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4节
台下,不少大同社的工匠们早已被深深吸引,纷纷驻足观看,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
整个工业区内,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更加让徐晨惊讶的是大家对大同社发行的粮票接受程度非常高,徐晨看到市集的商贩交易用的是粮票,戏班子打赏的也是粮票,而他们也是连连感谢,显然他们是知道粮票,并且认可粮票的价值。
徐晨穿过那热闹非凡的市集,便来到了工业区的核心所在——纺织厂。只见那纺织厂规模较之往昔,竟扩大了足足五倍有余!厂房矗立其间,恢宏大气,仿若宫殿一般巍峨壮观。
厂外,一辆辆满载羊毛的马车正有序排列,准备缓缓驶入厂内。而另一边,载着崭新羊毛布的马车,则不紧不慢地朝着工业区外驶去,一切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纺织厂的管事陈子昂,眼尖瞧见了徐晨,顿时满脸激动之色,赶忙迎上前去,说道:“先生大驾光临,怎的也不事先通知我等一声,好让我等有所准备。”
徐晨微微一笑,道:“此处于我而言,便如同自家一般,又何须如此麻烦去通知呢。”
言罢,他又笑着看向四周,说道:“某瞧这厂房之外车水马龙,一片繁忙之象,想来这纺织厂如今定是发展得极为不错。”
陈子昂听闻,不禁面露得意之色,拱手说道:“回先生的话,如今这大同纺织厂,已然颇具规模。现有纺纱车十架,梳毛机二十架,织布机更是多达上百台。厂内工匠人数,也已突破二百之数。每日产出的羊毛布,超过二百匹。整个延安府的商贾,无不为咱们纺织厂的羊毛布倾心!”
陈子昂所言,倒并非虚夸之词。随着大同工业区的各项基建逐步完成,织布机等器械相继投入使用,这大工业生产的模式,使得纺织厂的生产效率节节攀升。
如今,每月销售出去的羊毛布,价值可达三千两之多,而所需成本却不足七百两,如此算来,这纺织厂的利润竟高达百分之四百!
况且,这羊毛布在当下,可谓是一片蓝海市场,几乎没有与之竞争的对手。加之如今正处小冰河时期,北方气候愈发寒冷,百姓对于保暖厚实的布匹需求大增。
而徐晨他们纺织厂所产的羊毛布,不仅价格相较于棉布更为低廉,且质地更加结实耐用。如此一来,在整个延安府,已然掀起了一股抢购羊毛布的热潮。每日,各地商贾皆主动前来求购,甚至不惜将价格提升至每匹五钱银子。
就在此时,刘永、胡益堂、贺老六三人也联袂而至。
刘永面带微笑,打趣道:“先生此番前来,莫不是来突击检查的?”
说罢,他伸手朝着整个工业区一挥,问道:“先生您瞧瞧,这工业区如今可还入得了您的眼?”
徐晨闻言,不禁点头称赞道:“日新月异,变化非凡呐!伯衡你这等才能,便是治理百里之地,亦绰绰有余啊!”
刘永赶忙谦逊道:“先生过誉了!若不是那新式纺纱车、纺织机等器械相助,哪能有如今这般繁荣昌盛的大同工业区。”
这确是刘永的肺腑之言。大同工业区能有今日这般繁荣之景,可是实实在在投入了三千两银子才得以实现的。若无纺织厂带来的丰厚利润,这大同工业区决然无法发展至此。
第59章 ,足饷
而后,刘永恭恭敬敬地引领着徐晨巡视这蒸蒸日上的工业区。一行人且行且谈,不多时,便来到了那粮仓区域。
刘永抬手指向两座崭新矗立的粮仓,满脸认真地说道:“先生先前特意吩咐要囤积粮草,学生一直牢记于心。这个月,学生已购置了小麦、高粱、粟米等各类粮食,统共算下来有一千五百石之数。学生想着,待秋收之后,粮价多半是要下跌的,到那时,学生必定再加大收购力度便是。”
徐晨微微露出诧异之色,开口问道:“米脂这地方,竟有足够多的粮商,能让你顺利采买到这般多的粮食?”
刘永赶忙应道:“先生教诲,学生岂敢忘怀。先生常言,要多囤积物资,少囤积钱财,有钱便当花出去。学生便是依着先生这话去做的。”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学生告知那些商贾,若是用羊毛、碱石、粮食等货物前来,便可优先换取咱们的羊毛布,而且咱们大同社对这些货物是无限量收购的。对那些商贾而言,带着货物来购买羊毛布,一趟下来,便好似做了两次交易,如此一来,他们能赚取的利润更多,自然乐意做这等买卖。说来也巧,这般举措竟意外地解决了纺织厂羊毛短缺的难题。”
如今这纺织厂,每日对羊毛的消耗量极大,足有几千斤之多。米脂县本地的羊毛,早就被消耗殆尽了。好在陕北之地,本就多有养羊之人。羊皮尚可制成羊皮袄,可这羊毛,对许多养羊户来说,用处却不大,因而价格向来较为低廉。
如今,刘永将收购羊毛的价格提升至五文钱一斤,对于许多往来运输的马队而言,这可是极为有利可图的一桩美事。
如此一来,整个陕北地区,甚至远至山西的羊毛,都纷纷朝着米脂汇集而来。更有甚者,有些商队不辞辛劳,径直前往草原收购羊毛。
那草原之上,羊毛产量极为丰富,价格更是低廉。虽说路途遥远,使得他们的利润相对微薄,但总好过以往商队常常空车而回的情形。毕竟草原之上,特产相对稀少,即便贩卖羊毛赚得不多,可比起让马车空着返程,那也是划算得多。
那些马车千里迢迢来到米脂,将羊毛卖与大同纺织厂,而后再购置一批羊毛布,踏上返回故乡的路途。就这样,一条虽显简陋却逐渐成型、虽稍显脆弱却日益稳固的三角贸易线,正慢慢地在各地商队之间口口相传,被越来越多的商队所知晓。
过了仓库,一行人来到一个简陋工地,十余间房屋竖立在此,墙体已经砌的差不多了,工匠正在封顶装瓦。
这些房屋全是青砖瓦房,房屋的模样都相差不大,三间房屋构成主体,前有庭,后有院,庭院前面有一口水井,满足一家老小的饮水需求,后院也建了猪圈,鸡舍。整体结构上就是后世已经很少见的砖瓦农家小院。
这种在后世几乎已经消失了农家小院,在这个时代却是农户梦寐以求的房屋,属于地主老财家才能盖得起的院子,现在却只需要15两就可以属于大同社的工匠。
这第一批小楼即将完工的时候,每日都有工匠下班之后驻足观看,指着这些房屋憧憬着其中有一栋是属于他们的。
而四周的农户更是羡慕,每天都驻足观看,以至于这片工地是整个大同工业区第二热闹的地方了。
这样的院子他们30两都买不到,当然也买不起,但大同社的工匠却能以15两的银子购买,不知道多少农户羡慕妒忌。
而刘永也得意的看着这片工地,这样的院子,15两的造价,对大同社来说还是有点小亏本的,但刘永不在意,这就是实现大同世界最好的样板。
要是全天下普通的农户和工匠都能住上这样的院子,大同世界就算是实现了,即便是为了这份理想,哪怕是吃点亏也是值得的,这里将会是大同社最好的名片,是他们践行天下大同迈出的第一步。
徐晨问道:“有多久能建一百栋这样的院子?”
刘永道:“只怕要半年时间,即便我等能加快速度,但砖窑制造的速度却跟不上,不过听说孙家,万家的砖窑厂已经开始扩充产能,后面可能会快些。”
徐晨眉头紧皱,却没想到被砖头的产能给限制住了。
刘永奇怪道:“先生为何如此着急?”
徐晨道:“我们大同社现在开始宣传减租减息,必定会得罪地方上的大族,这些大族必定仇恨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同社要强化枪杆子,这样才能预防未知的危险。所以我命令王二扩大护卫队。”
“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我天朝最强大的兵员,一就是大汉时期六郡良家子,二就是大唐时期的府兵。”
“我大同社没有田地,不能均田激励人心,某就想用房屋来让护卫队在大同工业区有恒产。”
刘永不语,这段时间他有很多所谓的叔父宴请他,话里话外都在打探大同工业区的具体情况,很多叔父甚至明示了,撇开徐晨这个外来户,大家联合起来分纺织厂。所以他也认为大同社很有必要加强武备。
贺老六道:“东家真想收拢军心,未必需要房产,当年戚少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家军打下了赫赫威名,靠的就是足饷,一颗人头50两的赏金。”
“三钱银子雇佣个护卫没问题,但想要大家拼命,工钱最好要增加到一两,砍一颗头颅再给50两赏金,这样的军队将会战无不胜。”
徐晨想了想说道:“贺老六,某任命你为护卫队教头,负责训练护卫队,从今日起,护卫队的工钱增加至一两,告诉队员立下大功者可得一套这样的院子。”
刘永道:“光训练还不够装备也要加强,要想办法弄一下盔甲火枪来武装护卫队。”
徐晨迟疑道:“只怕会被人发现?”
贺老六笑道:“可以弄些棉衣里面装铁片,这谁能发现的了,至于火枪不在朝廷禁止范围之内,只要护卫队不带火枪入县城,没人会管。”
第60章 ,一样悲催的土木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十五日,大同工业区。
土木中队下属的一小队长孔晨,肩头扛着铁锹,正准备与同中队的成员一道,前往工业区外劳作。此刻,他望着那些走向木器作坊和纺织厂的工匠们,眼中满是羡慕之色。
经过这几个月的磨合发展,大同工业区如今已渐渐出现简单的工种分化。
在众人眼中,最为上等的便是纺织厂的工匠。虽说大家的工钱都是一样的,但纺织厂的工匠们平日里的伙食可比旁人要好上许多,到了晚上,还额外有一顿夜食供应。就说上个月,只因业绩出色,每个纺织厂的工匠都得了一匹羊毛布作为奖赏,这可着实让人眼红。
不过,却没有一个人对此心生不满。毕竟大伙心里都明白,这工业区能有如今这般兴盛繁荣的景象,全是靠着纺织厂带动起来的。
接下来第二等的,便是木器作坊的工匠了。人家可都是手艺人呐,大同工业区里的纺纱车、梳毛机,还有纺织厂里头的诸多器械,可都是出自他们之手。说这木器作坊是工业区的根基,那可一点都不为过。他们的待遇,与纺织厂的工匠不相上下。
再说说第三等的护卫队。他们的福利待遇倒也简单实在,就是能管饱饭,而且在这护卫队里,吃得多反而越受重用。就前些日子,他们去了趟米脂县,硬是凭借着自身的本事,打垮了那万马堂和野狼帮。为此,护卫队的兄弟们不仅得了一日的假期,每人还另有一钱银子的赏银,可把整个工业区的人都羡慕坏了。
而孔晨所在的土木中队,待遇相较之下就差了些。没办法,他们干的大多都是些粗活累活,诸如整平营地、建造小院之类的。如今,营地的营造工作也差不多快完成了。
虽说没人明着说,但孔晨他们心里都清楚,在这工业区里,自己这土木中队似乎成了最不被重视的一群人。大同社也是费尽心思,给他们找各种差事做。
营地建好了,就安排他们去建造工匠小区,让他们去整平土地。土木三中队眼下主要的任务,便是把工业区联通米脂县的黄土大道给整平咯。
一行人没走多久,中队长田见秀便将各个小队长召集到了一块,说道:“一小队,你们负责把这片道路整平;二小队呢,你们负责这一片……”
如此,便将整平土地的任务,一一划分到了各个小队。而后,这上百人的中队便各自散开,开始埋头劳作起来。
队伍虽说拉得有些松散,但他们这些人,从小就在农村干惯了农活,对于整平土地这活儿,倒也不算太过劳累。在这大同工业区,虽说只能过着集体生活,但比起以前在农村的日子,各方面待遇都要好上许多,所以大伙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
这两个多月来,顿顿都能吃饱饭,使得他们的身体就如同吹起来的气球一般,虽说看着还略显清瘦,但好歹已经恢复到正常人的模样了,精神头也足了起来,劳作之余,大伙还能凑在一块说说笑笑。
可孔晨心里,却一直担忧着自己这份差事的前景。他原本是张地主家的长工,米脂这地方连年干旱,张地主家的收成大不如前。为了节省开支,那姓张的便想着“降本增效”,觉得孔晨吃得多、做得少,便把他给赶走了。那次险些饿死在米脂城墙下的经历,让孔晨刻骨铭心,所以如今他对自己的处境,始终有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他脚步缓慢地朝着正在填沟的田见秀靠近,而后开口说道:“队长,俺听孙磊说,工业区的护卫队还要继续招人哩?”
田见秀正用铁锹仔细地拍平地面,闻言应道:“确有这回事。不过在咱们土木中队待着也不差呀,你咋就这么想去护卫队呢?”
孔晨一脸着急地说道:“队长,哪是俺不想待在土木中队啊,实在是咱土木中队对大同社来说,用处是越来越小啦。
你瞧瞧,纺织厂要是招人,就来咱们土木中队;木器作坊招人,也来咱们这儿;还有那运输队、钢铁厂、砖窑厂,但凡招人,都跑咱们土木中队来。
就这么着,土木中队原本有七个小队,现在都只剩下四个了。眼瞅着这工业区都快建设得差不多了,咱们这路都修到离工业区十里开外的地儿了。等这路修完了,你说,咱还能有啥活儿干呐?”
此刻的孔晨,心里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急万分。在他眼里,这条路就仿佛是自己的断头路,他实在是害怕,等路修完了,万一先生觉得他们没啥用了,把他们都打发走,让他们自谋生路可咋办。
田见秀停下手中的动作,说道:“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吧,先生可是个好人。想当初,咱都是些流民,先生都没嫌弃咱们,依旧收留了咱们。如今大同社发展得是越来越红火,先生又怎会轻易丢弃咱们呢?
社里正打算多建些作坊,原本的那些作坊也都要扩大规模,到时候,大伙肯定都能有一份安稳的好差事。”
田见秀是大同社员之一,而大同社几乎每七天就会召集社员开会,公布大同社这七天建设的成果和下一步发展的任务。所以他知道大同社下一步的动向,原本的作坊都会继续扩大,以容纳更多的社员,大同社根本没有想抛弃任何人。
孔晨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队长,您这人就是太老实了。依俺看呐,主动做出选择,总归是要比被动等着分配强些。”
其实啊,孔晨暗中观察许久了,他认定这护卫队往后必定是个有前途的好差事。
田见秀拍了拍身上的土,说道:“你要是真想一直留在这儿,那就想办法成为大同社的一员。先生总不可能把自己社里的人给赶走不是?”
这话一出,倒是把孔晨说得无言以对了。
他心里清楚,要是能成为社员,他早就入社了,哪还等到现在。
第61章 ,站军姿的考核方式
孔晨当长工这么多年,之所以没累出啥病根儿,靠的就是多在地主面前表现,干活的时候却偷偷少出力。不像其他那些长工,被张地主几句好话一哄,就真把自己当成张家人了,一门心思为张家卖命,最后活活把自己给累死了。
这摸鱼的习性,早都深入孔晨的骨子里了,甚至都成了他赖以生存的手段。
可来到大同社之后,这一套就行不通。即便他满心想要积极加入大同社,可最终还是没能通过。
反倒是那老实肯干的田见秀,成了大伙学习的榜样,第一批就加入了大同社。
就这样,辛辛苦苦劳作了一个上午。待他们回到工业区,正准备去吃午饭时,却在告示栏那里看到一则消息。这一看不要紧,顿时整个工业区都炸开了锅。
原来,告示上说护卫队要扩充到两百人,只要有意愿的都可以报名参加。而且上面还特意提到,护卫队肩负着保卫工业区的重大任务,虽说危险又艰巨,但从这个月起,护卫队的工钱提升到了一两银子。
这消息一出来,可不得了。在江南地区,年收入十二两银子或许算不得什么稀罕事儿,但在这米脂,那可实实在在是个高薪岗位啊!
至于告示上提到的危险,早被大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工钱三钱银子的时候,玩什么命;可这工钱涨到一两银子了,那可就不一样,是真可以拼命的
孔晨看到这告示,只觉得自己的心脏“砰砰”直跳。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护卫队的一员,一定要得到这份一两银子工钱的差事。
他激动地拉着田见秀的胳膊,说道:“队长,咱们一块去报名吧!一两银子的工钱呐,只要干上一年多,攒下的银钱就足够买下一套砖房啦。到时候,那些媒婆指定会主动上门!”
田见秀也被这一两银子工钱吸引住了,也答应下来。
于是今日这顿午饭,工匠们吃的极其快,可以说是狼吞虎咽了,而后他们快速在告示栏下排队。
当徐晨吃完午饭过来的时候,告示栏下已经排成一条长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