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73节

  李治道:“你们应该也看出来了,长孙无忌致仕后,世家大族们都蠢蠢欲动,朕想听听你们对此事,有什么应对办法。”

  李义府微笑道:“陛下,这些世家只是因恐惧担忧,才惶惶不安,不如挑选一名世家官员,拜为宰相,他们应该就会安分下来。”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不知李卿以为,拜谁为宰相比较好?”

  李义府赶忙道:“臣不敢妄言,全凭陛下圣裁。”

  李治道:“无妨,你只说说你的想法。”

  李义府觑着李治表情,小心翼翼的道:“陛下以为萧锐如何,他父亲萧瑀便当过宰相,深受先帝信赖。”

  上官仪诧异的看了李义府一眼,暗暗惊奇。

  李义府可是被归为拥武派,而萧氏是武皇后死对头,他怎会举荐萧锐?

  李治不置可否,道:“你的意见朕会考虑一下。上官卿,你有什么看法?”

  上官仪沉吟片刻,道:“陛下,臣以为依法处置便是,世家大族就是因朝廷以前对他们太宽容,将永徽律不当一回事,此时绝不能向他们妥协。”

  言外之意,就是长孙无忌把他们宠坏了。

  李义府道:“这并非妥协,而是安抚。如今前线战事紧张,倘若长安城乱了,岂不影响军心?”

  上官仪皱了皱眉,不吭声了。

  李治又看向刘仁轨,道:“刘卿可有两全其美的法子?”

  刘仁轨道:“微臣以为,应挑选一个威望素著、铁面无私的官员,担任金吾卫大将军,巡治长安,方能震慑住世家大族!”

  李治双眼一亮,道:“刘卿可愿担任此责?”在他心中,其实一直把刘仁轨当做武将。

  刘仁轨迟疑道:“陛下有命,臣自该效力,只是臣在长安并无威名,只怕镇不住那些人。”

  这也是实话,他现在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在门下省熬了十几年才出头。

  除了李治,所有人都只是把他当做一个做事勤勉、兢兢业业的老头子罢了。

  李治听完后,凝眉思索。

  仔细一想的话,像刘仁轨说的这样一个武将,也只有李勣一人了。

  他长期跟世家派系为敌,对方本就对他敌视,用铁腕手段制住他们,应该没有问题。

  然而要想保证长安城的稳定,却有些勉为其难。

  便在这时,刘仁轨道:“陛下,老臣举荐一人。”

  李治问:“谁?”

  刘仁轨道:“卢国公,程知节!”

  上官仪和李义府听到后,都大吃一惊。

  程知节可是一直让皇帝头疼的人物,如今皇帝将他召回长安,显然是打算弄他了。

  刘仁轨这时候举荐他,便相当于替程知节求情,难道他不怕惹得龙颜震怒吗?

  上官仪暗暗焦急,他知道皇帝对程知节在军中影响力不放心,才将他调离长安。

  如今长孙无忌只是致仕,并未归隐,别说皇帝对程知节不放心,清流官员也都对他不放心。

  这时候举荐程知节担任金吾卫大将军,那不是让长安城又多了一份隐患吗?

  他不断朝着刘仁轨打眼色,刘仁轨却仿佛没看到一样。

  李治凝望着刘仁轨,道:“刘卿为何觉得程知节能够约束世家派系?因为他与世家派系走的近吗?”

  刘仁轨昂然道:“陛下,据臣所知,程知节从未与世家派系来往,与长孙太尉也见面不多。”

  李治点点头,道:“前面一个问题,你还没有回答朕。”

  刘仁轨道:“陛下还记得永徽元年,您刚刚登基时的情景吗?”

第82章 大唐第一黑脸神

  李治愣了一下,脑海中很快涌出一段记忆。

  永徽元年,他在程知节护送下,从翠微宫返回长安登基。

  当时,世家派系的官员都认为新皇登基,朝廷格局将重新分配,于是相互间明争暗斗,都想趁着权力真空期,攫取一份利益。

  在利益面前,人都会陷入疯狂,再加上太宗皇帝去世,所有人都感觉少了一个枷锁。

  长安一片混乱,连长孙无忌都控制不住。

  贺鲁正是见到长安混乱,以为大唐要完,才叛唐自立,攻打庭州。

  在危急关头,是程知节站了出来。

  他率领屯营飞骑军,白天在城中巡视治安,遇到任何案件,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甚至杀了不少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不过他凶名在外,别人也不敢报复他。

  晚上,程知节又率领飞骑军,宿卫在左延明门,保护新皇安全。

  如此持续三个月,长安城终于慢慢恢复稳定。

  唐高宗为了嘉奖程知节,将他封为十二卫排名第一的左卫大将军,又命他检校屯营兵马。

  屯营便是后来的羽林卫,与千牛卫、金吾卫同属禁军,驻守在北门之外,又被称为北门禁军。

  唐高宗这是相当于将两卫人马,都交给程知节统领,由此可见对他的信赖。

  后来废王立武时,唐高宗第一个找的也是程知节,本以为他肯定会支持自己。

  程知节却选择了中立,这才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也正是因为北门禁军中多是程知节的旧部,唐高宗才如此忌惮他,把他调出长安。

  李治理清这些记忆后,也明白了刘仁轨的意思。

  他并非为程知节求情,而是真的想解决长安城如今的问题。

  然而还是那个问题,程知节到底是怎样的心思,能够信任吗?

  李治虽然对程知节有一些好感,但君子不立危墙,如今局面并未恶化到如此地步,没必要去冒风险。

  思来想去,最好的法子是启用程知节,却又能让他不对自己造成威胁,有办法做到吗?

  李治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名字,他朝刘仁轨三人道:“三位爱卿且先退下,让朕考虑一下。”

  ……

  琴曲悠扬婉转,萧声却略显粗糙,忽高忽低。

  李治听的很认真,表情严肃,似乎在感受乐曲中的神韵。

  高安公主大受鼓舞,这是她学萧以来,第一次和郑贵妃一起合奏,正是想给李治一个惊喜。

  她鼓着嘴巴,用力的吹着,声音越来越刺耳。

  一旁的郑贵妃直皱眉头,已经快弹不下去了,不停的朝高安公主打眼色,让她压压声音。

  高安公主却已经上头了,她见阿耶一脸肃然的听着自己的萧曲,所以也拼尽全力的用力吹着。

  好半晌后,她总算将一曲吹完,一边喘着气,一边朝李治笑道:“阿、阿耶,人家吹的好不好听?”

  李治依然保持着原来的表情,仿佛没听到她的话一样。

  高安公主扑到他怀里,撒娇道:“阿耶,人家跟你说话呢?”

  李治回过神来,道:“你说什么?”

  高安公主这才明白李治一直在想自己的事情,刚才根本没听自己吹曲。

  “人家辛辛苦苦的吹了一曲,阿耶你却不好好听,人家生气了!”她鼓着嘴巴,抱着两条胳膊。

  李治笑了笑,道:“好了,朕给你赔个不是,别生气了。”

  高安公主本来就是装的,顿时眉开眼笑,道:“耶耶在想什么,这么入神?”

  郑贵妃也好奇的看了过来,她早就瞧出李治今日心事重重,只是不好询问。

  李治道:“没什么,都是前朝的一些事。”

  高安公主道:“您说出来,我和姨娘可以帮您出出主意嘛!”

  李治笑道:“那好,朕来问你,你知道尉迟恭这个人吗?”

  高安公主眨了眨眼,转头向郑贵妃求助。

  郑贵妃笑骂道:“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鄂国公都不知道,还想替你耶耶分忧呢?”

  高安公主嘻嘻一笑,道:“那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耶耶在为他烦恼吗?”

  李治将她抱在怀里,凝望着虚空,道:“准确来说,朕是因为程知节的事烦恼,不过要解决程知节的事,就必须先解决尉迟恭的事。”

  高安公主呆愣了一下,感觉自家耶耶说的每个字她都听得懂,可组合在一起,就听不懂了。

  她转头向郑贵妃求助,然而这次郑贵妃也没听明白,摇了摇头,又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霎时间,寝殿内一片寂静,李治静静思索了良久,突然问道:“宫中可有谁与尉迟恭比较熟吗?”

  此话一出,郑贵妃和高安公主都愣住了,这种事她们哪里知道?

  幸好王伏胜也在殿中,他轻轻说道:“陛下,王及善似乎是尉迟恭的旧部。”

  李治道:“那就召王及善觐见。”

  薰风殿毕竟不方便见将领,也不是谈事的地方,李治便回到了甘露殿,没过多久,王及善便来到殿内。

  王及善虽然只是金吾卫中郎将,其实他的爵位却非常高,继承了他父亲的刑国公,是典型的开国公二代。

  话虽如此,李治对他印象却不错,感觉他和薛仁贵很类似,都有一种沉稳内敛的气质。

  王及善比薛仁贵年轻几岁,他身材不高,脸却很长,属于那种不容易被人记住的容貌。

  李治朝他问道:“王爱卿以前是鄂国公旧部吗?”

  王及善沉声道:“回陛下,鄂国公以前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时,臣在他手下担任郎将。”

  李治道:“那你可知道,鄂国公为何一直躲在家中,不肯出仕吗?”

  王及善道:“臣知道。”

  李治目光一亮,道:“为何?”

首节 上一节 73/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