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57节
马寻就说道,“岁数差了不少,估计是帮不了标儿。”
“那倒是,你有了子嗣就接到宫里来,让你姐帮着教。”朱元璋就直接说道,“让你教估计也教不好,以后给俺孙子守着京军。”
马寻赶紧说道,“我要是有了儿子,哪能送到宫里去。家里还有很多学识,我得自己教。”
对马寻的抬杠,朱元璋不是很满意,“你能教出来工匠还是郎中?当你姐的面,那你们马家是诗书传家,她不在跟前,你们马家怎么就饱读诗书了?”
这话好像也没什么问题,马秀英在跟前的话没人说马家家学不足。可是马家算不上真正的诗书传家,比起一些读书人家的,也确实差了不少。
朱元璋就有些期待的说道,“和你姐此前也商量过,你有了子嗣,大概是能跟着俺孙子一块长大。到时候都在你姐跟前长大,跟着一起教,以后朝堂安稳、兵权有人控着。”
朱元璋是不可能将兵权完全给徐家、常家或者李家,互相制衡才是最好的方式,这样皇帝才能够将兵权牢牢的控制在手里。
马寻有些慌了,“姐夫,我在军中没什么威望。”
“这和你有没有威望没关系,有本事就出去打仗,没本事就帮着监军。”朱元璋笑着开口,“这事情你做不得主,你姐早就想好了。”
马寻试着挣扎一下,“不是说等我有了子嗣,要回老家吗?”
“等你老了想回老家养老,到时候自然放你回去。”朱元璋笑着开口,“你嫡长子肯定要留在京里。到那时应天府留一个、京城留一个,老家也留一个。”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也明白所谓的‘京城’,很大概率是在北方或者关中。
迁都这件事情是必然的,金陵是六朝古都不假,但是都不是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大明是第一个从南到北完成统一的王朝,打天下的时候以此为都城没问题,可是考虑到接下来的统治重心,金陵就有些不合适了。
偏安一隅可不是大一统王朝的气象,最主要的是南北分裂实在太严重了,明朝具备着将南北民心统一的任务,在金陵立都就不合适了。
朝廷迟早会迁都,这是不少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只不过现在用不着太操心,现阶段以应天府为都城是最合适的,朱元璋此前还想直接将凤阳立为都城呢,好在也就是想一想。
还是继续北上吧,虽然是皇帝出巡,可是马上天子的优势就是只带少量人马就足够了,用不着有着庞大的随行队伍。
即使是有着一些太监、侍女,这也都是具备着不俗的能力,都是乱世着跟着过来的,还是可以跟上大军的速度。
朱元璋看着远处的淮河,说道,“过了这,咱们可就是到了北边。”
马寻点头,只是有些不太理解朱元璋的意思。
朱元璋笑着说道,“打天下的那会儿,这可是咱们视作天堑之地。刘福通、关先生在这边打的厉害,这些人要是有些远见就不至于兵败身死。”
刘福通可是北方红巾军的领袖,那时候不要说朱元璋了,就算是郭子兴等人在他眼里都不够瞧。
可惜最终的结局还是被张士诚围困,以至于需要向朱元璋求援,这也是跟着韩林儿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江里。
毛贵、关铎等人纵横山东、山西,最后还攻破了高丽的首都开京,可惜也都是被袭杀了。
看着马寻还是不解其意的样子,朱元璋说道,“乱世那会儿你也知道,豪强并起、奸雄肆掠,如今这王保保还在北边。你说是该招抚呢,还是去继续打他?”
马寻谨慎的说道,“王保保这人我看是难招抚,他在为元帝效忠的时候就卷入皇帝和储君的权力之争。而且就算是元朝的齐王,也听调不听宣,这样的人就算是招降了也没大用。”
“这人能拉起来十万兵马,这也是本事。”朱元璋就说道,“他不死,咱们就难安心。这人是无力南顾了,他要是时常袭扰边塞,就够咱们难受了。”
这倒也是,王保保这人要是袭扰边塞,虽然不会给大明太大的损失,但是够恶心人的。要是边塞军将一不小心犯错,说不定北边的损失就要比较大了。
马寻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有些人是畏威不畏德,王保保估计就是这类人。要我说该打还是要打,只是招抚我看就难了。纳哈出那样的估计也是,得给他们打怕了才知道服帖。”
朱元璋扭头看向马寻说道,“不只是那些鞑子如此,有些人也是如此。你不愿意搅合中书省的事情不要紧,等回头好好收拾一番,就知道这些人想些什么了。”
马寻一想也有道理,不只是文官需要好好的收拾,一些骄兵悍将也需要约束。
乱世结束了,要是依然保持着乱世时无法无天、全无法纪的样子,那显然是不行。
朱元璋指着淮河说道,“小弟,你且看着。南方富庶、北方荒僻,这些放牛放羊的牧场,咱也得给他收拾成种庄稼的良田!”
第86章 倒孔第一枪
马寻继续随着朱元璋北上,眼看着就是到了山东地界。
朱元璋也颇为感慨的说道,“山东,毛贵被奸人所害。俺也是不知道这人这么厉害,真是可惜了,没能留下来为我所用。”
当年这里就是北方红巾军的主战场之一,作为刘福通的部将,毛贵可以算得上北方红巾军不可忽视的存在,这人曾经一度统治山东。
要不是红巾军内部的争权夺利,元廷说不定早就灭了,也不会给朱元璋在应天府安心发展的机会。
杀害毛贵的就是赵均用,是当年在濠州起义的五大元帅之一,就是那个将郭子兴关在地窖殴打、靠朱元璋翻墙才解救出来的‘枭雄’。
马寻倒是看得开,“又不是谁都有雄心壮志,得一城就称王,打破一县先作威作福,这样的人多了去。活不下去起义的有,觉得乱世到了瞎胡来的更有。”
朱元璋看着马寻问道,“你也是有才智的,怎么就不去投军?”
“怕死呗。”马寻就直白的说道,“也怪福建那边没有明主,我肯定是不能给蒙古人效力。陈友定这人愚忠元人,边上的何真、邵宗愚最多就是个赵佗,我哪敢去投。”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元璋也乐了,“本事不大、眼界不低,这天底下能入你眼的只怕是没几个。”
马寻不认可的说道,“那不一样,这天下的英雄豪杰多了,很多人我都佩服。无非就是让我投明主,那我不一定乐意。”
朱元璋根本不用多想也能理解,马寻无非是觉得有些人厉害,心里佩服。但是要为那些人效力,那就看不上了。
不过想想看马寻的性格也正常,怕死只是玩笑,主要是他喜欢因势利导,不喜欢强出头、不喜欢将自己置于一个没有退路的处境。
眼看着到了山东,马寻就说道,“姐夫,到了山东不去曲阜?”
朱元璋好奇问道,“怎么,读书人就想着去拜孔圣了?”
马寻则乐道,“拜孔圣是没问题,只是孔家的那些人就有意思了。”
朱元璋则有些奇怪的问道,“孔家人怎么了?圣人后裔,天下人都敬仰着。”
“敬仰的是圣人,孔家那些人我看未必。”马寻有些嫌弃的说道,“姐夫,要我说你就是给那些读书人给诓了。”
朱元璋愣了一下问道,“怎么就给他们诓了?”
马寻直接说道,“姐夫一直都是在恢复汉人传统,承唐宋之制。那好,这个衍圣公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不太理解,“这里头有什么差错?孔希学早年间入京城,俺就下诏袭封如故。这两年他也常来经常,也没少给他赏赐。”
“这衍圣公的根就不对!”马寻给出了他惊世骇俗的结论,“现在这个孔希学,他本就不该是衍圣公。以旁支夺嫡长,就这还是圣人后裔,传出去也不怕人笑话!”
朱元璋表情凝重了,“小弟,这话可不能瞎说,要不然天下读书人得唾骂你!”
“我看那些不愿意说的人才是要被唾骂!”马寻直接说道,“北宋之后,女真人和蒙古人为了笼络人心,各自有一个衍圣公。结果在南宋那边,还有一个衍圣公,这可是三个!”
朱元璋愣了一下,又问道,“再者呢?”
马寻就戏谑的说道。“再者,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宋金元三朝并起纷争。孔圣的嫡长是孔端友,跟着去了南宋,这是南宗。北边的是以孔端友的侄子为衍圣公,这些人争了好些年。到了忽必烈那里的时候,南宗这个嫡长还将宗子之位让给了旁支!”
看着表情凝重的朱元璋,马寻笑着说道,“姐夫,这事是不是有意思?北宗是蒙古人立的,南宗这嫡长、正脉还真是大度,连宗子都能给让出去。”
看到朱元璋深思,马寻就说道,“在汉之时就有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千年未变。北宋的时候改为衍圣公,差不多是八品官。蒙古人笼络人心,让衍圣公成了三品,咱们这可就是正一品的文官之首。”
朱元璋沉默片刻才说道,“这事情咱们以后再议,这些读书人还是有些用,治理天下能帮上忙。”
马寻看似无心的说道,“也对,亚圣可是说过: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瞬间来气,“你是故意的吧?”
这可是大事,去年的时候朱元璋读到《孟子》,看到这句话可给他气坏了,可是下令直接将孟子撤出孔庙。天下读书人一下子急了,和他吵了许久。
最终看似读书人赢了,孟子的像继续在孔庙供奉。
但是皇帝改了《孟子》,现在改叫《孟子节选》,这才是读书人该读的书。
读书人所谓的硬骨头、气节等,也就是那么回事。
马寻也就是笑了笑不说话了,继续戳朱元璋的肺管子可不是好事情。
看到马寻不说话,朱元璋问道,“听你那意思,好似对圣人不太喜欢。”
“姐夫,我还是尊孔圣的。”马寻强调说道,“只是我不大喜欢现在的这些孔家人,他们若是品德好也就罢了。你自己说说,孔家人写了多少降表。”
朱元璋愣了一下问道,“降表,他们给谁写了降表?”
马寻也愣了一下,实事求是的来说,孔家人还真没有给朱元璋写降表。
也就是徐达北伐的时候,孔希学与曲阜县尹孔希章谒见徐达部将张兴祖,然后孔希学更进一步去军门前求见徐达。
其实现在孔家还没到那一步,也就是北宋、南宋出来了个‘四支三衍圣公’的局面,明末才是忙着去和李自成、女真亲近,到了清末忙着和德国人、日本人饮酒,忙着为袁大头、校长站台。
历史上中国有两个千年世家,一个自然是孔家,一个就是龙虎山的张天师一脉。
马寻赶紧解释着说道,“这些人忙着审时度势呗,劝人忠、自己改换门庭就快,哪个保了他们的富贵和地位他们就开心。曲阜的庄田多,这本该是用以俸祀孔圣,他们可未必如此。”
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因为他也划了很多地给衍圣公。
朱元璋强调说道,“他们到底是孔圣后裔,养着这些人,读书人心里也高兴。”
“供的是圣人,不是孔家!”马寻则说道,“既然是唐宋之制,给个七八品的官就行,给一品是什么道理?蒙古人笼络人心,我大明是异族吗?”
朱元璋一时语塞,好像对啊。
那些女真人、蒙古人为了笼络汉人地主等,确实要抬高孔孟,可是我是汉人啊。那些异族给了衍圣公高官爵,我怎么给的还更高了?
马寻继续说道,“现在学的这些孔孟,好多都不是汉唐的儒家,是南宋的程朱理学。这东西是蒙古人认可的官学,蒙古人为何如此,姐夫难道不知?”
朱元璋立刻说道,“我又不像你姐弟两个诗书传家、喜欢读史书,我哪知道!”
这下好了,马家又成了诗书传家了。
马寻只能说道,“那时候说程朱,这就是君臣大义盖过了华夷之辩。蒙古人待那些读书人优厚,不纳税倒也罢了,土地兼并也不管。姐夫也该知道元末的时候多少名士为元朝殉节,这一次跟着元主逃去草原的,又有多少读书人!”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元璋的脸色也变了。
其实程朱理学有一定的可取性,有些地方也是有些先进性,或者是符合时代的特性和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不过在元朝的时候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发展,明朝还有王阳明、顾宪成、高攀龙、黄道周的各自发展,到了清朝更有一大堆人进行歪曲,所以‘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变得深入人心了。
其实这一开始,也是有为了压制皇权的意思,但是不断发展就变得奇奇怪怪了。
朱元璋用马鞭指了指马寻,“管好你那张嘴,这两年不准说这些事情。等到中书省收拾好了、等到骄兵悍将的兵权给收拾了,这个事情咱们再细细商讨!”
看到马寻不说话,朱元璋警告说道,“俺也信不过你,你读了几本书不假,也不知道是从哪学的。回头得问问标儿,他读的书比你我都多,比你我都有才学。那些大头巾说不准骗了咱,回去再合计!”
完全可以理解,马寻读过书,但是大家都知道算不上读的太精通。
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要问问好大儿,好大儿的才学在朱元璋看来才是天下第一。
马寻就赶紧开口了,“姐夫,我又不傻。也就是当着你和姐的面我敢这么说,在标儿面前说不定也敢。其他人面前的话,他们说孔圣后嗣好,我就跟着说他们好。”
朱元璋忍不住瞪向马寻,“他们说孔圣后裔好,你就不说他们修降表了?”
马寻仔细想了想才开口,“看情况,他们人多我肯定不说,全都是读书人我也不说。要是徐大哥、常大哥他们都在,那我就说孔家人修降表。”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来,说道,“你啊,等我和你姐不在了,你就跟着标儿。到时候全天下人都骂你,你是长辈,就该担着骂名。”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