部发泄出来。

  一时间,几百人将艾大头等人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气势汹汹地叫嚷着要分他们的田地。吓得艾大头等人脸色惨白,再也不敢吭声。

  徐晨赶忙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制止了这场围攻,而后朗声道:“看样子是没人再反对了。好了!明日艾家庄便正式开始均田,大伙这就散了吧!”

首节 上一节 34/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