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99节

  洪承畴却不这么看,所谓的家丁制度就是两汉曲部制度的翻版,用朝廷的钱粮来养这些将门的军队。

  这套制度已经让大明的军队快速藩镇化,这对朝廷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反而是秀子营这种模式,却是在想办法恢复大明开国时期的军户制度,当然他也不看好这种制度,原因也很简单,朝廷已经没有田地分了,秀子营再想办法屯垦,也不可能像大明开国时期给一个军户50亩土地。

  但从现阶段来说,秀子营的模式明显比家丁的战斗力更强,洪承畴政治抱负极大,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现在的大明,想要治国平天下就一定要领兵作战,所以他想要了解秀子营组建的模式。

  两人走了没多久就来到秀子营房。

  只见秀子营房,整齐森严,即便是他们想进入营房也被哨兵拦截,几个哨兵看住他们一个哨兵前去汇报。

  洪承畴恭维笑道:“秀子营很有几分细柳营的风范。”

  刘南卿淡然道:“我大明军队本就应该做到这一点,当年的戚家军就远胜过我秀子营,现在太多的军户连饭都吃不起了,哪里还有精力来维护军纪军规。”

  没多久贺函来到营房前来迎接他们,他奇怪的看着洪承畴,他们重民社被整个陕西官场孤立,很少有外人来他们的营房。

  刘南卿淡然道:“洪参政想看看我秀子营是如何练兵的,你带他参观一番。”

  “遵命!”

  而后洪承畴参观了秀子营的队列训练,果然是千人一面,其徐如林,这已经成为了秀子营的标志之一。

  洪承畴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如此练兵?”

  贺函道:“火枪想要发挥最大的威,需要让敌人靠近到30步的位置,队列信念就是让士兵形成肌肉记忆,让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走到30步的射击位置。”

  洪承畴感叹万千,这一点明军很难做到,明军大多数都是在百度草草射了几箭,察觉敌人弱小则一拥而上,敌人强大就望风而逃。打起仗来哪里还有什么战术队列。

  “你们是如何做到让士兵忍住,在开30步内再开枪?”

  贺函道:“足饷,足食,足信。只要参政做到了对士兵承诺的事情,士兵也可以汉不畏死。”

  洪承畴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明明是最基础的东西,但现在的朝廷却很难做到。

  4月5日,岳和声的奏折呈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崇祯皇帝看着奏折,脸色阴沉,心中满是不甘。

  他虽然愤怒榆林镇的军官不争气,但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个镇的军官和主力就这样被弃之不顾。

  岳和声在奏折中也详细说明了陕西的难处,并提出请天子出面,向秦王府、庆王府、瑞王府借三十万石粮食,他以陕西秋赋作为偿还。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如今朝廷财政吃紧,他当了这个皇帝才知道大明这个家是如何难当,现在他不要说大手大脚的过日子,就是抠抠搜搜的过日子都有点过不下去了。

  他的内库跌破百万两,太仓不能过问,一问就是三空四秋要内库接济,大明就像一只四处漏水的船,他拼命的堵漏,但总是堵了这处,那处又出水,怎么堵也堵不死。

  每每这个时候崇祯都愤怒无比,怎么自己手下竟是这样的无能之辈,真以为皇家内库有座金山银山。

  这几个月崇祯甚至连自己关心的辽东战局都无心过问,只要开朝会就让大臣们拿出开源节流的方法。

  结果商议几个月,给出来的开源方法就是加税,每亩田地增加10文钱的缴饷,这样朝廷就能增加400万两银子的税收,就可以填补朝廷的亏空。

  这个提议让崇祯勃然大怒,崇祯也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他想做一个流芳千古的明君,谁家的明君会刚登基就给农户加税?

  提议加税的官员被崇祯斥责一顿之后,朝堂上的官员知道了崇祯的想法了,天子既想要增加朝廷的税收,又不想背黑锅,大明的官员只能在内心高呼臣做不到。

  那么大明的阁老尚书只能用帝王心术来对付崇祯,不表态,不发言每天就像一个泥胎木塑一样站在朝堂上。

  崇祯被忽悠几次之后,也很快反应过来了,不能再玩什么帝王心术了,他老祖宗的那一套已经用老了,大臣们已经想到了破解的招式了。崇祯直接逼迫他们要拿出主意。

  那还有什么办法?大明的臣子只能拿出一些无关紧要的主意,什么在奏折上把字写小,节约纸张,公里节省一点开支等等。

  而这其中给事中刘懋也拿出了他那个名垂千古的主意,提议裁剪驿站,说是能节省40万两银子的开支,崇祯已经在思考这个策略的可能性了。

  可榆林镇的军官和家丁又不能不救。思索良久,他咬了咬牙,心想:如今也只能苦一苦自己家的亲戚了,先把榆林镇的军官赎回来再说。于是,崇祯皇帝答应了岳和声的请求,同时严厉警告他,完成交易之后,必须马上剿灭大同贼寇。

  岳和声接到圣旨后,表面上唯唯诺诺,实则开始了他的拖延之计。他先是以各种繁琐的手续和谈判为由,将这场交易拖到了七月才完成。

  崇祯皇帝见交易完成,立刻下旨要求岳和声进攻大同贼寇。岳和声早有准备,他赶紧上奏折,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请求先剿灭不占泥等贼寇,最后再集中力量剿灭大同贼寇。

  崇祯皇帝看到奏折后,又陷入了沉思。他明白岳和声所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先稳定内部,再对付外部的大同贼寇,或许胜算更大。犹豫再三,他最终还是同意了岳和声的策略。

  就这样,这场围绕榆林镇俘虏赎回和剿灭大同贼寇的事情,在岳和声的巧妙周旋下,一拖就是一年时间,当然现在岳和声还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会成为无用功。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4月20日。

  肤施城的政务学院内气氛热烈。徐晨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而自信,正对着大同社的核心成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唯物历史观以及生产力的关键作用。

  “诸位,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至关重要。想要让天下更加接近大同世界,就必须踏上工业化的道路。”

  徐晨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在教室里回荡。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一圈台下的众人,接着严肃地说道:“工业化绝非简单的几个工厂、几种机械的运营,它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生产转变,涉及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组织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方位革新。”

  台下的刘永和李文兵等人,脸上露出了茫然的神情。对于他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农业时代的人来说,徐晨所描述的工业化,就像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梦境,难以想象,更难以理解。

  徐晨察觉到了众人的困惑,他略作思索,决定用华夏历史的发展脉络来为大家阐释工业化的必然性。“以我们华夏历史为例,三皇五帝时代,可称之为原始时代。那个时候,青铜器尚未大规模普及,整个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刀耕火种就是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下,能生产的财富极其有限。所以,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以部落为主的共天下时代。当时,一个部落几百人,却需要一个县那么大的面积来养活他们。整个华夏也仅仅占据中原的少量地盘,人口不过几十万。由于人口过于分散,只能采用原始的部落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徐晨一边说着,一边在讲台上踱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远古时代的景象。“而当青铜器越来越多,生产力取得了进步,开始出现犁、锄头、耙等农具。这些先进农具的出现,让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井田制度应运而生,政治上也进入了分封建国的时代,出现了夏商周分封贵族的制度。”

  “到了

  徐晨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台下的众人,继续说道:“如今,上千年过去了,生产力再次到达了极限。而这一次,我们需要以工业化来取代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

  李文兵听到这里,忍不住举手提问:“都督,有什么证据能说明工业社会一定能取代农业社会呢?”

  徐晨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一切都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当作坊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了田地种植粮食所创造的财富时,整个天下就不可避免地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在农业社会,天下主要的财富是粮食,以及能够生产粮食的田地。然而,在天下土地面积不会扩大的情况下,上千年来,整个天下的财富增长极其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

  “但现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工业的萌芽。那里有大量的作坊专门生产丝绸、棉布,以至于有了‘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说法。正是因为江南创造了大量的增量财富,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就拿我们延安府来说,羊毛纺织业正在飞速发展。今年,我们生产出来的羊毛布超过了500万匹。按照现在外界一匹羊毛布值一两五钱来计算,我们大同社就为整个天下新创造了650万两银子的财富。如果这些财富要靠田地来创造,需要几百万亩田地。而我们的五个纺织工业区,占地还不到万亩,生产的财富却相当于几百倍田地所创造的财富。从创造财富的效率来看,农业远远比不上工业。”

  “这还仅仅是纺织一个行业。在我们延安府,钢铁行业、砖窑、水泥行业、机械产业都在不断增加整个天下的财富。这些飞速发展的行业,正带动着我们向着工业化世界迈进。当这个新世界来临之后,生产、组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将发生改变。能够适应工业化的制度将会留存下来,而不能适应的则会被淘汰,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建立之后,南方和大明天子的矛盾最为突出。因为皇权这种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天下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开始反抗皇权,渴望建立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关系,于是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徐晨的一番讲解,让台下的众人有了一部分理解,但仍有许多人眼中还带着疑惑。

  刘永因为曾经管理过大同工业区,对徐晨所说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工业区里,那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与大明原本的体系截然不同。大明的三纲五常根本无法适应工业区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进入工业区的工匠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工钱交给父母保管。在大明农村常见的大家族,在工业区几乎看不到。这固然有大同社打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工匠们不喜欢除了自己的父母之外,还有族长、族老来管束他们,侵占他们的利益。

  随着工匠们观念的转变,原本大明的法令制度也无法适应工业区的情况了。刘永曾和李文兵多次找徐晨商议,才确立了“财富归生产者”这一法律制定的原则,随后为工业区制定了新的法令制度。

  此时,刘永陷入了沉思,他越想越觉得这正契合徐晨所说的工业社会。于是,他举手问道:“全新的工业社会什么时候会出现呢?”

  徐晨看着刘永回答道:“如果简单来说,我们的几个工业区已经可以算是步入了工业世界。但如果要让我们现在占据的整个地盘都进入工业社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提升生产力,让整个社会的生产都卷入工业化的浪潮中,甚至让农业也成为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

  徐晨的话,在众人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工业化未来的种子,大家虽然还有许多疑问,但都对那个即将到来的全新世界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这点我们已经在做了,在我们大同社的组织下,农业生产的粮食成为了工匠的口粮,棉花,麻,各种经济作物也成为作坊的原材料,同时我们大同社的作坊生产出铁制农家提升农业的效率,生产水泥,砖头成为水渠,水库的建筑材料,这就是农业成为了工业的商品生产,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以提升生产力的方式瓦解那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可以说我们大同社这几年就是以工业化在瓦解小农经济,我等还要努力5-10年才能看到一个由工业主导的世界,那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165章 ,巧取豪夺与贪赃枉法总要占一样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5月2日。

  一位老者带着一群年轻的读书人,从关中进入延安府。

  老者是徐光启,他到现在都很难接受徐晨这样一个能干有为的青年,居然背叛朝廷,他这次来延安府。

  一就是想要带回自己的学生陈子龙。陈子龙不但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老乡,陈家把他托付给自己,结果他却把陈子龙送到叛逆的巢穴,徐光启认为自己有责任把陈子龙带回去。

  二就是看看能不能劝说徐晨归降朝廷。

  而徐光启带的五个青年分别叫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勋、徐孚远、彭宾三,他们是陈子龙的知交好友,知道陈子龙深陷贼窝之后,他们跟着徐光启来陕西行省,看看有没有办法救人。

  路上他们遇到了秀子营去延安去接俘虏的,千户伍靖知道是来人是徐光启之后,异常恭敬,从米脂出来的人,都知道最早推广玉米,红薯,土豆这三种作物就是徐光启老大人。

  这几年陕西的旱灾不断,还能勉强维持局面,玉米,红薯,土豆这三种作物功不可没。

  伍靖当即给他们几匹马,让他们跟在队伍后面。

  夏允彝羡慕道:“这秀子营一路军纪严明,不愧是名震关中的强悍之军。”

  他们来到陕西行省,在长安城待了几天,就发现关中学风比他们想象的要更甚,在江南都属于时髦的社党,但在关中却有十几个,让他们感到吾道不孤,原本历史上他们几个差不多在这个时间段成立了几社。

  当然在关中最出名的社党有两个,一个就是背叛朝廷,占据延安府吞并榆林镇的大同党,他们属于贼寇之流,还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重民社,他们则是以读书人从军,建立了一个以读书人为军官的秀子营,以其强悍的战斗力闻名整个关中。

  尤其是他在长安城了解到,重民社在当地积极推动减租减息,抗旱救灾,为农户减轻负担,打击豪强,整顿社会治安,而这一切都是他想要做的,要不是这趟的目的地是延安府,他都想加入重民社。

  杜麟征也有点羡慕道:“关中武风之盛,远胜我等江南。”

  周立勋小声道:“听闻那大同社更加强悍,打的整个三边将门不敢野战。某总觉得这有问题,在京师我等也见过其他北方士子,即便武风强悍,也没强悍到这种程度。”

  读书人比武将都能打,有点震碎他们的三观。

  徐孚远道:“某觉得主要是他们的武器都是火器为主,他们组建的火器营,靠的是严密的组织,个人的武艺居于次要位置。”

  “据说秀子营,哪怕是在战场,也是阵型严整,行进之时,其徐如林,靠近敌人在与火枪进攻。

  而大同社据说也是一样,他们在野战当中从来就没败过,即便是面对几倍的敌人也能战而胜之。”

  “更重要的是,某听说重民社骨干力量也是来米脂,他们的社长还是大同社二号头目刘永的堂兄,而且这两个社成立的时间也非常近。”

  有这等八卦,他们几人凑在一起聆听徐孚远,说这两个社的故事。

  而在前面的徐光启却眉头紧皱,因为这一路上道路两旁的农户,不断的在浇水,但即便是这样,地里的麦子长势依旧不理想。

  他询问伍靖道:“今年关中降水如何?”

  伍靖脸色难看道:“春分时期降水极少,不到往年的一半,进入盛夏之后,更是连着三个月没有降雨。因为这两年干旱不断,关中有一半的井都枯竭了。我们社长在关中打井,最深的达到30丈,依旧没有出水,现在在关中地区普遍要打到十丈的位置才能出水。”

  可以说这场意外的旱灾,打乱了岳和声所有的战略,本来被杨鹤压制的流民队伍再次壮大了,不沾泥的人屡屡被击败,但因为有流民的不断加入,叛军的实力反而变得更加强大,现在都开始出现在西安府附近。

  关中粮食价格不断攀升,斗米三钱银子,现在连长安城的百姓都吃不起饭了,只能一顿干一顿稀的硬熬。

  徐光启面色忧愁道:“北方难太平了。”

  去年山东闹蝗灾,中原发大水,陕西兵灾旱灾,辽东女真人更是步步紧逼,把大明的势力挤出了辽东的范围,大明北方没有一处是太平的。北方灾害连连,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已经接近崩溃了,他异常担心大明朝廷能不能扛得住这一波灾害。

  很快他们到了富县,他们见到一个关卡,关卡上面的旗写大同二字。

  徐光启他们到了大同社的地界了。

  伍靖的队伍引起关卡当中大同军的警惕。

  伍靖上去和哨兵说了什么,就回来道:“徐师,我等不能过境,后面的路只能徐师你们自己走了。好在延安府太平,倒也不用担心安全。”

  徐光启笑道:“多谢伍将军这一路护送了。”

  哨兵对徐光启他们没有拦截,只是询问他们要去延安府做什么,然后就给他们开了一个通行证,并警告他们道:“这个通行证一定要保管好,你们在延安府这一路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行,掉了,补办非常麻烦,代价非常大。”

  等他们进入延安府地界之后,终于有点明白伍靖说太平安全的原因。

  在关中这一路上,他们经常看到成群的流民,道路两旁更是时常看到新鲜的人骨,至于为什么都是人骨,他们不敢深想。

  而进入进入大同社的地界之后,道路两旁再也没有枯骨,流民也看不到了,他们能看到的是田间浇水的农户,喊着号子修水利的农户,田地两旁架在高空的水渠,他们走了几十里路,见到了几千上万的农户,但这些人都被人组织在一起,抗旱救灾,水沟水渠遍布整个田地,田地当中麦苗,高粱,粟米,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的长势也比关中更好,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井然有序,完全不像是反贼的地盘。

首节 上一节 99/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