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1090节
【剩下的老百姓也跟着跑。】
【最后彻底玩不转了,两税法名存实亡。】
【所以唐宋元这些朝代,虽说也收点钱,但主要还是靠粮食布匹撑着,货币税就是个配角。】
【那为啥到了明清,突然就能“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全改成收钱了呢?】
【关键在于货币总量变了。】
【明朝以前主要用铜钱。】
【但咱中国铜矿少啊,每年新铸的铜钱跟不上经济发展。】
【相当于市场上钱不够用。】
【这就是通货紧缩。】
【你想啊,市面上有100斤粮食,只有50文钱。】
【那每斤粮食只能卖0.5文。】
【要是朝廷收10文税,就得卖20斤粮。】
【但要是朝廷硬发大钱,比如把一文钱当十文花,或者减轻铜钱的重量。】
【马上就会报复性通胀,物价飞涨,老百姓更惨。】
【转折点在明朝中后期。】
【大航海时代来了,西班牙人从美洲挖的白银。】
【还有日本的白银。】
【哗哗流进中国。】
【白银成了主流货币。】
【市场上钱一下子多了,甚至有点“通货膨胀”。】
【钱不值钱了,粮食布匹反而值钱了。】
【更重要的是,明清时候城市热闹起来了,商业发达起来了。】
【做买卖的、手艺人越来越多。】
【这些人不种地,得买粮食吃。】
【市场需求上去了。】
【流通畅快了。】
【以前是“农民卖粮没人买”,现在是“市民排队抢着买”。】
【供大于求的问题解决了。】
【老百姓卖粮换钱也容易了,自然不怕收货币税了。】
【这里面还有个隐藏逻辑:实物税靠的是“自给自足”,老百姓种啥交啥。】
【货币税靠的是“商品经济”,得有人买有人卖。】
【明清以前,大部份人自己种地自己吃,市场就那么大,突然让卖粮交税,可不就砸手里了?】
【明清以后,分工细化了,有人专门种地,有人专门经商,货币税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儿。】
【总结一下:古代收粮还是收钱,核心就看两点。】
【老百姓手里有没有钱。】
【市场上有没有人买。】
【唐宋时候百姓钱少、市场买的人少。】
【收税要钱就是逼老百姓当流民。】
【明清时候钱多了,市场上交易的人多了,收钱反而更方便。】
【这可不是朝廷拍脑袋决定的,而是跟着经济形势走的。】
【经济基础决定嘛!】
视频播放的同时,网友们也是疯狂讨论。
《终于知道了,古代不收钱的根本原因,是没钱收?》
《也有收钱的,但大部分时期都是实物为主。》
《古代朝廷也不傻,都是被现实鞭打而来的,而不是靠脑子想出来的。》
《古代普遍都是重农抑商,不是没有道理的。》
《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都太低了,所以收实物税。》
《朱重八:我不信。》
《明朝的经济一路恶性循环,得赖老猪的洪武草纸,导致后面朝廷都没法印钱。》
《粮食才是硬通货,古人收粮是有道理的。》
《萧菩萨:不用大铜钱,那就用我铸的铁钱吧。》
《相比之下,一条鞭法也只能说有利有弊,算是成功,但也并非完美到能吹上天。》
而天幕外。
汉朝。
正在谋划更多搞钱方法的刘彻,双眼紧紧盯着天幕。
看到唐德宗时期两税法时,刘彻一开始还觉得很不错。
能让国库富裕起来。
结果看到后面,因货币税导致百姓困苦的场景,刘彻不禁皱起眉头,心中暗道:
“这收税之道,竟如此复杂。”
“货币税虽于朝廷一时便利,却让百姓负担剧增,如此下去,民心必失。”
“我大汉赋税即使变革,看来也得谨慎。”
刘彻又问桑弘羊道:“你看这两税法,对我大汉可有借鉴之处?”
桑弘羊微微摇头。
“这两税法,看似简便,实则对百姓不公。
“我大汉向来以农为本,稳定实物税,切不可随意变更,动摇国之根基。”
刘彻点了点头,不再多想。
第869章 猴面包树,生命之树!
新的天幕,在悠扬的奥德彪的小曲中开始播放。
画面从非洲热带草原的广袤大地缓缓拉开。
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
镜头推进,一棵大树突兀地出现在视野中。
这颗树的树干,粗壮得超乎想象。
20多米高的身躯直插云霄。
树冠稀疏而奇特,枝桠肆意伸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钩勒出不规则的形状。
而天幕的声音,也开始解说:
【这是猴面包树。】
【一种颠覆人类认知的植物。】
【猴面包树的学名叫Adansoniadigitata,属于木棉科,和棉花竟是远亲。】
【但它的画风可比棉花狂野多了。】
【成年树干直径能超过10米!】
【40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环抱。】
【高度更是轻松突破20米,相当于七八层楼。】
【粗壮的树干像被吹胀的啤酒桶,稀疏的树冠仿佛倒插的根系。】
【远看宛如外星生物。】
【有种随意生长的美。】
【不过,其实这种上窄下宽的结构是自然选择的杰作。】
【减少水分蒸发的同时,还能抵御沙漠中的狂风。】
【虽然是棵“长相潦草”的树。】
【但猴面包树,却被非洲人民称为生命之树。】
【甚至有人说:“种十棵猴面包树,子孙后代吃穿不愁。”】
【它的木质疏松多孔,树干中空得像巨型海绵,雨季时能储存2吨水。】
【在非洲旱季,旅行者口渴了只需在树干上凿个小洞,清泉就会汩汩流出。】
【而树皮还会自动愈合,堪称自带修复功能的自动售水机。】
【这种储水能力,其实是猴面包树的生存密码。】
【为了适应非洲旱季的极端环境,它进化出一套节能模式。】
【旱季时掉光所有叶子减少蒸发,雨季再疯狂吸水囤货。】
【木质部像蜂窝一样布满气孔,子弹打上去都能穿透。】
【但正是这种结构让它成为高效的水库。】
上一篇:大明第一国舅
下一篇: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