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84节

  道琛和金燕的使节团还未返回百济,福信便先一步收到了消息。

  他当即广发告示,又派人四处宣传,将长安城发生的事,告诉百济子民知道。

  一开始还有人表示怀疑,不相信福信派出的使节,能在长安城获得这么大的礼遇。

  后来慢慢有回国的百济人证实了这一点,靺鞨国又派来使节拜访福信,百济国的子民才终于相信了此事。

  一时间,福信的威望不断上涨,又有两个中立的郡将,向福信表示效忠。

  等到了二月中旬,金燕和道琛返回百济时,两人受到了百济子民热情的接待。

  福信把两人请入王宫,亲自设宴,为两人接风洗尘。

  参宴的只有四人,除福信外,便只剩下黑齿常之、道琛和金燕。

  这三人也是福信最信任的人。

  福信还没有开始喝酒,却仿佛已经醉了,满脸通红,朝着道琛、金燕笑道:“两位此次一番出使,竟让两名郡将臣服于我,称得上居功甚伟,我敬你们一杯!”

  饮毕,道琛道:“大王,此次出使长安,臣可不仅获得了大唐皇帝的支持,还与靺鞨、室韦强化了关系。”

  福信笑道:“我知道,靺鞨已经派使节过来了,向咱们表示友好。”

  道琛道:“我们回来的路上,顺道去了趟靺鞨,拜见了靺鞨酋长,乞乞仲象,他告诉我们,新罗想要买他们的马,已被他们拒绝,为表示友好,他们愿意向本国提供最好的战马!”

  福信大喜,道:“太好了,耽罗王那个王八蛋,杀了我派去的使节,说只愿向义慈供马,我正忧愁呢,左王就替我解决了麻烦。”

  黑齿常之忽然道:“两位不在国内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金燕问:“何事?”

  福信接过话头,道:“说来你们可能不信,上个月,有一名倭人闯入熊津港,说要见我。”

  道琛吃了一惊,道:“倭人?大王,倭人狡猾,您可要小心啊!”

  福信眯着眼道:“他就一人,我有何惧?左王有所不知,这个倭人,给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道琛问道:“哦,什么好消息?”

  福信笑道:“他告诉我说,他本是筑紫朝仓宫的一名侍卫,效忠于宝女王。结果因为听到一个秘密,受到中大兄王子追杀,希望我能庇护他!”

  道琛听得一脸糊涂,道:“他听到什么了,中大兄竟要杀他?”

  福信哈哈一笑,道:“中大兄那小子,竟然想要政变,谋害宝女王,你们说这是不是一个好消息?”

  道琛大喜,道:“倭人内讧,对咱们百利而无一害啊!”

  福信仰首朝着虚空祷告,道:“大唐帮我,倭国内讧,这一定是光明佛在保佑我成为百济王,我亦绝不辜负光明佛的指引!”朝着虚空拜了几拜。

  金燕等他祷告完毕,问道:“大王,那名倭人呢?”

  福信笑道:“当然是宰了,还留着作甚。”

  金燕想了想,道:“大王,何不把这个消息告诉宝女王,一样能让倭国内讧。”

  福信皱眉道:“若是告诉那老女人,她就有可能在争斗中获胜了。便是她一力主张帮助义慈,插手百济之事,何必让她知晓?”

  金燕道:“可就算中大兄成功了,也不一定会撤兵。宝女王和中大兄相比,大王更愿意面对哪一个对手呢?”

  福信陷入了沉思。

  道琛道:“公主说的有理,宝女王虽可恨,却只是个女人。那中大兄长期在国内改革,雄心勃勃,这种敌人更为可怕!”

  福信道:“黑齿将军,你觉得呢?”

  黑齿常之道:“大王,无论告不告诉宝女王,对我们都有利,何不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唐?”

  福信愣道:“告诉大唐做什么?”

  黑齿常之道:“左王说了,大唐皇帝不喜倭国,既是如此,让大唐皇帝做决定,他可以选一个对大唐更有利的结果。”

  福信道:“这对咱们有什么好处?”

  黑齿常之道:“一来可以更加交好大唐,二来,可以借这个机会,找大唐要一批军械。”

  福信目光一闪,道:“要得到吗?”

  黑齿常之道:“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要不到呢?”

  道琛道:“黑齿将军想要什么,战马吗?”

  黑齿常之沉声道:“我们这里并非平原,战马的作用不如铠甲,大唐人制造的铠甲,最为坚实耐用,若是能要到一万套铠甲,我们击败义慈军的胜算,就大得多了!”

  福信大喜,道:“不错,若有一万铠甲,组成一支铁甲军,义慈绝不是我们对手!”

  道琛迟疑道:“一万铠甲,可不是小数目,只怕大唐不肯给。”

  福信笑道:“就像黑齿将军说的,试上一试,总不会吃亏,少一些也无妨。左王,公主,只能劳烦两位再跑一趟长安了。”

  两人对视一眼,行了一个百济礼节,齐声领命。

第350章 龟井馆政变

  刘仁轨坐在案后,仔细翻阅着营州内领府送过来的情报,还有一部分是百济送过来的情报。

  这些情报,全都与倭国有关。

  刘仁轨最近一直在研究倭国,他发现大唐对这个岛国过于轻视。

  如果光看实力的话,倭国在辽东所有国家之中,其实可以排第二,仅次于高句丽。

  再考虑到他地理上的特殊,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对手比高句丽更难对付。

  刘仁轨全部看完之后,朝一名文吏吩咐道:“去把刘仁愿将军请来,对了,把姜恪将军也请过来。”

  姜恪是李治刚刚从长安调过来的。

  高侃被李治派到瀚海都护府,所以又给刘仁轨派了一个帮手。

  不一会,刘仁愿和姜恪都来了。

  刘仁轨目视着刘仁愿,一言不发。

  “都督,怎么了?”刘仁愿摸了摸后脑勺,陪笑道。

  刘仁轨沉声道:“你还记得我派你去调查倭人军队情况的事吗?”

  刘仁愿道:“末将当然记得,不是向您汇报过了吗?”

  刘仁轨沉声道:“那你再说一次。”

  刘仁愿皱眉道:“倭国水军主将名叫阿倍比罗夫,倭国越州都督,没什么本事,全靠给宝女王当面首,才获得了领兵的资格。”

  刘仁轨拿起手中一份密函,递给了他。

  “你拿起来看一下。”

  刘仁愿接过一看,顿时愣住了。

  这上面记载着,阿倍比罗夫曾多次领兵征讨虾夷、隼人、肃慎等国,并且大都获得了胜利。

  “都督,这些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刘仁愿问。

  刘仁轨道:“内领府送来的,他们冒险混入倭国,才打探到这些重要情报。”

  刘仁愿摸了摸头,道:“那就奇怪了,一个讨好宝女王的面首,能有什么本事,会不会是他征讨的小国太弱的缘故?”

  刘仁轨道:“不要凭空猜测,倭国内部也有权力争斗,此人身上的传闻,未必真实。但他打过的胜仗,却都是货真价实,切不可懈怠!”

  刘仁愿道:“是。”

  刘仁轨目光看向姜恪,道:“姜将军来营州有几日了吧?”

  姜恪拱手道:“末将已来了八日。”

  刘仁轨道:“可去过临榆了?”

  临榆是营州一处重要的水军港口,因位置靠西,也是营州水军训练基地。

  刘仁轨意识到自己要跟倭国打仗后,便命那些从未下过水的将领,都去营州熟悉海战,免得打仗时还晕船。

  姜恪迟疑了一下,道:“启禀都督,末将没去。”

  “理由?”刘仁轨挑了挑眉。

  姜恪道:“末将虽是天水人,却在洛阳长大,自认水性还过得去,故而没有去。”

  刘仁轨不置可否,问道:“那你这几日都在做什么?”

  姜恪道:“末将一直都在了解倭国的情报。”

  刘仁轨道:“哦,那你可有什么收获?”

  姜恪正色道:“末将确实有一个发现,与倭国王子中大兄有关。”

  “接着说。”

  姜恪缓缓道:“末将曾听潘龙将军说,中大兄此人手段高明,在倭国的权力很大,有一半的军队都效忠于他,完全能与倭国女王分庭抗礼。”

  “然而自二人抵达筑紫朝仓宫后,各种大事都由倭国女王裁决,就连倭国水军主将的任命,也是倭国女王决定。中大兄仿佛被边缘化,却也没有反抗,这不太正常。”

  刘仁愿插嘴道:“这很正常,中大兄了解我们大唐实力,所以反对帮助百济,跟大唐作对,结果被倭人视为软弱,也就失势了。”

  姜恪皱眉道:“末将还是觉得,他因为这么一件事就失势,太不正常了。”

  刘仁轨道:“你要说的就是这些?”

  姜恪道:“是的。”

  刘仁轨淡淡道:“那好,你可以去临榆了,至少呆一个月再回来。”

  “都督……”

  “这是军令!”刘仁轨沉声道。

  姜恪怔了怔,拱手道:“末将领命。”

  刘仁轨挥手道:“你们都退下吧。”

  姜恪离开刘仁轨的屋子后,便准备回屋收拾下东西,前往临榆县。

  刘仁愿从后面追上他,笑道:“姜兄弟,是不是对刘都督的决定,有些不满啊?”

  姜恪迟疑道:“在下并无不满,只是有些困惑。”

  刘仁愿哈哈一笑,伸手搭住他肩膀。

首节 上一节 384/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50609