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72节
杜正伦道:“既是如此,仅凭他一个新科状元,你们怎会应对不了,你不也是永徽三年的状元吗?”
杜复叹道:“他有个朋友,是大理寺少卿。”
杜正伦愣道:“不会是狄仁杰吧?”
杜复苦笑道:“正是狄仁杰,若是正规途径升上来的少卿,也不可能与他是朋友。”
杜正伦沉吟片刻,道:“你希望我怎么做?”
杜复忙道:“朝堂之上,谁都知道杜叔正受天子宠幸,只要您肯帮忙去找高有道,让他不再追究这官司,他要多少钱,我杜氏都双手奉上。”
杜正伦看了他一眼,道:“我考虑一下吧。”
杜复急忙道:“杜叔,只要您肯帮我们这次,我京兆杜氏愿与洹水杜氏同谱!”
杜正伦眼角跳动了一下,道:“你先回去,有什么消息,我会派人告诉你。”
杜复欣然道:“多谢杜叔。”
车轮缓缓滚动,很快来到杜府。
杜正伦回府之后,刚跟妻儿叙了几句离别之话,便有门卫来报,卢承庆求见。
杜正伦不敢怠慢,赶忙道:“快请,不,我亲自去请。”来到门外,亲自把卢承庆请入书房,又命人上了府中最好的茶。
茶毕,杜正伦笑道:“卢兄回到长安,可否是三门峡的破礁计划,已顺利成功?”
卢承庆叹了口气,道:“不瞒杜兄,三门峡出事了,我特意回京汇报的。”
杜正伦吃了一惊,道:“出了何事?难道火药破不开礁石吗?”
卢承庆摇了摇头,沉声道:“是有人在上游倾倒泥沙,泥沙下冲,导致河床升高,不少船只在三门峡附近倾覆,影响到破礁之事。”
“随后便有流言传开,说那两块石头是神石,我等破坏礁石的行为,惹怒天神,这才致使船只倾覆。”
古人迷信,负责破礁的衙役惧怕天神,故而畏畏缩缩,附近的百姓也都跑过来,反对此事。
杜正伦变色道:“是谁如此大胆?竟敢跟朝廷作对?”
卢承庆冷冷道:“他们行事周密,只在夜间行动,还有人在外围放哨,绝非普通人。”
杜正伦沉默了一会,皱眉道:“奇怪,这像是世家的做法,可长孙无忌都致仕了,他们哪还有胆量如此妄为?”
卢承庆看了他一眼,道:“恰恰相反,正因长孙无忌致仕,他们才敢如此。”
杜正伦愣道:“这是为何?”
卢承庆斟酌片刻,道:“我虽不喜长孙无忌弄权,然而此人担任世族派头领时,一直在约束各大世族。”
杜正伦点点头,洹水杜氏虽只是小世族,却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卢承庆接着道:“山东七大世族,关中五大世族,江南四大世族,一直都受到长孙无忌约束。又有很多小世族,受这些大世族约束。”
长孙无忌约束大世族,大世族约束小世族。
所以当长孙无忌无力再约束大世族时,大世族也不会再去约束小世族。
小世族没有那么多牵扯,也不像大世族低调内敛,做起事来,比大世族更加无所顾忌。
杜正伦沉声道:“所以你怀疑,是某家世族策划了此事?可他们目的是什么呢?”
卢承庆默然半晌,道:“也许是为了某种利益,也许是受到大世族驱使,我已经派族中人查了,可线索并不多。”
杜正伦道:“还是必须尽快向陛下禀告。”
卢承庆问道:“你那边进展可还顺利?”
杜正伦笑道:“还算凑合,起了四个矿场,这东西可比木柴耐烧多了,只要再发现更多石炭矿,便足以供长安使用了。”
卢承庆松了口气,道:“那便好,倘若你我都不顺利,我真不知该怎么跟陛下交代。”
杜正伦沐浴之后,和卢承庆一起前往太极殿。
走在承天门大街时,卢承庆忽然想起一事,道:“杜兄,最近长安发生几件事,其中一件与京兆杜氏有关,你可听说?”
杜正伦目光一闪,道:“卢兄说的是高有道之事吧?”
卢承庆笑道:“你既然听说,我也就没什么担心的了。”
杜正伦忙道:“我也是听杜复提到此事,了解不多,还请卢兄和我详细说说。”
卢承庆点了点头,将杜充当年害高有道的事说了,还将朝堂科举也说了。
此事他向卢照邻详细询问过,所以知道的非常清楚。
杜正伦听完后,感叹道:“原来是这样,杜复那竖子,果然隐瞒了大部分,还想让我帮他找高有道说情。”
卢承庆正色道:“杜兄,此事圣人极为关注,连长孙无忌也是因此事栽了跟头,你可别冒然行事。”
杜正伦笑道:“卢兄放心,就算你不告诉这些,我也不打算帮他们。”
卢承庆侧头道:“哦?”
杜正伦沉声道:“非是杜某不顾念同族之情,而是那京兆杜氏太过可恨,曾经羞辱过我洹水杜氏。”
杜正伦出身的洹水杜氏,本是河北世族。
唐朝建立后,关中世族对河北世族打压的最狠,洹水杜氏便迁居长安,想与京兆杜氏并谱,摆脱河北世族身份。
只可惜,京兆杜氏根本瞧不起他们这个穷亲戚,一口拒绝,还禁止族中子弟与洹水杜氏来往。
自那以后,洹水杜氏就怨恨上京兆杜氏。
卢承庆听他把这段往事说了后,摇头道:“杜如晦之后,杜氏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心胸竟如此狭窄,难怪衰败咯。”
说话间,两人来到甘露殿,通报之后,进入大殿。
第81章 威震世族的人选
李治正在处理今日的公务,见自己两位得力干将一起求见,忙命他们进来,抬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
“两位爱卿竟都回长安了,不知手中差事,可还顺利?”他微笑着问。
卢承庆跪在地上,叩首道:“陛下,老臣无能,三门峡破礁之事,遇到了些麻烦。”
李治抬手道:“起来说话,到底出什么事了,你且慢慢说。”
卢承庆便将有人倾倒泥沙,导致船只触礁,后来又引起流言的事说了。
李治听完后,点头道:“这事朕知道了,朕会尽快派人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杜侍郎那边如何?”
杜正伦将工作成果汇报了。
李治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很好,辛苦杜卿了。”
杜正伦又道:“陛下,杜充与高有道的事臣听说了。”
李治目光微闪,道:“杜卿如何看待此事?”
杜正伦凛然道:“臣恳请陛下,严惩杜充,以安天下读书人之心!”
李治微感诧异,微笑道:“难得你能识大体,很好,你们都退下吧。”
他还以为杜正伦是大义灭亲,却不知对方是在痛打落水狗。
崔文翰的案子已经审完结案,因为他最后配合招供,狄仁杰上奏,请求只处死崔文翰一人,不追责他的家人。
李治同意了他的旨意。
至于杜充的案子,狄仁杰还在办理,也就在这几天结案。
李治便准备等狄仁杰审完此案,再让他去查三门峡之案。
到了第四天下午,狄仁杰果然来回禀此案,却带来一个坏消息。
“你说杜充死了?”李治皱眉道。
唐律《斗讼》规定:加害行为造成受害人支折、瞎目或者脱臼的,徒三年。
换句话说,杜充的罪名只需要流放三年,根本罪不至死。
就算考虑到他唆使崔文翰,不让高有道中举,主要罪名在崔文翰身上,他只是从罪,顶多加一年流徙。
狄仁杰道:“陛下,他是自杀而死,而且与杜正伦有关,这件事已经在城中引起轰动,只怕世家大族们要闹事。”
李治讶道:“这事怎么又和杜正伦有关了?”
狄仁杰道:“京兆杜氏生活的地方,被称为杜固,杜固附近有一条渠……”
工部下辖有一个虞部,虞部之下,有一个河渠署,那天杜正伦告退离开皇宫后,便去了河渠署。
河渠令掌供川泽、鱼醢之事,凡沟渠之开塞,渔捕之时禁,都归他们负责。
城南杜固附近,有一条渠,原本应该从杜固直通,然而因杜氏的干预,这条渠只得绕过杜固,弯弯绕绕,给周围百姓都带去很多麻烦。
杜正伦很早就盯上了杜固,认为杜氏一族的气运都被杜固吸了过去,只有毁了杜固,洹水杜氏才能兴旺。
如今杜充刚好犯了事,他自觉是一个良机,便找上河渠令,命他开凿杜固,连通河渠。
河渠令只是个小小九品官,哪里能够反抗杜正伦,况且杜正伦正受宠,只得照办。
京兆杜氏得知后大吃一惊,急忙想要阻止,然而因为杜充得罪了长孙无忌,不为世家派系所容,竟无一人帮他们。
杜固就这么开始拆了,杜氏一族如丧考妣,派人将此事告诉了监狱里的杜充。
杜充得知后,一怒之下,撞墙自尽了。
这件事,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杜正伦深受皇帝信赖,世家大族都认为是皇帝在背后推动此事。
杜充死之前,他们隔岸观火,冷眼旁观。
然而等杜充死后,他们又升起兔死狐悲之情,群情激奋,都闹着要弹劾杜正伦和狄仁杰!
李治听完后默然不语。
先是三门峡的事,如今又是杜充之事,他已经预感到,世家大族行事会越来越激烈。
他站起身,在大殿来回走了几步,朝狄仁杰道:“狄卿,长安城里的事情,你就别管了,朕要交代你另外一件事。”
将三门峡之事详细跟他说了。
狄仁杰听完后,拱手道:“臣领旨。”告退离去。
李治又命人把刘仁轨、李义府、上官仪等人喊了过来,朝们说道:“杜充之事,几位爱卿可听说了?”
李义府道:“回陛下,臣已听说,中书省也收到很多弹劾杜正伦的奏章。”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