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494节

  位极人臣,顺利退休,安心养老…

  既然如此,何必参与到立储这档子事,冒那些没有必要的风险呢。

  那面对老刘的征询,自然就只能和稀泥了。

  刘备却摇了摇头,自嘲道:

  “什么年富力强,春秋正盛,伯温你就别用这样的话来安慰孤了。”

  “孤现下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一只脚已经踩进了坟墓里,生平所愿唯剩能在有生之年讨灭伪魏,一统天下,完成再造大汉之功,给子孙后代留下个没有战火的天下。”

  “孔明他们说的不错,为了社稷江山稳固,孤确实也当册立太子了。”

  老刘这是主动捅破了窗户纸,坦然承认了自己年势已高,生涯有限,决心册立世子。

  老刘都这么看得开了,萧和也不好再和稀泥,只得附合了一番。

  “那依伯温之见,孤诸子当中,谁更合适被立为世子?”

  坦诚过后,刘备忽尔话锋一转,神色郑重的问道。

  萧和心头微微一震。

  果不其然,老刘果真是要问他谁可立为世子。

  萧和轻咳几声后,拱手一笑:

  “立储之事,自当大王乾纲独断,臣岂敢妄议。”

  “无论大王立哪位公子为世子,和身为臣子,自当尽心竭力辅佐,以报大王知遇之恩。”

  萧和自然不会轻易表态,便又以一番冠冕堂皇的说词敷衍了过去。

  刘备心下一声暗叹。

  萧和的言下之意,他自然是明白。

  自己这位神机妙算的谋主,于立储这件事上,是想置身于事外,不想参与。

  于刘备而言,这既是好事,亦是坏事。

  身为臣子,不参与立储之争,只管尽忠于君王社稷,这自然是每个君主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不得萧和的认可,他又不敢确定,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

  毕竟萧和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天下人天下事皆在其洞悉之中。

  萧和认可的世子,才能令他放心啊。

  现在萧和不肯表态,于他而言,自然也是一件坏事。

  可萧和有意不参与立储之争,态度已经很明确,总不能逼着他表态吧?

  刘备眼珠转了几转,遂话锋一转,笑道:

  “立储之事,咱们先放一放也不迟。”

  “现下孤还想为几个儿子,各选一位贤师,教导他们圣人之道,文韬武略。”

  “伯温你身为孤之谋主,自然得位列其一才是。”

  “孤的几个儿子,伯温你可任选其一收为学生,不知伯温你想选哪一个?”

第365章 刘备:孤就是要让你当帝师!打造海军,乃为开创旷古绝今之盛世!

  萧和一愣。

  这什么情况,老刘要他给几个儿子当老师?

  还随便他挑,想选谁当学生就选谁?

  萧和眼眸如梭飞转,瞬间就想明白了老刘的“如意算盘”。

  老刘这是看他不肯明言立谁为世子,就拐着弯的想曲线套他的想法呢。

  正常人谁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做世子?

  将来学生继位,自己就是帝师啊。

  天地君亲师,能为帝师,乃是身为臣子无尚之荣耀!

  “老刘啊,你也学滑头了,竟然想套我的话…”

  萧和心下暗自苦笑,于是便找了一堆借口,想要推掉这个差事。

  刘备这回没有让步,再三坚持,一定要让他挑自己一个儿子做学生。

  到最后,刘备甚至站起身来,郑重其是的揖身拜请。

  刘备把礼做到了这个份上,萧和就没办法再拒绝了。

  君王都揖身拜请了,你再推脱,那就是不懂为臣之道了。

  “能做几位公子的老师,实乃臣之荣耀,那臣就多谢大王给臣这个机会。”

  萧和只得恭敬不如从命,尔后一拱手:

  “几位公子身份贵重,岂有让臣来选择的道理,还是请大王择一位公子让臣来教授吧。”

  萧和决定退而求其次。

  这王家老师我可以做,可谁做我学生,却得由你老刘来定。

  如此一来,我依旧能回避态度,对储君人选不做任何表态暗示。

  刘备先是一喜,听得萧和后半句话时,却又眉头一皱。

  略一思索后,刘备神色郑重道:

  “伯温此言差矣,那几个小子虽是孤之子,却对孤平定天下的大业没有半分功劳,皆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

  “你萧伯温,却是孤再造大汉的第一功臣,论身份贵重,他们怎么及得伯温你贵重?”

  “以伯温你之身份功劳,他们能做你的学生,乃是他们的荣幸,自然得由你来选他们,岂有他们选你的道理?”

  “伯温,还是由你自己来选,谁做你的学生吧。”

  萧和语塞。

  刘备是把他的小心思摸了个透啊。

  就是不许他和稀泥,变着法的也要逼他做选择。

  看来这一关是糊弄不过去了…

  萧和思绪飞转如梭,蓦的眼中一道精光闪过,心中已有应对之策。

  于是佯作思索一番后,萧和一拱手:

  “既然如此,那臣就选择四公子来做臣的学生吧。”

  “裕儿?”

  刘备一愣。

  除刘禅之外,他虽还有四子,可唯有刘永和刘理二子年纪稍长,适合做世子。

  原本刘备以为,萧和会从老二和老三中选一个做学生。

  他已笃定了主意,萧和选谁做学生,他就立谁为世子。

  却不料,萧和竟选了老四刘裕。

  老四刘裕虽天赋异禀,可毕竟才五岁啊。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怎么可能立一个五岁小儿为储君?

  倘若哪天突然去了,一个几岁的孩童,如何担得起这江山社稷之重?

  主少国疑,取乱之道啊!

  “伯温,你,唉~~”

  刘备会意了萧和用意,不由摇头一声苦笑。

  萧和这是明知刘裕年幼,没有被立为世子的资格,所以才故意选了刘裕做学生。

  如此则既没有辜负他所托,又不必在立储之事上表态,依旧是置身事外。

  “伯温能选中裕儿为弟子,当真是那孩子的莫大福气,那孤就在此代替裕儿,谢过伯温了。”

  刘备起身向萧和代行了个拜师礼。

  萧和忙起身还礼。

  眼见萧和置身事外的决心如此坚定,刘备也就不好再勉强逼问。

  至于立储之事,老刘自己确实也拿不定住意。

  刘永和刘理两个儿子,年纪相仿,品行资质似乎也相差无几,优点缺点也是各有千秋。

  其实照萧和的意思,既然两位公子相差无几,要么你就立年纪稍长的刘永,这也符合立长的传统。

  要么你就干脆掷铜钱,掷到谁就立谁为世子。

  各方面条件差不多,那就拼运气嘛。

  对于一个成功的君王而言,运气也是不可获缺的因素之一。

  比如老刘前半生屡战屡败,几次九死一生,偏偏命硬就是死不了。

  比如官渡一役袁绍虽败,却并未改变袁强曹弱的局面,袁绍却偏偏病死。

  运气的作用,有些时候是大过于实力的。

  不过这些话,萧和终究还是忍住,没有对老刘说。

  立储这种关乎国本之事,想也知道老刘不可能用掷铜钱这种近乎“儿戏”的手段来决定。

  有太多的前车之鉴,老刘是太害怕选错了储嗣,将百战开创的基业断送,将眼看已中兴的大汉拱手葬送于自己的不肖子孙之手。

  正是这份担心害怕,使老刘在选刘永还是刘理这件事上,不得不慎之又慎,迟迟拿不定主意。

  “立储之事暂且放一放,伯温,咱们还是说一说眼前战局。”

  “今曹贼已放弃冀州,率余部退往了易京,分明是想仿效公孙伯圭,依据于易京及易水,据保幽州。”

首节 上一节 494/5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