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00节

  夏允彝他们也惊诧无比,虽然他们知道大同社是一群读书人在造反,他们的地盘应当不会像其他反贼那样十室九空,混乱无比,但如此井然有序,好似乐土却也远超他们的想象。

  夏允彝不解道:“在江南修一里水渠大概要二百两银子左右,这一路上我等看到的水渠何止千里,这样庞大的水渠,即便是我松江府都修不起,难道这延安府比我松江府还要富裕?”

  周立勋脸色怪异道:“大同社占据一地,没收士绅的钱粮,据说一个延安府就收缴士绅上千万两银子。”

  “啊!!!”夏允彝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了,他们这一路上见到的太平景象让他们都以为自己还处于朝廷的统治之下,但周立勋的这一句话,瞬间就扯开了这一副太平景象,让他们想起来这还是大同贼寇的地盘,他们是造反的叛逆。

  “如此掠夺士绅,大同社还能算是读书人。”杜麟征有点气愤道,本来看到延安府太平景象的,他对大同社还有点好感,但知道这一切都是士绅的血肉,好感就瞬间变成了恶感。

  “我们大同社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天下的百姓可曾有不勤劳者,为什么种粮食的农户不能吃饱饭,养蚕的农妇没有衣服穿,就是因为这世道不公平,士绅夺走了他们的财富,我大同社在把自身掠夺百姓的财富拿回来还给百姓,这是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大同社并不认为这有错。”

  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树荫底下有农户在休,而刚才与他们说话的人,头上戴着一个草帽斗笠,肩膀上披着一条略显漆黑的毛巾,身上穿的短裤短衫,全身有些漆黑,看上去像个农户,但从他刚刚说的话,还有身上的气质又不像普通的农户。

  杜麟征道:“你也是大同社的成员。”

  那人道:“某大同社沈植。”

  杜麟征冷笑道:“某从来没想过,夺人钱财土地,还能说的如此正大光明,你们号称大同,实际上却是在行掠夺卑劣之事,你们大同社也不过是欺世盗名之辈。”

  沈植哈哈笑道:“这天下就是因为有太多像兄台这样是非不分的人,才会黑白颠倒,混乱不堪。士绅掠夺百姓的田地可以,百姓想拿回自己的土地就不行。”

  杜麟征不服道:“明明是你们掠夺士绅的土地,现在反而倒打一耙了。”

  沈植冷笑道:“我大同社有证据,延安府当中九成多士绅勾结官府,掠夺百姓土地,害的百姓流离失所。”

  想了想他继续问道:“各位的家乡在何地?”

  杜麟征道:“松江府。”

  沈植道:“说延安府的事情,各位可能不服气,那么我就说你们家乡的事。大明前首辅徐阶的老家也是在松江府,某如果没记错的话,徐阁老在松江有24万亩土地,这些土地都是当地百姓送给他的?”

  杜麟征道:“这只是个例?”

  沈植继续嘲讽道:“各位可有功名在身?”

  杜麟征骄傲道:“我等皆是举子。”

  沈植道:“那你们家族的田地,少则有几千,多则有上万亩,这些田地也是百姓送给你们的?”

  杜麟征尴尬了。投献的风潮他也不可能免除,他也没那个脸皮睁着眼睛说瞎话,说自己家没有多少土地。

  沈荣继续道:“我大明的官员哪个不是家里有几千上万亩的土地。如果他们不贪不占,那就应该跟海青天一样,家里没有田地,一年吃不到一回肉,衣服也应该是他妻子缝补的,而偏偏大明两百多年,海青天只有一个。所以强取豪夺跟贪赃枉法,他们总要占一样。”

  “而不管是巧取豪夺还是贪赃枉法,他们都是在掠夺百姓,现在我大同社把他们掠夺田地和财富返还给百姓有什么错?”

  杜麟征被反驳的说不出话来了。

  夏允彝道:“我等承认是有巧取豪夺的士绅,但你们大同社却因为这样把天下的士绅都当成贼寇,这是不是有点太过激了,某相信大明的天下肯定有不少士绅通过努力积攒钱财购买土地的。”

  沈植道:“这种士绅地区有,但很少,大部分农户都是被士绅压榨破坏。现在士绅和农户矛盾尖锐不可调和,你讲一两个个例是没有用处的。”

  夏允彝道:“那你们大同社就不怕造成冤屈吗?如果有冤死的人,你们大同社,又有何面目自称大同。”

  沈植道:“这位公子,冤死的农户他们的鲜血能灌满整个长江,就整个关中去年饿死的农户,他们的血也足够填满整个长江。”

  夏允彝道:“你们大同社太激进了,难怪会做出剥夺士绅土地钱财的事情。”

  双方就这样不欢而散。

  路上夏允彝有点生气道:“徐师,我终于明白徐晨为什么会走上造反的道路了,一个大同社普通社员都如此激进,徐晨只怕激进十倍,百倍。”

  杜麟征也气愤道:“我看这些都是他们造反的借口,大同社的人也是读书人,如果他们真心为百姓,何不考科举,考上了治理地方,也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们就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才造反的。”

  这个时候徐光启却淡然道:“刚刚那个沈植他穿着短裤短衫,皮肤漆黑,双手粗糙,显然他不光指挥农夫修水利设施,他自己也在亲手去做。光凭这一点就胜过而等。”

  徐光启内心也是一阵无奈,当今的天下,能踏实实干的读书人,都可以算是人才了。偏偏这样的人才却投靠了大同社,造大明的反。

  连读书人都开始造朝廷的反,大明的确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第166章 ,鸡蛋传教与义军联盟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5月2日。

  肤施城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徐光启一行人历经两天的舟车劳顿,终于抵达了大同社的总部。

  当他们远远望见肤施城的轮廓时,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道路上,车队和马队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令人目不暇接。马车上的货物堆得像小山一样,满满当当,似乎装载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希望。

  道路两旁,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各样的摊贩。有的摊贩扯着嗓子叫卖着:“茶叶蛋,茶叶蛋,六文钱一枚。”那声音清脆响亮,在空气中回荡。

  不远处,另一个摊贩则大声吆喝:“糖葫芦十文钱一串。”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诱人。

  即便在道路中间,也有大量推着小推车的商贩,他们灵活地穿梭在人群和车辆之间,寻找着合适的位置做生意。

  徐光启等人怀着好奇和惊叹的心情,缓缓走进城市。眼前的景象仿佛是一幅盛世市井繁华的画卷,不断地在他们眼前展开。

  街道上,百姓们穿着得体,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满足的笑容。砖石建造的楼房错落有致,高大而坚固,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富足和稳定。街道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泥土,地面是用巨型石块铺设而成的。

  夏允彝看着脚下的地面,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忍不住说道:“这石头居然没有缝,难道肤施城是建在一块巨石上的?”

  杜麟征听了,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怎么可能?天下哪有这么大的巨石。”

  于是,几人蹲下来,仔细地观察着地面。看了半天,他们虽然发现地面上有条缝,但这条缝看起来就像是从石块上切割出来的一样,十分规整。

  他们的这番举动,自然引起了肤施城本土人的注意。一个年轻人路过,看到他们的样子,忍不住嘲讽道:“土包子,连水泥都不知道。”

  夏允彝一脸疑惑地问道:“水泥?”

  中文很多时候可以望文生义,他们大致明白这应该是类似于一种泥巴和三合土制造的东西。但即便如此,这也足够让夏允彝他们感到惊讶了。三和土的价格可不低,把这种类似三合土的东西铺在地面上供人行走,这大同社得富裕到什么程度啊?

  周立勋不禁感叹道:“肤施城的繁华远超长安城,就算是京师,恐怕也不过如此。”

  徐孚远却摇了摇头,说道:“京师权贵众多,百姓大多是为权贵服务的,很难看到这么多自信昂扬的百姓。我倒觉得这里和江南的苏杭很像,据说大同社最开始赚钱的门道,就是纺织业,现在卖遍整个北方的羊毛布就是他们生产的。”

  彭宾三点头表示赞同:“的确是有几分江南气息。”

  杜麟征:“路走错了,再繁华终究会烟消云散。”

  夏允彝一愣,而后想起来这一切可能都是延安府士绅财富造就的。

  但此时他们内心却极其复杂,他们这两天走了上百里的路程,延安府的道路宽敞平坦,道路两旁的田地布满水渠,既有高高架起的水渠,也有贴在地面的,靠着这些水渠,延安府的旱灾明显得到减缓,这个现实告诉他们,士绅没有了,天下真的就变好了,最起码在延安府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那么当初沈植说士绅天然带原罪的说法就是成立的,而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所以在延安府越是繁华他们内心就越矛盾。

  夏允彝想了想道:“虽然不想承认,但延安府的确是有可取之处,我等还是多看看吧。”

  彭宾三转头问向徐光启:“徐师,我们该如何找到卧子呢?”

  徐光启并不想和大同社有过多的联系,毕竟他身份特殊,他思索了一下,说道:“有天主教士在这里,我们去找他们。”

  于是,一行人开始打听肤施城的天主教堂在哪里。然而,他们问了好几个行人,一开始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后来,他们提到景教教堂,行人才恍然大悟,在行人的指点下,他们终于朝着教堂的方向走去。

  夏允彝他们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景教教堂。当教堂的全貌映入眼帘时,夏允彝不禁吃惊地说道:“徐师,您师侄如此有钱。”

  眼前的教堂气势恢宏,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很高的建筑,而教堂正面那座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尖塔格外引人注目,它宛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成为这片地区最高的建筑,在周围的房屋和街道的映衬下,更显巍峨壮观。教堂的外墙全部由巨大而规整的石块堆砌而成,这些石块经过精心雕琢和打磨,紧密贴合,展现出精湛的建筑工艺。全砖石结构的建筑,其造价之高可想而知。

  看到这栋教堂,徐光启也不禁有些震惊。在他的印象中,天主教堂在大明本就不多,像这么宏伟的教堂,即便是京师都没有。

  他心中不禁泛起疑惑:难道徐晨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仔细一想,他又觉得不太可能。他对大明的天主教情况了如指掌,如果徐晨是教徒,他不可能毫无察觉。

  怀着忐忑的心情,他们走进了教堂。教堂内部宛如一个宏大的宫殿,宽敞而庄严。前排悬挂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上方是耶稣的形象。然而,这个耶稣形象却与徐光启所认识的有所不同。他梳着一个黑色的发型,衣着的穿搭也变成了东方人的模样,看起来别有一番奇特的韵味。

  教堂的两旁摆放着十几张桌椅,上面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则静静地等待着。

  这时,一个身着黑袍的神父站在前面,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开始讲述:“起初神创造了天地。地是混沌虚无的渊面,黑暗神的灵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这位神父便是徐光启的师侄安东尼。他讲得绘声绘色,试图将圣经中的故事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个人。然而,他的讲述却被一位大妈打断了。大妈大声说道:“安东尼神父,你这跟俺们的故事不一样啊,这不应该是盘古开天地吗?”

  安东尼马上微笑着解释道:“盘古大神开的是东方的天地,天主开的是西方世界,两个世界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都是创世神,拥有无穷的法力。”

  大妈的话引起了其他大妈的不满。一位大妈不乐意地说道:“陈家的,就你事多,人家神父好好的讲故事,你插什么嘴,耽搁了俺去接孙子,你赔得起吗?”

  其他大妈也纷纷附和:“就是,一点规矩都不懂,在这里就听神父讲。”

  陈大妈发现自己犯了众怒,脸一下子红了起来,不敢再继续开口,只能默默地低下头。

  安东尼神父擦了擦额头的汗,继续说道:“神说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

  徐光启吃惊地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充满了疑惑。他实在不明白,自己的这个教士到底经历了什么,竟然把教堂改得如此面目全非。当然,这些只有徐光启才了解其中的异样,夏允彝等人还以为景教教堂本来就是这样的。

  他们在后排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静静地聆听着安东尼神父的讲述。等一段圣经讲完后,安东尼走到教堂的后方,拿了一篮子鸡蛋出来。他笑着对这些所谓的教徒说道:“每人发一个鸡蛋,能背一下圣经还能得10个鸡蛋,你们要努力。”

  陈大妈听到这话,眼睛一亮,赶忙问道:“背下一段给一个鸡蛋能不能行?”

  安东尼却坚定地摇了摇头,说道:“不行。”

  陈大妈等人只能失望地拿着鸡蛋离开了教堂。

  这时,安东尼才发现了徐光启等人。他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激动的神情,快步走上前说道:“师叔。”

  徐光启有些奇怪地重复道:“师叔?”

  安东尼笑着解释道:“入乡要随俗,这样叫更亲近一些,也能更好地传教。”

  徐光启接着问道:“为什么天主教改成了景教?”

  安东尼得意回答道:“这本就是我取的名字,据说是唐朝就是这样叫的,这样显得天主教更有历史悠久的感觉,也能让百姓认为我天主教是大明的本土教派。”

  徐光启神情莫名,他加入天主教,可是知道教派里面的规矩的,这要是被其他神父看到,只怕你会被当成异教徒烧死。

  徐光启问道:“约翰和保罗去哪里了?卧子怎么回事?没和你们在一起。”

  安东尼脸上闪过一丝羡慕,说道:“约翰去钟表厂做技术指导了,保罗去乡下传教了。至于卧子,我只得到了徐晨领主的赏识,他去河套那个地方当开拓骑士了。”

  安东尼的讲述有些杂乱,但徐光启大致明白了情况。他心中暗叹,自己这个学生怕是被徐晨蛊惑了,居然跑到河套去,这事情一下子变得棘手起来。

  随后,徐光启等人留在了教堂,安东尼热心地帮他们找房间居住。安顿好后,徐光启拉着安东尼,仔细询问他们这一年多来的经历。

  安东尼娓娓道来。他们初到延安府见到徐晨后,徐晨答应给他们建一座小教堂,但提出了条件,要求安东尼他们帮忙弄一批绵羊,两头公羊和八只母绵羊,若能弄到,徐晨愿意用等价的白银购买。

  安东尼等人不敢怠慢,赶忙写信给澳门总督,让其想办法采购。之后,徐晨又向他们订购橡胶树的种子和树苗,同样以同等品质的银子作价。

  徐晨达到目的后,便没再过多关注安东尼等人。只是给他们修了个小教堂,就任由他们自行发展。

  而此时,延安府的宗教势力迎来了巨大变革。大同社对宗教进行了严酷打击,那些寺庙道观的田地被全部瓜分,什么媳妇漂亮能佃好地,媳妇丑只能佃差地,没媳妇就没地,那些行为不端的僧人都被徐晨拉去吊死。

  同时派出大同社的人接管了他们的功德箱,既然捐这些钱是为了做善事,那就应该拿来做善事,这些和尚道士直接被断了收入来源。

  当然徐晨也没一棒子把人打死,他给宗教人士规定了两个职业方向。一是专门给人做法会,但每场法会的价格要接受督导;二是做精神抚慰工作,排解百姓的压力,导人向善,相当于接管了后世精神医生的工作了。

  大同社也给了他们宗教编制,让他们端上了铁饭碗,只是限制了名额,那些经书都读不好的和尚、道士就没机会了。

  经过上千年的打压,佛教和道教早已习惯,只要不被逼到绝路,他们也不会反抗,两个教派就在大同社的地盘上,端着铁饭碗继续生活。然而,天主教的闯入打破了宗教界的平静。

  面对这个抢饭碗的外来宗教,道教和佛教不约而同地联手打压。而且宗教人士对天主教颇为了解,打击起来直接找准要害。

首节 上一节 100/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