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214节

  “臣弟/儿臣谢陛下隆恩!”

  李恪、李佑、李治、李象纷纷出身谢恩。

  从他们的脸上,众臣只看见了淡然如水,彷佛这件事,他们早就知道,群臣心中大致以为这是李承乾打一棒给给一个红枣,日后定会收回亲王兵权,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岑文本、马周、李百药等东宫旧臣都见过世界地图,知道这世界有多么广阔,更清楚李承乾要行分封之制,更没有反对的道理。

  就这样,满朝文武诡异的通过了这一诏书。

  “新朝伊始,修撰史书,新编历法、律法皆需提上日程。”

  “拟诏,裁撤太史局,置太史监,掌典籍、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地理诸事,位同五监,置太史令,正四品,太史丞,正五品,太史少丞,正六品,太史郎,正七品,太史协理郎,从七品。”

  “司天监更易为钦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一应循例司天监,官员品阶参照太史监。”

  这时,李承乾下达了一道诏书。

  “是。”

  黄门侍郎连忙记录下来。

  满殿群臣对此并不惊讶,历朝历代,新皇登基第一件事便是修订前史,推行新的历法、律法。

  以往各朝,太史令、司天台都是同一个官属衙门,权责并不明晰,拆分之后,反而更加清楚,司天监改为钦天监之后,干的活少了,他们又怎会不高兴?

  唯一不高兴的是司天监正,本来正三品上,现在变成了正四品,不过他很快就致仕了,钦天监正由原来的司天少监上官澄担任。

  “宣诏!”

  正当所有人以为今天朝会到此结束时,李承乾口中吐出了两个字。

  “是。”

  殿前内侍恭敬的取出了一份圣旨,打开以后,高声宣读:“大唐皇帝令。”

  “十六卫分属中央禁军,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不可懈怠。”

  “然则,时过境迁,今时不同往日,十六卫已不合时宜,须得调整建制。”

  ‘咯噔!’

  听到这话,文武百官大多明白了,李承乾这是打算对兵权下手了。

  “以十人为一什,设什长、副什长,正九品、从九品;五十人为一伙,设伙长,从八品;一百五十人为一屯,设屯长,正八品;五百人为一曲,设军候;从七品;两千人为一营,设军司马;正六品;五千人为一校,设校尉,正五品;一万两千人为一旅,设旅帅,正四品;两万五千人为一卫,设中郎将,从三品;五万人为一镇,设将军,正三品;十万人为一军,设大将军,从二品。”

  “置神武、羽林、豹韬、鹰扬、骁骑、千牛六军,建蓝田大营、渭水大营,分置各军。”

  “临汾郡公薛仁贵为神武大将军,林虑县伯周青神武左将军、获嘉县伯姜兴本为神武右将军,修武县伯姜兴霸、平皋县伯薛先图、河阳县伯王心溪、沁水县伯王新鹤为神武军中郎将。”

  “左千牛大将军、上护军、谯国公柴哲威为羽林大将军,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为羽林左将军,洺州刺史、东平郡公程名振为羽林右将军;山阳县伯李庆红、朝歌县伯李庆先、狄道县子赵子敬、肤施县子孟言为羽林中郎将。”

  “末将领旨!”

  念到名字的众人依次出身,行礼领受诏令。

  以东宫八百卫士为骨,整合十六卫,大约可得十万神武军、十万羽林军,做为长安拱卫力量,这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各军还得慢慢的组建,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

  不过,殿内群臣大都看出来了,这份诏书真正的意义在于军改,确切来说,这将是大唐军队改革的号角,六十万中央禁军,再加上边军、地方守军,几乎是全盘调整。

  “众卿,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英国公、卫国公、卢国公、鄂国公留下。”

  摆了摆手,李承乾下了逐客令。

  “是。”

  随即,一个个官员、将领相继离开了两仪殿,只剩下四个贞观勋贵老臣。

  “来人!”

  “备膳!”

  不知不觉已经临近中午,李承乾吩咐了声。

  “是。”

  左右内侍赶忙通知传膳摆宴。

  没一会儿,李世勣、李靖、程知节、尉迟恭面前放置着桌案,摆满了菜肴,香味扑鼻。

  “先吃,吃完再聊。”

  李承乾没和他们客气,端起碗筷就大口吃了起来。

  四人你看我,我看你,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君主,不过他们也没拘谨,大快朵颐。

  PS:司天台监掌察天文,稽历数。凡日月星辰、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主官司天监正三品上,少监正四品上,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正各一人,正五品上;司天丞正六品上,主簿正七品上,五官灵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从七品上,五官挈壶正正八品上,主事正八品下,五官监候正八品下。

第183章 李靖:72岁正是奋斗的年纪!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仪殿中。

  “陛下。”

  心性急躁的尉迟恭有些按耐不住。

  旁边的李世勣、李靖、程知节,那叫一个老神犹在。

  “鄂国公稍安勿躁。”

  “尉迟宝琳是鄂国公嫡子,朕意建亲军都尉府,位同九寺五监,执掌宫廷宿卫,青阳县侯张思政为亲军都尉,尉迟宝琳为亲军都尉府左翊率,豲道县子马虺为右翊率,正四品。”

  “奉车都尉尉迟宝琪任蜀王右卫将,骁骑尉尉迟环为太子千牛。”

  微微一笑,李承乾开口道。

  “臣替犬子多谢陛下!”

  尉迟恭一听这话,喜笑颜开。

  嫡长子尉迟宝琳本来是从四品的卫尉少卿,秦汉时,卫尉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隋以后改掌军器、仪仗等事,那就是个闲散官职,现在变成了正四品的亲军都尉府左翊率,执掌宫廷宿卫,无异于老母鸡飞上枝头变凤凰。

  “大老黑。”

  “你可得请我喝一顿酒。”

  程知节拍了拍尉迟恭的肩膀,调侃道:“你可知蜀王左卫将是谁?”

  “那是俺老程的三子。”

  “这”

  尉迟恭愣了下,有些摸不着头脑。

  东阿县公程处弼可是东宫出身的旧将,怎么会去任蜀王左卫将?

  “陛下。”

  没等他反应过来,程知节向李承乾提出了一个建议:“臣斗胆建议,秦安县男李崇晦任吴王右卫将。”

  “李崇晦,河间郡王的次子,倒是够格。”

  “劳你卢国公亲自举荐,想来是为了高唐县公吧。”

  瞥了一眼程知节,李承乾似笑非笑的说道:“朕允了。”

  “多谢陛下。”

  程知节一点都没不好意思,笑嘻嘻的行了一礼。

  一旁的李世勣、李靖听出了话语间的意思,程知节的长子程处默去做了吴王的左卫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唰!!!’

  李靖、李世勣眼中掠过一抹精光,似乎猜到了什么,但不太确定。

  “卫国公、英国公。”

  “今日朝会所议之事,二位可有见解告知于朕。”

  就在这时,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了两个大唐最负盛名的勋贵身上。

  “陛下可是想整军?”

  “老臣没猜错的话,这个军制应当是北庭大都护府、燕然都督府等边军所用。”

  “陛下想让中央禁军、边军、地方军形成三者互不统属的机制,以边军御敌于外,中央禁军为机动兵力,地方军行治安、剿匪之责。”

  卫国公李靖径直出言道。

  英国公李世勣补充道:“想来,边军与中央禁军应是互通,而地方军单独为一部。”

  “我朝有折冲府六百三十四所,府兵不下六十万,以均田制为基础,兵甲自备,陛下抄没士族,分田予百姓,应是要行赋税制,府兵之田也在其中。”

  “如若将折冲府裁撤,一应府兵转为地方军,兵甲等物悉数由朝廷监制发放,减轻了府兵的压力,对于实行赋税制有无法估量的促进作用。”

  从北庭大都护府到兵部尚书,再到亲自查抄了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李世勣亲眼目睹了许多新的东西,那是大唐从未有过的变化,生机勃勃。

  正因如此,对于李承乾下达的诏书,他的体会更加深刻,将地方、军队串联起来。

  “不错。”

  迎着李靖、李世勣的目光,李承乾赞赏道:“卫国公、英国公不愧为大唐宿将。”

  “来人。”

  “陛下。”

  内侍将四份相同内容的帛书放在了四人桌案前。

  ‘沙!沙!’

  李靖等人半信半疑的拿起帛书,打开阅览,越看下去,眼神愈发锃亮。

  帛书内容很简单,于边疆置都督府、大都护府,都督府辖五万人,相当于一镇,都督品阶为正三品,大都护府统辖各都督府,大都护为从二品,视同大将军。

  择边军中杰出之士入中央六军,中央六军将领与边军相互轮换,以确保二者的战斗力。

  朝廷另立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统御边军、中央六军,不再受兵部管辖。

  兵部领兵曹、职方、驾部、库部四司,职掌武官铨选考核及军籍、地图、疆界、边防、车舆、厩牧、驿传、装备、军械、仪仗等军事行政之节制,具体事务由太仆寺、卫尉寺、诸卫及地方官府分别办理。

  它所管辖的军队主要是由府兵改编的地方军,即县设县兵三百人,置县尉,从七品;郡(州)设郡兵三千人,置郡尉,从四品。

  这样一来,文官和武将可以说是真正的分庭抗礼,自行其是,军队不必再受文官限制,征伐诸事一应自决,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就意味着立功变得更加容易。

首节 上一节 214/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下一篇:红楼:从做黛玉师父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