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114节

  “只查勋贵占地,探听可有勋贵子弟横行乡间。”马寻就回答说道,“我大约再过半月到凤阳,若是查出有勋贵、地主不法,在诸王入凤阳地界,你们拦路告状!”

  赵大勇不是寻常的士兵,只是听到马寻的话也忍不住心惊肉跳。

  国舅爷可能是动真格的了,这是要在诸王回乡的时候给所有勋贵、地主下马威啊!

  马寻随即说道,“宿州是我老家,这一次也留三人。查清宿州官员、地主、乡绅可有不法,我外亲之家也要查清。”

  在宿州马家是没人了,可是还有一些亲情,只是离的不算太远。

  比如说武俱、武忠,算起来是马秀英和马寻的表亲,而武姓也是新丰里的大族。

  何大大咧咧的说道,“国舅爷用不着担心,皇后殿下故乡,谁敢造次?”

  “难说!”马寻就不认可的说道,“你看看京城里就该知道,有些勋贵人家还算本分,可是府中奴仆仗势欺人的可不少。”

  何大一想也有道理,说道,“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上回好像听说谁家仆役在府中老实本分。结果转头看着他回家了,还有人伺候!”

  听着一时不理解,可是也很容易领会。

  无非就是谁家是高门显贵,在府里做事的人看起来地位不高。可是‘下班回家’了,这位勋贵府中的仆役居然在自家养着仆役、当着老爷。

  马寻随即笑了起来,说道,“你要是不在我府里呆着,回去也是老太爷。”

  “我才不跟我儿子住。”何大嫌弃的说道,“还是国舅府自在,让我种田也种不明白。等我岁数再大点,我回去带孙子。”

  虽然身体残了,可是跟着国舅爷好歹能够去军中转转,偶尔还能捞着机会行军。

  打了小半辈子的仗,何大这样的人也不适应普通的农家生活。更何况他一直认为自己要报君恩,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保护好马寻。

  马寻是真的骑术精湛了,现在骑着马还能自如的和人说话,前年回宿州的时候,上马都有些不太明白。

  最主要的是故地重游,前年是他又黑又瘦、一头杂乱的短发,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驴,拖着快要散架的车架、载着老旧的棺椁回来。

  那时候人嫌狗厌,四处陪着小心打听新丰里的位置等。

  而现在不一样了,带着近百个精锐骑兵,鲜衣怒马、神采飞扬的回来了,武家的人都等着徐王庙了,热情洋溢的迎接着马寻这个表亲。

  可惜啊,皇后怎么就冒出来了这么个弟弟呢。

  要是没有这个弟弟,说不定就是我们武家人能被陛下选中、承袭爵位!

  马寻也是热情洋溢的和这些表亲打招呼,随后搀扶着一个武姓长者去徐王庙。

  这是马太公的玩伴,也是一眼就看出来马寻就是马太公的儿子。

  “表伯,也是有劳您老人家看护先父陵墓。”马寻扶着老头,说道,“要是您老人家舍得,我给武忠带走,帮他讨个官身如何?”

  老头立刻开心了,颤巍巍的说道,“还是你们马家人仁义,皇后也没少接济咱们,你庄里的好些粮食也给了咱们。”

  “都是实在亲戚,是应该的。”马寻就笑着说道,“我现在又不能回来,我看让武俱为承祀官如何?去我姐那讨个官职,好歹拿个俸禄。”

  老头更加开心了,大儿子被马家小子带走,去谋个出路。

  小儿子现在在徐王庙得承祀官,应该也是有品级的,给表叔(马太公)看护陵寝,也是该做的事情!

第159章 做该做的事

  马太公是大明第一个亲王,即使是追封的亲王。

  而现在徐王陵、徐王庙还在持续的建造,因为还要建享殿等等。

  按说徐王庙祭祀也没人说理,不过马寻还是拎着锄头、拎着柴刀到了陵冢前。

  守陵户也好,或者是武家的一些人也罢,他们平时也会仔细维护徐王陵,但是那是他们的事情,马寻也要做自己的事情。

  何大等人就远远的守着,看着马寻一会儿砍掉一些杂草、一会儿培土,要不然就是坐在墓碑旁边絮絮叨叨的,谁也不敢说些什么。

  武家的人更是不能靠近,前年马太公才送回来,去年马秀英带着刘姝宁回来祭祖。

  那会儿也是这样,是马秀英坐在墓碑前絮絮叨叨的在说着一大堆事情。

  有些时候看看,皇后也好、国公也罢,和寻常人家的晚辈上坟也没多少差别。也就是看似排场大一点,看着更加的尊贵、有气场。

  祭奠结束,马寻自然是需要和武家这些表亲聚一聚。

  虽然以前没有什么往来,甚至就算是马秀英对于武家也没多少感情。不过既然回来了,好歹也是要聚一聚、稍微的认一下亲。

  没别的原因,单纯的就是因为这里是祖地,是马太公的老家。

  祭告结束,简单的和乡亲聚一聚,马寻这个一些人眼里的大人物就再次启程了。

  来去匆匆,这也是应天府和宿州比较近,所以来回也比较方便。

  或许现在的马寻算得上权贵,只是满朝文武对于他忽然消失几天,一个个的也都不奇怪。

  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离开了京城,谁让这是一个不上朝、不坐衙,甚至是近乎不理事的国舅呢。

  不要说大封功臣的这些勋贵了,就算是一些四品以上的官员,就没一个看起来比马寻轻松的。

  下船的马寻骑着马、牵着驴进入京城,立刻看到了邓镇。

  这小子坐在马背上,双手抱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在盘问着一个‘书生’。

  “舅舅!”邓镇看到马寻非常开心,果断放过倒霉的书生,“这人又是江西的,他是揭傒斯的门生。”

  揭傒斯,被称为‘元儒四家’之一,参与修辽、金、宋三史。

  马寻就笑着说道,“看着都五六十岁了,你也注意些分寸。”

  邓镇满不在乎的说道,“他还自称是江西解元,在蒙元当过小官。前些年正值下太乱、便辞官回家,去年中的解元。”

  一时间马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皓首穷经也算得上是一种常态。

  有些人可能是年少得意,看起来也是读书的种子。只是步入科举之后,屡试不第也是常态,不要说五六十岁的举人、进士了。

  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就是个童生,一辈子都别想中个秀才。

  马寻看似是读了一些书,可是让他下场考试,科举的第一关县试肯定都过不了,这就是现实。

  马寻看着邓镇,问道,“江西的人多?”

  “除了江西的,也就是浙江的了,要不然就是江南各府的。”邓镇就立刻邀功说道,“常茂他们都盯着各个达官显贵的府邸,我盯着城门口,查清楚这些人的来路。”

  南方本身就是文风更盛一些,这一点马寻不奇怪。而以科举来说,江南、浙江、江西,现阶段是重点地区。

  以后会多一个福建,这几个‘省’的士子质量很高,以至于很多南方学子‘科举移民’,跑去北方参考。

  马寻勉励说道,“继续查着,你做事我放心。”

  邓镇立刻挺起胸膛,得到了表扬自然开心。至于自己现在还是三两排骨一般,那没什么,以后肯定能成为彪形大汉。

  马寻就这么骑着马离开了,而先前被邓镇盘问的花白头发‘解元’羡慕的看向马寻。

  刚才那少年就是惹不起的存在,是卫国公的长子。

  而刚才这个骑马过去的青年,虽然还不知道具体身份,可是显然身份更为尊贵。

  马寻刚到自家府邸就看到常蓝氏和常婉。

  常蓝氏有些嗔怪,“小弟,这么大的喜事也不和我们说一声,还拿不拿我们当自家人了!”

  “嫂子,这么说可就冤枉我了。”马寻立刻叫屈,“我前脚知道,后脚就进宫祭告先祖,然后就回乡报喜去了。”

  马寻说的也是实话,自从知道刘姝宁有了身孕,他是一刻都没有闲下来。

  至于没有告知常遇春一家也没什么可说的,到底不是真正的亲戚,过段时间再通知也正常。

  常婉就笑着说道,“舅舅,这几天府里可来了好多人。陛下和殿下都来了,这事情瞒不住。”

  马寻顿时也笑了起来,他想要低调都低调不了。没办法,前些天朱元璋一家三口欢天喜地的跑来,这动静可不会小。

  即使没有摆出仪仗等,可是皇帝那一家三口骑着马匆匆赶来,不知道多少人都知道了,毕竟马寻住的这片区域不少达官显贵。

  再看看皇后欢天喜地的样子,以及马寻忽然间消失了好几天,大家也都能猜明白事情。

  常蓝氏就笑着对马寻说道,“弟妹的菠菜、肝肾和柑橘没白吃。”

  现在没有叶酸,那就只能是‘食补’,毕竟作为大明头号育儿专家,理论知识丰富的马寻去年近乎是一整年都在和刘姝宁备孕。

  努力付出总算是有了回报,虽然还不至于让他坐实有了求子妙方的名声,不过他的一些理论看起来也是越来越有含金量了。

  别人用着行,马寻自己用着更有效果。

  马寻随即关心问道,“嫂子,这几天来我家里的人不少?”

  “好些都是咱们淮西的人,要是其他人也都给拦着了。”常蓝氏就笑着说道,“你放心好了,不会惊扰弟妹,大家也都有分寸。”

  淮西的这些人听到了风声,第一时间想着的自然是送来贺礼等,不一定就是非得见到马寻或者刘姝宁。

  礼多人不怪,总之是要看到自家的礼单等进了国舅府的门,这才值得开心。

  马寻就笑了起来,“我先前还说过个年没少给小辈们压岁钱,和姝宁还在琢磨早点生个孩子回本呢。”

  有些礼也是没办法完全回绝,那就先收着,瞅准了时机还回去就行。

  常蓝氏笑着开口,“弟妹现在要安心静养,我和婉儿就不客气了。有些人想送礼,我们也给挡回去了。”

  马寻就立刻感谢说道,“那还得劳烦嫂子和婉儿继续帮忙,我一向不喜欢人情世故,只是有些人情难却。”

  常蓝氏和常婉自然也明白这点,这就是她们主动来的原因。

  马寻这个人有些时候太客气,对谁也都比较和气,所以不太喜欢拒绝人,当然也不大亲近一些人。

  而刘姝宁现在虽然贵为国公夫人,只不过书香门第出来的,面对一些淮西人在年龄上、阅历上也差点。

  最主要的是马寻和刘姝宁都是‘斯文人’,而不少淮西人是不太讲理的,这时候就需要常蓝氏坐镇了。

  和常蓝氏、常婉闲聊几句,风尘仆仆的马寻就先进屋了。

  刘姝宁看到马寻关心问道,“夫君这么快就回来了,累了吧?”

  “能有什么累的,只是骑骑马、歇在驿站。”马寻就笑着说道,“比出征的时候不知道强多少,用不着住军帐。”

  刘姝宁想起来趣事,说道,“秦王前天来了一趟,估计是想要抱怨住军帐的事情。他在军营里,曹国公和文英天天在操练他。”

  这倒霉孩子还是被蒙在鼓里,都不知道马寻回宿州了。

  马寻一听也乐了起来,“玉不琢,不成器。明天我也去趟军营,保儿和文英还是不舍得给老二下点狠功夫。”

  刘姝宁也不会去劝,她知道马寻对几位皇子极为疼爱。

  可是疼爱归疼爱,要求严格的时候也非常严,责骂、批评都是常态了,偶尔还会动手。

  一开始她还会有些担心,那几位毕竟是皇子。可是现在见多了也就习惯了,反正这事情也只能是马寻动手、动嘴,其他人可不行。

  马寻随即关心问道,“岳丈还没有回信?”

首节 上一节 114/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