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215节

  “英国公。”

  “裁撤府兵,改为地方县兵、郡兵之事。”

  “我希望由你牵头,拿出一个更加详细的方略。”

  “地方军承袭府兵制,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县兵、郡兵该给多少田地,又该征收多少田赋,配给多少兵刃、甲胄,这些都需要考虑周全。”

  “对了,关于历朝历代赐予皇族姓氏之事,朕以为不妥,汉家儿郎必得遵循宗法制,英国公还是改回本姓。”

  “是!!!”

  李世勣情绪高涨,大声应道。

  开玩笑,如果不是李渊赐姓,他才不想姓李,他又不是胡人,他是有祖宗家谱的。

  “来人,拟诏!”

  “英国公嫡子徐震授京兆府尉,正四品,次子徐思文赐爵开国县男,任蒋王右卫将。”

  “卫国公次子李德奖任蒋王左卫将。”

  而后,李承乾再度下了一道诏书。

  “多谢陛下!”

  李靖、徐世绩连忙应声,面露喜色。

  ‘???’

  在场众人之中唯有尉迟恭到现在都没明白,为什么陛下这么热衷于封亲王卫将,程咬金、李靖、徐世绩的儿子都跑去当亲王卫将了,什么操作!

  “卫公既编撰了《六军镜》,又教授出了苏烈这等徒弟。”

  “不知可有教书育人的想法?”

  “陛下的意思是”

  李靖抬起头,满是褶皱的脸上浮现了一抹异色。

  “大唐不能只是文治昌盛,武治也不能落下。”

  “光靠从军,也许可以造就一个个敢战之士、骠锐勇卒,却很难培养出将领、帅才。”

  “朝廷开恩科选仕,为何不能以科举定武才?”

  “朕欲在县设县学,在郡设郡学,在州设州学,改国子监为太学,形成梯次考试,层层递进,为国选材。”

  “各级学府分设文院、武院,文院收揽士子,武院培育武人,前者授圣人经典、治政学问,后者教授武艺、兵书战策,且军队之中有功勋者,优先进入武院就读。”

  “国子监改为太学之后,设东、西祭酒,皆为从二品,东祭酒负责文院,西祭酒负责武院。”

  “朕想请卫公出山,任西祭酒,主持太学武院建设及州学、郡学、县学武院诸事。”

  目光如炬,李承乾一字一句道。

  “嘶!!!”

  这一举措让徐世绩三人都为之瞠目结舌。

  历朝历代只有设立学府,培养文人士子,什么时候听过培养武人将帅,这是开了一条旷古烁今的新路。

  “陛下看得起臣,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沉思之后,李靖整个人彷佛焕发了新一春,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两仪殿内回荡。

  72岁又如何?正是奋斗的年纪!

  ‘好家伙!’

  徐世绩、程知节、尉迟恭三人对视了一眼,他们有些眼红了。

  太学西祭酒,主持天下武院,这相当于日后大唐通过武院走出的将帅全都是李靖的徒子徒孙,桃李满天下,谁又能不羡慕呢?

  “卢国公、鄂国公领兵部侍郎,协助英国公整肃府兵。”

  “是。”

  程知节、尉迟恭立即应道。

  与此同时,太极宫后朝,甘露殿。

  “玄龄。”

  “你来了!”

  神情颓废的李世民倚在胡床上,注视着刚刚进殿的梁国公房玄龄。

  “臣参见太上皇。”

  房玄龄行至殿中央,五体投地,行了一个大礼。

  ‘蹭!!!’

  李世民一双眼眸猛然睁开,无形的威压随之扩散开来,老龙也是龙,他还是高高在上的大唐帝王。

  “原来是你。”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临了还能让故人相送,不枉此生!”

  “哈哈哈哈!”

  伴随着肆意的笑声传遍了整个大殿,李世民就像是即将落山的夕阳,充满暮气。

  “太上皇。”

  “臣奉陛下之旨,请您入住大明宫。”

  “大明宫一应用度悉数照旧,后宫嫔妃、宫女、内宦都是从太极宫调过去的。”

  “亲军都尉府左翊率尉迟宝琳负责大明宫守卫。”

  “陛下叮嘱了,晋阳公主、新城公主可以一并前往大明宫居住。”

  “芙蓉园已经收归内府皇家别苑,还有终南山附近的翠微宫,陛下若是闲暇无趣,可召卫士陪同前往游玩,长居、短居都可,陛下已经安排内府择人前往洛阳、建康选址建太上皇行宫。”

  “待行宫修建完毕,陛下想要前往洛阳、建康,随时可以。”

  房玄龄不卑不亢的回道。

  话音落下。

  李世民不禁露出了惊异之色,李承乾竟然不打算幽禁他,出大明宫前往皇家别苑、翠微宫也就罢了,甚至还在洛阳、建康为他修建行宫,难道不怕他跑到东都、江南搞事情?

  “太上皇。”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晋阳王氏、京兆韦氏、丹阳萧氏已经没了。”

  房玄龄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补充了一句。

  ‘什么?’

  闻言,李世民瞳孔狠狠一缩,六家士族都被连根拔起,李承乾下手不单单是快,且狠。

  此时此刻,这位昔日的天可汗、大唐皇帝已然明白为什么李承乾不幽禁他,因为压根没有这个必要,等到洛阳、建康行宫修建完毕,这天下早就不是他的形状了。

  “洛阳,建康。”

  “高明打算将这两个地方设为陪都?”

  “这倒是一个好想法。”

  “以长安辐射关内道、山南道、陇右道、剑南道,以洛阳辐射河东道、河北道、河南道、淮南道,以建康辐射江南道、岭南道,大唐只需要牢牢地控制着长安、洛阳、建康,天下尽在掌中。”

  “不过,他要解决士族,释放奴仆、佃户,人口必然会出现暴涨,十道、三百六十州恐怕不足以满足治理地方的需求。”

  “太上皇英明。”

  房玄龄解释道:“陛下并不打算沿用道、州、县,而是打算复郡县制,郡设太守、郡丞、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取缔上、中、下州之分,郡太守为正四品,郡丞、郡尉为从四品。”

  “县分上、中、下,三千户为下县,五千户为中县,万户及以上为上县。”

  “以地域划分各郡,统辖各县,通过人口迁移,对不曾开发的地区进行开发。”

  “例如:漠北、西海、西域、西南等。”

  ‘原来如此!’

  身为政治怪物的李世民一下子看穿了这番安排。

  取缔了各州,郡没有了分别,太守、郡丞、郡尉相当于是中坚力量,稳定且有竞争力,因为,他们治下的政绩主要是看县,如何平衡上县、中县、下县,这就成为了郡府衙门的难题。

  而县令、县丞、县尉是朝廷最基层的官员,这些人都是大唐的基石,只有他们足够优秀才能跻身郡府,一步步向上走,从而达到顶峰。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大大的削弱了士族垄断,相互勾结的可能性,科举制将会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不得不说,李承乾这些天来的动作确实给了李世民一个惊喜,他不得不承认太子已经是一位合格的接班人。

  “陛下。”

  “卫国公、英国公、卢国公、鄂国公都出现在了朝堂上。”

  “我知道了。”

  李世民眼神再度变得灰暗,他不敢用的人,李承乾用了,这说明什么?

  “臣还有事,不便再在久留,先行告退。”

  房玄龄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他知道李世民还需要一段时间接受退位的事实,识趣的离开了太极殿。

  “呵呵。”

  注视着他远去的身影,李世民嘴角苦涩不已,这天下跟他没有半点关系了。

第184章 李道宗跪了,陛下真乃圣天子!

  贞观十七年,巳时一刻,两仪殿。

  “你叫什么?”

  背负双手,李承乾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面前的潜龙卫统领。

  “大野闵。”

  潜龙卫统领站在下首,声音中听不出一丝情绪波动。

首节 上一节 215/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下一篇:红楼:从做黛玉师父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