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495节
“以伯温之见,孤当如何用兵?”
刘备只得将立储之事先搁置,将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的灭魏之战中。
老刘不再征问立储之事,萧和自然也松了口气,遂道:
“幽冀一体,我们既然已拿下冀州,当然不可能放任曹贼再据守幽州。”
“不过眼下已过中夏,离秋收已近,即刻就挥师北上的话,势必会耽误农时。”
“此外我军先围黎阳再围邺城,前后近有一年有余,将士们休力精神消耗已近极限,现下休整不过半月,确实也不宜再度兴兵北上。”
“臣的意思是,让将士们再多休整两个月,待秋收结束之后,再提兵北上,一举收复幽州不迟。”
刘备深以为然。
人非草木,皆不过血肉之躯,长期征战谁也受不了,休整是必不可少的。
何况数十万大军所需,粮草日耗乃天文数字,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国力支撑。
国力的根本,便为农桑。
几十万大军北征,不光是这几十万府兵要脱产,所要征调的民夫也得数以十万计。
这么多人脱产,势必会耽误了秋收,致使秋粮大减。
秋粮大减,国力就要受损,国力受损反过来就无法支撑几十万大军攻取幽州。
这之间的关联利害,老刘这个君王还是清楚的。
“伯温言之有理,易京壁垒可非浪得虚名,当年公孙伯圭依托此壁垒,硬生生抵挡了袁绍两年猛攻。”
“曹贼之能,还在公孙伯圭之上,若其决心死守易京,只怕这一战又将是一场鏖战。”
“如此看来,确实得让将士们好好休整,更不能耽误了今年秋收才是。”
刘备连连点头。
“易京防线是坚固不错,不过臣以为,曹贼想学当年公孙瓒却未必能如他所愿。”
萧和话锋一转,别有意味一笑:
“大王不要忘了,我们除了实力远胜于袁绍之外,我们比袁绍还多了一支海军…”
刘备先是一怔,眼中旋即迸现惊喜。
他想起来了。
早在收复青州之时起,萧和就进献了一批海船图,并奏请他调集船匠,于青州沿海大造海船。
且萧和说过,他进献的海船,与水军平素所用的平底江船不同,采取的乃是尖底构造,吨位更大,吃水更深。
这种海船,不必贴着海岸线航行,而是可以远海航行,无惧海上风浪。
先前萧和是数度献计,由海上奔袭敌军港口城池,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可当年出海的战船,多还用的是平底江船,走的航线也只敢贴着海岸线,不敢离岸太远。
哪怕如此,每次至少也得损失三成左右的战船。
无他,只因江船扛不住海浪而已。
所以萧和才穷数年之功,凭借着已有的相关知识记忆,再加上多次的试造,终于是造出了一艘稳定可靠的海船。
于是在攻取青州之后,有了可以停靠海船的优良港口后,便又奏请老刘开始批量打造。
而为区别于普通水军,萧和将之取命为了海军。
“伯温,莫非你的意思是,孤用这支水…海军,自青州北上走渤海,于易京以北登陆幽州,直插幽州腹地,令曹贼的易京防线无用武之地?”
刘备满面惊喜,立时推算出了萧和用意。
萧和一笑,微微点头称是。
“海上登岸幽州,让易京防线无用武之地,妙啊,此计当真乃是神来之笔!”
恍然明悟的刘备,不禁啧啧大赞,一脸敬佩道:
“伯温,莫非早在孤未过黄河前,你就已经深谋远虑到为海上登陆幽州做准备,叫孤提前数年打造了这支海军?”
萧和轻咳几声,笑道:
“臣还未深谋远虑到如此地步,只能说是有往这方面想过吧。”
“其实臣奏请大王,打造这海军的初衷,并非是为海上登岸幽州。”
刘备一怔,奇道:
“不是为海上登陆幽州,那又是为了什么?”
萧和站起身来,抬手向着东方一指:
“家师曾说过,自我大汉青徐向东入海,越过茫茫大洋,另有一番天地。”
“那里有几样神奇的作物,若将之推广种植于我大汉,足可养活比我大汉鼎升时再多十倍的人口。”
“臣奏请大王打造海军,就是想有朝一日请大王派兵远渡重洋,将那几样作物的种子带回我大汉,以造福我大汉百姓,助大王开创旷古绝今之盛世!”
第366章 为子孙开拓生存空间,四亿人才够!萧和:我的这个学生不简单啊!
刘备大惊。
萧和的这番描述,着实是把他惊到了。
在他的认知中,青州徐州便为天下极东,再往东便是茫茫无尽的大海。
萧和却竟说,茫茫大海之东,竟还另有天地?
关键是萧和还说,那片天地中还有什么种子,种出的粮栗,能养活比大汉鼎盛时多十倍的人口。
要知道,大汉鼎盛时的人口,可是近五千万人啊。
十倍,那就是五万万,五亿人口。
这是什么恐怖概念?
“伯…伯温,那是什么神奇作物,竟然如此不可思议?”
刘备声音略显颤栗,一脸匪夷所思的问道。
“这两样的作物,名为玉米和马铃薯,后者也可以叫土豆。”
萧和却轻描淡写给出了名字。
这两样东西,放在后世是随处可见,是普通到再普通不过的农作物,甚至早已不被当做主食。
可现在这个时节,这两种作物,却只存在于大洋彼岸,尚未传入华夏。
其优点乃是产量高,生长周期短,耐旱抗涝耐瘠抗虫,方便储藏和加工,饱腹感极强…
抛开口感不论,光是这些优点,足可称之为农耕时代最完美的农作物。
正是因这两种作物的传入,明清之后人口才能爆涨,跨过了上亿这个门槛。
原因一目了然嘛,同样一亩地你种稻麦只能养活十人,种玉米马铃薯却能养活一百人。
饿死的人少,养活的人多,人口自然就上来了。
人口,就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啊。
按照萧和的设想,老刘所开创的大汉,自然不能再安于十三州一隅之地,必须得走出去,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要开拓生存空间,现有的人口肯定是不够用的。
哪怕是恢复到大汉鼎盛时的四五千万人口,一样还是不够用的。
想要更多的人口,最实用最快速的方法,自然便是引进高产的农作物。
这便是萧和为老刘打造海军的主要目的。
只为了时机成熟时,远赴重洋,去将玉米和马铃薯的种子,从大洋彼岸给带回大汉。
“玉…玉米?马铃…马铃薯?”
刘备眼眸茫然惊奇,显然对这两个名字是闻所未闻。
“这两样东西,我大汉未有,臣也是听家师提到过的。”
萧和继续发扬遇事解释不清,就推给那位莫须有存在师父身上的老传统。
刘备“哦”了一声,若有所悟。
世外仙人嘛,知他所不知也是常规操作,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这么多年来,他也习以为常了。
“伯温,那令师口中所提到,东海之东,另有的那片天地又是何地?”
刘备又满眼好奇的问道。
“这个嘛,臣也是听家师提起过,具体是什么天地,臣其实也没见过。”
萧和继续把把锅往“师父”身上扣。
刘备没办法问下去了,只能目光望向东方,眼中泛起神往之色,心中自行想象起来。
神失恍惚半晌后。
刘备蓦的回到现实,脸上重新燃起欣喜:
“照伯温你所说,这玉米和马铃薯,当真乃是神物也。”
“若孤能得此神物,将之遍种我大汉十三州,岂非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吃饭问题,我大汉子民岂非永远不会再挨饿?”
萧和却眼神深邃,叹道:
“就算我们有了这玉米和马铃薯,百姓也未必就不会再挨饿呀…”
老刘一愣。
你这两样神物,产量都高到离谱,能养活四万万百姓,怎么可能还让他们挨饿?
老刘一时间未能领悟萧和言下深意。
“不过这海船虽打造好了,还得经过实战历练,方才能远渡重洋。”
“大王,咱们正好可借此次伐魏,海上奔袭幽州之机,来历练历练我们这支新生的海军。”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